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字文言文解释及意思(逢字是多少笔)
1.逢字是多少笔
10笔 féng 编辑本段《现汉》及《辞海》释义 《现代汉语词典》: 1、遇到;遇见 示例:相逢|逢场作戏|千载难逢|每逢佳节倍思亲 2、姓 《辞海》: 1、遭遇,遇见。
《诗经·王风·兔爰》:“逢此百凶。” 古乐府《相逢行》:“相逢狭路间。”
2、迎合。 《孟子·告子下》:“逢君之恶其罪大。”
3、大。 《书经·洪范》:“身其康强,子孙其逢吉。”
陆德明释文引马融曰:“逢,大也。” 参见“逢衣”、“逢掖”。
编辑本段其它释义 一、〈动〉 (1)(形声。从辵(chuò),从夆(fēng),夆亦声。
“夆”本义为“植物在春天三月疯狂长高”,引申为“长高到顶”,转义为“高端”、“前端”、“顶部”。“辵”指人的移动。
“夆”与“辵”联合起来表示“(爬山时)两支队伍在山顶回合”、“(水平移动时)两支队伍的头部相碰”。本义:两支队伍的尖兵相互遭遇。
引申义:两人相遇) (2)同本义 [meet;come upon] 逢,遇也。――《说文》 魑魅罔两,莫能逢之。
――《左传·宣公三年》 而亲以逢殆。――《楚辞·天问》 逢彼白雉。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王勃《滕王阁序》 落花时节又逢君。
――唐·杜牧《江南春绝句》 相逢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逢辰(遇到好的时刻);逢会(遇到时机;相会,会合);逢场(遇到或到达某场合);逢晤(当面相遇) (3)迎,迎接 [meet face to face] 道而得神,是谓逢福。
――《国语·周语上》。注:“逢,迎也。”
主人能爱客,终日有逢迎。――唐·王维《与卢象集朱家》 (4)迎合 [pander to] 逢君之恶其罪大。
――《孟子·告子下》 又如:逢君(迎合君主的心意);逢意(迎合他人心意);逢合(迎合);逢恶导非(逢迎坏人,助长恶行) 二、〈形〉 (1)大的 [big] 子孙其逢。――《书·洪范》 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
――《礼记·儒行》 逢掖(宽大的衣袖);逢长(久长);逢衣(古时儒者所穿的一种宽袖衣) (2)通“丰”(fēng) ①壮大,茂盛 [strengthen;lush] 身其康强,子孙其逢吉。――《书·洪范》 又如:逢昌(壮大昌盛) ②宽大 [loose] 逢衣浅带,解果其冠。
――《荀子·儒效》 汝逢衣徒也。――《列子·皇帝》 三、〈名〉 通“烽”。
烽火。古代边防要塞报警的烟火 [signal fire] 大汉之德,逢涌原泉。
――《汉书·司马相如传》 编辑本段组词例释 逢场作戏 féngchǎng-zuòxì [play;pillow fight;join in the fun on occasion;act according to circumstances;take part in merely accidental amusement] 原指卖艺人遇到合适的演出场地,就开场表演。后用作随俗应酬,凑热闹的意思 借君拍板与门槌,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
――宋·苏轼《南柯子》 逢集 féngjí [market day] 集镇轮到有集市的日子 黄石是五、十逢集 逢年过节 féngnián-guòjié [on New Year's Day or other festivals] 在新年之际或在其他节日里 逢凶化吉 féngxiōng-huàjí [turn misfortune to good account;turn calamities into blessings;turn every piece of bad luck into good] 遇到不幸或险恶转化为吉祥、顺利 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逢迎 féngyíng (1)[make up to;fawn on]∶违心趋奉迎合 逢迎拍马 (2)[meet face to face]∶迎接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编辑本段读音2及释义 péng 释义:鼓声,见“逢逢”。
编辑本段读音3及释义 páng 释义:逄的本字。另见“逢门”、“逢泽”、“逢蒙”。
2.初中生基本文言文150字,急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乘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出处:南北朝·刘义庆《咏雪》
《咏雪》赏析
本文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文章通过神态描写和身份补叙,赞赏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并因此而流传千古,成为一段佳话。
《咏雪》作为清谈名士的教科书,特别注意传达魏晋清谈家的独特的语言形象,重视人物语言的润饰,“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忽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古今绝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