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文公问曰文言文翻译(滕文公问孟子的翻译急!)
1.滕文公问孟子的翻译 急!
滕文公问孟子:“滕国是个弱小的国家,处在齐国和楚国两个大国之间。
是侍奉齐国好,还是侍奉楚国好呢?”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於齐楚,事齐乎事楚乎?” 孟子答道:“这样重大的国策计划,不是我的力量所能达到的,如果一定要我讲,那就只有一个办法:深挖护城河,加固这座高城墙,和百姓一条心,共同捍卫它,哪怕献出的生命,民众也不愿意离开它,这样就还是有办法的。” 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
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弗去,则是可为也。”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邹城)人,鲁国公族孟孙氏后裔。其父名激,字宣公,早亡。
其母仉氏,是一位极有见识又很会教育子女的人,历史上流传的“三迁教子”、“买肉啖子”、“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后世教育子女的典范。孟子幼被其母三迁之教,到十五岁左右,离家赴鲁求学,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子之门人,“治儒学之道,通《五经》,尤长于《诗》、《书》。”
(焦循《孟子正义》)孜孜不倦,旦夕勤学二十余载,成为邹鲁一带名儒。孟子学成后,初于家乡收徒讲学,设教育人,宣扬儒家的仁义学说。
四十岁后,开始率领他的学生周游列国,“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往来各国间”。(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孟子先后游历了任、齐、宋、滕、魏、鲁等国,任齐卿数年,在魏甚被礼遇。
孟子初次到齐国,约在齐威王二十八年(前329年),恰逢齐威王立稷下学宫纳贤。孟子慕名来齐,本打算通过齐威王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主张以德服人,施行仁政,反对战争。
而齐威王对孟子的主张并不感兴趣,一心想用武力统一天下,争霸中原。两者政见不同,所以孟子没有受到齐威王的重用。
在稷下,孟子参与了一些政治活动,如与公孙丑论梁惠王不仁,和通国皆称不孝的匡章交游等。孟子在齐大约住了有两年的时间,齐威王三十年(前327年)孟母去世,孟子离齐归葬。
行丧三年后返齐,仍然难以施展政治抱负,只好离开齐国。临行前,齐威王赠金百镒,孟子以“未当处”而拒绝了。
孟子离开齐国后,听说宋国要实行仁政,便率领弟子前往宋国。在宋国,孟子以幼子学语为比喻,通过与宋臣戴不胜的谈话,强调了环境的重要影响和任贤使能的重要性,告诫戴不胜要多荐贤士。
孟子劝宋大夫戴盈之实行什一之税,去关市之征。当戴盈之告诉他“今年还办不到,预备先减轻一些,明年全实行”时,孟子以“攘邻之鸡”为比喻,指责说:“如果这种行为不对,就该马上停止,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孟子·滕文公下》)孟子在宋期间,滕国的世子即后来的滕文公曾两次拜见孟子。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向滕文公讲述了许多关于仁政的道理。孟子看到宋国对实行仁政缺乏诚意,并不能按照自己的主张去做,于是离开了宋国。
孟子离开宋国后,约在前323年回到家乡邹国。在留邹时,他回答了任人对屋庐子关于礼和食何者更为重要的问题,帮助曹交领会“人人皆可以成为尧舜”的真正含义。
公元前322年,滕定公去世,滕世子派然友至邹拜见孟子,询问办理丧事的有关事宜。这一年,鲁平公用孟子弟子乐正子为政。
孟子认为乐正子爱好善言,对自己仁政理想的实现会有帮助,于是来到鲁国。在乐正子的举荐下,鲁平公打算接见孟子,但臧仓却以孟母葬礼的排场超过孟父为由从中阻挠,使孟子的仁政计划再次落空。
滕文公嗣位,孟子便来到滕国。滕文公对孟子十分敬重,将其馆于上宫,凡事都要请教于他。
滕文公问为国,孟子较系统地阐述了“民事不可缓也”“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等仁政理论。(《孟子·滕文公上》)作为一个开明的君主,滕文公对孟子是尊敬的,而作为为君所信任的臣子,孟子却有些“迂远而阔于事情”。
当滕文公问孟子“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时,孟子只是说了些君民上下同心、与国家共存亡之类务虚不务实的话,让滕文公颇感不满。孟子最后在滕的处境颇有些尴尬,为实行仁政而付出的努力再次落空。
于是,孟子离开滕国来到魏国。 孟子来到魏都大梁时,在位已五十年的梁惠王已经七十岁左右了。
对于孟子的到来,梁惠王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因此,他一见到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利吾国乎?”孟子回答:“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他精辟地分析了大夫、士庶人舍弃仁义而追逐私利的危害性,阐明了“先义后利”的义利观,并根据自己的仁政学说为魏国设计了一幅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老有所养、养有所终的“王道”蓝图(《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在魏期间,虽然受到梁惠王礼遇,但其仁政主张并未得到采用。
到魏的第二年,梁惠王卒,襄王即位。孟子离开魏都大梁。
时值齐宣王初立,努力复兴稷下之学,于是孟子又到了齐国。 齐宣王喜爱文学游说之士,孟子深受礼遇,被聘为客卿。
齐宣王想效法齐桓公、晋文公称霸,并就此询问孟子。孟子则以“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为由加以推托,然后大讲“保民而王”和“制民之产”的道理,劝宣王实行。
2.谁知道《滕文公问为国》的译文啊~!!
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孟子·滕文公上》)
【译文】
滕文公问孟子治理国家的事情。
孟子说:“老百姓不能让他们懈怠懒惰。《诗经》上说:‘白天割取茅草,晚上绞成绳索,赶紧修缮房屋,到时播种五谷。’人民有一个基本情况:有一定的财产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财产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加以惩罚,这等于陷害百姓。哪有仁爱的人坐朝,却做出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贤明的君主一定认真办事、节省费用、有礼貌地对待部下、尤其是征收赋税,要有一定的制度。阳虎(即阳货,鲁季氏家臣)曾经说过:‘一心要发财致富,便不能仁爱了,要仁爱,便不能聚敛钱财。’”
3.滕文公问为国 翻译
滕文公问孟子治理国家的事情。
孟子说:“老百姓不能让他们懈怠懒惰。《诗经》上说:‘白天割取茅草,晚上绞成绳索,赶紧修缮房屋,到时播种五谷。
’人民有一个基本情况:有一定的财产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财产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
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加以惩罚,这等于陷害百姓。哪有仁爱的人坐朝,却做出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贤明的君主一定认真办事、节省费用、有礼貌地对待部下、尤其是征收赋税,要有一定的制度。
4.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滕文公①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
小题:①滕国是个小国,夹在齐国和楚国的中间,侍奉齐国呢,还是侍奉楚国呢?②谋划这个问题不是我力所能及的。
一定要我说;就只有一个办法。小题:凡是一个国家,哪怕是个小国,应该尽可能地团结人民独立自卫,不要依赖大国,受人奴役。
小题:见译文小题:无参考译文滕文公问道:“滕国是个小国,夹在齐国和楚国的中间,侍奉齐国呢,还是侍奉楚国呢?”孟子回答道:“谋划这个问题不是我力所能及的。一定要我说,就只有一个办法:把护城河挖深,把城墙筑牢,与百姓共同守卫,百姓宁可献出生命,也不逃离,这样就有希望了。”
5.孟子•滕文公下 课文翻译
陈代说:“不去拜见诸侯,似乎只是拘泥于小节吧。如今一去拜见诸侯,大则可以实施仁政,使天下归服;小则可以称霸诸侯。况且《志》书上说:‘弯曲着一尺长,伸展开来八尺长。’似乎是可以这样以屈求伸的罢。” 孟子说:“从前齐景公打猎,用族旗召唤猎场的管理员,那管理员因为他召唤的方式不对而不予理睬。齐景公想杀了他,他却一点也不怕。因而受到孔子的称赞。所以,有志之士不怕弃尸山沟,勇敢的人不怕丢掉脑袋。孔子认为那猎场管理员哪一点可取呢?就是取他因召唤不当就不去的精神。如果我不等到诸侯的召唤就自己上门去,是为了什么呢?况且,所谓弯曲着一尺长,伸展开来八尺长的说法,是从利益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如果从利益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就是弯曲着八尺长,伸展开一尺,那也是有利益的啊,难道也可以于吗?从前赵简子命令王良为他所宠爱的小臣名叫奚的驾车去打猎,整整一天没有打着一只猎物。那奚回去后向赵简子报告说:‘王良真是天下最不会驾车的人了!’有人把这话告诉了王良。王良便对奚说:‘请让我再为您驾一次车。’ 奚勉强同意了,结果一个清晨就打了十只猎物。奚回去后又向赵简子报告说:‘王良真是天下最会驾车的人啊!’赵简子说:‘我让他专门为你驾车吧。’当赵简子征求王良的意见时,王良却不肯干了。他说:‘我按规范为他驾车,他一整天都打不到一只猎物;我不按规范为他驾车,他却一个清晨就打了十只猎物。《诗经》说: “按照规范驾车去,箭一放出就中的。”我不习惯为他这样的小人驾车,请您让我辞去这个差事。’驾车的人尚且羞于与不好的射手合作,即便合作可以打到堆集如山的猎物也不于。如果我现在却扭曲自己去追随那些诸侯,那又是为了什么呢?况且,你的看法是错误的:扭曲自己,是不可能让别人正直的。”
请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