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言文轶(文言文翻译)

    1.文言文翻译

    1、芝生治所,众以治行之致,元凤曰:“五谷熟则民蒙惠,此不足异也。”

    翻译:杂草在官府生出,大家认为应该做到管理和行为一致清净,元凤说:“谷物成熟百姓就得到好处了,这些小问题有什么大惊小怪呢?”

    2、辍土木无益之役,以济暴露之民;移缁流泛滥之恩,以给颠沛之众。

    翻译:停止土木建设的无益处劳役,让无居所百姓得到接济;把泛滥的布施恩德停止,让流散的百姓得到供给。

    3、转运使阿贯意,劾其格德政,倡异论,侵辱使者。

    翻译:官员转运使阿贯意这个人,弹劾他荒废德政,提倡异样怪论,侵犯侮辱使者。

    4、前尹王革惨而怯,盗无轻重悉抵死,小有警,辄闭城你以兵自卫。

    翻译:以前的尹王名为革,残忍而胆小,盗贼不管大小罪行都处死,稍微有警报,马上封闭城池用兵马自我保护。

    拓展资料: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

    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经过历代文人修饰越显浮华,唐代起文学大家韩愈等发起“古文运动”,主张回归通俗古文。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特点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分类

    1、实词

    如果掌握了文言文的常用实词,就可以算是基本上读懂了文言文。在文言文中,文言实词是主要的语言材料,也是我们阅读时遇到的较大障碍,而学习实词的难度比起学习虚词来又小得多。所以,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地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对学习文言文时很有帮助的。

    2、虚词

    所谓虚词,就是指那些不能够单独成句,词汇意义又比较抽象,但能通过它把实词组织在一起,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频率很高,用法灵活,因此要想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要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3、动词

    这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动词经常作谓语,其中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不及物动词不可以带宾语。

    主语、宾语一般是由名词或代词来充当的,在文言文中,动词如果处在了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又有“其”字或“之”字,这样的动词常常活用为名词。

    不及物动词如果带了宾语,则要活用为使动用法。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中,不及物动词“活”就要译为“使……活”;《小石潭记》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中的“凄”就是“使。。。凄凉”。

    4、形容词

    这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颜色等的词,形容词都能作定语,大多能作谓语。

    形容词是不能带宾语的,文言文中,形容词的后面如果出现了宾语,这个形容词必然要活用,具体来说有三种情况。

    1、活用为一般动词。例如:“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中,形容词“短”的后面由于出现了宾语“屈原”,就活用为一般动词,译为“诋毁、说坏话”。

    2、活用为使动词。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中,形容词的后面由于出现了宾语“江南岸”,活用为使动词,译为“使……绿”。

    3、活用为意动用法。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孟子·尽心上》)中,形容词“小”的后面有宾语“鲁”,这里活用为意动词,译为“认为……小”。

    文言文轶的意思,文言文轶事,轶的文言文

    2.轶在古汉语中的意思

    轶拼音:yì轶的古文说明

    ①<;动>;超车。【引】超越。《汉书?扬雄传上》:“轶五帝之遐迹兮,蹑三皇之高踪。”【又】超群的。《汉书?王褒传》:“因奏褒有轶材。”

    ②<;动>;通“溢”。水溢出。《汉书?地理志上》:“道沇水,东流为泲,入于河,轶为荥。”

    ③<;动>;袭击。《左传?隐公九年》:“惧其侵轶我也。”

    ④<;动>;通“佚”。散失。《史记?管晏列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⑤<;形>;通“逸”。隐逸。《后汉书?赵岐传》:“无隐士,无轶民。”

    zhé

    <;名>;通“辙”。车轮轧的痕迹。《史记?文帝本纪》:“结轶于道。”

    dié

    <;副>;通“迭”。交替地;轮流地。《史记?封禅书》:“自五帝以至秦,轶兴轶衰。”

    谢谢采纳!

    文言文

    3.轶是什么意思

    轶的意思具体如下:

    1、本义是超车,引申为超越。

    引证:《说文》:“轶,车相出也。”

    译文:轶,超车的意思。

    2、突击。

    引证:《左传·隐公九年》:“惧其侵轶我也。”

    译文:害怕侵占突击我族。

    3、通“溢”,水满出的意思。

    引证:《汉书·地理志上》:“轶为荥。”

    译文:水漫出湖泽。

    扩展资料

    轶的常用词组:

    一、轶事

    释义:指世人不知道的史事,多指未经史书记载的事迹, 正史所不记载的事,奇闻,别人闻所未闻的事,不可思议的事。

    引证:秦牧《艺海拾贝·<;画蛋·练功>;》:“ 中西画史上都有这么一桩轶事。”

    二、轶闻

    释义:指真实而又有趣的事迹,但又无从正式考证,不见于正式记载的传说。

    引证:沈从文 《会明》:“另外又谈一点关于战事死人数目的统计,以及生死争夺中的轶闻。”

    4.与轶字有关的成语词语古文观止

    1,多行不义必自毙:“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意思是坏事干多了,结果是自己找死。——《郑伯克段于鄢》

    2,其乐融融:形容十分欢乐、和睦。——《郑伯克段于鄢》

    4,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5,再衰三竭:形容士气低落,不能再振作——(《曹刿论战》)

    6,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形容军队溃败——《曹刿论战》

    7,彼竭我盈:他们的士气已丧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曹刿论战》)

    8,门庭若市:指门前像市场一样。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邹忌讽齐王纳谏》

    9,狡兔三窟:狡猾的兔子准备好几个藏身的窝。比喻隐蔽的地方或方法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冯谖客孟尝君》

    10,高枕无忧:垫高枕头睡觉,比喻平安无事,不用担忧。也比喻放松警惕。——《冯谖客孟尝君》

    11,舍本逐末:古以农耕为本,工商为末。谓舍弃农耕,从事工商。抛弃事物的根本,追求枝节。比喻做事不注意根本,而只抓细枝末节。——《赵威后问齐使》

    12,盛气凌人,亦作“ 盛气临人 ”:谓以威严或骄横的气势压人。今多用作贬义。 ——《触龙说赵太后》

    13,血流成河:形容被杀的人极多。——(《唐雎不辱使命》又名《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

    14,不辱使命:指不辜负别人的差使。——(《唐雎不辱使命》又名《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

    15,白虹贯日:形容异常的现象。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古人认为人间有不祥的事,就会引起这种天象的变化。后引义为有较大变革发生之前上天所降示的吉凶之征兆。——(《唐雎不辱使命》又名《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

    16,鹰击长空,谓雄鹰振翅飞翔于辽阔的天空。亦比喻有雄心壮志的人在广阔的领域中施展自己的才能。——(《唐雎不辱使命》又名《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

    17,裹足不前:停步不前,好象脚被缠住了一样。——《谏逐客书》

    18,娱心悦目:使心情愉快,耳目舒畅。 ——《谏逐客书》

    19,阳春白雪: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高雅乐曲;亦指高深典雅、不够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常跟“下里巴人”对举。——《宋玉对楚王问》

    20,下里巴人,谓战国时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后泛指通俗的文艺作品。与“阳春白雪”对举。——《宋玉对楚王问》

    21,曲高和寡:比喻知音难得。后亦以“曲高和寡”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理解的人很少。——《宋玉对楚王问》

    22,浅见寡闻:浅见:肤浅的见解;寡闻:听到的很少。形容见闻不广,所知不多。——《五帝本纪赞》

    23【拔山扛鼎】

    形容力量超人或气势雄伟。语出《史记·项羽本纪》:「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又:「力拔山兮气盖世。」

    文言文轶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