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课外文言文常考(初一考试常出的课外文言文有哪些?)
1.初一考试常出的课外文言文有哪些?
杀骡乘鸡原文 有客至,主人具蔬菜,客不悦.主人谢曰:“家贫市远,不能得肉耳.” 客曰:“请杀我所乘之骡而食之.” 主人曰:“君何以归?” 客指阶前之鸡曰:“我借君之鸡乘之而归.”译文 有客人来访,主人只准备了蔬菜招待客人,客人很不高兴.主人道歉说:“因为家里没钱集市又远,所以没有肉招待您.” 客人回答:“那么请把我骑来的骡子杀掉吃吧.” 主人说:“那您怎么回去呢?” 客人指着台阶前的鸡说:“我借您家的鸡骑着回家.”注释 (1)具蔬菜:备办蔬菜一类菜肴.具:备办. (2)谢:道歉. (3)耳:虚词,语气词,有“而已”、“罢了”的意思. (4)君何以归:是一倒装句,正常的语序应是“君以何归”,意思是“那您怎么回去呢?” (5)君:对人的尊称. (6)食之:吃掉 (7)客不悦:客人很不高兴断句:有客至/主人具蔬菜/客不悦.感悟 80个字,就将一个吝啬愚呆的主人和损人不见于外的客人刻画得惟妙惟肖.这个故事,表面上是在讽刺主人悭吝,而且愚呆──被人损了,还傻傻地表示关怀.但客人也是,难道非得“具鸡黍”才显出主人的热情?想吃肉,又不明说,还拐着弯地给主人家挑刺──是不是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舌之欲呢?不过,话说回来,若是请客,省点了就省点,自己不吃亏,挨点损就罢了.但要是“捡芝麻丢西瓜”,在生死存亡的时刻,还舍不得往外拿,就不见得有好结果了.本文不但讽刺了主人(悭吝)的性格特点,而且还讽刺了客人的挑剔和尖刻,读来令人忍俊不禁。
2.初一考试常出的课外文言文有哪些?要有题目和答案的
杀骡乘鸡
原文 有客至,主人具蔬菜,客不悦。主人谢曰:“家贫市远,不能得肉耳。”
客曰:“请杀我所乘之骡而食之。”
主人曰:“君何以归?”
客指阶前之鸡曰:“我借君之鸡乘之而归。”
译文 有客人来访,主人只准备了蔬菜招待客人,客人很不高兴。主人道歉说:“因为家里没钱集市又远,所以没有肉招待您。”
客人回答:“那么请把我骑来的骡子杀掉吃吧。”
主人说:“那您怎么回去呢?”
客人指着台阶前的鸡说:“我借您家的鸡骑着回家。”
注释 (1) 具蔬菜:备办蔬菜一类菜肴。具:备办。
(2)谢:道歉。
(3)耳:虚词,语气词,有“而已”、“罢了”的意思。
(4)君何以归:是一倒装句,正常的语序应是“君以何归”,意思是“那您怎么回去呢?”
(5) 君:对人的尊称。
(6)食之:吃掉
(7)客不悦:客人很不高兴
断句:
有客至/主人具蔬菜/客不悦。
感悟 80个字,就将一个吝啬愚呆的主人和损人不见于外的客人刻画得惟妙惟肖。这个故事,表面上是在讽刺主人悭吝,而且愚呆──被人损了,还傻傻地表示关怀。但客人也是,难道非得“具鸡黍”才显出主人的热情?想吃肉,又不明说,还拐着弯地给主人家挑刺──是不是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舌之欲呢?不过,话说回来,若是请客,省点了就省点,自己不吃亏,挨点损就罢了。但要是“捡芝麻丢西瓜”,在生死存亡的时刻,还舍不得往外拿,就不见得有好结果了。
本文不但讽刺了主人(悭吝)的性格特点,而且还讽刺了客人的挑剔和尖刻,读来令人忍俊不禁。
3.初一课外的文言文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鼷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会稽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为通儒。
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王冕)于是学成了博学多能的儒生。
题目:
1、给下列的字注音
辄( ) 琅( ) 恬( ) 儒( )
2、选择解释下列词语正确的一项
1)窃入学舍( )
A偷窃 B偷偷的 C声音细小
2)听已( )
A完毕 B已经 C停止
3)冕因去依僧寺( )
A因为 B于是 C凭借
4)录为弟子( )
A收 B成 C做
3、写出下面句子的大意
或牵牛来责鼷田者,父怒,挞之。
4、阅读本文后,你获得什么启示?
4.初一下学期语文文言常识整理
1、成语: 【刮目相待(看)】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2、重要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整理归类。
(1)实词(1)当涂---当权 (2) 辞---推辞 (3)孤---帝王自称 (4)卿---帝王对爱臣的称呼 (5)见---了解 (6)往事---历史 (7)孰---疑问代词“谁” (8)及---到了 (9)过---经过、到 (10)更---变换、改变、重新 (11)见事---了解事情的发展情况 (12)拜---拜见 (13)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2)虚词 (1)岂---反问副词“难道” (2)但---只,只是 (3)乃、遂---于是,就 (4)大---副词,非常 (5)即---副词,就 (6)何---疑问副词,怎么 (3)通假字 ①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你现在掌握军国大事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我难道想让你成为一个研究经书的博学之人吗? (4)词类活用(无) (5)古今异义 ①孤 古义:古代王侯的自称。今义:“孤单”“孤苦”。
②博士 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今义:学位最高一级。
③但 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词。
(6)一词多义 乃:乃不知有汉(竟) 蒙乃始就学(才) 见:见渔人(看见) 见往事耳(知道) (7)特殊句式 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状语后置) 3、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作品成为博士吗!只要您广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
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到了鲁肃经过寻阳,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非常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阿蒙!”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另眼相看。大多数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 鲁肃于是拜见吕蒙。
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4、特别推荐阅读:《孙权劝学》圈点三辨 《孙权劝学》选自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是根据《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及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的有关文字改写的。
故事的材料精选巧取,言约而意丰。自读这篇课文时,我们可以适当做到下列的圈点品味—— ①三个字音:当、为、更 这几个都是多音字。
“当涂”意即“当道、当权”,应读作dāng;“但当涉猎”的“当”当“应当”讲,也应读作dāng。“为博士”“自以为”中的“为”都作动词,读wéi才对。
“即更……”句中的“更”释为“重新”,具动词意味,读gēng。 ②三个多义词:事、以、见 “掌事”之“事”,可当“事务”讲,含有一定的“责任”;“往事”之“事”,即“事件,事情”。
“以”,在“以军中多务”中作介词“用”,在“自以为大有所益”中与“为”组成“认为”。“见”在“见往事耳”和“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分别为“知道”与“认清,识别”的意思。
③三个古今异义词:治、博士、但 “治”,研究,今为“治理”义;“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为学位最高一级;“但”,只,今为转折连词。 ④三个句末语气词:邪、耳、乎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句末的“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见往事耳”句末的“耳”表示限制语气,可译为“罢了”;“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句末的“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⑤三个称谓:孤、卿、大兄 古时王侯自称“孤”,孙权即是。古代君王对臣子、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以及朋友之间表示亲切的第二人称为“卿”,前者如孙权称谓吕蒙,后者如鲁肃称谓吕蒙。
“大兄”即长兄,文中吕蒙对同辈年长者鲁肃的尊称。 ⑥三个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吴下阿蒙”即当年在吴县时的阿蒙,或说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
后泛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士别三日”即读书人分别后三天,或说是有道德和才能的人相隔了一段时间,特指有了明显的长进,一般与“刮目相看”连用。
也可以单独使用,褒讲久违的友人有能耐或者本事等等。“刮目相待”即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
⑦三个古汉语句式:非复、何见事、遂拜蒙母 “非复吴下阿蒙”译作“不再是原来那个吕蒙了”,是个判断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译作“老兄你看起事来怎么不能早一点看到它的发展情况呢”,“何见事”即“见何事”,疑问句宾语前置,是个倒装句。
“肃遂拜蒙母”译作“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拜”后省略介词“于”,是个省略句。 ⑧三个人物:孙权、吕蒙、鲁肃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从孙权的言语中可见其如何善于劝说,可感其怎样的对吕蒙亲近、关心、期望。这里是国君对臣子的“教训”口吻。
鲁肃亲见吕蒙的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情不自禁,说话用了“赞叹”口吻。吕蒙的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态度坦然得当之无愧,话里不乏“责备”口吻。
孙权劝得认真,鲁肃与吕蒙调侃得多趣,二者情调不同,三人性格有异。 ⑨三个层次:劝、学、变 短文剪裁讲究,详略得当。
第一层重点突出孙权善“。
5.初一课外文言文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21—25题。
【甲】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乙】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若将追蛇者;蛇怒,复昂首欲吞之,蜘蛛引丝疾上;久之,蛇又将行矣,蜘蛛复悬丝疾下,蛇复昂首待之,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①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盬②其脑果腹而去。
【注释】①飙:暴风。这里指迅速。②盬(gū):吸饮。
2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5分)
⑴闻崖上有声甚厉 ⑵渐近临之 ⑶久之,蛇竟死
⑷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 ⑸蜘蛛乃盬 ②其脑果腹而去
2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不同意义。(4分)
⑴之 ①反侧倾跌之状 ②蛇复昂首待之
⑵以 ①以刺刀攫其首 ②以首俯地
2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6分)
⑴然审视殊无所见
⑵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
24.甲文中的螳螂和乙文中的蜘蛛是最后是怎样杀死大蛇的?请你分别用文中原话回答。(4分)
25.读了这两则短文后,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答案
21. ⑴听到 ⑵从上往下看 ⑶ 终于 ⑷ 曾经 ⑸离开
22.⑴之 ① 的 ②它,指蜘蛛 ⑵以 ① 用 ②把
23.⑴然而仔细看看,什么也没有看到。
⑵蜘蛛仍然退回在它的网里,像这样有三四次。
24.甲文: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不可去。
乙文: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①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
25.只要以已之长攻敌之短,就能克敌制胜,弱者也可以战胜强者。或:弱有所长,强有所短,弱者要相机而动,善于斗智,就能战胜强敌。
6.初一必考文言文
《童趣》《论语十则》《世说新语》
我这有一些我们考试的题,是人教版的,但不知道一不一样。
童趣:
本文写了哪三件事?1观蚊如鹤2神游山林3鞭打虾蟆
段意1总写童年时超然物外的乐趣
2-4具体写观察景物的奇趣
怎样得到物外之趣?(期中考试)
1要有好奇心2观察要仔细3有丰富的想象力
作者幼时是什么样的人?
同上,外加热爱小动物
论语十则:
流传至今的成语: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任重道远 择善而从 死而后已 不亦乐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世说新语:
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
懂得为人道理,聪敏。
友人是什么样的人?
之前缺乏修养,不守信用,但能知错就改。
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不失礼。对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如此求全责备。
文中两个喻雪句哪个好?why?
“柳絮”好。因为柳絮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一种意境美,而撒盐的比喻,缺乏令人遐想的美感。
差不多这些,此外翻译,出处和书下注释必考,有时候会考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