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鼠出文言文翻译(文言文翻译谢谢搜狗问问)
1.文言文翻译 谢谢 搜狗问问
黔这个地方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运到后却没有用处,便把它放置山下。老虎见到它,一看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就把它当做神,于是隐藏在树林中偷偷地窥探它。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小心谨慎的样子,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东西。
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十分害怕,便逃得远远的;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虎非常害怕。但是老虎来来往往的观察它,觉得驴是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的动物。(老虎)渐渐地听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动,但始终不敢向驴子搏击。老虎又渐渐靠近驴子,更加随便地戏弄它,碰撞、倚靠、冲撞、冒犯。驴禁不住发起怒来,用蹄子踢老虎。于是老虎欣喜,心中盘算此事想着:“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老虎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去。
2.义鼠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文言文《义鼠》阅读训练 杨天一言:见二鼠出,其一为蛇所吞;其一瞪目如椒①,似甚恨怒,然遥望不敢前。
蛇果腹②,蜿蜒③入穴;方将过半,鼠奔来,力嚼其尾。蛇怒,退身出。
鼠故便捷,欻然遁去④。蛇追不及而返。
及入穴,鼠又来,嚼如前状。 蛇入则来,蛇出则往,如是者久。
蛇出,吐死鼠于地上。鼠来嗅之,啾啾如悼息⑤,衔之而去。
友人张历友为作《义鼠行》。 (选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注释】①瞪目如椒:眼睛瞪得像花椒的果实般大。
②果腹:满腹,即吃饱的意思。 ③蜿蜒:弯弯曲曲的意思。
④欻然遁去:欻,音xū,欻然,快速的样子;遁去,跑掉。⑤啾啾如悼息:啾啾的叫声好像在悼念哭泣。
【达标训练】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这篇故事的主要内容。 2.解释加点的词。
(1)其一为蛇所吞( ) (2)然遥望不敢前( ) (3)及入穴 ( ) (4)衔之而去 ( ) 3.翻译下面的语句。 (1)方将过半,鼠奔来,力嚼其尾。
(2)蛇入则来,蛇出则往,如是者久。 4.这篇文章为何以“义鼠”为标题? 5.文中的这只“义鼠”是机智的,其机智表现在何处呢?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
参考答案1.有两只老鼠,一只被蛇所吞,另一只不忍舍弃朋友,与这条大蛇周旋,在它屡次的骚扰下,这条大蛇终于投降,吐出了它的朋友。 2.(1)被(2)远远望着 (3)等到(4)离开,走了 3.(1)(蛇)刚有一半身子进洞,那只远远望着的老鼠就奔跑过来,用力咬蛇的尾巴。
(2)蛇进洞的时候,老鼠就来咬它,蛇出来的时候,老鼠就跑掉。这样一次又一次,攻守了很长时间。
4.此篇的主旨是赞扬老鼠的“义”,所以以“义鼠”为标题。5.它懂得避实击虚,采取一种游击战术,“敌进我退,敌退我进”,在敌方无法调转的时候狠狠地打击它、袭扰它,使它疲于奔命,前后不能相顾。
(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周俊根) --。
3.鼠画译文请帮忙翻译以下古文“鼠画”
鼠 画 逼 真 东安一士人善画(1),作鼠一轴(2),献之邑令(3)。
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4)。旦而过之(5),轴必坠地(6),屡悬屡坠。
令怪之(7),黎明物色(8),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举轴(9),则踉跄逐之(10)。
以试群猫,莫不然者(11)。 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12)。
注释: (1) 东安:县名,现在湖南省衡阳一带。 善,精通,擅长。
(2) 一轴:画用轴装,一轴就是一幅的意思。 (3) 邑令:县令。
(4) 漫:漫不经心,随便。 (5) 旦:早晨。
(6) 必坠地:总是落在地上。 (7) 怪之:怪,认为••••••奇怪,感觉奇怪,此处形容词做动词,意动用法。
(8) 物色:察看。 (9) 逮:等到,及。
(10) 踉锵:形容猫跳跃捕捉的样子。 (11) 然:这样。
(12) 为:是。 译文: 东安有一个读书人擅长做画,作了一幅题材为老鼠的画,献给县令。
县令开始不知道爱惜它,很随意地把这幅画挂在墙壁上。 每天早晨走过挂画的地方,那幅鼠画总是落在地上,多次挂上去多次落下地。
县令对这种情况感到很奇怪。一天黎明时候县令起来察看,发现画落在地上,而有一只猫蹲在画的旁边。
等到县令把画拿起来,猫就跟着跳起来追赶那幅鼠画。县令就用这幅画来试其他的猫,结果没有一只不是这样的。
到这时候,才知道这幅鼠画是画得很逼真的,值得爱惜。 赏析: 一幅挂在墙上的画,为什么“屡悬屡坠”呢?原来是猫错误地把图画中的老鼠当成了真正的老鼠去捕捉,弄落到地上的。
当县令举起画轴的时候,那猫又“踉跄逐之”。不止是这只猫是这样,而且“以试群猫,莫不然者”。
作者从头到尾始终没有对图画本身作一句直接的议论评说,只是借助猫的错觉来烘托映衬。猫的眼睛是何等锐利灵敏,然而猫居然多次把图画中的老鼠当成真鼠,由此可见,鼠画得是何等逼真精妙,已经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
我们在作文描写刻画人物、事物的时候,不妨学习作者这种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我们笔下的人物、事物更加生动形象。 。
4.二鼠情深文言文翻译
一、译文
杨天一说:曾看见两只老鼠出洞,一只被蛇吞下,另一只瞪着眼睛如同花椒粒,非常怒恨,但它只是远远地盯着不敢向前。蛇吃饱了肚子,就蜿蜒地向洞内爬去;刚爬进一半,那只老鼠猛地扑来,狠狠地死咬住蛇的尾部。蛇怒,急忙退出洞来。老鼠本来就非常机灵敏捷,便飞快地跑了。
蛇追不上,又入洞。老鼠又跑回来和上次一样咬住不放。就这样蛇入鼠咬,蛇出鼠跑,像这样反复了好多次。最后,蛇爬出洞来把吞下的死鼠吐在地上,那只老鼠才作罢。它用鼻子嗅着自己的同伴,吱吱叫着悲鸣痛悼。继而,用嘴衔着死鼠去了。我的朋友张历友为此写了一篇《义鼠行》。
二、原文
杨天一言:见二鼠出,其一为蛇所吞;其一瞪目如椒,似甚恨怒,然遥望不敢前。蛇果腹,蜿蜒入穴;方将过半,鼠奔来,力嚼其尾。蛇怒,退身出。鼠故便捷,欻然遁去。蛇追不及而返。及入穴,鼠又来,嚼如前状。蛇入则来,蛇出则往,如是者久。蛇出,吐死鼠于地上。鼠来嗅之,啾啾如悼息,衔之而去。友人张历友为作《义鼠行》。
三、出处
《聊斋志异》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蒲松龄出生于书香世家,他早年也曾想借助科举入仕,可惜屡试不第,只能以教书为生。他自幼便对民间的鬼神故事兴致浓厚。据说,蒲松龄曾为了搜集素材,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茶馆,来喝茶的人可以用一个故事代替茶钱。借助这个方法,蒲松龄搜集了大量离奇的故事,经过整理、加工过后,他都将其收录到了《聊斋志异》中。
二、作品赏析
《聊斋志异》一书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政治腐败、官贪吏虐、豪强横行、生灵涂炭,都在《聊斋志异》中有所反映,揭示了人民痛苦生活的原因主要来自贪官污吏。
三、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清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山东淄博)人。早年即有文名,但始终未中举,直至七十一岁才援例为贡生。长期为塾师、幕友,郁郁不得志,所著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亦工诗文,著作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义鼠 (聊斋志异篇目)
5.语文 古文翻译
杨天一说:看见两只老鼠出来,其中一只被蛇吞吃;其中(另)一只眼睛瞪得象花椒的果实般大,好像十分愤怒,但远远望着不敢上前。
蛇吃饱肚子,蜿蜒曲折地进洞;刚刚将蛇身经过了一半,另一只老鼠跑来,用力咬嚼蛇的尾巴。蛇发了怒,退回身子出了洞。
老鼠本来就敏捷,很快就逃离。蛇追不到而回。
等蛇想进洞时,老鼠又来了,如以前那样去咬嚼。蛇想进洞鼠就来,蛇岀洞就跑开,如此反复好长一段时间。
蛇只好出来,在地上吐岀死鼠。另一只鼠马上过来嗅嗅死鼠,啾啾地悲鸣着好像在哀悼叹息,用口衔着死鼠而离去了。
6.绝手 阅读答案
1.野村假意礼贤下士,惺惺作态,然后是数次登门,软磨硬蹭,最后凶相毕露,开东洋刀相逼。2.,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印白先生有高风傲骨。他不是害怕野村的威逼,而是因为鬼子的凶残使得他气愤得颤栗。
5.在野村被八路军击毙后,印白先生为他写了八个大字:血刃倭贼,天下称快。
6.原因有两点:一是印白先生书法名扬大江南北,内行者知道他的字的风格,二是印白先生的气节妇孺尽知,也只有他才敢于写出这样的内容。
8.印白先生是一个不阿谀逢迎,宁死不屈,有崇高民族气节的书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