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易文言文对照阅读(文言文字)
1.文言文字
开始看时,会有些吃力。
但多看多读,慢慢积累了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知识,培养起文言文语感。读浅易文言文应该可以比较顺畅。
建议你初学文言文时,不要先读注释。这对培养文言文语感无益。
因为你并没有进入文言文学习,先学的是现代人翻译的现代汉语。是吗?其实,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先要消除畏难情绪,相信自己读浅易文言文时,除了文言文中的生疏字义外,大部分是可以读明白的。
能知道此小段是在说“什么人的什么事,说了几件事,事情的结果怎样。”建议你学习文言文可以从阅读有故事性的文言小段入手。
试试看吧。
2.如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首先,需要认识到的是,我们所说的古文,不过是古代人日常交谈的话语,就像我们现在的普通话一样。所以说学好古文不难,难在有文采上。结合我自己的经验,如果古文基础较弱,建议按照以下步骤来学习:
1,朗读《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笠翁对韵》、《诗经》,并且能达到流利背诵的水平(都是三字和四字短句,兼有音律美,朗朗上口,可以结合历史故事)
2,《小学生古文100篇》(很经典的小短文,先自行翻译,然后熟读,仿写)。
3,《三言二拍》、《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上述十一本书的文白本较好。上述以史书和文白小说为主,浅显易懂而且趣味性较强,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可读性强
4,《世说新语》、《颜氏家训》、《小窗幽记》、《浮生六记》、《幽梦影》、《菜根谭》、《东坡笑林》、《笑林广记》、《曾国藩家书》上述九本书中主要涉及古人修身养性,臧否人物,能让你感受到古代文学的平易与文学美,
5,《古文观止》、《经史百家杂钞》、《古文辞类篹》、《桐城派名家文集》、《唐宋八大家文集》、《水经注》、《洛阳伽蓝记》、《荀子》、《孟子》、《庄子》、《韩非子》。以我所见,中华文明文学史上三个比较重要的阶段是先秦、唐宋、明清之交。上述十一本书在这三个阶段上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可说是各有千秋。《古文观止》、《经史百家杂钞》、《古文辞类篹》是集古今名家名篇之大观,但三者各有千秋,《古文观止》较为基础,后两者较为艰深;其余八本各有千秋,《孟子》说理精辟,文字流畅,语言形象;《庄子》多用寓言借喻,汪洋恣肆,极有表现力;《荀子》擅长说理,论辩机锋百出,思想深邃,逻辑周密;《韩非子》以寓言和史料进行深入浅出的论证,平易中见哲理;《桐城派文集》、《唐宋八大家文集》属于文集类;《洛阳伽蓝记》、《水经注》记载较杂,山川地理风情世俗皆有涉猎,且文学性较高。从多个方面来学习,相互印证,全局观可以形成。
6,就学习的方法来讲,学习语言类都是四大法宝:听说读写。对于古文来讲,最重要的就是读、背。建议多背诵一些古文的经典名篇,然后进行主题阅读,渐渐的你就能找到那种感觉,就是摸到古代人在使用语言的规律和感觉,或者说,语感。找到了语感,对付日常的做题,问题应该就不大。
7,另外,在学习古文的时候,需要准备一本工具书,一本即可。就是王力主编的《古汉语词典》。
8,需要注意的是,《古文观止》只是古文选集中的一本,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多加涉猎才可开阔眼界,达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境界。
9,最后,如果不是对古文感兴趣,只是侧重于做题,那么我的建议是要把课本上的一些常用字词比如实虚词的意思、用法搞清楚,还有一些特殊的句式比如顶真谓语前置等,一些经典的段落要能熟练背诵,如果想在考试中古文部分拿到比较高的分数,我建议看一看《史记》,《资治通鉴》,这两本书的古文版和白话版都看,能做到看着古文就可以讲出这个人的历史事迹比较好。在日常的考试中,题目常常是选择某个人的事迹,而后联系已学过的古文知识来考察,所谓千变万化,不离其中。两本书一本是纪传体,一本书断代史,很具有代表性,考试中的小短文也大都选择类似的文章进行考察。
3.七年级上浅易文言文(二)答案
〔使用建议:可借助正确选项及答案解说将选段看懂,然后多读几遍。
〕 一、轶事十则 (一)粟粥荠菜 宋,范仲淹,少与友人在长白山僧舍修学,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盛之,经宿①遂凝,刀割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荠菜②十数茎于盂③,暖而啖④之。
如此者三年,后登进士,为兵部尚书,溢文正公。〔注:①宿:xiǔ,宵,夜。
②莽(jì)菜,一种野菜。③盂,yú,一种圆口器皿。
④啖,dàn,吃,〕1.加黑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惟煮粟米二升 惟:只。B. 经宿遂凝 遂:就。
C. 暖而啖之 暖:暖和。D. 谥文正公 谥:shì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被加的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这里用作动词。2.这段文字表达的主旨是:(二)不展家书 宋,胡瑗(yuàn),布衣时,与孙明复、蔡守道为友,读书泰山,攻苦,食淡,终夜不寐。
十年不归,得家书,见上有平安二字,即投之涧,不复展读,不欲分其心也。1.判断下面语句翻译是否正确( ) “读书泰山,攻苦,食淡”——在泰山中读书,攻读勤苦,饭食粗淡。
2.下面词语,哪几项能概括语段中胡瑗的性格( ) A.勤奋 B.不怕清苦 C.持之以恒 D.谦虚 E.不顾家室 F.专心致志 (三)铸砚示志 宋,桑维翰,人丑形怪,身短面长。常临鉴自奇曰:“七尺之躯,不如一尺之面。”
屡举进士,试官恶其姓与“丧”同音,不取。或劝改业,翰乃自铸铁砚以示人曰:“砚穿则易。”
卒以进士及第。1.加黑字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 A.常临鉴自奇 鉴:镜子。
B.屡举进士 举:推举,推荐。C.试官恶其姓 恶:wù厌恶,讨厌。
D.或劝政业 或:有的人。E.翰乃自铸铁砚以示人 示:给人看。
F.砚穿则易。易:容易。
G.卒以进士及第 卒:终于。及第:科举时代考试中选。
2.下面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桑维翰为自己的相貌感到自卑。B.桑维翰是一个有志气,有毅力的人。
C.试官是一个昏庸的官员。(四)系剑冢树 吴,季札,出游上国①,过徐君。
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
还至徐,徐君已死,乃解宝剑,系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与乎?”季子曰:“不然。
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注:①上国:春秋时,对吴楚而言齐晋等中原之国,称为“上国”。〕1.加黑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出游上国;游:交游,往来。
B.过徐君;过:访,探望。C.系徐君好季札剑;好:认为……好。
D.口弗敢言;弗:不。E.系徐君冢树而去冢:坟墓。
F.岂以死倍吾心哉倍:通“背”,违背。2.画线语句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A.“为使上国,末献”——出使上国,没有献出宝剑。
B.“尚谁与乎”——还给谁呢?(与,给;宾语“谁”前置。) C.“吾心已许之”——我的心已许给了他。
(五)不责碎玉吏 宋,韩琦,在大名①日,有人献玉盏二只,表里无暇,绝宝也!公以百金答之,永为室玩。每开宴召客,特设一桌,覆以锦衣。
置玉盏其上。一日召漕使②饮,将用之,俄为一吏误触倒其桌,玉盏俱碎。
坐客皆愕然,吏伏地待公罪。公神色不动,笑谓客曰:“凡物成毁有数。”
顾吏曰:“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 [注:①大名,地名,北宋时大名府又称北京。②漕使,管水道的官吏。
〕1.加黑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俄为一吏误触倒其桌;俄:一会儿。为:被。
B.吏伏地待公罪;罪:动词,治罪。C.顾吏曰;顾:回头看。
D.汝误也,非故也;故:事故。2.判断下列语句翻译正误。
A.“永为室玩”一一一长久地作为室中的玩物。( ) B.“覆以锦衣”——用华美彩色的饰布盖在桌上。
( ) C.“凡物成毁有数”——所有的东西形成、毁坏都有定数。( ) D.“何罪之有”——什么罪他有呢?( ) (六)抱璞自泣 楚,卞和,游荆山,得璞玉①,奉献武王。
王使人相之曰:“石也。”以和为诈,而刖②其左足。
及文王即位,和复奉献之,王使人相之曰:“石也。”又以和为诈,而刖其右足。
及成王立,和又欲献,恐见害,乃抱璞哭于荆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继之以血。成王闻之,使人问之:“天下刖者多矣,子奚泣之悲耶?”和曰:“吾非悲刖也。
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吾是以悲。”随使献玉。
王使玉人琢其璞,果得美玉,遂命之曰:“和氏壁”。(注:①璞(pú)玉,没有雕琢过的玉石②刖(yuè,断足之刑。
〕1.加黑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恐见害;见:表被动译为“被”。B.三日三夜泣尽;泣:哭泣。
C.子奚泣之悲耶;奚:xī,为什么。D.宝玉而题之以石;题:题名,命名。
E.贞士而名之以诳;诳:kuáng,欺骗。F.吾是以悲;是以:“以是”的倒装。
是:这,此。2.下面语句翻译是否正确?“以和为诈”——(王)认为卞和是(在)欺诈。
( )3.“吾是以悲”一句中的“是”指代的内容是:(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七)强项尽忠 后汉,董宣,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①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公主出行,以奴骖乘②。
宣候之,乃驻车叩马③,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④。
帝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因赖(chì)“强项⑤令”,出。
(注:①苍头,奴仆。②骖乘(shèng),古代乘车在车上右侧陪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