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甲予观夫巴陵胜状(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共17分)甲)
1.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共17分)甲
试题分析:小题1:“景”的解释需注意积累,应译为“日光”。
“既”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字,此处应译为“已经”,“既长”当然是“已经长大”。“汀、辄、胜状”都是常规用法,有识记即可。
小题2: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 两个句子中的的关键词有“得无异乎”“大通”“旨”,“得无异乎”整体上是问句,应译为“怎么能有所不同呢”。
“大通”即“领悟”,类似的词语代替即可。“旨”即主旨,要义。
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小题3:结合上文可知,“二者”指上文的“因阴悲和因晴喜”“因物而喜,因已而悲”的“迁客骚人”。
“二者之为”即“迁客骚人因物而喜因已而悲的两种情感(心理)”。作者赞颂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古仁人之心,因此对此“二者而为”是否定的。
小题4:从甲文可知,范仲淹是一个心怀天下,以天下为已任,有远大抱负的人。从乙文中范仲淹读书的情节可知,他是一个勤奋刻苦的人,同时是一个有志向的人。
点评:文言文常见的字、词要识记,并能够灵活延伸到课外。对于文章的理解,务必注意结合文章的内容,不可无中生有。
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一定要看人物的所作所为,思想主张等,据此推断出人物的形象,万不可主观臆断,更不能无中生有。
2.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甲
1。
(4分)(1)日光 (2)景象 (3)季节 (4)发荣滋长(每小题1分)2。(4分)(1) 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不同吧?(2) 像那太阳的升起的时候,树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每小题2分)3。
(4分)[甲]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答“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可得分) [乙]而乐亦无穷也(答“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也可得分) (每句2分)4。(3分)①[甲]是写水景,[乙]是写山景; ②[甲]写了朝暮之景,[乙]既写了朝暮之景又写了四时之景;③[甲]写景突出其阔大壮观,[乙]写景突出其秀美多变。
1。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秀”作动词,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2。
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览”“得”“霏”“开”“归”“暝”,最后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3。试题分析:两文皆是所学名篇,根据所学所记理解内容,判断其中作者表达感慨的句摘引。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解题思路同上,根据所学所记理解内容,抓住两文写景的句从写景的内容和写景的方法来比较。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文言文阅读(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
1。
A 2。(1)日光 (2)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3)停止(4)没有3。
(1)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2)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4。 雄伟(或:壮阔、横无际涯) 听觉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5。
乙文作者所写“鸢飞戾天者”“经纶世务者”的感受是一种设想,以烘托出山水景物的魅力,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甲文中作者以迁客骚人的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境界。
【解析】1。试题分析:A项中“汤( tāng )”应读为 “shāng”,所以A项有错误。
要注意此篇课文后面有注释,日常学习中要加强记忆。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能力层级为识记A。2。
试题分析:“晖”是一个重点实词,意思是“日光”在这篇课文中“景”的意思也是“日光”的意思,要加强辨析记忆。“为”是一个一词多义的词语,此处的解释比较特殊“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要联系上文的内容解释。
“绝”一词多义,需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判断或加强记忆。“微”需要加强记忆,是否定词“没有”,课后有注释。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试题分析:(1)句翻译要注意“予”当“第一人称代词,我”和“尝”,副词,曾经。
(2)句翻译注意这是一个比喻句,要将喻词“像”翻译出来。因为是课内翻译,难度不大。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4。试题分析:(甲)文景物描写的内容是第一自然段,这段中有一个对景物描写总结性的一个句子“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大观”的意思是“雄伟景象”,所以突出洞庭湖的景色“雄伟”的特点。
(乙)文景物描写的内容是第二三自然段。“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肯定是作者从听觉角度对景物进行的描写。
二三自然段是具体的描写,第一自然段中有总括性的景物描写的句子“奇山异水,天下独绝”,题干要求用原文填空,所以就填写这句。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
能力层级为理解B。考点:筛选文言文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5。
试题分析:两文虽然都抒写了看到景物之后的感受,但两文写感受却有不同。 (甲)文写了迁客骚人看到岳阳楼的景物,触发的情感是“以物喜,以己悲”,这正与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由此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响,表达自己的志向。
而(乙)文中那些“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主要突出了富春江景色的独特魅力和吸引力,同时也抒发作者对大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所以两文写感受的目的不同。
这是课内文言文,难度不大。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甲>予观夫巴陵胜状,
【答案】【小题1】阳光 (2)散开【小题1】野花开放散发出清幽的香气,好的树木枝叶茂密形成浓密的树阴。
【小题1】C【小题1】(甲)文从整体的角度概括描写洞庭湖的景色。 (乙)文具体描绘琅琊山朝暮与四季的景象。
【小题1】范仲淹是为天下百姓先忧后乐,欧阳修是为自己的贬谪而忧;范仲淹是为天下百姓而乐,欧阳修是为游山而乐,是与民同乐。范仲淹的思想境界更为博大。
【答案解析】【小题1】学生对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小题1】C中二者都是“快乐”。
【小题1】从描写景物角度方面来分析和组织答案。【小题1】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表述合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