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言文百分之一(百分之一是什么意思)

    1.百分之一是什么意思

    朋友,文言文虚词专门有一本辞典呢,一句话两句话怎么说的清楚?推荐你阅读一篇文章吧,但愿能有一点点帮助! 关于文言虚词 作者:祖玛教主 文言虚词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我们中学阶段不作深入研究,作者就此简单的讲一下比较常见的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的顺口溜:之乎者也若,夫且何吁哉,耶(邪)所矣焉耳欤,其诸而乃然。 这里就重点的文言虚词讲一下: 1、之:代词:我见相如,必辱之(代“相如”)《廉颇蔺相入列传》;助词: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耳矣!《三国志》,宋和罪之有?《墨子》;连词:皇父之二子四焉。

    《左传》这里之的用法同“和”。 2、乎:主要表疑问:子见夫子乎?《论语》,游于是乎始。

    《始得西山宴游记》 3、者:······的人:前者呼,后者应〈醉翁亭记〉;代词:者边走,那边走〈醉妆词〉 4、也:判断句式的代表语,用于句末:廉颇,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表提顿语气: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 5、若:你:若毒之乎?《补蛇者说》翻译:你怨恨它(代指补蛇的差事)吗?;连词,如果:若潜师以来,国可得矣。

    《左传》 6、焉:语气助词,用于句末。

    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韩镛,字伯高,济南人延佑五年

    【答案】【小题1】A【小题1】D【小题1】B【小题1】D【小题1】(1)傅岩起从吏职起家做官,怎么能了解全天下的贤才?(2)由此人人自觉努力学习,因而饶州通过科第考试进入仕途的人,比其他郡县要多。

    (3)而龚伯璲这些人正受重用,朝廷都在议论改革,韩镛也提出意见,但没有被采纳。 【答案解析】【小题1】除:任命,授予官职【小题1】A项,前一“者”,定语后置的标志;后一“者”,用于时间词后,表示“……的时候。”

    B项,前一“于”是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处所;后一“于”,介词,表被动。C项前一“以”是介词,用;后一“以”是连词,表目的。

    D项,都是连词,表转折。【小题1】②句主要是说韩镛遭人忌恨;⑥是说朝廷派往外郡的使者【小题1】“朝廷供奉本来就多,各地方州县都很讨厌他们”不当【小题1】(1)3分。

    大意1分,“乌”“知”各l分。(2)3分。

    大意1分,“以”“视”各1分。(3)4分。

    大意1分,被动句式1分,“辈”“更张”各1分。文言文参考译文:韩镛,字伯高,济南人。

    延佑五年考中了进士,被授予仕郎、翰林国史院编修的官职,不久调任集贤都事。泰定四年,又转任国子博士,不久担任监察御史。

    当时能从进士做官的仅有百分之一,由吏职出身能做到显要官位的常常有十分之九。 皇帝就想让中书参议傅岩起做吏部尚书,韩镛上书说:“吏部是掌管天下考核、选拔人才的地方,傅岩起从吏职起家做官,怎么能了解全天下的贤才?况且尚书是三品官阶,傅岩起从做官开始多次升迁也才四品,按照制度也,不应升为尚书。”

    皇帝下诏同意他的奏言。天历元年,担任浙西廉访司佥事之职,打击奸诈、暴虐,罢免贪赃不法的官员,而特别推举乌程县尹干文传的治理行为是各县之最,凡是韩镛所到的郡县,都因为他的到来政务肃然。

    天历二年,转任江浙财赋副总管。至顺元年,任国子司业,不久任南行台治书侍御史。

    顺帝初年,历任宣徽院及枢密院佥事。至正二年,任翰林侍讲学士,随即任侍御史,因为刚正不阿被当时的官员们所忌恨,议论政事的人诬告他贪赃肥私,于是他被罢官。

    至正五年,御史台官员辨白他所受的诬赖,于是又被起用参议中书省事务。 至正七年,朝廷慎重选用州县长官,参知政事魏中立对皇帝说:“现在您想要找到的贤良州县长官,没有人比得上韩镛的。

    “于是皇帝特意写上韩镛的姓名,授给他饶州路总管的官职。饶州地区民俗崇尚鬼神,有座觉山庙,从以前就有妖怪能使人得祸福的传言,做盗贼的人尤其敬奉,准备抢劫时,必定到庙中占卜吉凶。

    韩镛到任后,就拆毁了庙宇,将泥塑偶像沉入江中。凡时境内不合礼仪的过多的祠庙,全部毁掉。

    人们起初极为害怕,后来就都赞同信服了。韩镛知道百姓可以教化,让才华出众的人进入学宫,寻访品行学问都受人尊重的老成博学的人,作为《五经》教师,每月初一十五定必穿戴深衣幅巾来拜祭孔子,每月必要来考核功课,用来劝勉鼓励。

    每当处理政事完的空闲时间,肯定要接见延见师生,与他们讲论讨探究经义,由此人人自觉努力学习,因而饶州通过科第考试进入仕途的人,比其他郡县要多,韩镛居住在官衙中,日常生活清净淡泊,同僚下属也逐渐被他所教化。以前,朝廷的使臣到达地方州县,官府供奉极为奢侈,一旦不满足他们的愿望,他们就怀恨在心,往往在朝廷中对地方官员竭力诽谤,朝廷使臣到了饶州,韩镛在郡舍接见他们,供给他们粗米饭,他们从饶州回去后都没有什么议论。

    后来皇帝降旨:缯帛过于脆薄,派使臣笞责行省官员和各州县长官。唯独韩镛没有收到责罚。

    韩镛治理政事,即使是小事,也都像这样考虑周详缜密。至正十年,任中书参知政事。

    十一年,丞想脱脱在位,而龚伯璲这些人正受重用,朝廷都在议论改革,韩镛也提出意见,但没有被采纳。 有人认为韩镛擅长治理郡县,而在朝廷执政并非他的长处,于是外放为甘肃行省参知政事。

    等到脱脱被罢免,受他重用的人都被处死,只有韩镛又独自免去灾祸。于是又调任西行台中丞,死在官任上。

    文言文

    3.古文中数字的含义

    在我们的语文学习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数字与实际含义不一样。它们有乘法关系,有除法关系,也有加法关系和约数。下面这些是什么关系呢?它的实际数字又是什么呢?

    1.年华二九正青春

    2.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3.脱逃者未及百一

    4.老身今年六十有六

    5.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答:1.二九 ---即是十八的意思,十八岁正当青春年少

    2.三五--- 即十五,农历十五月亮最圆,是为明月.

    3.百一 ---百一即百分之一,逃脱的人还不到百分之一

    4.六十有六 ---六十六岁了,老身指老年妇女.

    5.十二---是虚指,是很多的意思,就象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一样,并不是就能变七十二样,是很多的意思,也是虚指.

    4.百分比用文言文怎么表示

    建议看看《捕蛇者说》一文,其中有这么几句“今其室十无一焉”“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今其室十无四五焉”,“十无一”即“无十一”,意为“未达到/还不及十分之一”;

    又如,《陈涉世家》中说道“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即“十分之六七”,可见“十几几”表示“十分之几几”。

    再者,建议看看正宗的《九章算术》,并不算难,可以对古代数学用语更加了解。其中,表示分数和现在差不多,不过它不是现在的约定俗成,及没有规定分数必须写成“几分之几”,写成别的算错;

    古代没有专门的“数学”,多是一种服务“农业”的学科,侧重讲解,让“泥腿子们”能听懂会用,即相当于说“几分中的几份”,例如“二十一分尺之一十七”表示“二十七分后的一尺中的十七份”。表述的形式也是不一致的,但意思一样。

    换言之,古汉语的数学表达没有现在的“符号”及读法,而是一种描述性的表达,重在理解。所以,楼上说的“百中取十五”,“一百分之十五”,或者更具体点——“取一寸一百分之十五”、“一百分寸之十五”等等都可以,只要符合古汉语特点,怎样描述都对。

    不过应注意的是,一般说十分之几时,常作“一十分(这里可以加上量词)几几”(要加上“一十”而不能简作“十”)或直接是“十几”(这里可以省去“一”)。

    文言文百分之一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