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皇恐的意思(古文中恐的意思是什么)
1.古文中 恐 的意思是什么
〈动〉
1. (形声。从心,巩声。本义:严重害怕,惊恐)
2. 同本义 [fear;dread]
恐,惧也。——《说文》
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荀子·天伦》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聊斋志异·狼》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 又
赵王恐。
恐栗,为儿恒状。——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舟人大恐。——宋· 苏轼《石钟山记》
魏王恐。——《史记·魏公子列传》
4. 又如:恐防(担心,提防);恐虑(担心);恐灼(惊恐);恐怯(畏怯、害怕);恐畏(畏惧);恐急(惊慌)
5. 恐吓,使之害怕 [terrify;intimidate]
伺其危险之陂,以恐其主。——《韩非子·有度》
李斯因说 秦王,请先取 韩以恐他国。——《史记·高祖本纪》
6. 又如:恐呵(威吓呵斥);恐胁(恐吓威胁);恐逼(恐吓逼迫);恐褐(恫吓威胁)
7. 恐怕 [I am afraid]
恐前后受其敌。——唐· 柳宗元《三戒》
常恐秋节至。——《乐府诗集·长歌行》
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战国策·赵策》
恐托付不效。——诸葛亮《出师表》
8. 又如:恐其有误;恐不容易;恐非所愿
〈副〉
1. 恐怕,表示估计兼担心 [I'm afraid]
不治将恐深。——《韩非子·喻老》
偿城恐不可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恐为操所光。——《资治通鉴》
恐不任我意。——《玉台
2.古文中 恐 的意思是什么
〈动〉1. (形声。
从心,巩声。本义:严重害怕,惊恐)2. 同本义 [fear;dread]恐,惧也。
——《说文》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左传·僖公二十六年》星队木鸣,国人皆恐。——《荀子·天伦》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聊斋志异·狼》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3. 又赵王恐。
恐栗,为儿恒状。——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舟人大恐。
——宋· 苏轼《石钟山记》魏王恐。——《史记·魏公子列传》4. 又如:恐防(担心,提防);恐虑(担心);恐灼(惊恐);恐怯(畏怯、害怕);恐畏(畏惧);恐急(惊慌)5. 恐吓,使之害怕 [terrify;intimidate]伺其危险之陂,以恐其主。
——《韩非子·有度》李斯因说 秦王,请先取 韩以恐他国。——《史记·高祖本纪》6. 又如:恐呵(威吓呵斥);恐胁(恐吓威胁);恐逼(恐吓逼迫);恐褐(恫吓威胁)7. 恐怕 [I am afraid]恐前后受其敌。
——唐· 柳宗元《三戒》常恐秋节至。——《乐府诗集·长歌行》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战国策·赵策》恐托付不效。——诸葛亮《出师表》8. 又如:恐其有误;恐不容易;恐非所愿〈副〉1. 恐怕,表示估计兼担心 [I'm afraid]不治将恐深。
——《韩非子·喻老》偿城恐不可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恐为操所光。
——《资治通鉴》恐不任我意。——《玉台。
3.求译:<<文言文>>
赵普独自担任宰相共十年,刚毅果断,把天下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职责。(赵普)曾经想要封授某人官职,皇帝没答应;第二天,(赵普)又上奏皇帝,(皇帝)又没答应;又过了一天,(赵普)再次上奏皇帝。皇帝大怒,撕裂他的奏章将其丢在地上,赵普神情不变,慢慢拾起奏章归家,将其修补,又如当初一样上奏。皇帝省悟,终于同意了他的奏请。后来(被赵普推荐的人)果然凭借称职而闻名。又有一位建立了功业应当升官的人,因皇帝向来厌恶他,不授予他应得的官职。赵普极力请求授予,皇帝大怒道:"朕就是不给他升官,你怎么办?"赵普说:"刑法是用来惩罚有罪之人的,赏赐是用来酬报有功之臣的。惩处赏赐是国家的惩处和赏赐,不是陛下一人的惩处和赏赐,难道能够因个人的喜怒而独断吗?"皇帝听不进去,起身离开,赵普紧跟着。皇帝入宫后,赵普站在宫门外,很久没有离去,皇帝最终听从了他的请求。 一天,(皇帝)举行盛宴,一场大雨突然袭来,很久未停。皇帝的怒气表露在脸上,左右大臣都十分震惊害怕,赵普乘机对皇帝说:"皇宫外面的老百姓正渴盼雨水,这场大雨对您的盛宴有什么妨害呢!不过沾湿一下幕帐和乐工的衣饰罢了。百姓盼到了雨水,个个喜笑颜开,奏乐庆祝。正处在这个欢乐的时刻,我等请求乐官(就)在雨中献技。"皇帝非常高兴,宴会圆满结束。赵普就是像这样随机应变,能使皇帝回心转意的。(赵普)一直将一个大瓦壶放在议事厅内,朝迁内外的奏疏,赵普心里不想施行(办理)的,一定将它们放入壶中,捆些乱麻点火将其烧毁。赵普(他)遭到世人许多毁谤和责怪,大概就是因为这个缘故。
赵普调出京师镇守地方后,上书皇帝道:"朝廷外面的人说我轻易地谈论皇叔 开封尹,皇叔是个忠孝两全的人,怎么能够离间他和圣上的关系呢?况且(正值)昭宪皇太后重病之际,我实在是想事先得知天子遗诏。了解我的人是圣上,请圣上明鉴!"皇帝新手封存了他的信,把它藏在金柜里。
九月,吏部侍郎兼参知政事吕余庆因病请求辞职:丁卯日,(皇帝)免除吕余庆吏部侍郎兼参兼政事的官职,让其任尚书左丞。吕余庆是帝霸府的幕僚,赵普、李处耘都在先前被皇帝起用,吕余庆坦然面对,不把此事放在心里。李处耘遭罪时,吕余庆正在江陵任知州,他回到朝廷时,皇帝详细向他询问处置李处耘一事,吕余庆用(恰当的)道理加以解释。。。等到赵普抵触圣意,左右大臣争相倾轧他,唯独吕余庆为他说明辨白,皇帝(想惩处赵普)的心思(才)稍微缓解。时人称吕余庆为谨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