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必修文言文

    高中必修文言文

      文言文要早点学,和小编一起来看看高中必修文言文 的内容吧!

      《烛之武退秦师》

      一、重点词语解释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己(为:做)

      2、吾不能早用子(子:古代对人的尊称)

      3、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版:筑土墙用的夹版)

      4、将焉取之(焉:哪里)

      5、焉用亡郑以陪邻(焉:何)

      6、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

      二、本文出现的通假字

      1、今老矣,无为也已(已:矣)

      2、共其乏困(共:供)

      3、秦伯说(说:悦)

      4、失其所与,不知(知:智)

      三、一词多义

      1、若: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象)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假如)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

      2、说: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说)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

      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

      3、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停数日,辞去(告别)

      不辞劳苦(推托)

      4、鄙: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边远的地方)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把……当作边境)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见识少,眼光短)

      5、微: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不是,没有)

      6、之:辍耕之垄上(走,往)

      子犯请击之(他,代秦师)

      是寡人之过也(的)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不译)

      四、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作动,驻扎)

      2、越国以鄙远(鄙:名作动,把……当作是边邑)

      3、既东封郑(东:名作状,向东)

      4、夜缒而出(夜:名作状,在夜里)

      5、若不阙秦(阙:使动,使……减少,削减,侵损)

      6、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形作动,增加;薄:形作动,削弱)

      五、古今异义词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东边道路上的主人。今:主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古:出使的人;今:外出时带的日常用品)

      六、特殊句式

      1、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2、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后置)

      3、晋军函陵(省略句)

      4、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七、重点句翻译

      1、是寡人之过也

      译:这是我的过错啊。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矣。

      译:越过别的国家而把远地当作边邑,你知道这是很难的。

      3、焉用亡郑以陪邻?

      译: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使邻国增加土地呢?

      4、邻之厚,君之薄也。

      译: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互相往来,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是没有什么损害的。

      6、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译:使秦国土地减少而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7、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译: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译: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

      *《勾践灭吴》

      一、重点词语解释

      1、 贾人夏则资皮(积蓄,储备。这里作“准备”)

      2、吊有忧(慰问)

      3、当室者死(指嫡子,正妻所生的长子)

      4、支子死(庶子,指妾所生的儿子)

      5、践辞曰(推辞)

      6、越四封之内(疆界)

      7、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副词,表诘问,同“岂”,难道)

      8、旅进旅退(俱,共同)

      9、果行,国人皆劝(果决地)

      10、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

      11、是故败吴于囿(因此)

      12、无乃后乎(“无乃……”,恐怕……吧)

      二、通假字(写出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1、将帅二三子以蕃(帅通“率”)

      2、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

      3、将免者以告(免通“娩”)

      4、三年释其政(政通“征”)

      5、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餔通“哺”)

      6、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

      7、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

      三、一词多义(解释多义词)

      1、知: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感到,觉得)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管理,主持)

      孰为汝多知乎(通“智”)

      2、复:山重水复疑无路(繁复)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再)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恢复)

      3、既:既而儿醒,大啼 (不久)

      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已经)

      将军既帝室之胄(既然)

      4、劝:果行,国人皆劝(鼓励)

      劝君更进一杯酒(劝说)

      5、遂:自杀未遂(成功)

      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于是)

      遂使之行成于吴(终于)

      遂灭吴(就)

      6、当: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掌管)

      木兰当户织(面对)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到了)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阻挡,把守)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必定)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将)

      三、特殊句式(指出各句的句式)

      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山上(介宾短语后置)

      2、何后之有(宾语前置)

      3、执其手与之谋(省略)

      4、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判断句)

      5、十年不收于国(介宾短语后置)

      6、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省略)

      7、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定语后置,判断句)

      8、此则寡人之罪也(判断句)

      四、词类活用(解释活用词,并指出其用法)

      1、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名作动,穿)

      2、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名作动,以礼相待)

      3、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意动,以……为耻)

      4、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使动,使……洁)

      5、又郊败之(名作状,在郊外)

      6、宦士三百人于吴(名作动,做帝王的仆侍)

      7、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使动,使……退却)

      五、古今异义词(指出其古今异义)

      l、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义:得力的帮手 今义:帮凶

      2、生丈夫,二壶酒

      古义:男孩 今义:女子的配偶

      3、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义:原野 今义:黄河中下游地区

      4、国人皆劝

      古义:劝勉,勉励 今义:劝说

      六、难句翻译

      1、 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译:即使没有四边入侵的外患,但是有谋略的大臣和勇猛的武将,也不能不加以培养教育来供挑选录用。

      2、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译:如果能够听到大夫您的计谋,有什么迟呢?

      3、 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译:不去做百姓所厌恶的事情,补做老百姓认为应该做而没有做的事。

      4、 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

      译:嫡子死了的,免除他三年的赋税;庶子死了的,免除他三个月的赋税。

      5、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

      译:那些明智达理的士人,使他的居所整洁,使他穿着漂亮,使他吃饱饭,和他们研究事物的义理。(在道义上和他切磋。)

      6、 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译:以前夫差让我们国君在诸侯面前出丑。

      7、 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

      译:有哪个君主像这样恩惠,可以不为他效劳吗?

      8、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译:做臣子的想着要报国君的仇,难道有敢不尽力的吗?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重点词语解释

      1、邹忌修八尺有余(修:长,这里指身高)

      2、徐公何能及君也(及:比得上)

      3、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期:满;虽:即使)

      二、通假字

      1、邹忌修八尺有余(有通“又”)

      2、明日,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

      三、多义词

      1、朝:皆朝于齐(朝拜)

      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庭)

      朝济而夕设版焉(早晨)

      2、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是可忍,孰不可忍(什么)

      3、诚: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诚意,真心)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实在,确实)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果真,表假设)

      4、善: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善良,善事)

      择其善者而从之(好)

      京中有善口技者(擅长)

      王曰:善(可以)

      5、间:奉命于危难之间(期间)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中间力拉崩倒之(夹杂)

      四、词类活用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作状,当面)

      2、朝服衣冠(朝:名作状,在早上;衣:名作动,穿)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意动,以……为美)

      4、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动,使……听闻)

      5、王之蔽甚矣(蔽:形作名,被蒙蔽的事情)

      五、古今异义词

      1、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古:土地方圆;今义:表地点)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左右:古:侍从,近臣;今:表方位)

      3、、明日,徐公来(明日:古:第二日;今:今天的下一天)

      六、文言句式

      1、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判断句)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

      七、重点句翻译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我与城北徐公比,哪一个更美?

      2、王之蔽甚矣。

      译:大王您被蒙蔽得太厉害了。

      3、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译:客人认为我美的原因,是想对我有所求啊!

      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能够在公共场所发表议论,使我听到的,给他下等的奖赏。

      《触龙说赵太后》

      一、重点词语解释

      1、赵太后新用事(新:刚刚)

      2、老妇必唾其面(唾:吐唾沫)

      3、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谢:道歉)

      4、老妇恃辇而行(恃:依靠,依赖)

      5、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殊:很)

      6、为长安君约车百乘(约:置办,配备)

      二、通假字

      1、必勿使反(反:返)

      2、少益耆食(耆:嗜)

      三、多义词

      1、质:

      文质彬彬(本质)

      质疑问难(询问)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作抵押,……做人质)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质地)

      2、及:

      夫人之力不及此(到)

      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趁)

      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和,以及)

      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

      失此利也,虽悔之,亦无及也(用 )

      3、甚:

      若长安君主甚(厉害)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严重)

      目似瞑,意暇甚(很)

      好读书不求甚解(仔细,深入)

      4、异:

      永州之野产异蛇(奇异)

      太后笑曰:“妇人异甚”(特别)

      渔人甚异之(以……为异,对……感到诧异)

      曰:“姑俟异日观”云尔(另外的)

      5、少:

      少时,一狼径去(短时间)

      太后之色少解(稍微,略微)

      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年龄小)

      6、为: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作为)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替)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做,准备)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做,治)

      四、词类活用

      1、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侯:名作动,封侯;继:动作名,继承人)

      2、日食饮得无衰乎(日:名作状,每日)

      3、没死以闻(闻:使动,使……听闻)

      4、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尊:使动,使……尊)

      五、古今异义词

      1、至于:至于赵之为赵

      古义:到,上推到;今义:多作副词,表示另提到一事

      六、文言句式

      1、赵氏求救于齐(状语后置)

      2、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宾语前置)

      七、重点翻译句

      1、 日食饮得无衰乎?

      译: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2、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译:我私下认为您喜欢燕后超过喜爱长安君。

      3、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译:难道这不是为他作长远的打算,希望他生育子孙一代一代做国君吗?

      4、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译:从这一代往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推算到赵氏建立赵国的时候,赵王被封侯的子孙,他的继承人有在的吗?

      5、微独赵,诸侯有在者平?

      译:不仅仅是赵王,其他诸侯的子孙继承人有在的吗?

      6、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

      译:这样他们当中祸患来得早的就会降临到他们身上,祸患来得晚的就降临到他们的子孙身上。

      7、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译:父母爱惜自己的子女,就替他们作长远的打算。

      《季氏将伐颛臾》

      一、 词类活用

      1.则修文德以来之(使动,使……来)

      2.既来之,则安之(使动,使……来;使……安定下来)

      3.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使动,使……来)

      二、 特殊句式

      1.何以伐为(宾语前置)

      2.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疑问句式,恐怕……吧?)

      三、 重点实词解释

      1.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恐怕……吧。是,这个;过,责备。)

      2.是社稷之臣也(这个)

      3.何以伐为(何以……为?表示反问的一种句式)

      4.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摆出来;力,才能;就,居,充任;列,职位。)

      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危,不稳定;颠,跌倒;相,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6.且尔言过矣(过,错)

      7.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憎恨;辞,托辞。)

      8.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贫,贫困;寡,少;倾,倾覆之患)

      9.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萧墙:国君宫门内当门的照壁,暗指鲁国内部)

      四、 一词多义

      1、是A、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这)

      B、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是)

      C、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正确)

      2、疾A、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病)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痛恨)

      C、老臣病足,不能疾走(快速)

      3、止A、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停)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制止)

      C、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只)

      4、见、A、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看见)

      B、曹刿请见(拜见)

      C、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接见)

      D、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现)

      5、过A、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经过,走过)

      B、过犹不及(超过,过分)

      C、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太,过分)

      D、是谁之过与(过错)

      E、无乃尔是过与(责备)

      F、故尝与过宋将军(拜访)

      五、 句子翻译

      1. 无乃尔是过与?

      译:恐怕该责备你吧!

      2.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译:这是国家的臣属,凭什么攻打它呢?

      3.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译:能施展其才能则就其职位,不能这样做就不就其职位。

      4.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译:盲人走路不稳,辅助者不去扶持,跌倒了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辅助者呢?

      5.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译:凶恶的猛兽从笼子里出来为患,贵重的东西毁坏在匣子里,这是什么人的过错呢?

      6.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译:有品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愿意去作而编个诳言来搪塞的态度。

      7.既来之,则安之。

      译:已经使他们来了,就使他们安定下来。

      8. 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译:我担心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在鲁国内部。

      《寡人之于国也》

      一、 通假字

      1. 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无,毋,不要)

      2.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无,毋,不要)

      3.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斑)

      4. 涂有锇莩而不知发(涂,途,道路)

      二、 词类活用

      1.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名作动,击鼓)

      2.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名作动,种植)

      3.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名作动,归罪)

      4.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作动,穿)

      5.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名作动,称王)

      三、 重点字词解释

      1.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

      2.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河,黄河;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3.河内凶亦然(亦然,也是这样)

      3.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无如,不如,比不上)

      4. 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

      5. 王好战,请以战喻(好:喜欢;请:请允许我)

      6.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之:助词,无义;既:已经。)

      7. 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兵:兵器,武器;或:有的人)

      8.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只是,不过;走:逃跑)

      10.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胜:尽)

      11.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数罟:密网)

      12.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时:季节)

      1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庠序:学校;孝悌:尊敬父母,敬爱兄长)

      1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负戴:背着东西,顶着东西)

      1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人食:吃人吃的东西;检:约束)

      16.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17.非我也,岁也(岁:年成)

      18.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异:区别)

      四、 古今异义

      1.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河:古指黄河;今指一切河流)

      2.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走:古义“跑”,今:行走)

      五、 一词多义

      1.数A、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

      B、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几)

      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屡次shuò)

      D、数罟不入洿池(数cù:密)

      2、发A、百发百中(发射)

      B、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征调,派遣)

      C、涂有锇莩而不知发(发:打开粮仓)

      D、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开)

      3、直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

      B、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只是,不过)

      C、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价值)

      4、兵A、非我也,兵也(兵器)

      B、穷兵黩武(战争)

      C、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D、草木皆兵(士兵)

      5、胜A、驴不胜怒,蹄之(能忍受)

      B、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胜:尽)

      C、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D、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

      E、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

      六、 文言句式

      1.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宾短语后置)

      2. 申之以孝悌之义(介宾短语后置)

      3.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介宾短语后置)

      4.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5.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介宾短语后置)

      七、 翻译句子

      1.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译: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

      2.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译:黄河以北遇到饥荒,就迁移他的百姓到黄河以东,迁移他的小米到黄河以北。

      3.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译:考察别国的政治,比不上我用心。

      4.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译:咚咚地敲着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开始接触,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5.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然后停止,有的人跑了五十步然后停止。

      6.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译:只是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啊。

      7.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译: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始。

      8.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译: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9.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译:人死了,就说:“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成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然后说“不是我杀死的,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呢?

      《劝 学》

      一、 通假字

      1.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有:通“又”)

      2.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3.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4. 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

      5.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

      6.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只”)

      7.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毛:通“苗”)

      8.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错:通“措”)

      9.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

      二、 古今异义

      1. 蚓无爪牙之利(爪牙:古:动物的爪子和牙齿。今:帮凶)

      2. 金就砺则利(金:古:金属;今:黄金)

      三、 词类活用

      1.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使动,使……弯曲)

      2.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3.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一:数作形,专一)

      4.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作动:游水)

      四、 文言句式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宾短语后置)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宾短语后置)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介宾短语后置)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判断句)

      6.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7.輮以为轮(省略句)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五、重点字词解释

      1. 学不可以已(已:停止)

      2.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中:合乎;輮:使……弯曲)

      3. 輮使之然也(然:这样)

      4. 金就砺则利(就:接近,靠近)

      5.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疾:强;彰:听得清楚)

      6.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致:到达)

      7.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作动:游水;绝:渡)

      8.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假:借)

      9.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得:获得;备:具备)

      六、一词多义

      1、而、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转折,但)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转折,但)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并列,而且)

      ④吾尝终日而思矣(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⑤吾尝跂而望矣(连词,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⑥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前:修饰;后,转折)

      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而闻者彰(前:修饰;后,转折)

      ⑧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转折,但)

      ⑨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转折,但)

      ⑩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顺承,就,于是)

      2、绝

      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断绝)

      ③以为妙绝(极)

      ④佛印绝类弥勒(十分)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3、强

      ①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有力的.弓)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壮)

      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多)

      ④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勉强)

      4、假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

      ③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假如,如果)

      ④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

      5、望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远望)

      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

      ③先达德隆望尊(名望)

      ④适冬之望日前后(农历每月十五)

      6、闻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而闻者彰(听见)

      ②博闻强志(见闻,知识)

      ③不能称前时之闻(名声,名誉)

      七、翻译句子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译: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译:即使又晒干了,不再直了,这是因为人使它弯曲变成这样的。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那么就会智慧明达而行为没有过错了。

      4、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译:我曾经整天地思考,比不上一会儿所学的东西收获大。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有学问有修养的人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积累善行养成品德,达到很高的境界,通明的思想也具备了。

      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译:所以不积聚半步,没有用来达到千里的办法;不积集小的流水,没有用来汇成江海的办法。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译:中途停止雕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放弃地雕刻,金石也可以雕刻成功。

      《秋 水》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欣然:乐滋滋的)

      2、以天下之美尽在已(美:美景)

      3、至于北海。(北海:北方的大海)

      4、于是焉河伯旋其面目(旋:掉转)

      5、望洋而若有叹曰(望洋:仰视的样子)

      6、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穷:尽)

      7、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殆:危险)

      二、通假字

      1、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泾:径,直流的水波;辩:辨,清楚)

      三、古今异义

      1、于是: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古义:在这时候。今义:表承接的连词。)

      2、面目:于是焉河伯旋其面目(古义:面部。今义:面貌)

      3、大方: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古义:修养很高、见识很广。今义:言行举止得体庄重)

      四、词类活用

      1、时:秋水时至(名作状,在这个时候)

      2、东:顺流而东行;东面而视之(名作状,向东)

      3、少: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形作动,小看)

      4、轻:而轻伯夷之义者(形作动,轻视)

      五、句式

      1、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

      2、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六、难句翻译

      1、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译:我将长久地被见识广的人取笑。

      2、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译:我要不是到达你的门前,就危险了。

      《过秦论》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作状,像席子一样)

      2、蒙:惠言语、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承接)

      3、因:惠言语、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沿袭)

      4、举: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

      5、敲扑: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6、却:却匈奴七百余里(击退)

      7、隳:隳名城,杀豪杰(毁坏)

      8、蹑足:蹑足于行伍之间(用脚踏地)

      9、揭:揭竿为旗(举)

      10、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高,强)

      11、度、絜:试使山东之国与陕西省涉度长絜大(用尺量,衡量)

      12、爱: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珍惜)

      13、殊俗:余威震于殊俗(不同的风俗,指边远地方)

      14、谪戍: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被征发戍守边疆)

      15、余烈: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遗留下来的功业)

      16、鞭笞: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名作状,用鞭子、竹板打)

      17、作难: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起事,起义)

      二、通假字

      1、合从帝交,相与为一(通“纵”)

      2、赢粮而景从(通“影”,影子)

      3、外连衡而斗诸侯(通“横”)

      三、一词多义

      1、制:

      ①……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指挥)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

      ③用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

      ④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缝制)

      2、亡:

      ①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亡)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丢失)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

      ④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3、利: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好处)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有利)

      ③信臣精卒利兵而谁何(锋利)

      4、固: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固)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③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

      ④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本来)

      5、遗:

      ①秦无亡矢遗镞(丢失)

      ②夜不闭户,路不拾遗(遗留下来的东西)

      ③蒙故业,因遗策(遗留下来的)

      ④是以先帝拔以遗陛下(wèi给予)

      6、度:

      ①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制度)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duó计算,量)

      ③万里赴戎机,并山度若飞(越过)

      ④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duó揣度)

      四、词类活用

      1、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形作名,坚固的地方)

      2、席、包:有度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作状,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

      3、斗:外连衡而斗诸侯(使动,使……斗)

      4、南、西: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名作状,向南,向西)

      5、约:于是从散约败(动作名,条约)

      6、鞭笞: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名作动,用鞭子抽打,用竹板打)

      7、却:却匈奴七百余里(使动,使……退却)

      8、弯: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形容词使动,使……弯)

      9、愚: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形作动,愚弄)

      10、弱:以弱天下民(形容词使动,使……削弱)

      11、固:自以为关中之固(形作名,坚固的地方)

      12、瓮、绳: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名作动,用破瓮作,用草绳系)

      13、贤:非有仲尼墨翟之贤(形作名,贤能的人)

      14、云、景: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名作状,像云一样,像影子一样)

      15、序、朝: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名作动,引,招致;朝:名词使动,使……来朝见)

      五、难句翻译

      1、振长策而御海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译:高举长长的鞭子,用武力来统治各国;吞并东西二周,灭亡各个诸侯。

      2、然后践华山为城,因河为池。

      译:这样以后,凭着华山当做城,就着黄河当做护城河。

      3、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译:天下的人像云一样聚集响应,(许多人)担着干粮如影随形地跟着(陈涉)。

      4、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译:不施行仁政,攻和守的形势变了。

      《鸿门宴》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飨: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用酒食款待,犒劳)

      2、籍:籍史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登记)

      3、续:此亡秦之续耳(后继者)

      4、当: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抵敌,抵当)

      5、啖:拔剑切而啖之(吃)

      6、操:大王来何操(拿,携带)

      7、刑:刑人如恐不胜(以刀割肉)

      8、胜:刑人如恐不胜(尽)

      9、乘: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四匹马拉的车)

      10、窃:窃为大王不取也(副词,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二、通假字

      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通“俱”,全,都)

      2、距关,毋内诸侯(通“拒”,通“纳”)

      3、张良出,要项伯(通“邀”)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违背)

      5、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通“早”)

      6、令将军与臣有卻(通“隙”,隔阂,嫌怨)

      三、一词多义

      1、因:

      ①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沿袭)

      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凭借)

      ③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就)

      ④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趁机)

      2、如:

      ①万事如意(顺从)

      ②刑人如恐不胜(像是)

      ③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比得上)

      ④沛公起如厕(到)

      3、举:

      ①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高举)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举行)

      ③孙叔敖举于海(被选拔)

      ④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夺取)

      ⑤杀人如不能举(尽)

      4、谢:

      ①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大王(道歉)

      ③乃令张良留谢(辞谢)

      ④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询问)

      5、意:

      ①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

      ②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意料)

      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神态)

      6、置:

      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放置)

      ②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丢下)

      ③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购置)

      四、词类活用

      1、军:沛公军霸上(名作动,驻扎)

      2、王:沛公欲王关中(名作动,成为王)

      3、财物: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名作状,像财物一类的)

      4、活:项伯杀,臣活之(动词使动,使……活下来)

      5、兄:吾得兄事之(名作状,像对待兄弟一样)

      6、籍:籍吏民(名作动,登记)

      7、目:范增数目项王(名作动,使眼色)

      8、翼:常以身翼沛公(名作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地)

      9、何:“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作宾语)

      10、间:道芷阳间行(名作状,从小路)

      五、句式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判断句)

      2、此亡秦之续耳(判断句)

      3、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疑问句)

      4、壮士,能复饮乎?(疑问句)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动句)

      6、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

      六、难句翻译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译:项伯于是当夜骑马到沛公的军营里。

      2、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译:我进入(函谷)关后,财物丝毫不敢据为己有。

      3、项庄拔剑起舞。

      译:项庄拔出剑来开始舞剑。

      4、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

      译:秦王有像虎狼一样的(吞并)之心,杀人如恐不尽。

      5、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译:夺取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

      6、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译: 沛公回到军营,立即杀死了曹无伤。

      《兰亭集序》

      一、重点词语解释

      1、所以游目骋怀……信可乐也(用来……,表凭借;实在)

      2、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交好)

      二、通假字

      1、 趣舍万殊通(“趋”,往,取)

      2、由今之视昔(通“犹”,如同)

      三、多义词

      1、修:茂林修竹(高)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

      乃重修岳阳楼(修建 )

      修守战之具(整治)

      2、期: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周,期年:一周年)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约定)

      3、致: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趣,情致辞)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招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4、临: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迎)

      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面对)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5、次: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旁边)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按次序)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行军途中的驻地)

      四、词类活用

      1、 映带左右(环绕,名作动)

      2、流觞曲水(使(水)弯曲)

      3、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形容词作名词,贤才;年少的人和年长的人)

      4、所以游目骋怀(使……游,使……骋,动词作使动)

      5、固知一死生(看作一样,数量词作动词)

      6、一觞一咏(名作动,喝酒)

      五、特殊句式

      1、 会于会稽山兰亭(介词结构后置句)

      2、当其欣于所遇(介词结构后置句)

      3、晤言(于)一室之内(省略介词“于”)

      4、引以(之)为流觞曲水(省略介词宾语“之”)

      六、难句翻译

      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用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2、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译: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

      3、 死生亦大矣

      译:死生也是人生的大事啊。

      4、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译:当然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

      5、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译: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

      《归去来兮辞》

      一、重点词解释:

      1、乃瞻衡宇,载欣载奔(一边…一边)

      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近于)

      二、通假字

      1、曷不委心任去留(通“何”)

      2、景翳翳以将入(通“影”,日光)

      三、一词多义

      1、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行走)

      感吾生之行休(将要)

      李白乘舟将欲行(离去)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行为)

      2、引: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拉开)

      引壶觞以自酌(端起)

      引以为流觞曲水(退隐)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疏导,引来)

      3、乘: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乘坐)

      聊乘化以归尽(顺应)

      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古代四匹马拉的兵车)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就着)

      4、策: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

      策扶老以游憩(拄着)

      退而论书策(竹简)

      蒙故业,因遗策(计策,策略)

      四、词类活用

      1、策扶老以流憩(拄着,名作动)

      2、园日涉以成趣(每天,名作状)

      3、或棹孤舟(划着,名作动)

      4、善万物之得时(以…为善,意动用法)

      5、乐琴书以消忧(以…为乐,意动用法)

      6、携幼入家(儿童,形容词作名词)

      7、眄庭柯以怡颜(使颜怡,使动用法)

      8、倚南窗以寄傲(自足自待的心情,形作名)

      9、感吾生之行休(将要,动作状)

      五、古今异义词

      1、于时风波未静(古义:指战乱:今义:比喻纠纷和乱子)

      2、尝从人事(古义:治人之事;今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变动等)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古义:不久;今义:寻找,追寻)

      4、悦亲戚之情话(古义:亲属戚属 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家庭的成员)

      5、觉今是而昨非(是:古义:正确;今义:判断词,是。非:古义:错误;今义:判断词,不是)

      六、特殊句式

      1、 复驾言兮焉求(宾语前置句)

      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宾语前置句)

      3、乐天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句)

      4、农人告余以春及(介词结构后置句)

      5、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

      6、童仆欢迎,稚子候(于)门(省略句)

      七、难句翻译

      1、 悟已往之不谏,知道来者之可追

      译:我觉悟到过去做错的已无法挽回,知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

      2、 实迷途之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译:虽然走入迷途但还不是太远,现在已经明白了如今归田是对的,以前出仕是错的。

      3、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译:身体依靠着南面的窗户寄托自己傲世的情怀,深感简陋的居室更容易使人安乐满足。

      4、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译:姑且顺着大自然的变化以了结此生,抱定乐天安命的主意,又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 文言文要早点学,和小编一起来看看人教版高中必修文言文 的内容吧! 《烛之武退秦师》 一、重点词语解释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己(为:做) 2、吾不能早用子(子:古代对人的尊称) 3、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版:筑土墙用的夹版) 4、将焉取之(焉:哪里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