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节用文言文怎么说(端午古文翻译)

    1.端午 古文翻译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传统节日端午节。

    每到这天,人们就用艾草编出一个假人,并用蒲棒削尖成剑形,挂在门上用来驱鬼镇宅。焚烧香草,喝雄黄酒以为驱邪怯病。

    大家又吃粽子,聚在一起赛龙舟。据说这些习俗是为了祭奠屈原。

    屈原,战国时期的楚国人,文采卓然,引起同僚的嫉妒排挤,于是在泊罗江投水自尽。后人们赛龙舟就是为了招屈原的魂魄。

    吃粽子并将粽子扔进江中也是为了祭奠屈原。粽子是用箬竹叶包裹糯米,然后用五彩线绑缚二制成的一种食品。

    箬竹叶与五彩线是蛟龙所害怕的,粽子投入水中蛟龙不敢吃掉。 以上的这些习俗,虽然不是一定要掌握的知识,但也是关心风土人情的学者应该知道的学问。

    端午节用英文怎么说,端午节用语怎么说,端午节问候语怎么说

    2.关于节日的古文求关于端午,清明之类的古文,文言文

    ◇寒食 《周礼》曰:司烜氏,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为季春将出火也。

    斋 《荆楚岁时记》曰:去冬至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主 周斐先贤传曰:太原旧俗,云介子推焚骸,一月寒食,莫敢烟爨。

    知 陆翙《邺中记》曰:并州俗,冬至后百五日,为介子推断火,冷食三日,作乾粥,今之糗是也。斋 又曰:寒食三日,作醴酪,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煮作粥。

    主 范晔《后汉书》曰:周举迁并州刺史,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举移书於子推庙云,春中寒食一月,老小不堪,今则三日而已。 斋 古今艺术图曰: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迁为戏,以习轻趫者。

    主 【诗】李崇嗣寒食诗曰: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燃。古 宋之问途中寒食诗曰: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斋 沈佺期岭表寒食诗曰:岭外逢寒食,春来不见饧,洛中新甲子,明日是清明。知 【令】魏武帝明罚令曰: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介子推,且北方冱寒之地,老少羸弱,将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

    ◇九月九日 《风土记》曰: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尚此月,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除恶气而御初寒。主 《续晋阳秋》曰: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古 续齐谐记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急宜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家,见鸡狗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代之矣,今世人每至九日,登山饮菊酒,妇人带茱萸囊是也。 古 孟嘉传曰:嘉为桓温参军,既和而正,温甚重之,九月九日,温游龙山,参僚毕集,时佐吏并著戎服,有风至,吹嘉帽堕落,温谓左右及宾客勿言,以观其举止。

    知 《临海记》曰:郡北四十步,有湖山,山甚平正,可容数百人坐,民俗极重,每九日菊酒之辰,宴会於此山者,常至三四百人。 斋 【诗】宋谢瞻九日从宋公戏马台诗曰:风至授寒服,霜降休百工,巢幕无留燕,遵渚有来鸿,轻霞冠秋日,迅商薄清穹,圣心眷嘉节,鸣銮戾行宫,四筵沾芳醴,中堂起丝桐,扶光迫西汜,欢馀宴有穷。

    古 《艺文类聚·卷四·岁时中》。

    节用,文言文,端午

    3.端午节来历文言文形式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

    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节日起源: 端午节起源说法众多,一般有纪念屈原、伍子胥和曹娥的说法,但其中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

    1、纪念屈原说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纪念伍子胥说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纪念孝女曹娥说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4.端午节的诗.词.文言文都有哪些

    浣溪沙 宋 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

    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齐天乐 宋 杨无咎 疏疏数点黄梅雨。

    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

    衫裁艾虎。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

    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

    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荷香暗度。

    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

    菩萨蛮 宋 陈义 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

    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

    主人恩义重。对景承欢宠。

    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渔家傲 宋 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

    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

    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

    犹松。等闲惊破纱窗梦。

    念奴娇 宋 张榘 楚湘旧俗,记包黍沈流,缅怀忠节。谁挽汨罗千丈雪,一洗些魂离别。

    赢得儿童,红丝缠臂,佳话年年说。龙舟争渡,搴旗捶鼓骄劣。

    谁念词客风流,菖蒲桃柳,忆闺门铺设。嚼徵含商陶雅兴,争似年时娱悦。

    青杏园林,一樽煮酒,当为浇凄切。南薰应解,把君愁袂吹裂。

    喜迁莺 宋 黄裳 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

    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斗巧尽输少年,玉腕彩丝双结。

    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

    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

    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归棹晚,载菏花十里,一钩新月。

    花心动 宋 史浩 槐夏阴浓,笋成竿、红榴正堪攀折。菖歜碎琼,角黍堆金,又赏一年佳节。

    宝觥交劝殷勤愿,把玉腕、彩丝双结。最好是,龙舟竞夺,锦标方彻。

    此意凭谁向说。纷两岸,游人强生区别。

    胜负既分,些个悲欢,过眼尽归休歇。到头都是强阳气,初不悟、本无生灭。

    见破底,何须更求指诀。 贺新郎 宋 许及之 旧俗传荆楚。

    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门艾钗符关何事,付与痴儿呆女。

    耳不听、湖边鼍鼓。独炷炉香熏衣润,对潇潇、翠竹都忘暑。

    时展卷,诵骚语。新愁不障西山雨。

    问楼头、登临倦客,有谁怀古。回首独醒人何在,空把清尊酹与。

    漾不到、潇湘江渚。我又相将湖南去,已安排、吊屈嘲渔父。

    君有语,但分付。 五月五日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午日处州禁竞渡 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五日(选一) 陈子龙 吴天五月水悠悠,极目烟云静不收。

    拾翠有人卢女艳,弄潮几部阿童游。 珠帘枕簟芙蓉浦,画桨琴筝笮艋舟。

    拟向龙楼窥殿脚,可怜江北海西头。 五丝 唐 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

    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

    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端午日赐衣 唐 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端午 唐 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唐 李隆基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 股肱良足Ù,凤化可还淳。

    竞渡诗 唐 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淩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端午节用文言文怎么说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