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文言文虚词而字(文言文虚词而字翻译?)
1.文言文虚词而字翻译?
文言文虚词“而”有连词、助词、语气词等三个词性,有多种意义,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推断。
1、“而”在文言文中作连词时,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是表示并列关系,可以翻译成“并且”,也可以不译。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柳宗元《捕蛇者说》
二是表示递进关系,可以翻译成“而且”。例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三是表示承接关系,可翻译成“就”。例如: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
四是表示转折关系,可以翻译成“却”。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五是表示假设关系,可以翻译成“如果”。例如: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六是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可以翻译成“地”。例如: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而”在文言文中作助词时,如果表示偏正关系,可以翻译成“的”。例如:虞之与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训》如果在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时,可以翻译成“以”。例如:郡守而下,少时皆至。——《梦溪笔谈·神奇》
3、“而”在文言文中作语气词时,用于句中,表示反问,可以翻译成“难道”。例如: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用于句末,可以翻译成“耳”。例如: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2.初中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虚词"而"的用法 一、连词:表七种关系 1、表承接关系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 2、表因果关系:因而 ①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而为之记。
②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 3、表示转换关系:可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4、表并列关系,并列的成分必须词性和结构相同。
①蟹六跪而二螯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5、表递进关系:而且 ①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大王。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表假设关系:如果、假使 ①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冯婉贞》: 诸位如果有(拯救我村)之意,看我的马头(听我命令)就可以了。 ②以大王之威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立奉璧来。
《廉蔺列传》 7、表状语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 之人弗受。
《鱼我所欲也》:呼呵着给你吃,走路的人不能接受。 ③暮而果大亡其财。
《智子疑邻》:晚上果然他们家丢了许多财物。 二、语气副词:就 ①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②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指南录>后序》: 死就死了,可是境界危险恶劣,层层交错出现,不是世人所能忍受的。
三、副词:尚且、都 ①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问说》: 而以是为非的人,虽然有与他修身养心品德修养有密切关系的事,可以得到有益的善事,求他使自己屈尊一下都不可能。
②千乘之君,求与之友而不可得也。《孟子·万章下》:千辆兵车的国君,寻求与他结友都不可能啊。
四、副词:乃 ①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
《礼记》:孔子从泰山旁边经过,有一个妇人在墓旁哭得很伤心。夫子扶着车前横木听着哭声,让子路去问那个妇人,说:“您这样哭,很像有很多忧愁似的?”(妇人)乃说:“是。”
五、指代副词:怎么 ①况操自来送死,而可迎之邪?《赤壁之战》:何况曹操自己来送死,怎么可以投降他呢? 六、副词、形容词词尾,无义 ①铤而走险。《左传》:无路可走采取冒险行动。
七、连词,相当于“以”连接上、下、往、来等字。 ①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
《问说》:三代(夏、商、周)以下,有学习,无求问。 ②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
《孟子》:自孔子以来,到现在一百多年了。 八、祈使语气词:同“耳”,吧、呵 ①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3.初中阶段,古文中“而”字有哪几种意思
初中阶段并没有明确要求,有几种意思。倒是有中学文言文大纲。你可以根据例句来判断。
3.而
1.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4.文言文虚词“而”用法 由来 例句 典故
而 [ér]1.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2. 连词(a.表平列,如“多~杂”。b.表相承,如“取~代之”。c.表递进,如“~且”。d.表转折,如“似是~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无信,不知其可”)。
3. 表(从……到……):从上~下。
/link?url=icBLIpdx87RN-TekVR0gXZ0fG1FyJLY_hBAIiUjgkqBp--8tZeGFoxK3S9ym0P-q
5.文言虚词"而"在古文中有哪些意思
1、而 (1)连词 1>表并列 今译为:而且、又。
例释: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 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修饰 今译为:着、地。 例释: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逍遥游》 3>表顺承 今译为:就、才。 例释: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 4>表假设 今译为:如果、假使。例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5>表转折 今译为:却、但。 例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6>表因果 今译为:因而、所以。例释: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劝学》 7>表方位 今译为:以 例释:①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 《问说》 ② 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 (2)音节助词 不译 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 (3)语气词 用在句尾 今译为:啊、吧 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 《左传·宣公四年》 (4)比况词 今译为:如、像、似 例释: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
《新序》 (5)代词 1>第二人称 今译为:你(们)、你(们)的 例释:①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史记·高祖本纪》 ② 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2>近指 今译为:此、这样 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
《孔雀东南飞》 (6)通“能” 今译为:能够、才能 例释:①行柔而刚,用弱而强 《淮南子·原道训》 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