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察事的成语 (12个)

    1

    聆音

    成语拼音:
    líng yīn chá lǐ
    成语解释:
    听到声音就能明理。指善于分析
    成语出处: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14回:“我老孙,颇有降龙伏虎的手段,翻江搅海的神通;见貌辨色,聆音理。”
    2

    秋毫

    成语拼音:
    míng chá qiū háo
    成语解释:
    明:明晰;:看;观;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细微的物、现象。目光犀利;能敏锐地看清极细小微末的东西。形容人能洞理;不受欺蒙。
    成语出处:
    战国 邹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明足以秋毫之末。”
    3

    拨草瞻风

    成语拼音:
    bō cǎo zhān fēng
    成语解释:
    比喻善于观物。
    成语出处:
    《五灯会元 云岩晟禅法嗣 洞山良价禅师》:“沩曰:‘此去澧陵攸县,石室相连,有云岩道人,若能拨草瞻风,必为子之所重。’”
    4

    洞隐烛微

    成语拼音:
    dòng yǐn zhú wēi
    成语解释:
    形容目光犀利,观物深刻透彻。
    成语出处:
    清·马建忠《上李伯相言出洋工课书》:“[学师]谓[马建忠]能洞隐烛微,提纲挈领,非徒钻故纸者可比。”
    5

    观变沉机

    成语拼音:
    guān biàn chén jī
    成语解释:
    沉:沉着;机:形势。仔细观物变化的迹象,沉着把握物发展的契机
    成语出处:
    清·黄世仲《洪秀全演义》第九回:“此观变沉机之士,恐不易罗致之。”
    6

    公听并观

    成语拼音:
    gōng tīng bìng guān
    成语解释:
    多方面听取意见和观物。
    成语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邹阳传》:“公听并观,垂明当世。”
    7

    观望不前

    成语拼音:
    guān wàng bù qián
    成语解释:
    不前:不敢上前。情尚难确定时,怀着犹豫不定的心情,观物的发展,暂不前进。
    成语出处:
    《史记·信陵君列传》:“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
    8

    监市履狶

    成语拼音:
    jiān shì lǚ xī
    成语解释:
    比喻善于体物。
    成语出处:
    《庄子 知北游》:“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王先谦集解引李颐曰:‘市魁履豕,履其股脚狶难肥处,故知豕肥耳。”
    9

    牝牡骊黄

    成语拼音:
    pìn mǔ lí huáng
    成语解释:
    骊:黑色。原意是观物要注重本质,不在乎外表怎样,后比喻物的表面现象。
    成语出处:
    宋 陈亮《祭潘叔度文》:“叔度独略其牝牡骊黄而友其人,关其休戚,悯其不自容于世。”
    10

    望表知里

    成语拼音:
    wàng biǎo zhī lǐ
    成语解释:
    通过观物的表面现象推知本质。
    成语出处:
    唐·杨炯《从甥梁锜墓志铭》:“穆天子羽陵之籍,莫不因条报叶,望表知里。”
    * 关于察事的成语 形容察事的成语 描述察事的成语。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