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专项检测卷一(文言文阅读(19分)钱谦益 br/?)
1.文言文阅读(19分)钱谦益 br/?
【答案】【小题1】A【小题1】B【小题1】C【小题1】(1)我从小道,手拉藤条登上了大小龙湫,看到有一个坑洼在那里,是大雁住的地方。
(2)静闻被伤害致死,他就用盒子盛放他的尸骨,背着尸骨前行。 把静闻的尸骨埋葬在迦叶道场里,了却了静闻的夙愿【答案解析】【小题1】过:拜访【小题1】①说他有孝心 ⑥表现他对黄石斋的友情之笃厚【小题1】原文有“僧静闻愿登鸡足礼迦叶,请从焉”,可见应是静闻跟随徐霞客,而非徐霞客跟随静闻。
【小题1】看懂意思 字字落实 灵活处理:(1)间道,从小道;扪,攀,拉。句子意思2分(2)创,伤害;函,用盒子装;瘗,埋葬;句子意思1分。
【参考译文】徐霞客名弘祖,是江阴梧塍里人。 生在乡里,却奇情充沛,十分喜欢山水,种田侍奉老母亲。
出钱请人代替服劳役,好像笼子里的鸟一样,迫不得舒展,容易触到边沿,经常想着飞走。三十岁的时候,母亲打发他出游。
东南地区美丽的山水,都是他十分熟悉的地方。有去过两三次的,有去过多次的,没有只去过一次的。
他出行,不刻意整束行装,不包裹食物;能几天忍受饥饿,能遇到什么食物就吃什么食物,并能吃饱,能徒步跑几百里。攀登陡峭的山壁,踏过丛生的竹林,上下攀援,空中横渡山谷,像拿绳索打水一样。
平常也未曾写过华丽的文章,但出游到几百里的地方,却能靠着破壁枯树,点燃松枝干穗,拿笔快速地记录,(写出的东西)好像是记得清清楚楚的账目,好像是高手画的美丽图画,即使是很会写文章的人也没法超过他。 游览天台山、雁荡山回来,在小寒山拜访陈木叔。
陈木叔问他:“可曾到过雁荡山的最高峰?”徐霞客不敢肯定回答。天刚亮,他人已经不见了。
十天以后回来了,说“我从小道,手拉藤条登上了大小龙湫,看到一个坑洼,是大雁住的地方。山顶劲风逼人,有好多麋鹿围绕着我住下。
住了三宿才下山。”他和人争奇斗胜,都是这类情况。
母亲去世,服丧期满,他更加放开心志游览远方。在福建拜访了黄石斋,看遍了福建的胜山,都不是当地人所熟知的。
登上了罗浮山,拜谒了曹溪,回来又在云阳追访黄石斋。来回上万里,好像是在近处漫步。
说前人记载天文地理,很多是抄袭,把没有关系的事物硬说成有关系。长江黄河二条经脉,山与水两者之间的界限,大多于中原之内。
打算游览昆仑山等中原以外的地方,直到西北沙漠地区才回来。乘坐一艘树叶般的小船,大雨淋湿了小船,邀请他上岸,他不愿意,说:“这就好比山泉猛下,撞击肩和背,实在是快活啊!”丙子年九月,辞家西行。
僧人静闻希望登鸡足山,礼拜迦叶,请求跟从。在湘江遇到了强盗,静闻被伤害致死。
他就用盒子盛放他的尸骨,背着尸骨前行。把静闻的尸骨埋葬在迦叶道场里,了却了静闻的夙愿。
徐霞客回到云南,脚生病,不好走,便修撰《鸡足山志》,三个月以后修撰完毕。 (他)病得很厉害,对前来探望的人说:“西汉张骞开辟道路,未见昆仑山。
唐朝玄奘奉皇上使命,才有机会西游。我不过是一个老百姓,一根竹杖一双鞋,走到黄河、沙漠地带,登上昆仑山区,走过西域,留名很远的国家,即使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我认识徐霞客,是通过漳州人刘履丁。 刘履丁对我说:“徐霞客从西方回来,呼吸困难。
听说黄石斋被皇帝下诏关到监狱里,就派他的长子辗转崎岖的山路,前往探视,三个月才回来,他儿子对他详细讲述了黄石斋被拘押的情状,他躺在床上十分感叹,不吃东西去世了。”他这个人为人就像这样啊。
2.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
1.解释加点词: ⑴蛛语蚕曰 语: 对……说⑵蚕妇操汝入于沸汤 汤: 热水2.辨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我固自杀 固: 本来汝心之固 固:顽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原句:适以自杀,不亦愚乎!
译句: 正好用它来自杀,不也愚蠢吗?
4.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然 则 其 巧 也 /适 以 自 杀/ 不 亦 愚 乎 5.蚕答蛛的话运用了 写作手法,表现了蚕怎样的感情? 答:甘愿牺牲, 无私奉献6.读了本选文,你必会想到唐代诗人李商隐关于春蚕的千古名句,该诗句是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1.辨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⑴ 凡得学者 得: 能够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得: 得到⑵ 吾徒相教 徒: 白徒以有先生也 徒: 只2.将文中画线句子译为汉语。 原句: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译句: 这个孩子如果有志向,我白教他,不收学费。3.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 。 无私相教4.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什么? 勤奋好学
3.出一份文言文阅读试卷
一: 《劝学》选段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加点字: 得:获得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用:以,因为。
躁:浮躁,不专心。 翻译句子: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累善行而养成品德,达到很高的境界,通明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段落主题: 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最后,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二、《送东阳马生序》选段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加点字: 嗜:特别爱好。 走:跑 尝:曾经 至:周到 翻译句子: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因为)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于是)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就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日子按期归还。
2、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后来担心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段落主题: 文章记述自己青少年时期求学的经历,虽然学习条件艰苦,但是学习态度却非常勤奋严谨的。
通过“手自笔录”、“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等等,写出了家道贫寒。而“弗之怠”,是说不懈怠偷懒。
这是用学习态度和学习条件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学习的刻苦。通过了对比的手段,写出了文章主人公热爱学习的精神。
三、《六国论》选段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加点字:以有尺寸之地:以 (连词,因而) 举以予人:举(拿,把)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前一个“之”指奉秦之物,后一个“之”指赂秦各国。
翻译句子:1、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把他送给别人,好像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
文章主旨:文章借史立论,以古鉴今,选择一个角度,抓住一个问题,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地确立自己的论点,进行深入论证,以阐明自己对现实政治的主张。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4.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
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
⑴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不进入老虎的洞穴,能得到老虎吗?
⑵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
吕将军功名日益增长,不能不好的待他。
7.细读节选的文字回答,鲁肃对吕蒙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3分)
答:前:看不起,认为他没文化只会打仗。后:看到吕蒙的知识比以前好多了,就对他十分客气十分敬重了。
8.根据节选文字,联系下面材料,你认为吕蒙是个怎样的人?(3分)
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鲁肃过蒙言议,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节选自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有改动)
答:是个知错就改,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人,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就补充,很让人佩服!
问问加点的字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