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与山海经文言文翻译(山海经的神话故事文言文+注释)
1.山海经的神话故事 文言文+注释
原文: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译文: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被溺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2.(霞客)童时出就师塾 文言文翻译
(霞客)童时出就师塾,矢口即成诵,搦管即成章。又特好奇书,侈博览古今史籍及舆地志、《山海经》以及一切冲举高蹈之迹,每私覆经书下潜玩,神栩栩动。尝日:“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乃以一隅自限耶?”
翻译: 徐霞客儿童时期在师塾中读书, 随口就能朗诵, 拿着笔就能写一篇文章。他又特别喜欢奇特的书 ,广泛的博览古到今的史籍和地志,山海图经和所有的在山林间隐居的事迹 。 经常把这些地理方面的书籍藏在经书下阅读,神情十分喜悦 曾经说过:“大丈夫应当面朝大海 眼观群山,怎么能够被一个小角落困住自己了” 。
古文是指春秋战国及其以前古书上的文字。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把古文与大篆相提并论,说古文是史籀以前的文字的通称。
由于古人无笔墨,于是就用竹签点漆,在竹筒上写字,称为书契文,亦叫竹简书。因竹硬漆腻,书写不流利,写出的字头粗尾细,象蝌蚪之形,故叫蝌蚪书或蝌蚪文。凡是竹简漆书,都可以叫蝌蚪文,不一定非仓颉所书不是蝌蚪文。
古文主要是指《易经》《论语》《春秋》《尚书》《周礼》《吕氏春秋》《孝经》等等古书上的文字,是比较早的笔书文字。
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汉代通行隶书,因此把秦以前的字体叫做古文,特指许慎《说文解字》里的古文。
3.徐霞客游记的部分翻译,急
向北走一里地 没有路了 度过山涧 随这山涧东西而行 溪水向下流注于乱石中
山涧两旁群山兀立 丛林修竹 郁郁葱葱 不时见到大石头突兀于山林间 渐入渐佳。
不久山涧旁的小路也没了 从山溪总的乱石上行走 圆形的石头令人滑不留足 尖形的石头刺的人脚疼 这样走了三里地 遇到一处绿水潭
奔流的山水倾泻而下 喷珠溅玉,好像雪片一样飞洒 注入深潭好像青黛一样的悠远深沉
又走了一里左右 水势聚集成了一个大绿水潭 到这就向下直堕了 水势盛大 奔流也比从前猛烈 深潭四周峭壁耸立 往下看不到底 只听到轰轰如雷霆 好像要把峡谷震倒了似的
令人心惊胆战头目眩晕 泉水不知从哪里流去了
4.谁知道《徐霞客游记》的译文
早上下雨。
走了十五里,路有分歧,马的头朝西向着台山(意思是他向西往台山去),雨过天晴,天色渐渐明亮起来。又走了十里,抵达松门岭,山险峻,路很滑,我舍弃骑马改为步行。
自从奉化以来,虽然翻越了好多座山岭,但都是沿着山麓走的;到这里迂回地上升,都是在山脊上走。雨后天刚放晴,泉水的声音,山上美丽的景色,回环往复改变,翠绿的树丛中山杜鹃映照着头发,令人忘记攀登的辛苦。
又走了十五里,在筋竹庵吃饭。山顶的地方随处种着麦子。
从筋竹岭向南走,则是朝向国清的大路。适逢有国清的僧人云峰和我一起吃饭,说起从这里到石梁,山势险峻,路途遥远,带着行李会很不方便,不如轻装前往,雇人挑着行李在后面。
我欣然同意这个提议,让担夫随同云峰前往国清,我与莲舟上人(上人:对僧人的尊称)走石梁的小路。走了五里,经过筋竹岭。
筋竹岭旁边都是短松,老树干弯曲,根和叶子苍劲秀丽,都是我们阊门好的盆景材料(盆中物这个词不确定,我觉得是盆景)。又走了三十里,抵达弥陀庵。
身边都是高高的山岭,深山里很荒凉寂静,怕藏有老虎,所以把草和树木都烧掉。泉水轰鸣,风吹着,路上没有一个旅人。
弥陀庵在万山坳的低洼处的当中,道路荒凉且长远,我正走到一半的地方,可以在这里吃饭和住宿。
5.徐霞客《麻叶洞天》的翻译
崇祯十年,1637)正月十七日,离开上清洞三里,有一个麻叶洞。
洞在麻叶湾,西面是大岭,南面是洪碧山,东面是云阳山和枣核岭的支脉,北面则是枣核岭的西麓。大岭向东延伸,两面高山夹着涧水流下,(高山)对峙像门一样,而对着门有一座山峰,高耸的大石头突兀出来,(这就)是将军岭;涧水从它的西部奔腾而过,而枣核岭的支脉,(它的)西端也到这里为尽头了。
涧的西面有石崖向南,环转像鸟展开的翅膀,向东俯看涧中,而大岭的支脉,东面到这里也是尽头了。环转的山崖下面,也开了一个缝隙,太浅而不能进入。
山崖前面有一条小溪,从西向东,经过崖前流入大涧中。沿着小溪到山崖的西部乱石间,在下面水流尽了,在上面开了一个窟窿,就是麻叶洞啊。
洞口朝南,只有斗大,在开始寻找火炬请向导,也都答应提供火炬,而没有敢做向导的。说:“这里面有神龙。”
有的说:“这里面有妖精鬼怪。若不是有法术的人,不能震住(它们)。”
最后用重金找到一个人,刚要脱衣服进去,问我(知道我)是个读书人,不是道士,又惊恐而出说:“我以为(你是)大师,所以想跟着(你)进去,若是读书人,我怎么能以身陪葬呢?”我就去前面的村庄,把行李存放在他家,与家仆各拿一个火把进洞。当时村民跟着到洞口的有几十个人,砍柴的腰别镰刀,耕地的扛着锄头,妇女做饭的不再烧火做饭,织布的扔下织梭,儿童放牧的,路人背着担着(东西)的,接踵而至,都没人敢跟随(我们进洞)。
我们二人就把脚先探进,踏着一级一级的石阶入洞,传递着火炬下去,转了很多个弯儿到洞底。洞稍微宽敞了,可以侧身抬头看了,才开始拿着火把前进。
那洞东面西面的裂缝,都没有进口,正北有个洞孔,低得只有一尺高,宽也是这样,然而它的下面很干燥而且平坦。就先把火把放进去,然后像蛇一样匍匐前进,背部擦着洞壁,腰部贴着地面,身体向后翘起(用力),才度过这个里洞的第一关。
它那里面的裂缝已高了,东西也贯通了,然而也没有进去的地方。又过了第二关,它的狭窄与低矮和前一关一样,进入的办法也同前。
进去之后,(洞壁的)里层也有横向裂缝,那西南裂的地方不很深,那东北裂的地方上面有一个凹陷的石洞,猛地又纵向裂开,上高下窄,高不见顶。到这里石头幻化出怪形,纹理(也)顿时改变,(仿佛)每一小块儿都具有灵性。
那西北的裂谷,渐入渐窄,里面只是夹着一条石缝了,不能容纳下火炬。(就)转而去东南的裂谷,仍然下了一个石洞,它的地面平铺着沙石,像涧底一样洁净光滑,只是干燥没水,不只是不用提起衣裳,而且避免了弄脏。
裂谷东南的尽头,乱石高累,像楼台一样重叠,从它的缝隙都可以攀登而上。那上面有石孔一线,一直透到洞顶,光线从缝隙中往下照射,像明星弯月,可以远望而不可以摘取啊。
叠石的下面,涧底通向南面,覆盖的石头压得很低,仅仅一尺来高;这以前一定通到洞外,是涧水流入的地方,但不知从前为什么涌流,现在为什么干涸了,不可思议啊。 从重重叠叠的石台下来,向北沿着涧底进入,那窄的地方非常低,和外面的两道关相似。
慢慢从它西面攀登上一个石窟,向北转再向东,就像度过马鞍形状的山石,又像越过尖峭的山峰。两边洞壁上的石头质地色泽,光鲜欲滴,垂下的石乳,倒挂的石莲,纹理就像雕刻出来的一样,形状就像要飞舞起来的样子。
往东下一个阶梯,又是湿润的地面,已转入关隘的里面了。这里开辟出一个巷道,宽有两丈,高有一丈五,覆盖的石头平整得就像布幔,涧底平坦得就像大路。
向北走半里,下面有一块石头,架置在那里,像一张床一样,边棱整齐。它上面则石莲下垂,连接在一起就像帏幔,结合成一个“宝盖”,四面垂下石幔,大小像床一样;中间浑圆通透,盘空直上,上面隆起为顶,它后面的西壁,洁白的圆柱竖立着,或大或小,形状不一,而都色泽晶莹,纹理都像雕刻上的,这是巷中第一奇景啊。
又向正北半里,洞分为上下两层,涧底向东北而去,上面的洞可以从西北攀登。这时我所持的火炬已经烧完十分之七,恐怕回去的路上(没有火炬)辩识不清(路径),就从来时的道路转几个弯儿,穿过那两个关隘,到达透光的地方,火炬恰好烧完了。
穿过洞口出来,仿佛像脱胎转世换了一个世界一样。 在洞外面守候观看的人,又增加了几十个,看见我等(二人)都把手放在额头上,表示庆幸,称奇,把我们当成了具有大法术的人,并说:“刚才久等以为(你们)一定落入怪物之口,所以我等想进不敢进,想离离不开。
现在安然无恙,若不是神灵保佑,怎么能这样!”我分别答谢他们,说:“我做我想做的事,我探我的胜境罢了,烦劳各位(在这里)久立,怎么才能表达我的歉意呢!”然而那洞只是入口的地方多狭隘,那里面(则)洁净干燥,我所见过的洞,(在这一点上)都赶不上(它),不知当地人为什么害怕进洞到了如此的地步! 该文章转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 .cn/xuanxiu/ShowArticle.asp?ArticleID=103411&Page=2 该文章转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 .cn/xuanxiu/ShowArticle.asp?ArticleID=103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