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辞以母老文言文翻译(舒铁云以母老辞官文言文翻译)
1.舒铁云以母老辞官文言文翻译
原文:
舒铁云孝廉位,大兴人,侨寓湖州之乌镇。尝从王朝梧观察之黔,值南笼仲苗不靖,威勤侯勒保统兵征之。观察身在行间,为治文书,勒见而器之,恒与计军事。仲苗平,勒移督四川,为经略,率三省兵攻白莲教匪,时乾隆癸丑也。勒与舒约曰:「子之才,傅修期、骆宾王流也。从我游,军蒇,治中别驾,所以烦士元者在吾,无忧。」舒以母老道远思归辞,曰:「昔温太真,东晋之国士也,绝裾违亲,为论史者所惜,吾岂以五品官而置七旬垂白之母于八千里外乎?」谢勒南归。贫无以养,恒负米湖湘间以养母,岁一归省。既又客云间、秣陵、会稽,地较近,辄数月一归以省母。
译文:
舒铁云有孝廉的官位,大兴人,侨居在湖州的乌镇。曾经做王朝梧观察的官衔赴贵州,当时正赶上南笼的仲苗不安分动乱,威勤侯勒保带军队征伐他们。身为观察的他在军营中,帮助王朝梧整顿文书,勒保见到后很器重他,经常和商议军中的事情。仲苗平定以后,勒保迁官总督四川,是经略大臣,率领三个省的部队攻打白莲教匪寇,当时是乾隆癸丑年间。勒保跟舒铁云约定说:“你的才能是傅修期、骆宾王这一层次的,跟我交往吧,战事结束以后,你做我的副手,我还得多劳烦你,不用忧虑”舒铁云因为母亲年迈道路远想辞别回家,说:“当年温太真是东晋的国士,断绝自己衣袖离家违逆亲人,被史家们叹息,我哪能因为这五品官就把七十岁的白发老母亲放在八千里外?”推辞勒保南去回乡。家里贫穷没有生活给养,经常在湖湘之间背米赚钱养母亲,一年回家看一次老母亲。继而又在云间、秣陵、会稽,地方离家近,就几个月归家看一次母亲。
2.《神医华佗》作者陈寿文言文翻译
【原文】《神医华佗》
佗行道,见一人病咽塞,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车载欲往就医。佗闻其呻吟,驻车往视,语之曰:“向来道边有卖饼家,蒜齑大酢,从取三升饮之,病自当去。”即如佗言,立吐蛇一枚,县车边,欲造佗。佗尚未还,小儿戏门前,逆见,自相谓曰:“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疾者前入坐,见佗北壁县此蛇辈约以十数。
【译文】
一天,华佗走在路上,看见有个人患咽喉堵塞的病,想吃东西却不能下咽,家里人用车载着他去求医。华佗听到病人的呻吟声,就停车去诊视,告诉他们说:“刚才我来的路边上有家卖饼的,有蒜泥和大醋,你向店主买三升来吃,病痛自然会好。”他们马上照华佗的话去做,病人吃下后立即吐出一条蛇一样的寄生虫,他们把虫悬挂在车边,到华佗家去拜谢。华佗还没有回家,他的两个孩子在门口玩耍,迎面看见他们,小孩相互告诉说:“像是遇到咱们的父亲了,车边挂着的‘病’就是证明。”病人上前进屋坐下,看到华佗屋里北面墙上悬挂着这类寄生虫的标本大约有十几条。
3.《孔雀东南飞》这篇文言文的翻译
《孔雀东南飞》文言文白话译文如下: 东汉末年建安年间,庐江府小吏焦仲卿的妻子刘氏,被仲卿的母亲驱赶回娘家,她发誓不再改嫁。
但她娘家的人一直逼着她再嫁,她只好投水自尽。焦仲卿听到妻子的死讯后,也吊死在自己家里庭院的树上。
当时的人哀悼他们,便写了这样一首诗。 孔雀朝着东南方向飞去,每飞五里便是一阵徘徊。
“我十三岁就能织出白色的丝绢,十四岁就学会了裁衣。十五岁学会弹箜篌,十六岁就能诵读诗书。
十七岁做了你的妻子,但心中常常感到痛苦伤悲。你既然已经做了府吏,当然会坚守臣节专心不移。
只留下我孤身一人待在空房,我们见面的日子常常是日渐疏稀。每天当鸡叫的时候我就进入机房纺织,天天晚上都不能休息。
三天就能在机上截下五匹布,但婆婆还故意嫌我缓慢松弛。不是我纺织缓慢行动松弛,而是你家的媳妇难做公婆难服侍。
我已经受不了你家这样的驱使,徒然留下采也没有什么用处无法再驱驰。你这就禀告公公婆婆,及时遣返我送我回娘家去。”
府吏听到这些话,便走到堂上禀告阿母:“儿已经没有做高官享厚禄的福相,幸而娶得这样一个好媳妇。刚成年时我们便结成同床共枕的恩爱夫妻,并希望同生共死直到黄泉也相伴为伍。
我们共同生活才过了两三年,这种甜美的日子只是开头还不算长久。她的行为没有什么不正当,哪里知道竟会招致你的不满得不到慈爱亲厚。”
阿母对府吏说:“你怎么这样狭隘固执!这个媳妇不懂得礼节,行动又是那样自专自由。我心中早已怀着愤怒,你哪能自作主张对她迁就。
东邻有个贤惠的女子,她本来的名字叫秦罗敷。她可爱的体态没有谁能比得上,我当为你的婚事去恳求。
你就应该把兰芝快赶走,把她赶走千万不要让她再停留!” 府吏直身长跪作回答,他恭恭敬敬地再向母亲哀求:“现在如果赶走这个媳妇,儿到老也不会再娶别的女子!” 阿母听了府吏这些话,便敲着坐床大发脾气:“你这小子胆子太大毫无畏惧,你怎么敢帮着媳妇胡言乱语。我对她已经断绝了情谊,对你的要求决不会依从允许!” 府吏默默不说话,再拜之后辞别阿母回到自己的房里。
开口向媳妇说话,悲痛气结已是哽咽难语:“我本来不愿赶你走,但阿母逼迫着要我这样做。但你只不过是暂时回到娘家去,现在我也暂且回到县官府。
不久我就要从府中回家来,回来之后一定会去迎接你。你就为这事委屈一下吧,千万不要违背我这番话语。”
兰芝对府吏坦陈:“不要再这样麻烦反复叮咛!记得那年初阳的时节,我辞别娘家走进你家门。侍奉公婆都顺着他们的心意,一举一动哪里敢自作主张不守本分?日日夜夜勤劳地操作,孤身一人周身缠绕着苦辛。
自以为可以说是没有什么罪过,能够终身侍奉公婆报答他们的大恩。但仍然还是要被驱赶,哪里还谈得上再转回你家门。
我有一件绣花的短袄,绣着光彩美丽的花纹。还有一床红罗做的双层斗形的小帐,四角都垂挂着香囊。
大大小小的箱子有六七十个,都是用碧绿的丝线捆扎紧。里面的东西都各不相同,各种各样的东西都收藏其中。
人既然低贱东西自然也卑陋,不值得用它们来迎娶后来的新人。你留着等待以后有机会施舍给别人吧,走到今天这一步今后不可能再相会相亲。
希望你时时安慰自己,长久记住我不要忘记我这苦命的人。” 当公鸡呜叫窗外天快要放亮,兰芝起身精心地打扮梳妆。
她穿上昔日绣花的裌裙,梳妆打扮时每件事都做了四五遍才算妥当。脚下她穿着丝鞋,头上的玳瑁簪闪闪发光。
腰间束着流光的白绸带,耳边挂着明月珠装饰的耳珰。十个手指像尖尖的葱根又细又白嫩,嘴唇涂红像含着朱丹一样。
她轻轻地小步行走,艳丽美妙真是举世无双。 她走上堂去拜别阿母,阿母听任她离去而不挽留阻止。
“从前我做女儿的时候,从小就生长在村野乡里。本来就没有受到教管训导,更加惭愧的是又嫁到你家愧对你家的公子。
受了阿母许多金钱和财礼,却不能胜任阿母的驱使。今天我就要回到娘家去,还记挂着阿母孤身操劳在家里。”
她退下堂来又去向小姑告别,眼泪滚滚落下像一连串的珠子。“我这个新媳妇初嫁过来时,小姑刚学走路始会扶床。
今天我被驱赶回娘家,小姑的个子已和我相当。希望你尽心地侍奉我的公婆,好好地扶助他们精心奉养。
每当七夕之夜和每月的十九日,玩耍时千万不要把我忘。”她走出家门上车离去,眼泪落下百多行。
府吏骑着马走在前头,兰芝坐在车上跟在后面走。车声时而小声隐隐时而大声甸甸,但车和马都一同到达了大道口。
府吏下马走进车中,低下头来在兰芝身边低声细语:“我发誓不同你断绝,你暂且回到娘家去,我今日也暂且赶赴官府。不久我一定会回来,我向天发誓永远不会辜负你。”
兰芝对府吏说:“感谢你对我的诚心和关怀。既然承蒙你这样的记着我,不久之后我会殷切地盼望着你来。
你应当像一块大石,我必定会像一株蒲苇。蒲苇像丝一样柔软但坚韧结实,大石也不会转移。
只是我有一个亲哥哥,性情脾气不好常常暴跳如雷。恐怕不能任凭我的心意由我自主,他一定会违背我的心意使我内心饱受熬煎。”
两人忧伤不止地举手告别,双方都依依不舍情意绵绵。 兰芝回到娘家进了大门走。
4.《记雪月之观》翻译
丁未这一年冬天,天气暖和未降雪。
第二年(戊申年)正月初三开始下雪,正月初五天气放晴。但依然寒风肆虐,冰封雪冻,直到正月初十大地依然银装素裹。
当晚,明月升天,雪月相映,我坐于纸窗之下,感到明亮无比。于是添加衣服出门,登上溪水西侧的小楼。
小楼临着溪水,(溪水)清澈见底,四周覆盖着皑皑白雪,如同涂上了一层白银,又如同水银泼了一地,晶莹闪耀,人的肌肤也被映照得晶莹洁白。明月映照着寒冷的水波,树影在水中摇曳,如同镜子中映照着的头发,历历分明。
清冷的寒气透入肌骨,沁入肺腑,我扶着栏杆而上。仰视,茫然无际;俯视,混沌一片。
不觉间呀然惊叹不止,久久地凝视着不愿收回自己的目光。人的精神与外物融为一个整体,自己同周围的环境都变成了一份神奇的景观。
上苍将我放置于宇宙之间,这份景致竟然无以用笔画来传达,也不便用文字来铺陈、传达于没有亲临这份情景的人。这样看来,自己得到的不也很多吗?同时我也想到,天下名山大川此刻应该比这里更为壮观,那里雪月辉映的景致应当更为神奇。
我的思绪因之而驰骋于四面八方,很久才回过神来。茫无边际的思绪无法平抑,可是因为年老身体衰落,我已禁不住寒冷的侵袭。
于是便放声歌唱走下小楼,此时已过二更。回到窗前,独自端坐。
想到这辈子这样的景致并未多见,并且一天天地淡忘,一天天地被改变着,很多都已经茫然与模糊。于是我用笔记下了这次经历。
5.求古文翻译
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成为博士吗 只要您广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 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于是吕蒙开始学习.到了鲁肃经过寻阳,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非常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阿蒙!"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别眼相看.大多数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 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第二个是在没弄明白】 给你留个这个 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代诗人、翻译家卞之琳,走完九十载人生历程终于安详地走了。
从30年代他同郑振铎一起编《新诗》月刊开始,他为了我国新诗运动的发展,以及吸收和研究西方不断变化的文学,可谓殚精竭虑,硕果累累。除了介绍洋诗,他还是我国最早介绍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一位开拓者,而所有这些,自然都离不开翻译。
早就听说卞之琳不赞成严复提出的“信、达、雅”这一翻译标准,但未闻其详。1991年我在北京举办“穆旦学术研讨会”,会前我上卞家向卞老汇报开会的事,谈话间少不了要提到有关翻译的事。
他说, 良铮(即穆旦)译诗很有想象力,既有洋味又不洋化,不拘泥对应,但求展现诗人的情感和意境,只有诗人译者才会有这种诗化的手笔。 我唐突地问道:“这么说,译诗可以不遵循信达雅了?”他笑答,搞翻译可不要被“信达雅”这个教条束缚住。
翻译有多种多样,有诗歌、小说、政论、法律、科技等等,能都用信达雅一个标准吗?尤其是诗歌,单从文字来讲,外国诗歌是不可能翻译的。只能凭译者的理解, 去刻意追求形式的近似,而要达到这种近似,就必须使译者有一种能融入原诗意境的那种激情。
接着他以一桩往事为例。80年代初,上海一位资深英语教授,写了一篇批评卞译“莎剧”的文章,指出多处误译,而且用词很严厉。
当我就此文征询卞老看法时,他不但没怒,反而乐呵呵地说,我同他是老相识、老对头了。他教英语,只知道凭字典、对语法来看翻译,要知道莎士比亚的台词是诗,而诗是要用心、用灵感、用激情来表达的。
看了“莎剧”不动情的人就别想去翻译。 他只挑我文字上的不对应,而我讲究的是情通和形似。
有些诗如何押韵,光讲对应行不通。后来我把他的这个观点同诗人毕朔望谈过,毕对我说,人们可以不同意卞之琳的译论,但卞之琳的翻译风格,会在中国译坛永久被人们怀念的。
我在想,卞之琳会被人们永久怀念的,不仅仅是他的翻译风格,还有他的治学精神,他的为人品格,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