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杼已见的文言文(文言文翻译《嘉善为己善》:田单相齐,过淄水,有老人涉淄而寒)

    1.文言文翻译《嘉善为己善》:田单相齐,过淄水,有老人涉淄而寒

    【《资治通鉴》第四卷·赧王中三十六年(壬午,公元前二七九年)】

    【译文】

    田单出任齐国国相,有次路过淄水,见到一个老人渡淄水时冻得直哆嗦,走出水面时已不能前行。田单便解下自己的皮袍给他披上。齐襄王听说 后十分厌恶,说:“田单对别人施恩,是打算夺我的国位,我不早下手,恐怕以后会有变故!”说完一看左右无人,只在殿阶下有个穿珠子的人,襄王便召他过来问道:“你听见我的话了吗?”回答:“听见了。”襄王问:“你觉得怎么样?”回答说:“大王不如把此事变成自己的善行。大王可以嘉奖田单的善心,下令说:‘我忧虑人民的饥饿,田单就收养他们,供给饮食;我忧虑人民的寒冷,田单就脱下皮袍给他们披上;我忧虑人民的操劳,田单也因此忧虑。他正符合我的心意。‘田单有善行而大王嘉奖他,那么田单的善行也就是大王的善行了。”襄王说:“好。”于是赏赐田单酒宴。过了几天,穿珠子的人又来见齐襄王说:“大王应该在群臣朝见时召见田单,在殿庭上致谢,亲自慰劳他。然后布告国内寻找百姓中饥饿者,予以收养。”襄王这样做后,派人到街头里巷去探听,听到大夫等官员互相说:“哦!田单疼爱百姓,是大王的教诲呀!”

    2.谁帮我翻译下下边这几段古文啊

    《华佗传》——《三国志》陈寿(三国、西晋)中的文章

    又有一郡守笃病久,佗以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功。无可弃去,又留书骂之。太守果大怒,命人追杀佗,不及,因嗔恚,吐黑血数升而愈。

    又有疾者,诣佗求疗。佗曰:“君病根深,应当剖破腹,然君寿亦不过十年,病不能相杀也。”病者不堪其苦,必欲除之。佗遂下疗,应时愈。十年竟死。

    ■■译文:

    又有一名郡守得病,华佗认为这人极其愤怒就好了,于是多次接受他的礼品而不加以医治;没有多久弃他而去,留下书信辱骂他。郡守果然大怒,命人追赶捕杀华佗。郡守的儿子知道情况,嘱咐使者不要追赶。郡守大怒得更厉害了,吐黑血数升而痊愈。

    又有一士大夫不舒服,华佗说:“您病得严重,应当开腹取疾。然而您的寿命也不过十年,病不能使您死,忍病十年,寿命也就全到尽头,不值得自己特意开刀。”士大夫不能忍受疼痛,发痒,一定要去除它。华佗随即下手,所病不久痊愈,十年后终于死了。

    又李将军者,妻病,呼佗视脉。佗曰:“伤身而胎不去。”将军言:“间实伤身,胎已去矣。”佗曰:“案脉,胎未去也。”将军以为不然。妻稍差。百余日复动,更呼佗。佗曰:“脉理如前,是两胎,先生者去血多,故后儿不得出也。胎既已死,血脉不复归,必燥著母脊。”乃为下针,并令进汤。妇因欲产而不通。佗曰:“死胎枯燥,势不自生。”使人探之,果得死胎,人形可识,但其色已黑。

    ■■译文:

    李将军的妻子病得很严重,召唤华佗切脉,说:“胎儿收到伤害而不能去除。”将军说:“听说确实胎儿受到伤害,胎儿已经去除了。”华佗说:“切脉,胎儿没有去除啊。”将军以为不是这样。华佗告辞离去,妇人稍微好些,百余日后又发病,再召唤华佗,华佗说:“此脉相(按照)先例有胎儿。先前应该生两个婴儿,一个婴儿先去除,血出得太多,后面的婴儿没有及时产下。母亲自己没感觉到,旁边的人也没有领悟。不再接生,于是不得生产。胎儿死了,血脉不能回复,必然干燥附着他母亲的脊背,因此造成许多脊背疼痛。如今应当施以汤药,并针刺一处,这个死胎必定产下。”汤药针刺施加后,妇人疼痛急着想要生产。华佗说:“这个死胎日久干枯,不能自己出来,适宜派人掏取它。”果然得到一个死去的男婴,手足完备,颜色发黑,长大约达到一尺。

    初,军吏李成苦咳,昼夜不寐。佗以为肠痈,与散两钱,服之即吐二升脓血,于此渐愈。乃戒之曰:“后十八岁,疾当发动,若不得此药,不可差也。”复分散与之。后五六岁,有里人如成先病,请药甚急。成愍而与之,乃故往谯,更从佗求,适值见收,意不忍言。后十八年,成病发,无药而死。

    ■■译文:

    当初,军中小吏李成苦于咳嗽,早晚不能入睡,经常吐带脓的血,因此询问华佗。华佗说:“您的病是肠道痈疽浓肿,咳嗽所吐出来的,并非从肺里来。给您药末两钱,应当吐出二升余浓血,终了,能自己保养,一月可以小起,好好自己把握珍爱,一年便能健康。十八年当有一次小的发作,服用这个药末,也将再痊愈;若无如果不得此药,仍旧要死。”再给两钱药末。李成得到药,走了五六年,亲戚中有病似李成的人,对成说:“您如今强健,我要死了,怎么人心没危急隐藏药物,以等待我不幸?先拿来借给我,我痊愈,为您向华佗再索要。”李成给了他。由于(这个)缘故到了谯地,正好赶上华佗验明收下,忽略不愿意再向华佗求药。十八年后,李成病终于复发,无药可服,以至于死去。

    文言文,已见

    3.文言文《道旁李苦》译文

    原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比苦李.''取之信然.。

    文言文:

    王戎七岁,尝①与诸②小儿游③,看道边李树多子④,折枝⑤。诸儿竞⑥走⑦取之⑧,唯⑨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⑩。

    注释:

    ①尝:曾经。②诸:众,各。③游:游玩,玩耍④子:指果实。⑤折枝:把树枝压弯了。⑥竞:争逐,争着。⑦走:跑。⑧之,这里指李子。⑨唯:只,仅。⑩信然:确实这样。

    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和许多小朋友一起玩耍,看见路边上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把树枝都压弯了。很多小朋友都争着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树长在路边却有很多李子,那一定是苦的(李子)。”摘下来(一尝),才相信的确是这样的。

    《道旁李苦》的道理:

    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要认真分析,认真思考,那么就不会被事物的表面现象蒙蔽。王戎就是因为善于思考,判断出路边无人摘的李子一定是苦的,所以他才没有像其他的小朋友一样“受骗上当”。

    《道旁李苦》里的那个孩子是如何判断出李子是苦的?

    根据路边的李子多判断出来的 :

    如果李子不苦, 则人们都会抢着去吃 。

    所以是根据李子很多判断出来的。

    4.古文,帮忙翻译一下

    许灵公去到楚国,请求进攻郑国,说:“不发兵,我就不回去了。”

    八月,许灵公死在楚国。楚康王说:“不攻打郑国,怎么能求得诸侯?”冬季,十月,楚康王攻打郑国,郑国人准备抵御。

    子产说:“晋国将要和楚国讲和,诸侯将要和睦,楚康王因此冒昧来这一趟。不如让他称心回去,就容易讲和了。

    小人的本性,一有空子就凭血气之勇,在祸乱中有所贪图,以满足他的本性而追求虚名,这不符合国家的利益,怎么可以听从?”子展高兴了,就不抵御敌人,十二月初五日,楚军进入南里,拆毁城墙。从乐氏渡过洧水,进攻师之梁的城门。

    放下内城的闸门,俘虏了九个不能进城的郑国人。楚国人渡过汜水回国,然后安葬许灵公。

    各杼已见的文言文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