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心理的成语 (888个)

    221

    喜形于色

    成语拼音:
    xǐ xíng yú sè
    成语解释:
    形:表露;色:脸色。内的喜悦表现在脸上。形容抑制不住内的喜悦。
    成语出处:
    《北史 高允传》:“允喜形于色,语曰:‘天恩以我笃老,大有所赉,得以赡客矣。’”
    222

    痒难挠

    成语拼音:
    xīn yǎng nán náo
    成语解释:
    形容高兴得不知如何才好。
    成语出处:
    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着小生迷留没乱,痒难挠。”
    223

    逍遥自在

    成语拼音:
    xiāo yáo zì zài
    成语解释:
    逍遥:悠闲自得的样子;自在:自由;舒适。形容悠然自得;自由自在。
    成语出处:
    唐 白居易《菩提寺上方远眺》:“飞鸟灭时宜极目,远风来处好开襟,谁知不离簪缨内,长得逍遥自在。”
    224

    中有数

    成语拼音:
    xīn zhōng yǒu shù
    成语解释:
    比喻了解实际情况;里有底。
    成语出处:
    冯德英《迎春花》第八章:“春玲要同儒春谈一次,摸摸他的底,中有数,为她去和老山东交锋做准备。”
    225

    炎凉世态

    成语拼音:
    yán liáng shì tài
    成语解释:
    炎:指亲热。凉:指冷淡。世态:情世故。指有的得势时就巴结奉迎,失势时就十分冷淡。
    成语出处:
    明 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九:“那三夫是个女流之辈,只晓得炎凉世态,那里管甚幺大道?”
    226

    悠然自得

    成语拼音:
    yōu rán zì dé
    成语解释:
    悠然:安闲舒适的样子;自得:内得意而舒适。形容态度悠闲;情舒适。
    成语出处:
    《晋书 隐逸传 杨柯》:“常食粗饮水,衣褐缊袍,不堪其忧,而柯悠然自得。”
    227

    无力

    成语拼音:
    yǒu xīn wú lì
    成语解释:
    有愿望和打算,但没有力量付诸实现。
    成语出处:
    南朝·梁·惠皎《高僧传·义解·竺法旷》:“贫道必当尽诚上答,正恐有无力耳。”
    228

    郁郁寡欢

    成语拼音:
    yù yù guǎ huān
    成语解释:
    郁郁:忧郁;发愁的样子;寡:少。里发愁;少言少语;闷闷不乐。
    成语出处:
    战国 楚 屈原《九章》:“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
    229

    黯然神伤

    成语拼音:
    àn rán shén shāng
    成语解释:
    情沮丧;神忧伤。
    成语出处:
    清 百一居士《壶天录》:“女更黯然神伤,泫然流涕。”
    230

    黯然销魂

    成语拼音:
    àn rán xiāo hún
    成语解释:
    黯然:神沮丧、面色难看的样子;销魂:因受刺激而神思茫然;好像灵魂离开了肉体。情沮丧;面色阴沉;好像失掉了灵魂;形容极度悲愁。
    成语出处:
    南朝 梁 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李善注:“黯:失色将败之貌。”
    231

    百思不解

    成语拼音:
    bǎi sī bù jiě
    成语解释:
    解:解。经过百般反复思索仍不解。也作“百思不得其解”。
    成语出处:
    清 无名氏《葛仙翁全传》:“百思不解,五夜踌蹰,故乘隙邀君一面,以决中疑。”
    232

    悲天悯

    成语拼音:
    bēi tiān mǐn rén
    成语解释:
    悲天:悲叹时世;悯:哀怜;悯:怜悯众。对混乱的时世感到悲伤;对困苦的民表示怜悯。
    成语出处:
    清 黄宗義《朱远墓志铭》:“嗟乎!远悲天悯之怀,岂为一己之不遇乎!”
    233

    不知死活

    成语拼音:
    bù zhī sǐ huó
    成语解释:
    形容不知利害,冒昧从事。
    成语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67回:“无才小辈,背反狂夫!上负朝廷之恩,下辱祖宗名目,不知死活!引军到来,有何说?”
    234

    愁肠寸断

    成语拼音:
    chóu cháng cùn duàn
    成语解释:
    忧愁得肠子一寸一寸地断裂。
    成语出处:
    唐 张鷟《游仙窟》:“泪脸千行,愁肠寸断,端坐横琴,涕血流襟。”
    235

    穿凿附会

    成语拼音:
    chuān záo fù huì
    成语解释:
    穿凿:硬要把讲不通的道讲通;附会:把毫无关系的事硬拉在一起。指勉强生硬解释;把没有意义硬是说成有某种意义。
    成语出处:
    宋 洪迈《容斋续笔》第二卷:“用是好知奇者,欲穿凿附会,固各有说云。”
    236

    成竹在胸

    成语拼音:
    chéng zhú zài xiōng
    成语解释:
    成竹:现成完整的竹子。画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义。
    成语出处:
    宋 苏轼《文与可画筼簹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
    237

    大惑不解

    成语拼音:
    dà huò bù jiě
    成语解释:
    惑:疑惑迷乱;解:解。①原指最糊涂的迷惑一辈子。后指对某事或情况怀疑;想不通;不可解。
    成语出处:
    庄周《庄子 天地》:“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
    238

    大惊失色

    成语拼音:
    dà jīng shī sè
    成语解释:
    色:神色。大为吃惊;脸色失常。形容极度惊恐。
    成语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忽见曹操带剑入宫,面有怒色,帝大惊失色。”
    239

    得其三昧

    成语拼音:
    dé qí sān mèi
    成语解释:
    三昧:梵语,意为正定。排除一切杂念,使神平静,专致志,达到悟境。引申为诀窍或精义。指在某方面造诣深湛,熟知精义。
    成语出处:
    宋·苏轼《又赠老谦》:“泻汤旧得茶三昧。”
    240

    愤愤不平

    成语拼音:
    fèn fèn bù píng
    成语解释:
    愤愤:像生气的样子。因不公平的事而愤怒或不满。
    成语出处:
    晋 王隐《晋书 桓秘传》:“秘亦免官,居于宛陵,每愤愤有不平之色。”
    * 人物心理的成语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