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千里马
1.千里马的文言文及翻译
1、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译:古代有一个用一千两黄金寻求千里马的国王,三年都没有得到(找到、买到)。
2. 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
译:身边的侍臣对国王说:“请让我去买千里马。”
3、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译:国王派他去了,三个月之内找到了千里马,马已经死了,用五百两黄金买了它的头,返回来把这件事报告给国王。
4、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译:国王非常生气地说:“我所要的是活的千里马,怎么能花费五百两黄金买死马呢?”
5、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译:侍臣回答说:“买死的千里马都用了五百两黄金,更何况活的千里马呢?天下的人一定认为大王能用一千两黄金买马,千里马很快就回来了。”
6、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译:于是不到一年,国王得到了三匹千里马。
2.《千里马》原文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第一种:
世间有了伯乐,这样之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到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得千里马啊!
第二种:
世上先有伯乐,这样之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是在奴隶的手里受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凭借千里马的名称而称呼它。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和能力也就表现不出来,况且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的待遇都得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打马,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得不识得千里马啊!
3.千里马文言文翻译
关公乘赤兔马,日行千里。周仓握刀从之,日亦千里。公怜之,欲觅一良马赐焉,而遍索无千里者。止一马,日行九百,乃厚价市之赠仓。仓乘马从公,一日差百里,两日差二百里。仓恐失公,仍下马步行,又不忍弃马,乃以索攒马蹄,悬之刀头,掮之而飞走。
注释
①掮(qian):用肩膀扛
②以索攒马蹄:用绳索把四只马蹄捆在一起
译文
关公骑着赤兔马。每天跑千里,周仓提着大刀跟着他,每天也走千里,关公同情他,想要找一披良马赏赐给周仓,可是,到处找,却没有千里马。只有一匹马,它日能跑九百里,于是就用高价买了下来,送给周仓。周仓骑着马跟着关公,第一天落后了一百里。两天就
落后了两百里。周仓担心关公丢失,仍旧下马走着,又不忍心丢掉自己的马,于是就干脆把马蹄捆起来,悬挂在大刀头上,用肩抗着急速地跑着。
4.古文《千里马以伯乐为知己》全文翻译
翻译: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出处:唐代韩愈《杂说四·马说》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全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思想感情(中心主旨)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扩展资料: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马说
5.《千里马》原文
《千里马》唐代: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如下: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赏析: 这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
作者刻画“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两相对照,既写出千里马的抑郁不平,也写出不识真才者的愚昧专横。眼前就是一匹千里马,食马者却对着千里马发出了“天下无马”的慨叹,认为这不过是一匹连常马也不如的马。
这是作者的讽刺。
6.求千里马文言文解释
郭槐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谴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为能市马,马今至(YE)!'于是,不期年,千里之
至者三.”
郭槐先生说:“我听说以前有个国君,想用一千两黄金求购一世千里马,三年过去了还没得到。有人对他说:‘请让我去替你找’。于是国君就派他去,三个月后得到了一世千里马,马已经死了,那人用五百两黄金买了马的头,拿回来给国君,国君很生气,说:‘我所想找的,是活的马,怎么会是死马呢?还花了五百两黄金!’那人回答说:‘死马尚且用了五百两来买,更何况活马?天下的人一定认为国王真的想买马,一定会来献马的!’果然,不出一年,就有人送来了三匹千里马。”
7.千里之马 文言文的翻译 全篇
原文: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bai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du马,安事死马① 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③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zhi之马至者三.
译文:古代有个dao国王,想用千金买千里马,三年不能够买到.有个宦官对国王说:"请让我去买马."国王派他去了.三个月就得到了千里马;但马已经死了,他就用五百回金把那匹马的骨头买来,回来向国王报告.国王大怒说:"所要买的是活马,要死马干什么 白白地答花费了五百金!"宦官回答说:"死马尚且用五百金买下,何况活马呢 天下人必定认为大王肯出高价买马,千里马这就要到了."由此不到一年,买到三匹千里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