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直言的成语 (41个)

    21

    谠论侃侃

    成语拼音:
    dǎng lùn kǎn kǎn
    成语解释:
    谠论:公正、正论。对上敢于,谈论理气壮,从容不迫。
    成语出处:
    宋 苏舜钦《祭滕子京文》:“往往谏列,谠论侃侃;屡触权要,卒就贬窜。”
    22

    犯颜敢谏

    成语拼音:
    fàn yán gǎn jiàn
    成语解释:
    犯颜:冒犯君主或尊长的颜面;谏:以规劝。指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而极力规劝
    成语出处:
    唐·刘蕡《对贤良方正极谏策》:“臣诚不佞,有匡国致君之术,无位而不得行;有犯颜敢谏之心,无路而不得达。”
    23

    犯颜极谏

    成语拼音:
    fàn yán jí jiàn
    成语解释:
    犯颜:冒犯君主或尊长的颜面、威严;极谏:以规劝(常用下对上)。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而极力规劝其改正错误。
    成语出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犯颜极谏,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以为谏臣。”
    24

    面折廷争

    成语拼音:
    miàn zhé tíng zhēng
    成语解释:
    面折:当面指责别人的过失;廷争:在朝廷上争论。指敢谏。
    成语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吕太后本纪》:“于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亦不如臣。”
    25

    远引曲喻

    成语拼音:
    yuǎn yǐn qū yù
    成语解释:
    喻:譬喻。说话不敢,以远离当前的事例来作引证,绕弯子以其他事来打比方
    成语出处:
    《清史稿·太宗本纪》:“诸臣有艰苦之情,亦据实奏闻。苟不务,远引曲喻,剿袭纷然,何益于事?”
    26

    谠论

    成语拼音:
    wēi yán dǎng lùn
    成语解释:
    危:高耸的样子;谠:正。指正
    成语出处:
    宋·王安石《答孙元规大资书》:“伏惟阁下危谠论,流风善政,简在天子之心,而讽于士大夫之口,名声之盛,位势之尊,不宜以细故苟自贬损。”
    27

    正色敢

    成语拼音:
    zhèng sè gǎn yán
    成语解释:
    态度严肃,敢于
    成语出处:
    《明史 王竑传》:“十一年授户科给事中,豪迈负气节,正色敢。”又《刘健传》:“健学问深粹,正色敢,以身任天下之重。”
    28

    贵不可

    成语拼音:
    guì bù kě yán
    成语解释:
    旧时多用以称人贵有帝王、母后之相。此话不能,故婉称之。
    成语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向者夫人、婴儿皆似君,君相贵不可。”
    29

    有犯无隐

    成语拼音:
    yǒu fàn wú yǐn
    成语解释:
    犯:触犯。臣下对君主应采取进谏的态度。虽然有所冒犯,也不应该隐讳不
    成语出处:
    唐·严郢《驳议吕堙》:“公有犯无隐,引经正辞。上是其,刑为之省。”
    30

    麦丘之祝

    成语拼音:
    mài qiū zhī zhù
    成语解释:
    之谏
    成语出处:
    清 顾炎武《答徐甥公肃书》:“忘其出位,贡此狂,请赋《祈招》之诗,以代麦丘之祝。”
    31

    饰非拒谏

    成语拼音:
    shì fēi jù jiàn
    成语解释:
    饰:掩饰;非:错误;谏:规劝。拒绝劝告,掩饰错误。
    成语出处:
    《荀子 成相》:“拒谏饰非,愚而上同,国必祸。”
    32

    不讳之朝

    成语拼音:
    bù huì zhī cháo
    成语解释:
    不讳的朝代。指政治清明之世。
    成语出处:
    汉 扬雄《解嘲》:“今吾子幸得遭明盛之世,处不讳之朝,与群贤历金门上玉堂有日矣!”
    33

    不讳之门

    成语拼音:
    bù huì zhī mén
    成语解释:
    讳:忌讳。指说话可以不讳的地方。
    成语出处:
    汉 刘向《说苑 君道》:“凡处尊位者必以敬下顺德,规谏必开不讳之门。”
    34

    从谏如流

    成语拼音:
    cóng jiàn rú liú
    成语解释:
    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之改正错误。接受善意的规劝像水从高处往下流一样顺畅自然。旧指帝王乐意听取下属的批评意见。
    成语出处:
    汉 班彪《王命论》:“见善如不及,用人如由己,从谏如顺流,趣时如响起。”
    35

    谔谔以昌

    成语拼音:
    è è yǐ chāng
    成语解释:
    谔谔:争辩的样子。百官敢于争辩,国家就会兴盛
    成语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商君列传》:“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武王谔谔以昌,殷纣墨墨以亡。”
    36

    犯颜进谏

    成语拼音:
    fàn yán jìn jiàn
    成语解释:
    犯颜:冒犯君主或尊长的颜面;谏:以规劝。指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而极力规劝
    成语出处:
    《旧唐书·魏征传》:“征状貌不逾中人,而素有胆智,每犯颜进谏,虽逢王赫斯怒,神色不移。”
    37

    犯颜苦谏

    成语拼音:
    fàn yán kǔ jiàn
    成语解释:
    指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当面规劝
    成语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6回:“今日公瑾怒责公覆,我等皆是他部下,不敢犯颜苦谏;先生是客,何故袖手旁观,不发一语?”
    38

    谏争如流

    成语拼音:
    jiàn zhēng rú liú
    成语解释:
    谏争:争同“诤”,相劝。劝谏的话如同流水一样,滔滔不绝。
    成语出处:
    明·无名氏《东篱赏菊》第二折:“从父令是何由,从君令是何由,冒斧当戈,谏争如流。”
    39

    良师诤友

    成语拼音:
    liáng shī zhèng yǒu
    成语解释:
    良:好;诤:敢于。很好的老师;能够相劝的朋友。也指能使人获得教益和帮助的人。
    成语出处:
    40

    批鳞请剑

    成语拼音:
    pī lín qǐng jiàn
    成语解释:
    汉成帝时,槐里令朱云以“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上书请赐尚方斩马剑斩佞臣安昌侯张禹(成帝师)以厉其馀。成帝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事见《汉书·朱云传》。后以“批鳞请剑”谓敢于犯上请斩巨奸。
    成语出处:
    汉成帝时,槐里令朱云以“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上书请赐尚方斩马剑斩佞臣安昌侯张禹(成帝师)以厉其馀。成帝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事见《汉书·朱云传》。
    * 关于直言的成语 形容直言的成语 描述直言的成语。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