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赞陶渊明的的文言文(赞美陶渊明的诗句有哪些)
1.赞美陶渊明的诗句有哪些
五柳茅宅一老翁,只求闲淡不求功,银霜银发满庭耀,黄酒黄花尽日逢,朝踏农歌沾白露,夜邀明月醉狂朋,凡尘之外风流士,且笑世人在梦中。
(第二首) 人境结庐远俗尘,安能五斗折腰身。荷锄南垅甘粗食,酌酒东篱喜德邻。
诗派田园风雅淡,情怡山水性纯真。桃源本在心深处,无忮无求乐草民。
(第三首) 南亩躬耕志不移,悠然采菊绕东篱。官场未改书生节,斗米难摧贫士眉。
厌作池鱼遭网困,宁当林鸟脱笼羁。茶清酒淡凡尘远,目满田园腹满诗。
(第四首) 高人拂袖远嚣尘,一烛一锄隐此身。岂肯折腰求粟米,甘从田事问芳邻。
诗浓篱畔情难抑,酒醉花前梦也真。脱去乌纱心上锁,风清月白作尧民。
(第五首) 巍然傲骨出凡尘,岂向权门折此身。退隐东篱寻菊友,躬耕南亩接芳邻。
园蔬斗酒常怡兴,柳宅桃源更养真。安得人间多乐土,群黎尽作葛天民。
(第六首) 骞翮远翥折陶潜,羁鸟脱网返自然。寄意田园多益善,持节茅舍老弥坚。
南山种豆文朴质,东篱采菊心渺远。隐逸诗宗身有托,安居何复桃花源。
(第七首) 心空玉素了无尘,竹影松风涧底身。愿挽青荷常作伴,羞陪牙市侩偶从邻。
勘穿世上千般假,淬炼灵川一点真。所以陶公收大悟,蓬蒿掩面做诗人。
(第八首) 九月登临始见秋,山峦平野旷清流。黄菊拢捻千丝雨,兰杜纫结万点愁。
村路满仓迂落雁,汀沙回暖唱渔舟。步兵相访东篱下,车到穷途足未休。
(第九首) 雾锁庐山菊闹香,流云蔽日雁声长。秋深漫忆东篱事,冢冷悲怜古道肠。
对景何须愁此别,论心岂可叹之伤。今来信识陶公意,面向高台读旧章。
(第十首) 陶公真乃君,为饱丧斯文。纵有贪觞意,亦非叩子门。
一诗换百盏,百盏醉一心。读罢挥零涕,庆余无此贫。
(第十一首) 别将旧念渗新尘,乱缕青锋快脱身。岸圃清流斟挂盏,眉间气节悦围邻。
与其圣赐生机涩,莫若自由主意真。泊雨飘风无所谓,我行我素最怡人。
(第十二首) 归兮一曲别凡尘,宁卸朱绂不折身。金菊枝头秋露滴,布衣座上暮云邻。
情钟柳宅诗添兴,意寄桃源梦更真。醉卧南山心地阔,怡然堪比葛天民。
(第十三首) 红燃翠黛燕盘旋,台榭荒凉露水圆。杏子晶莹荷自在,故园寂静草无边。
庐山万载云烟在,归去来兮栗里怜。采菊东篱心境远,溪鱼泉酒总流连。
(第十四首) 后人最敬是渊明,赞叹陶公好性情 避世偏欢菊艳冷,脱俗独乐酒香浓 松迎暴雪洁来到,竹炼强风净自生 朱户重楼高百尺,我心何必去逢承 (第十五首) 性本洒脱率且真,田园归隐等闲身。躬耕陇亩非心志,平济天下叹隐沦。
日月久随樽酒饮,浮云偏作野松邻。柴门掩断纷纭事,归去辞安厌世心。
(第十六首) 陶公一念卧南山,抛却仕途听鹤欢,采菊垂溪得淡泊,锄云沽酒堪悠然,功名利禄多奸佞,斗角勾心少忠言,三笑虎溪心彻悟,桃花源里醉流年。
2.对陶渊明的文言文赞词
萧统《陶渊明传》: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陶渊明集序》: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彩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
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
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孟浩然《仲夏归汉南寄京邑旧游》:赏读《高士传》,最嘉陶征君,目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 王维 《偶然作》:陶潜任天真,其性颇耽酒。
自从弃官来,家贫不能有。九月九日时,菊花空满手。
中心窃自思,傥有人送否。白衣携壶觞,果来遗老叟。
且喜得斟酌,安问升与斗。奋衣野田中,今日嗟无负。
兀傲迷东西,蓑笠不能守。倾倒强行行,酣歌归五柳。
生事不曾问,肯愧家中妇。 李白《九日登山》: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
为无杯中物,遂偶本州牧。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
韩愈《送王秀才序》:吾少时读《醉乡记》,私怪隐居者,无所累于世,而犹有是言,岂诚旨于味邪?及读阮籍、陶潜诗,乃知彼虽偃蹇不欲与世接,然犹未能平其心,或为事物是非相感发,于是有托而逃焉者也。 白居易《访陶公旧宅》:垢尘不污玉,灵凤不啄膻……连征竟不起,斯可谓真贤……不慕樽有酒,不慕琴无弦。
慕君遗容利,老死此丘园。 林逋《省心录》:陶渊明无功德以及人,而名节与功臣、义士等,何耶?盖颜子以退为进,宁武子愚不可及之徒欤。
欧阳修: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苏轼: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过也。
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
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王安石(陈正敏《遯斋闲览》载):(王安石)言其(渊明)诗有奇绝不可及之语,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由诗人以来无此句也。然则渊明趋向不群,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人而已。
杨万里《西溪先生和陶诗序》:渊明之诗,春之兰,秋之菊,松上之风,涧下之水也。 顾炎武《日知录》:栗里之徵士,淡然若忘于世,而感愤之怀,有时不能自止,而微见其情者,真也,其汲汲于自表暴而为言者,伪也。
龚自珍《杂诗》:陶潜诗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
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
陶潜磊落性情温,冥报因他一饭恩。颇觉少陵诗吻薄,但言朝叩富儿门。
3.关于《<陶渊明集>序》1.萧统高度赞扬陶渊明的创作和 爱问知
萧统高度赞扬了陶渊明的创作和为人,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结合选文和你的读书积累,从其诗、其文或其人的任一角度发表见解。
答案: 例(1):其诗语言朴素,意境深远,开创田园诗派。如《饮酒》这首诗,名为饮酒,实则表达自己清静淡泊的人生态度。
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耐人寻味的佳句。 例(2):其文语言晓畅,主题深刻。
代表作《桃花源记》,其中虚构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豁然开朗”“乃不知有汉”“无问津者”等句均具有恒久的魅力。
例(3):其人“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慕荣利”,不为五斗米折腰,气节高洁傲岸,令人敬仰.。
4.苏轼评价陶渊明的一段文字的译文
东坡先生贬官到海南,把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和小儿子苏过挑着担子过海;修葺了茅屋居住,每天吃红薯芋头,但是华丽的房屋贵重的食物从来不想。
平生没有其他嗜好,把图书历史当作花园,文章作为演奏的音乐,到现在也都废弃了。尤其喜欢写诗,精深奥妙,丝毫看不到老人衰老疲惫的气象。
当时,苏辙也被迁到海康,写信来告诉他说:“古代的诗人有模仿古代的诗作,却没有和古人诗的作品。追和古人的诗从我开始。
我作为诗人也没有其他爱好,只喜欢陶渊明的诗。陶渊明作的诗不多,但是他的诗看起来朴实其实很华丽,看起来简陋其实很丰满。
曹植、刘昆、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等人都比不上。我前后和他的诗共有一百零九首,其中我得意的诗篇,自认为不比陶渊明差。
现在打算收集一起记录下来,留给后代的君子。让他们明白我的志趣。
但是我对于陶渊明,难道只是喜欢他的诗吗?比如他的为人,我有很有感触。陶渊明临终时,写信告诉儿子陶俨等人:‘我从小就穷苦,每当家里穷困,就东西奔波。
性格刚直才能有限,和世人多不相容,自认为一定为让世俗痛恨,告别人世,让年幼的你们忍受饥寒。’陶渊明的这些话,应该是实情了。
我也有着各毛病却不知道,平生出任官职,触犯了不少人,这一点很是比不上陶渊明,打算用晚年来模仿他的万分之一。”啊!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身官府学乡里小人,而苏轼出任官职三十多年,被狱吏羞辱,最终不被宽恕,深陷大难,经打算晚年隐居效仿陶渊明,谁肯信呢?就算如此,苏轼的官宦浮沉生涯还能考证,后代的君子一定有类似的。
孔子说“阐述而不创作,笃信而喜爱古代文化,私下里与老彭(商朝的贤大夫)相比。”孟子说“曾子、子思的思想相同。”
我的小小成就,不足以议论读书人。苏辙年少没有拜师,苏轼成年后并学成出师,父亲就让苏辙向苏轼学习。
苏轼常常称赞苏辙的诗有古人之风,自认为自己不如苏辙。但是自从居住在东坡,学问也与日俱增,充沛的好像大河奔来。
他的诗比李太白、杜子美有余,于是就和陶渊明相比。苏辙于是奋力跟随,但是常常不如苏轼。
苏轼和陶渊明的诗,苏辙有跟着和的,也有一二首。写于丁丑十二月海康城南东斋。
5.求表现陶渊明淡泊宁静以及就是五柳先生的的诗句
淡泊
《拟挽歌辞》: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归园田居》其三: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宁静
《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五柳先生
《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归园田居》其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五柳先生传》原文: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本文取正史纪传体的形式,重在表现生活情趣,带有自叙情怀的特点。作者以简洁的笔墨表达不同流俗的性格,塑造了一个清高洒脱、怡然自得、安贫乐道的形象。作者写此篇时已是晚年,生活相当困苦窘迫,但作者丝毫不后悔自己选择的归隐生活,而是以古贤者颜回自况,表达了自己安贫乐道的情怀。
本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沈约《宋书·隐逸传》和萧统的《陶渊明传》都认为是“实录”。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清高不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道德品质与节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