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读书文言文(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
1.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
文言文奠定了我们民族的语汇系统,直到今天,部分文言词汇依然活在我们的语言之中。
学习文言文,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语言,有助于恰当地使用。汉语在语言史上应该是个奇迹,经历了几千年,它的语汇系统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是稳定性依然是他的显著特征。
今天,我们虽然很少用“钟鸣鼎食”这个词,但是我们却常常使用“人声鼎沸”和“鼎力相助”。“鼎”这种器物虽然消失已久,但它所承载的意义却沉淀了下来,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就应该会用这个词语。
如果他不知道“鼎”为何物,他肯定不会准确理解“人声鼎沸”这个词语,当然也就谈不上恰当使用了。另外,我们经常使用“切中肯綮”这个词语,许多人只知道“肯綮”是“要害、关键”之意,但却未必知道这不是这个词语的本意,而是它的比喻义。
如果读了《庄子·养生主》就会知道“肯綮”原来指的是“筋骨交结的地方”,是杀牛的时候不容易分解的地方。这样,我们在使用这个词语的时候就会斟酌它的分量,不会乱用了。
再比如下面一句话:“笔墨纸砚并没有因为现在高科技手段的甚嚣尘上而销声匿迹,而是继续在书画艺术中展示着华夏民族的质朴和灵动。”乍一看,这个句子规整凝练,用词精美,值得赞叹。
其实不然。“甚嚣尘上”这个词的本意是指军队乱乱哄哄,喧哗得很厉害,而且尘土也飞扬起来了。
后以形容对传闻之事议论纷纷。现多指某种言论十分嚣张,多含贬义。
再看一看:逃之夭夭、高山景行、信誓旦旦、宜室宜家、窈窕淑女、忧心忡忡、温故知新、箪食瓢饮、仁者爱人、任重道远、知其不可而为之、丧家之犬、杀鸡焉用牛刀、游刃有余、一鸣惊人、熙熙攘攘、自相矛盾、王顾左右而言他……这些美妙的词汇都是从古代汉语而来,如果你读过了相应的典故,那么看到这些词语的时候,出现在你的脑海里的将不再是抽象的意义,而是一幅幅生动活泼的画面!表达将不再是一种痛苦,而将成为美妙的享受!再者,语汇有科学意义和联想意义。科学意义是显性的固定的,联想意义是隐含的临时的。
林庚在《说“木叶”》一文中所探讨的问题十分值得深思。从屈原的“洞庭波兮木叶下”到“无边落木萧萧下”,“木”和“叶”的科学意义并没有发生多少变化,然而诗人没有用“落叶”“枯叶”“黄叶”等词语,却在诸多的词语组合中拣选了“木叶”和“落木”来构成自己的作品,就是看中了他们所附带的联想意义。
“杨柳岸,晓风残月”谁能说这仅仅是科学意义的堆砌?由于有了联想意义,语言运用才从工具走向了艺术。联想意义不是对现实世界的客观反映,它是在特定的情景中,诗人对语言表达功能的艺术拓荒。
我们读那些经典的文言作品,就能感受到,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雕琢,汉语的世界如此精美迷人。这些联想意义的不断沉淀,便形成了缤纷多彩意蕴深长的意象:说到梅花,就想到清高幽独;说到月,就产生思念;说到杨柳,就会感伤别离……这些意象已经凝结为文化的因子,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之中。
这大概才是中国人异于美国人、英国人和法国人的本质特征吧!读一读现代散文的名篇吧:《荷塘月色》荷香月色水乳交融,古雅而幽静;《故都的秋》悲秋念国深入骨髓,苍凉而深沉……哪一篇不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准确传承?再次,古代汉语在历史流变中,它的语音之美被逐步发掘,使得语言的内在本质和外在的形式做到了高度和谐。纵观古代汉语的发展,从四言诗到五言诗,从骚体诗到汉赋,从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每次对语言形式的探索都促进了汉语的巨大飞跃。
平仄、对偶、押韵等修辞手段的完善,句式的长短错落搭配,促使散文和韵文完美结合。流传的散文名篇中,《兰亭集序》、《滕王阁序》、《阿房宫赋》、《赤壁赋》这样的极品,就是达到了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完美结合。
拿到《滕王阁序》,我们就有大声朗读的欲望,因为,不大声朗读,不足以表现作品的感情、不足以表现我们对文辞和作者的赞叹。“故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明星莹莹,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不知其所之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这是多么巧妙地利用了汉语音节的特点!这种对汉语音节的深刻认识和利用现代汉语目前尚难以望其项背。
对联作为民族文化的精华,从古代诗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对联充分发挥了汉语的音节声韵之美,讲求对仗,讲求意境。对联直到现在还没有消失,但已经处在式微之态。
春节时候,家家户户依然挂春联,结婚贴喜联,丧事悬挽联。但不是内容陈旧,就是肤浅直白,毫无韵味可言。
现在商家又兴起了春节赠送对联的活动,往往会发现一个小区的许多人家都贴相同的对联:“迎新春快乐祥和,庆佳节顺意平安。”这样的结果是,对联越来越符号化,它所承载的文化因素会越来越少,直至丧失殆尽。
甚至在高考中出现了“养猪能致富”这样的所谓对联!总会有一天,人们会看到家家每口张贴着什么都不写的。
2.中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
一 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一)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有助于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二)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有助于提高现代汉语水平一 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有助于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历史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籍,社会科学的,自然科学的,文学艺术的,其中有许多精华值得我们吸收。如果不继承这份遗产,就会割断我们民族的历史,就会犯虚无主义的错误。
古籍的绝大部分是用文言写的。文言的两个特点“历久不变”和“脱离口语”,既为我们阅读古诗提供了方便,同时也带来了困难。
“历久不变”是指文言的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文言是在汉代以前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
如《论语·学而》“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也”,一句话就有九个虚词,可见当时是把口语中的每个虚词都记下来的。这种口语在魏晋晋南北朝时期就不说了,但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末元明清一直到“五四”运动前的读书人,写文章都以先秦两汉的作品当作典范而刻意模仿。
这样,汉代以前的语言就成了一种贯穿中国几千年历史的书面语了,这种书面语就是文言。当然,因为模仿,各个时代的作者写出的文言文不免夹杂后代的词语和后代的语法不可能跟汉代以前的语言完全一样,这就使文言在不变之中有某些细微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没有改变文言的基本面貌。
所以,无论先秦两汉,还是宋元明清的文言作品,它们的基本词汇、语法都大致相同。这在客观上给我们方便:只要学会了文言,我们就能不受时代的限制,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自由地吸取需要的营养。
如果古籍不是用文言写的,而是用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白话写的,让我们去继承这份遗产,那不知道要难多少倍,这从读唐代变文、宋元话本、元明杂剧中就能体会到。“脱离口语”的特点使得文言古奥难懂。
从魏晋南北朝起直到今天,要学会文言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会”的标准不同,学的难易程度也不同。
封建社会的读书人会文言的标准是能读能写,现代人会文言的标准只要能读就行了,相对而言,现代人的“会”,难度小多了。况且,许多古籍经过历代学者的整理,阅读的难度减少了。
尽管这样,现代人要学会文言读古籍仍然有困难。语言发展了,时代相隔太远,我们对文言的词汇意义、语法特点感到陌生;古籍中记载的历史文化、典章制度,我们或者不熟悉,或者从来没有接触。
这些,都是学习文言的困难。然而,要读古籍就必须学会文言。
文言是躺在文化遗产宝库门前的一只拦路虎,下决心降伏这只老虎,宝库的大门便向我人敞开,收获将是巨大的;在这只老虎面前犹豫、畏惧,不敢去碰,宝库的大门关闭着,我们的损失也将是巨大的。如果中学生有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够初步阅读有标点,有注释的古籍,并在阅读中逐步提高文言阅读水平,就能形成一个数量可观的读者群。
这样;一方面培养一批专门家从事古籍整理工作,另一方面又有一大批读者能够阅读整理过了的古籍,接收祖国的文化遗产就有希望了。否则,纵使专门培养一批人才把古籍整理出来,也只能束之高阁,成为摆设品,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二)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有助于提高现代汉语水平,提高语文修养。汉语是用“方块”汉字记录的,这种“方块”汉字是一种意音文字,80%的形声字由声符和意符组成。
随着语言的发展,语音有了变化,根据声符不能准确地读出字音,这是汉字的一个缺点,给学生识字增加了困难。但是,汉字单音成义,每一个字代表一个音节,同时又代表一个意义,它的好处是适应性强。
不管产生多少新词,原则上不需要增加新字。汉语中的多音节词(联绵词和音译外来词除外),是通过一个个有意义的单字组合成的。
所以汉语中的3000多个常用字能够组合成好几万条词(《现代汉语词典》收双音节词51419条,构成这些词只用了1972个字)。文言以单音节词为主,一个字就是一个词;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一个词由两个字组成。
文言中有些词现在不用了,但它们的意义作为语素(词素)还保留在现代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中。例如“失”,在文言中是一个词,在现代汉语中不能作为一个词单个使用.但是它可以作为一个语素构成许多词,失礼、失陪、失盗、失笑、失恋、失言、失手、失散、失身、失时、失迎、失约、失调、失恋,等等。
“失”是什么意思?《说文解字》注为“纵也”。”“纵”,意思是跑了,引申为丢掉。
既然是“跑了”“丢掉”,就不是属于主观上愿意这么做的。所以“失礼”“失陪”“失迎”分别指因为客观的原因,礼节上有不周到之处;未能按礼节陪客人;未能按礼节迎接客人。
“失盗”指由于主观上的疏忽而被偷。都有一个“非主观的愿望”的意思在里面。
文言中的许多词,现在还用,但是某些意义变化了,某些意义消失了,而那些变化了或消失了意义仍作为一个语素保留在双音节或多音节的现代汉语语汇中。例如,“城”,文言中表示“墙”的意思。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
3.高中生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及其重要性?
文言文的阅读,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为现代文的阅读服务的。
只有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功底的人,在现代文的阅读中才会感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只有对文言文的阅读在感情上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才会真正体会到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博大精深,才会增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 ------学习文言文,懂得一些文言知识,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有助于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学习我们先人的伟大精神,崇高品德和高度智慧,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培养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振兴中华的雄心壮志,提高我们的思想、知识、文化素质;还能够加深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提高现代汉语的语言修养和表达能力; —可以了解我国5000年的历史,知道许多精彩诱人的故事。
——文言是现代汉语之源,现代汉语的许多词语出于文言,文言的许多句子成为现代汉语的成语,学文言能大大促进现代汉语学习。 ——提高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提升人生价值,甚至改变人生命运。
——文言文简练,典雅,抑扬顿挫,读起来有很大的美感。 ——我国古代典籍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有大量资料可供现代研究之用,但如果不懂文言文,则无法利用。
这样的介绍还失之抽象,于是针对后者举几个例子: ——现代气象学只有100多年的历史,现代气象记录最多也只有100多年,但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却写出了专著《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研究》,在国际上引起震动。他从哪里找来到资料?从古代各种书籍中寻觅的。
别国气象资料只有100多年,我国的却有几千年。 ——古籍中有治疗癌症的方法。
——《梦溪笔谈》中有“UFO”的记载。 ——还有关于地震、洪水、日食、月蚀、彗星……。
4.我们为什么要学文言文
我们今天观察整个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祖先都没有想到。
那就是他们的智慧、他们的经验要用什麽方法传下去,传到千年万世还永远保持那个纯度,而不会产生变化,这个工具太重要了。我们的祖先了解,言语会随着时代变的,所以古人的言语我们现代人不懂,如果文字跟语言是一致的,传久之后,后来的人对这个语文就不认识了,这在西方我们看到的,像希腊文、拉丁文,这都变成他们的古文,极少数的考古学家还在那里摸索,不能够普遍流通。
古人的东西,我们现在有两个障碍,第一个是心不清净,这是障碍我们智慧;第二个是文字上的障碍。因为佛经最晚期翻译的都是南宋,距离我们现在也应该有七、八百年,所以用的文字是文言文。
所以今天你能够懂得文言文,你读《论语》就是跟孔老夫子交谈,你读《孟子》就是跟孟夫子见面,彼此能够沟通意见,而不至於发生误会,不至於发生错误。所以文言文是中国古圣先贤最伟大的发明,用这样的一个工具,这麽一个方法,把前人的智慧、前人的才艺、前人累积的经验传给我们。
文言文,现在人一看到,这个好难!其实比学英语容易太多了,这是真话。难在什麽地方?难在你不肯学。
5.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
因为他是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现在中小学都要学,因为要考试,所以要学,不学不行的。
6.我们为什么要学文言文呢
以前初中学的时候也很纠结,被各种虚词实词都快弄疯了。
现在回想一下,觉得文言文除了考试外,对我们还是有别的好处的^_^首先,我们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是为了交流,学习文言文就是与“古人”交流。与古人“交流”的意义在于了解历史,学习古代文化,欣赏古代文学,研究古代文明。
学习文言文有助于提高人遣词造句,炼字的能力和阅读能力,提升文学修养,文言文非常有意境。好的诗词歌赋可以愉悦人的精神,丰富人的认知。
有时候也能给于人鼓舞。从个人方面,有助于明理、明善、修身养性!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哲,医,佛,道等文化的精髓。
其次,古代的史书都是文言文的,学习文言文,可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有些东西古今是相通的,所以很多从商从政的人都对历史有一定的了解。最后,往大了说,文言文是中国语言的根基所在,作为中国人,都应该对民族性的东西有所了解。
特别是台湾,它对国学的重视程度比大陆重很多,文言文有助于提升内在的风骨,随着时间的流逝,文言文对人的影响会慢慢显示出来。从前班上文言文很强的学生中考、高考时语文都很高,写作水平也很高,有因为参加去全国作文比赛成绩优异而保送的。
说的很乱,文言文入门时很枯燥,但是坚持了就会有收获,希望能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