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钟山记文言文翻译(《游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是什么?)

    1.《游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是什么?

    游石钟山记 (明)罗洪先 【原文】 昔郦氏注《水经》,载石钟山,以为风起微波,激石有声,不详其故。

    东坡夜舣渔舟山上,听其所以鸣者,本石多窍,遂为辩,以补其遗。 丙午春,余过湖口。

    临渊上下,两山皆若钟形,而上钟尤奇。是时水未涨,山麓尽出。

    缘石以登,若伏轼昆阳,桂旗矛戟,森然成列。稍深,则纵观咸阳,千门万户,罗帏绣幕,掩映低垂。

    入其中,扰佛氏言海若献琛,珊瑚珠贝,金光碧彩,错出于惊涛巨浪,莫可辨择。睇而视之,垂者磬悬,侧者笋茁,缺者藕折,环者玦连。

    自吾栖岩穴以来,攀危历险,未有若是奇者矣。 夫音固由窾以出,苟实其中,亦复喑然。

    故钟之制,甬则震,弇则郁。是石钟者,中虚外窾为之也。

    窾者小,故出之有余,而应且远。今夫瓮盎婴卣,均虚器也。

    注之水,则瓮盎不若婴卣之声,此中外大小之验也。东坡舣涯,未目其麓,故犹有遗论。

    呜呼!石本无声,虚犹足以召之,又况人之心乎?是石当彭蠢入江处,众流迸驰,湍回洑射,日刔月消。石虽坚,不胜其力之久,故其形亦备钻研磨刮之工,莹莹如玉。

    其未入于水者,色黯理疏,顽悍而轮囷,略不相肖。然则风靡波荡,其亦有助于石,而致虚者固有道耳耶。

    因记以俟好古者。 【译文】 从前郦道元为《水经》作注,记载了石钟山,认为是风吹起了微波,拍击石头发出声音,但没有详细说明原因。

    苏东坡夜里驾着渔船停靠在石钟山下,听到了水拍打石头发出的响声,探究原因是石头有很多窟窿,于是写了说明真相的文章,以弥补郦道元的疏忽。 丙午年春,我经过湖口。

    沿着湖岸上下行走,发现两座山的形状都像钟,而上钟山尤为奇特。这时湖水还没有上涨,山脚全都显露出来。

    攀着石头往下走,好像乘着车子巡视昆阳城,旗帜矛戟等,密密地排列着。稍微深一点的地方,就好像在深入地观看咸阳城,千门万户前都低低地垂挂着绣花的帷幕。

    进入洞中,好像佛家说的海神若在向人奉献珍宝,珊瑚珍珠,闪烁着金光绿彩,在惊涛巨浪中参差交错地显现,人无法辨别。细细地观看,下垂的好像磬儿悬挂在空中,倾斜的好像竹笋茁壮地露出地面,缺损地好像是莲藕被折断了,环状的好像是玉玦的缺口被接上了。

    自从我栖息在岩洞中以来,攀登、经历了种种危险,没有看到过这样奇异的景色。 那苏轼听到的声音固然是从石洞中出来的,但假如这洞壁是实心的,那声音也是喑哑的。

    所以钟的形制,像桶一样的,声音就会激扬,像弇一样口小中宽的声音就阻滞。这石钟的声音,是山的内部是空的、外面有石洞而形成的。

    石洞小,所以声音就能顺利的出来,而且声音传得远。如今那瓮盎罂卣等,都是里面空的器皿。

    注入水,那么瓮盎的声音不如罂卣等清亮,这就是“中虚外窾”与形制大小不一,声音也不一样的证明。东坡驾船停靠在水边,没能看到山脚的景象,所以他的文章还留有遗憾。

    啊!石头本来是没有声音的,里面空了就足以有潮水的声音,又何况是人心呢?这石钟山处在彭蠡湖入江处,大水急速地流动,湍急地回旋冲击,每天每月地侵蚀着石头。石头即便坚硬,也禁不住水流冲击时间之长,所以它的形状就像人工钻研打磨一样,像玉一样晶莹。

    那些没有浸入水中的部分,颜色发暗纹理粗疏,棱角分明,形体硕大,与水下的部分一点也不像。既然这样,那就可见风吹浪打,也有助于石头,从而导致它内部空虚,本来就是有规律的。

    因此我把自己看到想到的记录下来,等待那些好古的人前往探访。 【注释】 (1)舣:停船靠岸。

    (2)本:推究。(3)辩:说明是非或争论真假。

    (4)缘:攀着。(5)伏轼:原指俯身靠在车前的横木上。

    后多用以指乘车。(6)桂旗:《楚辞·九歌·山鬼》:“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

    王逸注:“结桂与辛夷以为车旗,言其香絜也。”后因以“桂旗”指神祇车上所树之旗。

    (7)森然:形容繁密。(8)扰佛氏:疑为人名。

    (9)错出:错,参差。(10)睇dì:(11)侧:倾斜。

    (12)甬:通“桶”。(13)弇yǎn:《康熙字典》:器之口小中宽者曰弇。

    《周礼·春官》侈声筰,弇声郁(阻滞)。(14)应:《说文》当也。

    从心,声(声)。(15)婴:通“罂”,古代大腹小口的酒器。

    卣yǒu: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口小腹大,有盖和提梁。(16)召:《正韵》直笑切,潮去声。

    (17)洑fú:水流回旋的样子。(18)刔Jué:剔。

    (19)顽悍:蛮横强悍。轮囷:硕大。

    游钟山记原文及翻译,游钟山记顾宗泰翻译,游钟山记顾宗泰原文及翻译

    2.文言文中的《游恒山记》翻译是什么?

    初九那一天,我到南山去,大的溪流从山中流出来向西流去。

    余北驰平陆中,望外界之山,高不及台山十之四;其长缭绕如垣,东带平型,西接雁门,横而径者十五里。北抵山麓,渡沙河,即为沙河堡;依山瞰流,砖瓦高整。

    由堡西北七十里,出小石口,为大同西道;直北六十里,出北路口,为大同东道。 余从堡后登山,东北数里,至峡口,有水自北而南,即下注沙河者也。

    循水入峡,与流屈曲,荒谷绝人。数里,义兴寨,数里,朱家坊,又数里,至葫芦嘴,舍涧登山,循嘴而上,地复成坞。

    溪流北行,为浑源界。又数里,为土岭,去州尚六十里,西南去沙河共五十里矣。

    遂止居民同姓家。 初十日,循南来之涧,北去三里,有涧自西来合,共东北折而去。

    余溯西涧入,又一涧自北来,遂从其西登岭,道甚峻。北向直上者六七里;西转,又北跻而上者五六里;登峰两重,造其巅,是名箭(竹旱)岭。

    自沙河登山涉涧,盘旋山谷,所值皆土魁荒阜;不意至此而忽跻穹窿,然岭南犹复阿蒙也。 一逾岭北,瞰东西峰连壁聩,翠蜚丹流;其盘空环映者,皆石也,而石又皆树;石之色一也,而神埋又各分妍,树之色不一也,而错综又成合锦。

    石得树而嵯峨倾嵌者,(巾莫)以藻绘而愈奇,树得石而平铺倒蟠者,缘以突兀而尢古。如此五十里,直下至(卩亢)底,则奔泉一壑,自南注北,遂与之俱出坞口,是名龙峪口,堡临之。

    村居颇盛,皆植梅杏,成林蔽麓。既出谷,复得平陆。

    其北又有外界山环之,长亦自东而西,东去浑源州三十里,西去应州七十里。龙峪之临外界,高卑远近,一如东底山之视沙河、峡口诸山也。

    于是沿山东向。望峪之东,山愈嶙(山曾)斗峭,问知为龙山。

    龙山之名,旧著于山西,而不知与恒岳比肩;至是既西涉其阃域,又北览其面目,从不意中得之,可当五台桑榆之收矣。 东行十里,为龙山大云寺,寺南面向山。

    又东十里,有大道往西北,直抵恒山之麓,遂折而从之,去山麓尚十里。望其山两峰互峙,车骑接轸,破壁而出,乃大同入倒马、紫荆大道也。

    循之抵山下,两崖壁立,一涧中流,透罅而入,逼仄如无所向,曲折上下,俱成窈窕,伊阙双峰、武彝九曲,俱不足以拟之也。 时清流未泛,行即溯涧。

    不知何年两崖俱凿石坎,大四、五尺,深及丈,上下排列,想水溢时,插木为阁道者,今废已久,仅存二木悬架高处,独栋梁之巨擘也。三转,峡愈隘,崖愈高。

    西崖之半,层楼高悬,曲榭斜倚,望之蜃吐重台者,悬空寺也。五台北壑,亦有悬空寺,拟此未能具体。

    仰之神飞,鼓勇独登。入则楼阁高下,槛路屈曲,崖既矗削,为天下巨观,而寺之点缀,兼能尽生,依岩结构,而不为岩石累者仅此;而僧寮位置适序,凡客坐禅龛,明窗暖榻,寻丈之间,肃然中雅。

    既下,又行峡中者三四转,则洞门豁然,峦壑掩映,若别有一天者。又一里,涧东有门榜三重,高列阜上。

    其下石级数百层承之,则北岳恒山庙之山门也。去庙尚十里,左右皆土山层叠,岳顶杳不可见。

    止门侧土人家,为明日登顶计。 十一日,风翳净尽,澄碧如洗。

    策杖登岳,面东而上,土冈浅阜,无攀跻劳。盖山自龙泉来,凡三重:龙泉一重峭削在内,而关以外反土脊平旷;五台一重虽崇峻,而骨耸拔,俱在东底山一带出峪之处;其第三重自峡口入山而北,西极龙山之顶,东至恒岳之阳,亦皆藏锋敛锷,一临北面,则峰峰陡削,悉现岩岩本色。

    一里,转北,山皆煤炭,不深凿即可得。又一里,则土石皆赤。

    有虬松离立道旁,亭曰望仙。又三里,则崖石渐起,松影筛阴,是名虎风口。

    于是石路萦回,绐循崖乘峭而上。三里,有杰坊曰"朔方第一山",内则官廨厨井俱备。

    坊右东向拾级上,崖半为寝宫,宫北为飞石窟,相传真定府恒山从此飞去。 再上则北岳殿也,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天,庑门上下,穹碑森立。

    从殿右上,有石窟倚而室之,曰会仙台。台中像群仙,环列无隙。

    余时欲跻危崖,登绝顶。还过岳殿东,望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为登顶间道,遂解衣攀蹑而登。

    二里,出危崖上,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而满山短树蒙密,搓(木牙)枯竹,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不能出。 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

    时日色澄丽,俯瞰山北,崩崖乱坠,杂树密翳。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

    浑源州城一方,即在山麓,北瞰隔山一重,苍茫无际;南惟龙泉,西惟五台,青青与此作伍;近则龙山西亘,支峰东连,若比肩连袂,下扼沙漠者。 既而下西峰,寻前入峡危崖,俯瞰茫茫,不敢下。

    忽回首东顾,有一人飘摇于上,因复上其处问之,指东南松拍间。望而趋,乃上时寝宫后危崖顶。

    未几果得径,南经松柏林,先从顶上望松柏葱青,如蒜叶草茎,至此则合抱参天;虎风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从崖隙直下,恰在寝宫之右,即飞石窟也。

    视余前上隘,中止隔崖一片耳。下山五里,由悬空寺危崖出,又十五里,至浑源州西关外。

    钟山,文言文,翻译

    3.《石钟山记》翻译文言文翻译

    《水经》说:“鄱阳湖口有石钟山。”

    郦道元认为下面对着深潭,微风鼓动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去探寻它的遗迹,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打它们,听它们的声音。 南边那块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块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敲击,声音还在传扬,余音慢慢地消失。

    他自己认为找到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了。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它。

    山石被敲打时铿锵作响,到处都这样,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观察这座称为“石钟”的山。 庙里的和尚叫小孩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发出的响声,我本来就觉得可笑,并不相信。

    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独自和苏迈坐着小船来到绝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在旁边耸立着,高达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要向人扑过来;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中磔磔地鸣叫;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

    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噌地响着像钟鼓的声音连续不断。船夫非常害怕。

    我慢慢地观察,原来山脚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们的深浅,微微的水波涌进洞穴和裂缝,激荡撞击便产生这样的声音。船绕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的声音,同先前噌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

    我于是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吗?那噌?频南焐侵芫巴跷奚渲拥纳簦桓U坎镗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 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凭主观想像去推断它的有无,可以吗?郦道元见到和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说得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夜晚乘着小船停靠在悬崖绝壁下面,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渔夫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

    这就是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缘故啊。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山石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它的真相。

    我因此记下这件事,叹惜郦道元记叙的简略,讥笑李渤的浅陋。 。

    4.求游石钟山记译文 罗洪先 在线等

    水经》上说:“彭蠡湖的入口处,有一座石钟山。”

    郦道元注解认为,“这里下临深潭,微风鼓动着波浪,湖水与山石相击,而发出洪钟般的声响。”这种解说,人们常有怀疑。

    现在拿钟或磬放在水中,即使是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响声,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朝的李渤,才开始查访这石山的旧迹,寻得两块石头在水潭边,他敲敲石头,听听声音,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模糊厚重,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清脆悠远,停止敲击声音仍在散播,余音袅袅,久久才慢慢消失”,他自以为探得原由了。但是这种解说,我更加怀疑。

    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有,而单单这里的石头用“钟”来命名,这是什么原因呢?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郡乘船到临汝去,我的长子苏迈将到饶州德兴去做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此有机会看到李渤所说的“石钟”。寺庙里的和尚派一个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挑一两块去敲敲,石头硿硿作响,我当然讥笑而不信这种解释的。

    待到晚上月明的时候,我只与苏迈坐了小船,来到峭壁下面。看到有块千尺之高的大石立在身旁,象猛兽奇鬼一般,阴森森地象要扑打人;而山上栖息着的隼鹰,听见人声也惊然而起,在云中磔磔地叫着;又有象老人在山谷中边咳嗽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啊!”我心里惊惧正想回去,但从水面上突然响起了巨声,轰隆轰隆地象敲钟擂鼓之声而不停止,船夫大为恐慌,我慢慢地去察看,发现山下都是石洞石缝,不知有多深,微波涌进了洞、缝,流转激荡,因而产生这样的声响。

    船转回到两山之间,刚准备进港,发现水流中间有块巨石拦住,上面可坐百人,里面空着又有很多洞穴,与风、水互相吞吐,发出物体相撞声和钟鼓齐鸣声,与先前轰隆的声音相呼应,如同奏乐一般。我就笑着对苏迈说:“你记得吗?轰隆的声音,象周景王的无射钟所发出的,撞击声和钟鼓声,又象是魏庄子的歌钟所发出的。

    古人不骗我们呀!” 事情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就妄断有无,这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大概与我相同,但他说得不详尽;一般士大夫们终究不愿亲驾小船夜泊峭壁之下,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渔夫船夫,虽然知道了却无法写下来,这就是世上不能把真相传布开来的原因呀。而识见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击石头的方法来探求,自以为求得了结果。

    我所以记下了以上的经过,是因为叹惜郦道元的解释过于简略,也嘲笑李渤的解释太浅陋了。

    5.王安石《游钟山》诗句的意思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是在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山”字出现了八次,一个字在如此短小的篇幅中出现得如此频繁,在整个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很罕见的。

    可以说, 王安石正是借助于这个“山”的反复运用,不仅达到了回环反复的效果,在形式上取得了特殊的美感,而且在内涵上形成了特殊的意蕴。诗的一到四句构成了一个逻辑关系,即因为“终于看山不厌山”,所以才有“买山终待老山间”的想法与举动;又因为“买山终待老山间”,可以更认真细致地看 山,所以又才有“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的结果。

    尽管无处不写到山,但在这一逻辑关系中,作者始终是作品所要表现的重点。而在对作者思想感情及 人生境界的表现上,“山”字起着特殊的作用。

    诗中的山有两座山,第一座就是前二句所写的山,那是一座华丽的山。“终日看山不厌山”,似乎暗用了李白“相看两不厌山,唯有敬亭山”的诗意。

    既然终日看都 不厌烦,那么由此可见钟山是多么有魅力。第二句是用买山的行为来说明钟山的魅力,而“终待老”三字更加突出了这种魅力。

    在这种情况下,山还只是一个具有特 殊魅力的审美客体,诗人所看到的山还只是它的表层,吸引诗人的是山上的花这样的表面的东西。第二座是诗的最后两句所写的山,那是一座进入了悠闲自在境界的 山。

    山上的花全部凋零,山还依然还是那座山,但是,它已经是一座精神得到了升华的山了,豪华落尽见真醇,皮毛落尽,精神独存。它就像一位得道的高人,去掉 了所有的浮躁与华美,进入了神完气足,闲静自在的境界。

    这就更使诗人留连忘返了。这首诗表现上看来是在写山,但实际上却是在写人,甚至可能写的就是诗人自己。

    早年的诗人,意气风华,投身政治,锐意改革,在别人看来是多么辉煌荣耀。改革 失败后,诗人隐居南京,多与钟山为伴,辉煌不再,荣耀不存,没有了从前的锐气,也就没有了从前的浮躁。

    这山多像诗人自己!当然,山可能也未必就是诗人自 己,但是,它绝对表现了诗人的某种具有象征性的心路历程。在表面的写山过程中,暗含着极为深刻的寓意。

    这使这首诗品味起来像寓言,又像偈语。诗中连用了八个“山”字,显然不是随意的行为,而是有意的安排。

    八个“山”字在诗中形成了回环反复之美,而且对称中有错落,更有特殊的韵味。八个“山”字 平均分配在四句中,每一句中都是两个“山”字。

    但是,前二句中的“山”字分别出现在句子中的不同位置上,没有一个的位置相同,这就说明这两句是以错落为 主,主要想造成一种形式。

    游钟山记文言文翻译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