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言文精品阅读七上答案(求10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1.求10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1、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

    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 “太后”及其他。

    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

    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诏 ②奇 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②即以其言应诏 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2、神童庄有恭 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

    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

    ③神格:神条与气质。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

    ⑥火卒:军中伙夫。 【文化常识】 象棋。

    围棋与象棋是中国的两大棋类活动。多数专家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

    “象棋”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魂》中,自秦汉至唐初,象棋中只有将、车、马、卒四个兵种。唐时加了“炮”,到北宋时加了“偏”、“禅”,相当于“士”、“象”。

    至北宋末南宋初,中国象棋才真正定型:一副象棋32枚子,分将、士、象、兵、车、马、炮。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署 ②适 ③弈 ④对 ⑤夸 2、翻译:①诸役以其幼而忽之 ;②遽诘之曰 ;③庄以实对 ;④何难之有! 3、曹植聪慧 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

    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请人?”时邺笔立成,可观。

    太祖甚异之。 【注释】①《诗》、《论》:指《诗经》和《论语》。

    ②赋:古代的一种文体。③太祖:指曹操。

    ④论:议论。⑤邺: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

    ⑥铜雀台:曹操在邺城所建的亭台。 【文化常识】 文学家曹植。

    曹植是曹操的儿子,字子建。他从小颖悟,从上文看,十多岁时读过的书已相当多,而且文章也写得不错了。

    因富于才学,早年曾受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于是引起了其兄曹丕的忌恨。曹丕称帝后,曹植更受猜忌,郁郁而死。

    他的诗歌多为五言,前期少数伤口反映了社会的动乱与自己的抱负,后期则表现自己的苦闷心情。今有《曹子建集》。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顾 ②悉 ③将 ④诸 ⑤援 2、翻译:善属文 ;②奈何请人 ;③太祖甚异之 3、理解:“可观”的意思是什么? 4、默写《七步诗》。 4、鲍子难客 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

    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吧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

    有鲍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

    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为而生。人取可食者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囋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 【注释】①田氏:齐国姓田的(贵族)。

    ②祖:古人出远门设宴祭路神叫“祖”。③繁:毓。

    ④非相为而生:不是为了对方的生存而生存的。⑤蚋:一种吸血的小虫。

    ⑥囋:叮咬。 【文化常识】 食客。

    春秋战国时期凭一技之长投靠贵族的人叫“食客”。权贵人家为了网罗人才及显示实力,多的有食客三千,少的也有数百。

    在食客中有的善出谋划策,有的善外交辞令,那些擅长于偷鸡摸狗的有时也能成为食客。食客中凭才能大小区分等级。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和 ②亦 ③并 ④类 2、翻译:①天之于民厚矣 ②不如君言 ③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 3、题目“鲍子难客”中的“难”,解释为 。 5、曹绍夔捉“怪” 洛阳有僧,房中有罄,日夜辄自鸣。

    僧以为怪,惧而成疾。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

    绍夔与僧善,来问疾,僧俱以告,俄,击斋钟,罄复作声。绍夔笑曰:“明日可设盛馔,当为除之。”

    僧虽不信绍夔言,然冀其有效,乃具馔以待之。夔食讫,出怀中锉,锉罄数处,其响遂绝。

    僧苦问其所以,绍夔云:“此罄与钟律合,击彼此应。”僧大喜,其疾亦愈。

    【注释】①罄:一种打击乐器。和尚用来作佛事。

    ②术士:有。

    2.7年级上现代文品读文言文点击答案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在杭州西湖。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听不见了。晚上八点左右,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树挂晶莹,白气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唯此而已。

    到了湖心亭上,已经有两个人铺着毡席,对坐在那儿,一个小仆人烧着酒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赏雪的痴情人!”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问他们的姓名,原是金陵人在此地作客。我走上自己船的时候,替我驾船的人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

    文言文,答案,精品,阅读

    3.七年级文言文阅读题原文,题目,答案

    一、《伤仲永》的作者 是 代 家、家,本文选自《 》。

    二、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1.忽啼求之( ) 2.借旁近与之( ) 3.邑人奇之( ) 4.或以钱币乞之( )

    5、余闻之也久( ) 6、不能称前时之闻 ( )7、卒之为众人( )

    8、传一乡秀才观之( ) 9、于舅家见之( )10、受之天也( )

    (二)、解释下列句中的“于”

    ①环谒于邑人。 ②于舅家见之。 ③贤于材人远矣 ④受于人者不至

    (三)其

    其诗以养父母 其文理皆可观者 父利其然 其受之天 如此其贤也 彼其受之天

    (四)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邑人奇之 ②宾客其父 ③利其然 ④伤仲永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用一句话概括这两段文字的段意。

    2、填出相应的动词:

    ⑴ 描写爷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阿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描写小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描写木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段表现了木兰怎样的心情?选出正确的一项( )

    A、表现了木兰立功受赏、骄傲自豪的心情。

    B、表现了木兰与家人团聚、重温和平的女儿生活的喜悦心情。

    C、表现了木兰不图荣华富贵的朴素心理。

    4、选段运用了( )修辞方法。

    A、比喻;B、排比;C、拟人;D、对偶;E、反问

    1.我能解释下面各句中的划线字。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见往事耳

    ③及鲁肃过寻阳 ④即更刮目相待

    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有两个成语典故涉及到本文,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我的关联: 、。

    4.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请各用一两个短语来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孙权:

    吕蒙:

    鲁肃:

    5.这篇短文省略了一部分内容,你知道是什么吗?结合我们已掌握的写作知识,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省略的内容:

    最后一篇《孙权劝学》难一点,就挑战一下吧

    4.现求七年级课外文言文原文及相关题目和答案5篇,好的加分,在线等

    一 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②强不知以为知也。【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②坐:因为。1、理解文中加点的词语,完成题目。

    (1) 下列与“席上食菱”中的“食”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衣食所安B、谨食之,时而献焉C、设酒杀鸡作食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2) 下列与“欲以去热也”中的“去”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今日存,明日去B、去死肌,杀三虫C、乃记之而去D俸去书来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3、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4、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二 滇游日记 明 徐霞客 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向,余竟仰攀而上。

    (1)上甚削①,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2)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②,攀之亦陨,间得一稍粘者,绷足挂指,如平帖③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

    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④(3)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又手足无力欲自坠,久之,幸攀而上。…… 【注释】①削:陡峭。

    ②陨:坠落。③帖:同“贴”。

    ④摧:崩裂。1、查阅工具书,给“间得一稍粘者”中的“间”注音。

    2、文言文要读出韵味。请认真阅读原文,凭你的语感,将文言词“之”、“以”、“其”正确填入文中的(1)、(2)、(3)处 (1) (2) (3) 3、请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顺口后用三个逗号断句。

    4、作者艰险的攀登经历引人深思。阅读后,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请结合文中的具体内容写出你的思考。

    字数在40个左右。三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二也。

    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

    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选自《贞观政要》)1、(1)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皇后谏言中讲到晏子历数养马人的罪状,晏子的真正用意是什么?(3)文中有几句话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2、对对联。上联: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 下联: 四 故鄣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绿嶂百重,清川万转。

    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①水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青萝被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信足荡累颐物②,悟衷散赏③。

    (选自《吴朝请集》,作者吴均) 【注释】①企:同“岐”,行走的样子。②荡:荡涤,去除秽恶。

    累:累赘。颐:养。

    ③衷:思想。散:闲散随意。

    1、本文写青山之美。(1) 本文直接描写青山之美的句子有: 。

    (2) 用侧面烘托手法描写青山之美的句子有: 2、“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出自《诗经•郑风•风雨》。

    诗云:“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两句,其意是表达 ( ) A、青山很美,然而风雨交加,心绪烦恼。B、青山很美,山中鸡叫令人心烦。

    C、青山很美,然而天气不佳,只有鸡鸣之声,没有高雅的音乐,这里的景色也就不吸引人。D、风雨交加,鸡叫不停,但是见到这样美好的青山,哪里还会不高兴3、假如你能身临其境,面对这样美的青山,你将有怎样的体验?五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李贺作诗 (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当时著名文人)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带着小童仆。)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

    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牵强符合)程课(固定的格式)者。及暮归,足成之……(母)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1、从这两则文言文中可以看出仲永与李贺的共同点是2、仲永的最后结局是“泯然众人矣”,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

    他们童年时的相同点和成年后的不同结果,给你的启发是 3、《李贺作诗》选段中与《伤仲永》选段中“指物作诗立就”一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六、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

    文言文精品阅读七上答案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