• 中考常考易错成语 (386个)

    1

    不耻下问

    成语拼音:
    bù chǐ xià wèn
    成语解释:
    不耻:不以为耻辱;下问:降低身份请教别人。不以向比自己学识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求教。
    成语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何晏集解:“下问,谓凡在己下者。”
    2

    鞭辟入里

    成语拼音:
    biān pì rù lǐ
    成语解释:
    鞭辟:鞭策,激励;里:最里层。形容作学问切实。也形容分析透彻,切要害。
    成语出处:
    盛宣怀《上张香帅书》:“侄忝承付托,责无旁贷,必当鞭辟入里,成一完全商办大厂,为天下创。”
    3

    出神入化

    成语拼音:
    chū shén rù huà
    成语解释:
    神:神妙;化:指化境;极高超的境界。超出神妙;进入化境。形容技艺达到非高超的境界。
    成语出处:
    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我不曾出声,他连忙答应。”金圣叹批:“真正出神入化之笔。”
    4

    顶礼膜拜

    成语拼音:
    dǐng lǐ mó bài
    成语解释:
    顶礼:头、手、足五体俯伏在菩萨足下叩拜;膜拜:举手加额;长跪而拜。原是佛教最高的敬礼方式;表示恭敬和畏服。后来形容对人崇拜恭敬到了极点。
    成语出处:
    清 吴趼人《痛史》第20回:“这句话传扬开去,一时哄动了吉州百姓,扶老携幼,都来顶礼膜拜。”
    5

    骇人听闻

    成语拼音:
    hài rén tīng wén
    成语解释:
    骇:惊吓;震惊。指使人听了非吃惊。
    成语出处:
    宋 朱熹《朱文公文集 答詹师书》:“浙近年怪论百出,骇人听闻,坏人心术。”
    6

    目不暇接

    成语拼音:
    mù bù xiá jiē
    成语解释:
    暇:闲暇;接:接收。可看的东西太多;眼睛都忙得看不过来了。
    成语出处:
    清 郑燮《潍县署与舍弟墨之二》:“见其扬翬振彩,倏来倏往,目不暇给。”
    7

    拭目以待

    成语拼音:
    shì mù yǐ dài
    成语解释:
    擦亮眼睛等着瞧。形容期望很迫切。也表示确信某件事情一定会出现。
    成语出处:
    明 罗贯《三国演义》:“朝廷旧臣,山林隐士,无不拭目以待。”
    8

    妄自菲薄

    成语拼音:
    wàng zì fěi bó
    成语解释:
    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妄:过分地;菲薄:小看;轻视。
    成语出处:
    三国 蜀 诸葛亮《前出师表》:“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9

    眼花缭乱

    成语拼音:
    yǎn huā liáo luàn
    成语解释:
    缭乱:纷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事物而发花、迷乱。
    成语出处:
    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似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则着人眼花撩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
    10

    不速之客

    成语拼音:
    bù sù zhī kè
    成语解释:
    速:邀请。没有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指意想不到的客人。
    成语出处:
    《周 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孔颖达疏:“速,召也。不须召唤之客有三人自来。”
    11

    差强人意

    成语拼音:
    chā qiáng rén yì
    成语解释:
    差:稍微地;强:振奋。原指还算能振奋人的意志。现形容某人某事还不;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成语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吴汉传》:“帝时遣人观大司马何为,还言方修战攻之具,乃叹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
    12

    抛砖引玉

    成语拼音:
    pāo zhuān yǐn yù
    成语解释:
    抛出砖头;引来白玉。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或文章;引出别人高明的、或熟的意见或作品。用作谦词。
    成语出处: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时有一僧便出,礼拜,师曰:‘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坠子。’”
    13

    失之交臂

    成语拼音:
    shī zhī jiāo bì
    成语解释:
    交臂:胳膊碰胳膊。指双方擦肩而过。形容当面过机会。
    成语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田子方》:“吾终身与汝交一臂而失之。”
    14

    安步当车

    成语拼音:
    ān bù dàng chē
    成语解释:
    安:安详从容;不慌不忙。步:步行;当:代替。不慌不忙地步行;权当是乘车。又借指人能安于贫贱自行其乐。
    成语出处:
    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四》:“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
    15

    不可理喻

    成语拼音:
    bù kě lǐ yù
    成语解释:
    理:道理;事理;喻:开导;使明白。不能够用道理来开导、说服他。形容态度蛮横不讲理。
    成语出处:
    明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褐盖》:“要之,此辈不可理喻,亦不足深诘也。”
    16

    百无聊赖

    成语拼音:
    bǎi wú liáo lài
    成语解释:
    百:泛指多;各个方面;聊赖:凭借;指生活或感情上的寄托。指生活思想感情没有依托;精神空虚;感觉什么都没意思。指精神无所寄托。
    成语出处:
    傅専《阁夜》诗:“百无聊赖作词人,尽许闲愁集一身。”
    17

    不亦乐乎

    成语拼音:
    bù yì lè hū
    成语解释:
    亦:也;乎:文言文表示疑问的语气词;相当于“吗”或“呢”。不也是快乐的吗?后用以形容事态发展到过甚的地步。
    成语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8

    才疏学浅

    成语拼音:
    cái shū xué qiǎn
    成语解释:
    才:才能;疏:空虚;浅薄。才能不高;学问不深。
    成语出处:
    元 柯丹邱《荆钗记 合卺》:“欲步蟾宫,奈才疏学浅,未得蜚冲。”
    19

    处心积虑

    成语拼音:
    chǔ xīn jī lǜ
    成语解释:
    处心:存心;积虑:图谋了很长时间。指存心很久;费尽心机。也指千方百计地谋算。
    成语出处:
    《穀梁传 隐公元年》:“何甚乎郑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
    20

    各行其是

    成语拼音:
    gè xíng qí shì
    成语解释:
    行:做;是:对的;其是:他自己认为是对的。各人按照自己认为对的去做。形容思想、行动不一致。
    成语出处: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九卷:“两者俱贤,各行其是。”
    * 中考常考易错成语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