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写字
1.文言文书信的书写格式
1。
称谓。称谓后常附提称语,如某公道席、某先生台鉴、母氏慈鉴、贤弟如晤,等 2。
启辞。就是信文的开场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
启辞理应属于信件正文的一部分,由于旧时尺牍中,这部分形成了一系列的套语,在现时书信中还常可以看到。 3。
正文。信的正文,即写信人对收信人说的话,这是书信的主体。
正文从信笺的第二行开始写,前面空两字。如果启辞单独成行,正文可在启辞的下一行空两宇开始书写。
书信的内容各不相同,写法上也无需一律,以表情达意准确为原则。一般说来,应先谈谈有关对方的事情,表示关切、重视或谢意、敬意,然后再谈自己的 事情。
正文写好后,如发现内容有遗漏,可补充写在结尾后面;或写在信右下方空 白处,并在附言之前加上“另”、“又”等字样;或在附言的后面写上“又及”或 “再启”字样。 4。
结语。即信文的结束语,理应属正文的一部分。
但与“启辞”相仿,旧式书信中也形成了一系列常用结语套辞,现时各界文化人士的书简中,仍频见使用。 5。
在署名或启禀词后面,写上撰信的年月日,也可把日期写在下一行署名的右下 方。另外,还可以在日期之后,写上撰信时的处所、氛围、心境等,。
2.文言文关于王羲之学写字的解释开头为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
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堂侄。
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超人之处。长大后,他很善于辩论,并且以性情耿直而著称。
他特别擅长书法,是古今以来的第一人。人们称赞他的书法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他的伯父王敦、王导都很看重他。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人阮裕在当时享有盛警,而阮裕也看重王羲之,把他和王悦、王承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
有一次,太尉都鉴派门生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选位女婿。王导让来人到东边厢房里去看王家子弟。
门生回去后,对都鉴说:“王家子弟个个不错,可是一听到有信使来,都显得拘谨不自然,只有一个人坐在东床上,坦腹而食,若无其事。”都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
”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郡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羲之很喜欢服药颐养性情,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会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名士荟萃。
谢安未做官时就住在这里。还有孙绰、李充等人,皆以文章盖世,他们都在这里建有住宅,与王羲之情投意合。
王羲之曾和一样好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宴集,并亲自作序,来抒发自己的志向。王羲之生性爱鹅,会稽有一位孤老太太养了只鹅,叫声很好听,他想买而未能得,于是就带着亲友去观看。
谁知老太太听说他要来,竟把鹅烹煮了,准备招待他,他为此难过了一整天。 当时,山阴有位道士,养了一群鹅,王羲之去观看时非常高兴,多次恳求道士要买他的鹅。
道士对他说:“你若替我抄一遍《道德经》,这群鹅就全部送给你啦”王羲之欣然命笔,写好后把鹅装在笼子里回去了,一路上乐不可支。还有一次,他到学生家去,看见人家的篚木矮桌洁净光滑,就在上面写起字来,一半楷书,一半草体。
后来那位学生的父亲无意中把这些字给刮去了,他的学生懊悔了好几天。他的书法注当时就很被世人看重,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
王羲之常自称;“我的书法和钟瑶相比,可以说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也如同大雁排行。”又曾经写信给人说:“东汉张芝临池学写字,池水都变成黑色,如果天下人象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
”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声誉,与王羲之齐名,但王羲之却看不起他,因此二人不和。王述先做了会稽内史,因为母亲去世,就辞职守丧,王羲之来接替他的职务,只到王述家去吊唁一次,就再也不登门。
王述每次听到外面有号角声,总以为王羲之来看望自己,连忙洒扫以待,这样过了一年,而王羲之竟然不顾,王述深以为遗憾。 ”。
3.译古文凡写字,须要子细看本,不可差讹请讲出作者的名字,讲出作者
出自朱熹《童蒙须知》之-《弟子规·朱熹童蒙须知·孝经》 读书写文字第四 凡读书。
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
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
对书册。 详缓看字。
子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涣痢2豢晌笠蛔帧2豢缮僖蛔帧2豢啥嘁蛔帧2豢傻挂蛔帧2豢汕G堪导恰V皇且ض嗨斜槭? 自然上口。
久远不忘。古人云。
读书千遍。 其义自见。
谓熟读。 则不待解说。
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
谓心到。 眼到。
口到。心不在此。
则眼不看子细。心眼既不专一。
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
记。 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法。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 眼口岂不到乎。
凡书册。 须要爱护。
不可损污绉折。济阳江禄。
书读未完。 虽有急速。
必待掩束整齐。 然后起。
此最为可法。 凡写文字。
须高执墨锭。 端正研磨。
勿使墨汁污手。高执笔。
双钩。 端楷书字。
不得令手揩着豪。 凡写字。
未问写得工拙如何。 且要一笔一画。
严正分明。 不可潦草。
凡写文字。须要子细看本。
不可差讹。 朱熹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崇安,后徙考亭。
其父朱松,进士出身,历任著作郎、吏部郎等职,因反对秦桧妥协而出知饶州,未至而卒。 此时朱熹14岁,遵父遗命,师事刘子□等人。
绍兴十八年(1148),朱熹中进士,任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主簿,聚徒讲学,后罢归,监潭州(今湖南长沙)南岳庙。孝宗即位,朱熹上书反对议和。
隆兴元年(1163)被召见,复言主战。朝廷虽屡任以官职,因与执政者政见不合,皆辞不就。
淳熙五年(1178)史浩再度为相,荐朱熹知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星子县),屡辞不许,次年赴任。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请修复旧观,订立学规,从事讲学。
淳熙八年(1181),浙东大饥,朱熹被任命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次年,因屡次上疏弹劾台州太守唐仲友违法扰民,唐仲友为宰相王淮姻亲,朱熹的奏章被扣压,因愤而辞归。
淳熙十四年(1187),周必大为相,任朱熹提点江西刑狱。次年,升兵部郎官,以足疾为由请归。
淳熙十六年,光宗即位,任为江东转运副使,以病力辞,后改任漳州(今属福建)知州。绍熙二年(1191)辞归建阳,五年(1194)起任湖南安抚使,修复岳麓书院,扩建学堂,广纳四方游学之士。
宁宗庆元元年(1195),为焕章阁待制、侍讲,因得罪韩□胄而罢。次年,监察御史史继祖劾其伪学欺人,革职罢官,归建阳讲学著述而终。
朱熹一生关心现实,对金人南侵、土地兼并、赋役繁重、民不聊生的现状焦虑不安,要求选贤任能,修明军政,爱养民力,实现统一。 从中进士至死50多年间,虽为官仅9年,在朝廷任职仅40天,但在任上都能革除弊端,打击贪吏,救灾安民。
朱熹一生的主要精力倾注在讲学和著述上。他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程颢、程颐)关于义理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成为后来封建地主阶级的正宗哲学,在思想领域中起了长期的消极作用。
所撰《四书集注》,元代以后的科举考试规定士人发挥题义必须以此书为依据,影响极大。 在文学观点上,朱熹与二程相近。
他倡导文道一贯之说,强调文道统一,认为道是文的根本,文是道的枝叶,二者不能分开,反对"文以贯道":"这文皆是从道中流出,岂有文反能贯道之理?"(《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九)主张人们只要修道明理而力行不倦,文便能随道的产生而产生,好的文章便是文道合一的产物。 因而,他对唐宋古文大家们重视文的作用不满,说他们是"弃本逐末"。
与此相应,朱熹论诗重言"志",即诗中要有道德修养,认为有此即自成佳作。他反对从格律、词藻方面论工拙,强调质朴自然,因而形成他诗论中的复古主义观点。
但他在具体论文论诗中,却有一些较公允的见解。 如他认为学诗要从《诗经》、《离骚》开始;论古诗则重汉魏而薄齐梁;对陶渊明、李白、杜甫、陆游的诗和苏洵、苏轼的文都有较中肯的评价。
同样,他的《诗集传》、《楚辞集注》,也常表现出尊重事实、重视文学反映现实和抒发情志的作用的求实精神。 在道学家中,朱熹的诗歌艺术性最高;在南宋文坛上,他的文章也很有特点。
朱熹的父亲朱松和老师刘子□,都是著名诗人,朱熹受他们的熏陶,也能写诗。他重古诗而轻律诗。
五古学汉魏,学陶渊明,学唐人中诗风古朴的一派,往往即景即事,言志述怀,以表现其"雍容俯仰"的气象和"中和冲淡"的胸襟。篇幅较短,语言自然,不用典故,长于用白描手法写自然景色。
《对雨》、《六月十五日诣水公庵雨作》、《卧龙庵武侯祠》、《康王谷水帘》等,都是代表作,《秋日告病斋居奉怀黄子厚刘平父及山间诸兄友》中的"况复逢旱魃,农亩无余收;赤子亦何辜,黄屋劳深忧。而我忝朝寄,政荒积愆尤。
怀□卧空阁,恻怆增绸缪",则反映了迫切的现实问题,抒发了忧国忧民的心情。 朱熹认为自律诗出而讲究用韵、属对、比事、遣词,"益巧益密",有害于诗的"言志之功"。
但他自己还是写了不少律诗,有些篇章也值得一读。五律如《登定王台》,旧时选本多入选。
《拜张魏公墓下》6首,通过对爱国。
4.有哪些适合练字的古文
1.陋室铭
2.马说
3.师说
4.爱莲说
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鱼我所欲也
8.劝学 《荀子》
9. 赤壁赋
10.卖炭翁
11.木兰诗 《乐府诗集》
12.石钟山记
13.五人墓碑记
14.六国论
15.过秦论
大多都是些高中要求背诵的古文,
既可巩固记忆有可达到练字效果。
5.中国古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使用文言文吗
应该也使用近似白话文的语言吧;只不过书面上或写文章时用文言文;文章的用语反应了当时所处的时代,现在使用白话文,也是鲁迅等人开的先河,但他们那时说话也用白话文交流 我认为写文章应该是用标准的文言文的 如果平时交流也用标准的文言文的话,每个人会写字的人都能当作家写文章了一些读不起书的应该不懂文言文中的语法,可能说些半文不白的话吧 当时会有那种环境的自然渲染,就像现在的小孩,没有上过学,或者说还没上学,家长或者是外界的人不也会教导孩子们说话,写字么?古代就像现在一样,文言文才是普及的,所以可以说是人人都会,不需要学,去私塾只是再增广见闻,考得功名,光宗耀祖。 我认为写文章应该是用标准的文言文的 如果平时交流也用标准的文言文的话,每个人会写字的人都能当作家写文章了一些读不起书的应该不懂文言文中的语法,可能说些半文不白的话吧
6.谁有自编的文言文,100字左右,越简单越好
长歌行 星回路转,三周寥落,斯年行将去。
回首遥望,当年豪华朱门,如今蒿草生。 五霸闹春秋,七雄并天下,帝王之事,一去不反。
中原逐鹿,几人能还?不过崤函封骨,向天三哭。 粉黛佳人,可怜一世。
莲花蹑步,金响玉应。吴王筑台西施游,武帝金屋藏阿娇,飞燕身轻掌上舞,真人哭泪女儿红。
叹斯人已逝!章台柳已枯,人皆为尘土。 巍巍明堂,居河之阳,天子宫阙,普天来朝。
一旦东迁,不过禾黍萋萋。纵高庙朱阙,难承千秋雪! 少年骄狂,行世羁傲。
看如今,琼林事何在?乌啼尚满天!可叹云间豪客,登楼快哉,浴王风。笑问苍天,谁人与共? 长天孤雁,霜寒月冷。
更念长亭更短亭,千古谁能堪?笑曰:百世之后,回首再看! 将就着看吧!很久以前写得。
7.文言文《笔冢》翻译
原文
永公住吴兴永欣寺,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人来觅书,并请提额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人谓“铁门限”。后取笔头瘗之,号为“退笔冢”。
——选自《书断》
注释
1.永公:指智永,南北朝时书法家。
2.吴兴:今浙江湖州。
3.积年:多年。
4.书:写字。
5.秃笔头:写坏的毛笔头。
6.石:古代重量单位,约一百二十斤。
7.觅书:求写字。
8.题:书写。
9额:匾。
10.户限:门槛。
11.为之:因此。
12.穿穴:踏破。
13.铁叶:铁皮。
14.瘗(y ì):埋。
15.号:称。
译文
智永住在吴兴永欣寺,多年学习书法,后来有十瓮写坏的毛笔头,每瓮都有几石(那么重)。来求取墨迹并请写匾额的人多得像闹市,居住的地方的门槛因此被踏出窟窿,于是就用铁皮包裹门槛,人们称之为“铁门槛”。后把笔头埋了,称之为“退笔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