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青海中考文言文(娄公盛德文言文翻译)

    1.娄公盛德文言文翻译

    娄师德(630—699年),字宗仁,郑州原武(今河南原武西)人,唐朝大臣、名将。

    娄师德自幼才思敏捷,弱冠便以进士及第授江都(今江苏扬州)县尉。娄师德的才能很快便使扬州(治江都县,今江苏扬州市)长史卢承业感到惊异。

    为此,卢承业对他说:“吾子台辅之器,当以子孙相托,岂可以官属常礼待也?”(《旧唐书·娄师德传》) 上元初年,娄师德又累补监察御史。 仪凤二年(677年),唐高宗李治鉴于来自吐蕃的威胁,颁发《举猛士诏》,在全国范围内招募勇士,以便进行军事反攻。

    娄师德虽身为文臣,却也应召入伍。唐高宗对娄师德的行为大为赞赏,特意让他假朝散大夫。

    仪凤三年(678年),唐高宗以中书令李敬玄替其为洮河道行军大总管、西河镇抚大使、鄯州都督,工部尚书、左(一说右)卫大将军刘审礼为洮河道行军司马,统军出击(参见青海之战)。唐军各路兵马计达18万,实谓空前。

    吐蕃闻讯后,以大论噶尔·钦陵督兵,严阵以待。七月,双方在龙支(今青海乐都南)交战。

    但唐军进展不顺,刘审礼于九月兵败被俘。而身为唐军主帅的李敬玄起初怯懦畏战,后来又消极防守,使唐军处处被动挨打。

    当李敬玄即率唐军奔逃至承凤岭(今青海西宁西南干户庄)时,被噶尔·钦陵率军包围。幸得左领军员外将军黑齿常之率500名敢死之士乘夜偷袭吐蕃兵营,击败吐蕃军,李敬玄才得以率军退回鄯州(治西都,今青海乐都),但唐军已损兵过半。

    此时的唐军已是兵无斗志,如果吐蕃再次发兵攻打,唐军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危急时刻,娄师德挺身而出,收集散亡将士,使唐军士气得以复振。

    随后,娄师德又奉命出使吐蕃,与吐蕃将论赞婆会于赤岭(今青海日月山)。娄师德在会谈中,极为宣扬唐廷休战求和之意,以此稳住吐蕃,并趁机巩固河陇一带的防线。

    论赞婆见唐军求和,也表示赞同。随后,双方立即罢兵,吐蕃此后数年不再犯边,边境稍宁。

    唐高宗以娄师德之功,迁殿中侍御史,兼河源军(今青海西宁一带)司马,并知营田事。从此,娄师德成唐朝为抵抗吐蕃入侵的著名将领。

    经过青海之战,唐在河陇一带采取守势,屯田备边。吐蕃在则稳扎稳打,逐步扩大其占领区域。

    吐蕃虽然不大举深入唐朝腹地,但却经常骚扰边境地区。这引起了唐廷的极大关注,唐高宗决意再次对吐蕃用兵。

    开耀元年(681年)五月二十一日,河源军经略大使黑齿常之奉命出击,在良非川(今青海共和西南)大败吐蕃军。 永淳元年(682年)五月,噶尔·钦陵率众进犯柘(州治在今四川黑水南)、松、翼(州治在今四川黑水东)等州。

    十月,吐蕃又入寇河源军。面对吐蕃的不断进范,娄师德率兵进行反击,双方在白水涧(今青海湟源南)相遇。

    由于娄师德指挥有方,使唐军八战八捷。这次辉煌的胜利,使吐蕃的攻势受到遏制,连后来《幼学》上都有“娄师德八战八捷”的句子。

    战后,娄师德受封为比部员外郎、左骁卫郎将、河源军经略副使,与河源军经略大使黑齿常之于河源一带共御吐蕃。为了不让娄师德推辞,武则天特意说:“卿有文武材,勿辞也!”(《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七》) 武周天授初年(690年),娄师德又升任左金吾将军、检校丰州都督,依旧知营田事。

    武则天在位期间,非常重视储粮备战,所以娄师德在主管北方营田十余年间,“衣皮袴,率士屯田”(《新唐书·娄师德传》),取得储备粮食数万斛的巨大成绩。边镇兵土,粮食充足,免去了转运粮草的大事。

    武周时期其所以能够取得收复安西四镇(参见安西之战)等重大军事胜利,与此不无关系。武则天对娄师德的表现非常欣慰,并亲下诏书嘉奖娄师德:“卿素积忠勤,兼怀武略,朕所以寄之襟要,授以甲兵。

    自卿受委北陲,总司军任,往还灵、夏,检校屯田,收率既多,京坻遽积。不烦和籴之费,无复转输之艰,两军及北镇兵数年咸得支给。

    勤劳之诚,久而弥著,览以嘉尚,欣悦良深。”(《旧唐书·娄师德传》)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长寿元年(692年),娄师德被召回朝廷,封为夏官侍郎判、判尚书事;长寿二年(693年)一月初十,又进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不久,武则天考虑到营田关系到边镇军粮的供应,非常重要,所以对娄师德说:“王师外镇,必藉边境营田,卿须不惮劬劳,更充使检校。”

    (《旧唐书·娄师德传》)遂于延载元年(694年)一月任命娄师德为河源、积石(今青海贵德西)、怀远(今宁夏银川)等军及河(治袍罕,今甘肃临夏)、兰(治子城,今甘肃兰州)、鄯(治西都,今青海乐都)、廓(治化成,今青海化隆西)等州检校营田大使。唐代西北和北部边镇军事屯田非常兴盛,其中娄帅德主管时最为辉煌。

    不久,娄师德再次被召回朝廷,迁秋官尚书、原武县男。 此时吐蕃赞普器弩悉弄为加强君权,除掉权重一时的噶尔家族,即以“反叛”之罪,杀重臣噶尔·赞辗恭顿。

    大论噶尔·钦陵十分恐慌,即思再建战功,以求保身。并与其弟赞婆率大军取道临洮(今属甘肃),进攻河西,以切断唐朝与西域的联系通道。

    唐廷于万岁登封元年(696年)一月十一日以王孝杰为肃边道行军大总管,娄师德为副总管,率军迎战。二十六日,又以。

    2017广东中考文言文,2017青海中考英语,2017年青海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2017年中考语文有哪些必背古诗文

    2017年中考语文有哪些必背古诗文1.蒹葭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2.观沧海 / 碣石篇 朝代:两汉 作者: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朝代:唐代 作者: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4.次北固山下 朝代:唐代 作者: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青山外 一作:青山下)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使至塞上 王维(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6.行路难 李白(唐)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7.望岳 杜甫(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8. 过零丁洋 朝代:宋代 作者: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9.天净沙·秋思 朝代:元代 作者: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0.曹刿论战 朝代:先秦 作者:左丘明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徧 同:遍)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朝代:先秦 作者:孟子及其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 一作:斯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2.《论 语》十则(春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13.桃花源记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4.陋室铭 朝代:唐代 作者: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15.小石潭记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佩 通:佩)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下澈 一作:下彻)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6.岳阳楼记 朝代:宋代 作者: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

    青海,文言文,中考

    3.一道初中语文文言文题

    《螳臂挡车》 原引文 ﹕ " 汝 不 知 夫 螳 螂 乎 ? 怒 其 臂 以 ? ? 辙 , 不 知 其 不 ??任 也 。

    " (《庄 子 . 人 间 世》) 《螳臂挡车》的译文: 齐庄公去打猎,发现他乘坐的车子前方有个虫子正迎着车轮扑过来。 只见它舞动两只前腿,就像在舞动两把大刀,看样儿是想阻挡车轮前进呢! 庄公问赶车的人:“那是什么呀?”赶车人告诉庄公“这是一只螳螂,这种虫子只知道前进,不知道后退,它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多大力量哩!” 说话之间,车轮离螳螂更近了,螳螂仍不后退,结果被辗得粉碎。

    成语“螳臂挡车”就是来自这个故事。“臂”本是臂膀,这里反映螳螂的前腿;“挡”是阻止、阻挡。

    现在常用它比喻那种不自量力的人。与这相似的成语还有“蚍蜉撼树”。

    “蚍蜉”是一种大蚂蚁,“撼”是摇撼、摇动。用法是一样的。

    例 句 ﹕ 这 ?? 人 口 不 足 五 万 的 小 ??, 希 望 抵 ??那 ?? ??有 八 十 多 万 精 兵 的 大 ??的 入 侵 , ? 直 是 螳 臂 ??? , 不 堪 一 ??。 近 义 ﹕ 螳 臂 ? ? | 螳 臂 ? 辙 | 螳 臂 扼 辙 | 螳 螂 ?^ 臂 |螳 螂 拒 辙 | 螳 臂 拒 ? | 螳 斧 拒 辙 。

    4.青海中考2017的答案

    要有一种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信心和毅力。

    目前,能参加中考的同学可以说都是我们初三学生中的优秀者,都是种子选手,都是普通高中以上的料子,都是有相当“拼搏能力”的同学。有的人可能会说,我在学校考试成绩并不好呀。

    这可能是事实,但这一事实是有多种因素所决定的。学校考试有时题目偏难,这是出于“练兵”的需要。

    我们不能以一两次学校的考试来论英雄,定成败。所谓难题,一般指综合性较强,变化较多的试题。

    但是不管它怎么难,都不会超出初中所学范围,总是渗透着所学的概念、原理、定理、定律、公式等基本知识。所以,应当有攻克难题的信心,决不能在难题面前后退。

    解答难题,可采用两种方法:一是联想法,即通过课本有关知识和过去有关练习的联想,进行推导,触类旁通;二是试探法,即运用多种思考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试解,打开思路,找出正确答案。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要珍惜拼搏的机会。

    中考,正是这样的机会,你不要说自己“我可能行”,而一定要说自己“我能行”,对自己充满希望,通过中考来证明自己能行。考试,特别是中考,正是一次表现自我,证明自我人生价值的好机会。

    5.中考文言文点击之桃花源记试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10.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11.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

    12.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6.2017年中考语文有哪些必背古诗文

    2017年中考语文有哪些必背古诗文1.蒹葭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2.观沧海 / 碣石篇 朝代:两汉 作者: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朝代:唐代 作者: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4.次北固山下 朝代:唐代 作者: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青山外 一作:青山下)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使至塞上 王维(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6.行路难 李白(唐)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7.望岳 杜甫(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8. 过零丁洋 朝代:宋代 作者: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9.天净沙·秋思 朝代:元代 作者: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0.曹刿论战 朝代:先秦 作者:左丘明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徧 同:遍)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朝代:先秦 作者:孟子及其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 一作:斯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2.《论 语》十则(春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13.桃花源记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4.陋室铭 朝代:唐代 作者: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15.小石潭记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佩 通:佩)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下澈 一作:下彻)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6.岳阳楼记 朝代:宋代 作者: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

    7.2019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虽有嘉肴》《与徐甥师川》阅读与考题附答案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余仁xxj43

    2019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虽有嘉肴》《与徐甥师川》阅读与考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6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节选自《礼记》)

    【乙】师川外甥奉议①:别来无一日不奉思②。春风暄暖,想侍奉之余,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前承示谕③:“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虚用功;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④,乃得全功。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下理会。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⑤,功必倍之。甥性识颍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节选自黄庭坚《与徐甥师川》)

    【注】①奉议;官名,即奉议郎。②奉思:思念。③前承示谕:不久前你告知我。④外慕:学习之外的各种贪恋。⑤半古之人:花费古人一半的工夫。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不知其旨也 旨:_______ (2)然后能自反也 反:_______

    (3)诚能如是 是:_______ (4)令心意不驰走 走:_______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1)(3分)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017青海中考文言文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