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教版七下文言文复习(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必背的文言文题目!)

    1.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必背的文言文题目!

    1.伤仲永(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2.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旦唬测舅爻矫诧蝎超莽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

    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二、两小儿辩日《列子》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当多知乎?”。

    2.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所有文言文词类整理

    一、《论语十则》通假字:不亦说乎(“说”通“悦”,读yuè,愉快) 是知也(“知”通“智”,读zhì,智慧)诲女知之乎(“女”通“汝”,读rǔ,你)词类活用:温故而知新(形容词做名词,“旧的知识”,“新的知识”)不耻下问(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学而时习之(名词做状语,“按一定的时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安乐”)二、扁鹊见蔡桓公《韩非子》通假字: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通“旋”,读xuán,回转、掉转)汤熨之所及也(“汤”通“烫”,读tàng,用热水焐)火齐之所及也(“齐”通“剂”,读jì,药剂)词类活用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形容词作名词,没病的人)三、狼 通假字:止有剩骨(“止”通“只”,读zhǐ,只)词类活用:一屠晚归(动词作名词,屠户) 恐前后受其敌(名词作动词,攻击)其一犬坐于前(名词做状语,像狗一样) 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用,打洞)狼不敢前(名词作动词,上前)四、短文两篇《两小儿辩日《乐羊子妻》 通假字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读zhì,智慧) 当日知其所亡(“亡”同“无”,读wú,没有)词类活用孔子东游(名词做状语,到东方) 日知其所亡(名词做状语,每天,天天)羊子尝行路(名词做状语,在路上)五、诗五首通假字 茅檐长扫静无苔(“静”通“净”,读jìng,干净)词类活用开轩面场圃(名词用作动词,面对) 把酒话桑麻(名词用作动词,说、谈) 乱花渐欲迷人眼(动词使动用法,使……迷乱) 一水护田将绿绕(形容词用作名词,绿色的农田) 两山排闼送青来(形容词用作名词,青翠的山色) 拄杖无时夜叩门(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六、为学 彭端淑通假字 屏弃而不用(“屏”通“摒”,读bǐng,摒弃,排除)词类活用为之,则难者亦易矣(形容词作动词,变得容易)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形容词作动词,变得困难)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名词作动词,顺流而下)七、木兰诗通假字对镜帖花黄 (“帖”能“贴”,读tiē,粘上的意思)出门看火伴 (“火”能“伙”,读huǒ,伙伴,同伴)词类活用愿为市鞍马 (名词作动词,买) 策勋十二转(名词作动词,记下)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动词作名词,读jì,战马)八、卖油翁 欧阳修《卖油翁》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

    《归田录》是一部专门记载名人轶事的著作。通假字但手熟尔(“尔”同“耳”,罢了)词类活用陈康肃公善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 汝亦知射乎(动词作名词,射术)尔安敢轻吾射(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康肃笑而遣之(使动用法,使……走,打发)九、宋定伯捉鬼 干宝十、诗词五首通假字争渡(“争”通“怎”,怎么) 路转溪头忽见(“见”同“现”,出现)词类活用东临碣石(名词作状语,向东面) 一览众山小(形容词意动,以……为小)潮平两岸阔(形容词作动词,涨潮;形容词作动词,变得宽阔)造化钟神秀(形容词作名词,神奇秀丽的景色)第二册桃花源记 陶渊明通假字问所从来,具答之(“具”通“俱”,详细地,副词)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词类活用渔人甚异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异) 复前行(方位名词做状语,向前)欲穷其林(形容词用如动词,穷尽) 未果,寻病终(名词用如动词,实现)口技通假字 满坐寂然(“坐”通“座”,指在座的人)词类活用京中有善口技者(形容词用如动词,擅长)会宾客大宴(名词用作动词,用酒肉款待宾客)遥闻深巷中犬吠(形容词做状语,远远地)妇抚儿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妇拍而呜之(动词的为动用法,为之呜)妇手拍儿声(名次作状语,用手)众妙毕绝(形容词用作名词,奇妙的声音)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词活用为动词,说出)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通假字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道路)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吗)四、伤仲永 王安石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同“攀”,牵、引)词类活用父异焉(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异人奇之(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稍稍宾客其父(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宾客)父利其然也(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利)贤于材人远矣(形容词用作动词,剩,多)诗五首 通假字无为在岐路[“无”通“毋”;“岐”通“歧”,岔(路)]六、愚公移山 《列子》通假字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返回)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一厝朔东(“朔”通“措”,放置)无陇断焉(“陇”同“垄”指丘陵)词类活用面山而居(名词用如动词,面向,面对着)河曲智叟笑而止之(动词作状语,笑着)毕力平险(形容词用如动词,削平,铲除;形容词用如名词,险峻的大山)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做状语,用箕畚)跳往助之(动词作状语,跳跳蹦蹦)何苦而不平(形容词用作动词,发愁,担心;形容词用作动词,挖平)七、短文两篇词类活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闻名,出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形容词作动词,成为灵异的水)无案牍之劳形(形。

    文言文,苏教版,复习

    3.苏教版七年级上下两册的文言文知识点

    一、通假字:1.而置之其坐。

    (坐,同“座”,座位。)2.反归取之。

    (反,同“返”,返回。)3.项为之强。

    (强,同“僵”,僵硬)4.以土砾凸者为邱。(邱,同“丘”,土山)5.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阙,同“缺”,缺口)6.土人为之傍不肯。(傍,同“旁”,旁边)7.人皆伏其精练。

    (伏,同“服”,佩服。)8.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9.诲女知之乎?(女,同“汝”,你)10.止有剩骨。

    (止,同“只”)11.止增笑耳。(止,同“只”)二、“之”字句:1.而置之(代词,它,指尺码)其坐。

    2.而忘操之(代词,它,指尺码)。3.而忘操之。

    (代词,它,指尺码)4.反归取之(代词,它,指尺码)。5.何不试之(代词,它,指鞋)以足?6.从其所契者如水求之(代词,它,指剑)。

    7.心之(代词,这样的)所向。8.昂首观之(代词,它,指群鹤舞空的景象),项为之(代词,它,指这样的景观)强。

    9.观之(代词,它们,指二虫斗这样的景观)正浓。10.则以钳搏之。

    (代词,它,指子方虫)11.土人为之傍不肯。(代词,它,指旁不肯)12.钱帅登之。

    (代词,它,指木塔)13.乃以瓦布之。(代词,它,指木塔)14.便实钉之。

    (代词,它,指木板)15.学而时习之。(代词,它,指知识)16.诲汝知之乎。

    (代词,它,指孔子的训言)17.知之为知之,(代词,它,两个“之”都指代事物)不知为不知。18.默而知之。

    (代词,它,指所学的知识道理)19.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它,指好的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代词,它,指不好的方面)20.复投之。

    (代词,它,指前狼)21.又数刀毙之。(代词,它,指狼)22.至之(动词,到)市。

    23.故时有物外之(助词,的)趣。24.春冬之(助词,的)时。

    25.密使其妻见于皓之妻。(助词,的)26.问塔动之因。

    (助词,的)27.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助词,的)28.是吾剑之(主谓之间,不译)所从追。29.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主谓之间,不译)30.其虫旧曾有之。(句末语气词,不译)31.久之。

    (句末语气词,不译)三、“其”字句:1.先自度其(代词,他的,指郑人的)足。2.而置之其(代词,自己的,指郑人的)坐。

    3.其(代词,他的,指楚人的)剑自舟中坠于水。4.遽契其(代词,那)舟。

    5.从其(代词,他,指楚人)所契者如水求之。6.必细查其(代词,它的,指渺小微物的)纹理。

    7.使其(代词,它,指蚊子)冲烟飞鸣。8.常蹲其(代词,自己的,指“我”)身。

    9.神游其(代词,幻想的这一景象中间)中。10.其(代词,这中间,指白帝城和江陵之间)间千二百里。

    11.,悬泉瀑布,飞漱其(代词,这中间,指高山怪柏之间)间。12.其(代词,它的,指像狗蝎的虫子)喙有钳。

    13.其(代词,这种虫)虫旧曾有之。14.患其(代词,它,指塔)塔动。

    15.密使其(代词,他的,指匠师的)妻见于皓之妻。16.匠师如其言。

    (代词,他,指于皓)17.人皆服其(代词,他,指于皓)精炼。18.择其(代词,他的)善者而从之,其(代词,他的)不善者而改之。

    19.恐前后受其(代词,它,指狼)敌。20.场主积薪其(代词,它,指柴草堆)中。

    21.屠乃奔倚其(代词,它,指柴草堆)下。22.其(代词,另外)一犬坐于前(。

    23.一狼洞其(代词,它的,指柴草堆的)中。24.欲将隧入以攻其(代词,他,指屠夫)后也。

    25.屠自后断其(代词,它的,指狼的)股。四、“者”字句:1.郑人有欲买旅者(的人)。

    2.楚人有涉江者(的人)。3.从其所契者(的地方)如水求之。

    4.择其善者(……的方面)而从之,其不善者(……的方面)而改之。5.故渔者(……的人)歌曰。

    五、“而”字句:1.而(承接,然后)置之其坐。2.而(转折,但是)忘操之。

    3.而(转折,但是)剑不行。4.舌一吐而(顺接,就)二虫尽为所吞。

    5.乃以瓦布之,而(转折,但是)动如初。6.学而(递进,并且)时习之。

    7.人不知而(转折,但是)不愠。8.温故而(顺接,就)知新。

    9.学而(转折,但是)不思则罔,思而(转折,但是)不学则殆。10.敏而(递进,而且)好学。

    11.学而(递进,并且)不厌。12.择其善者而(递进,并且)从之,其不善者而(顺接,就)改之。

    13.后狼止而(转折,但是)前狼又至。14.骨已尽矣,而(转折,但是)两狼之并驱如故。

    15.狼亦黠矣,而(转折,但是)顷刻两毙。六、“以”字句1.何不试之以(用)足?2.徐喷以烟。

    (用)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把……当作)4.以虫治虫。

    (用)5.则以钳搏之。(用)6.岁以大穰。

    (因此)7.乃以瓦布之。(用)8.贻以金钗。

    (把)9.孔文子何以(为什么)谓之文也。10.是以(因此)谓之文也。

    11.投以(把)骨。12.以(用)刀劈狼首。

    13.意将隧入以(来)攻其后也。14.盖以诱敌。

    (用来)七、“为”字句1.项为(因为)之强。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被)3.悉为两段。(成为)4.可以为(成为)师矣。

    5.知之为(就是)知之,不知为(就是)不知,是知也。八、“也”字句1.宁信度,无自信也。

    (表陈述)2.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表感叹)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表比较)4.敏而好。

    4.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必背的文言文题目

    1.伤仲永(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2.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

    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二、两小儿辩日《列子》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当多知乎?”。

    5.苏教版七年级下古文

    赵普: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案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于园:

    于园在瓜州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葆生叔同知瓜州,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园中无他奇,奇在磥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月、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胎于石,娠于磥石之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至于园可无憾矣。仪真汪园,葢石费至四五万,其所最加意者,为“飞来”一峰,阴翳泥泞,供人唾骂。余见其弃地下一白石,高一丈、阔二丈而痴,痴妙;一黑石,阔八尺、高丈五而瘦,瘦妙。得此二石足矣,省下二三万收其子母,以世守此二石何如。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才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苏教版七下文言文复习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