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集文言文翻译(文言文诸葛亮集)
1.文言文 诸葛亮集
原文:赏罚之政,谓赏善罚恶也。
赏以兴功,罚以禁 ,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赏赐知其所施,则勇士知其所死;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
故赏不可虚施,罚不可妄加,赏虚施则劳臣怨,罚妄加则直士恨。 译文奖赏和惩罚的政策,说的是奖励善的惩罚恶的。
奖励用来鼓励立功,惩罚用来杜绝 邪的行为。奖励不能不公平,惩罚也不能不同等。
通过赏赐使他们知道所以要给予好处的原因,那么勇士就会为了正义奋不顾身;通过惩罚使他们知道所要被惩罚的原因,那么做坏事的人就知道有所畏惧了。所以奖励不能无根据地实施,惩罚不能随便地乱用,如果没有根据的奖励,有功劳的人就有怨言,随便地惩罚,那么正直的人就会忌恨。
2.速求诸葛亮集的译文!!!!!
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君子的品德,靠静来修身,靠俭来养德,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
学习必须静下来,才能来源于学习,不学习无法扩展自己的才能,没有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有所成就。享乐过度就不能振奋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和时光一同流逝去了,意志和时间一同消失了,像枯枝败叶一样凋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晚年守着破房子痛惜过去,还怎么能来得及呢?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汉末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父诸葛珪曾为泰山郡丞, 叔父诸葛玄为当时名士。
3.诸葛亮集文译
识人之法有七:
“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即通过问答来观察其对事物的判断力,来观察其志向。
“穷之以辞辨而观其变”, 就是通过出其不意的问答来观察其应对突然问题或事件的应变能力。
“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就是指通过询问计谋来了解其学识的真伪、广窄等。“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这种方法是突然告诉一个人说大难降至,通过观察他的表现是否勇敢。当然最好的办法还是让他亲自经历灾难,只有在这个过程中的表现才是最真实.
“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俗话说“酒后吐真言”,也说“酒能乱性”,通过一起喝酒来观察其酒后的言论及真性情。
“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人性本有贪欲,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自古以来,用金钱来考验人,使其面临财富,来有效观察其是否清正廉洁。
“期之以事而观其信”信任是识人用人中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一件事,古时敌军来降,便命其去“取某某人首级前来”,就是要让其表忠心诚信。诸葛亮的“期之以事而观其信”,就是说交代给他一件事情,让他去完成,通过他对这件事情的处理来观察其诚信和忠心。
4.诸葛亮集 先主敕后主遗诏 译文
臣亮说:先帝开创事业不到一半,就中途去世。
现在天下已分成三国,我们益州地方困苦穷乏,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紧急时刻。然而侍从警卫的臣子在内俭懈怠,忠诚坚贞的将士在外舍生忘死,这都是追思先帝的深恩厚遇,想对陛下报答这种恩情。
陛下实在应当广泛地听取群臣的意见,来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发扬志士的气节,不应当随便自轻自贱,言谈之中称引、比喻推失去大义,以致堵塞忠臣进谏的道路。宫廷和丞相府,是一个整体,提升和处罚、表扬和批评不应该有所差异。
如果有为非作歹、触犯法令和尽忠言、做好事的人,应当交给主管官吏评定赏罚,来显示陛下公平明察的治理,不应当有偏袒私心,使宫廷和相府法制有所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这些都是善良诚实、意志忠贞纯正的人,所以先帝选拔出来留给陛下。
我认为宫廷里的事情,事情无论大小,都先征询他们的意见,然后施行,一定能够补救欠缺遗漏的地方,获得很大的好处。将军向宠,品性善良,做事公正,通晓军事,在过去试用过,先帝称赞他能干,都征求他的意见,一定能使军队和睦,能力大小不同的将士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灭亡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和我谈论这事,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叹息痛心。
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坚贞可行、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未汉室的兴旺,就指日可待了。 臣本是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种,只想在乱世保全性命,不想在诸侯间谋求显达。
先帝不因为我低微鄙陋,不惜降低身分,三次屈尊到草庐中来看我,拿当时的国家大事征询我的意见,因此我非常感激,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遭到失败。
我就在连带失利的时候受委托,在危难的时刻接受使命,到现存已经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谨慎,所以在临终的时候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我接受命令以来,早晚忧愁叹息,深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事没有成效,损害先帝的英明,所以一月里渡过了泸水,深入到不毛之地。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器装备已经充足,应当鼓励和率领全军,向北去平定中原,希望竭尽低劣的能力,扫除奸邪凶恶的敌人,复兴汉朝,回到旧都去。
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于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考虑国家政事的利害兴革,尽力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的责任。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治我的罪,以千先帝在天之英灵。如果发扬美德的建议,就责备攸之、祎、允等人的过错,公布他们的过错。
陛下也应当自己思念时局的艰难,去征询治国的好方法,明察并采纳人们的言论,深切地记住先帝的遗诏。那我就受到陛下的深恩,感激不尽了。
现在我就要远离陛下,对着表章流泪,不知道说什么好。
5.翻译进诸葛亮集表
翻译:诸葛亮年轻时就表现出超群的才华,颇有英雄霸士的风范,身长八尺,容貌很伟岸,当时的人都感到很奇异。
遇到汉末天下扰乱,跟着叔父诸葛玄到荆州避难,亲自在野外耕种,并不求声名显达。当时左将军刘备知道诸葛亮有不凡的才干,于是前后三次到他的草庐去拜访;诸葛亮深明刘备确实雄姿杰出,于是结下深厚情谊。
等到魏武帝移兵南下攻打荆州,刘琮举兵投降,而刘备失去时势,寡不敌众,没有立身之地。诸葛亮当时才二十七岁,就贡献计策,亲自出使到孙权那里,请求吴国助援。
孙权素来佩服刘备,又看到诸葛亮儒雅奇伟,非常敬重他,即刻派遣三万大军用来帮助刘备。刘备才能用这支军力跟魏武帝交战,大败曹军,并乘胜追击,把江南一带都平定下来。
后来刘备又向西取得益州。益州平定后,刘备任命诸葛亮为军师。
将军刘备称帝后,再拜他为丞相兼任录尚书事。刘备去世后,继位的刘禅年幼愚弱,政事不分大小,全由诸葛亮专权处理。
于是向外连结东吴,内部平定南越的叛乱,明订法律制度,整顿军备,又对于工器技巧,倾力研究改良(按:指诸葛亮改良制造的连弩、木牛、流马而言),科刑和教化都很严明,奖惩必定遵守诚信的原则,没有做恶事不受惩戒的,更没有做好事而不受表扬的。终于能做到官吏中没有奸诈的,而且人人心存自励,路旁有贵重的东西摆着,也不会有贪心的人去捡它,强壮的人不以大欺小、弱肉强食,这都是由于受到他严谨的风范所感化的缘故啊! 在这段期间内,诸葛亮充分表现出他的志向来,那就是激进的话想要囊括全天下,保守的话也想要跨越既有的疆界,震荡国内。
又因为他自以为一旦他死了,那么就再也无人能涉足中原,与占尽优势的国家(按:指魏吴)相抗衡了,所以他不停地用兵,一再地显耀他的武略。然而,诸葛亮的才干,在理兵方面比较擅长,出奇谋却是他的弱点;又治理人民的器识远胜于做为一名将军的谋略。
而且,跟他敌对的,人家有的得到杰出的人才相助,再加上众寡悬殊,攻和守的局势也不是一成不变,所以虽然每年劳师动众,却不能成功。从前萧何推荐韩信,管仲举用王子城父,都是自度自己的长处,不能兼具各方面的缘故。
诸葛亮的器识表现在政理上头,大概能跟管仲、萧何相媲美了,公理大义也难于伸张了。这或许是上天的旨意,要把天下归给谁都有定数的,实在不能专拿才智去争取罢!原文: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与诚,厚相结纳。
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
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
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
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
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历,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凌边疆,震荡宇内。
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能有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青龙二年春,亮率众出武功,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
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
此文出自西晋·陈寿所著的《诸葛亮集》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景耀六年(263年),蜀汉灭亡,陈寿因而多年不被荐举。张华欣赏其才华,认为他虽然有行为不检点的嫌疑,但依照情理不应被贬废。
于是推举其为孝廉,授官佐著作郎,又出任阳平县令。陈寿撰写《诸葛亮集》,上报朝廷。
后授职著作郎,兼任本郡(巴西郡)中正。益州自从东汉光武帝之后,蜀郡人郑伯邑、太尉赵彦信(赵谦)以及汉中人陈申伯、祝元灵,广汉人王文表(王商)都是博学多闻,撰写有巴、蜀的《耆旧传》。
陈寿认为这些书都不值得流传后世,于是合并巴郡、汉中地区,撰写成《益部耆旧传》十篇。散骑常侍文立向朝廷呈献此书,得到武帝的嘉奖。
作者简介: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
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陈寿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
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
蜀降晋后,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
元康七年(297年)病逝,年六十五。
6.进诸葛亮集表 翻译
诸葛亮年轻时有超群的才能,英雄霸王的气概。
身长八尺,面容相貌十分伟岸,当时人认为他与众不同。遇到汉末动乱,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避难。
亲自在田间耕种,不求声望显达。这时左将军刘备认为诸葛亮有特殊的才能,于是多次到草屋去拜访诸葛亮。
诸葛亮十分称道刘备的杰出才能,于是结交了他,感情深厚。等到曹操南征,荆州刘琮把整个荆州当作礼物送给了曹操而自己投降曹操,但刘备失去了权势和地位,人数少而且没有立足之地。
诸葛亮当年27岁,就进谏奇策,亲自出使孙权,向吴国求援。孙权早就敬佩刘备,又看到诸葛亮非常雅致,十分敬重他,立即派兵三万人来帮助刘备。
刘备能够用兵于赤壁之战打败曹军,乘胜攻下曹军,江南都平定了,后来刘备又向西攻打益州。益州充实之后,任命诸葛亮为军师 。
7.诸葛亮集使举国称藩书的译文
昔日项羽崛起而不施德政,虽处华夏正朔之地,有帝王的声势,最终自刎乌江,永远为后世警戒。
魏不审查从中吸取教训,今天就要步项羽后尘!如果能让自身免于此祸就是你们的大幸,应该以此告诫子孙。而你们几个人各以五六十岁的年纪,秉承伪皇帝的旨意而进书,就好像当年陈崇、张竦起草奏章称颂王莽功德一样,也将会被迫大祸临头难以幸免啊!当初世祖汉光武帝创业,奋力率领弱兵数千,在昆阳城大败王莽大军四十馀万。
以道义讨伐荒淫,不在兵力多少。到了曹操,凭借他狡诈之力,举数十万之师,救张合於阳平(指汉中之役),形势穷尽才后悔,仅能自己逃脱,精锐之师锋芒被挫辱,还丧失了汉中,深知国家不可妄图获取,刚刚撤军就染毒而死。
曹丕淫逸,篡夺汉朝天下。纵使你们几个卖弄苏秦、张仪的诡辩,呈上为驩兜滔天大罪(指曹丕篡汉)开脱的托辞,欲以诬蔑诋毁唐虞,讽刺大禹、后稷,也不过是白白学浪费华丽的文藻和笔墨罢了。
这些是大人君子不会做的事。而且,军法有诫:‘万人如果有必死之心,就能横行天下。
’昔轩辕氏黄帝整顿士卒数万,掌控四方,平定海内,况以今天我大汉数十万之众,据汉朝正道而临有罪的人,你们又怎么可以相提并论。
8.翻译校定<诸葛亮集>表这段节录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於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
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
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
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
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 翻译: 诸葛亮在年轻的时候就才压群伦,有着英雄的气量,其身高八尺,容貌高大壮美.当时的人认为他是奇才。
汉末动乱之际,他跟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避难,在乡野亲自耕种,而不想扬名于世。当时左将军刘备认为诸葛亮是稀世少有之才,于是三次去他住的茅屋拜访他。
诸葛亮深感刘备有雄姿伟态,冠压众人,于是解下腰带送给刘以表达诚意,双方因此结交深厚。等到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拿整个荆州献降,刘备失去依靠,士兵又少,没有立身之地。
当时诸葛亮二十七岁,借机献上妙计,亲自出使孙权,到吴国都会求援。孙权既素来佩服刘备,又看到刘派来的诸葛亮儒雅奇伟,而对他十分敬重,当即派遣三万士兵去援助刘备。
刘备有了这三万士兵,便和魏武帝展开交战,大败曹军,乘胜追击,平定了整个江南。后来刘备又攻取面的益州。
益州平定后,(刘备)任用诸葛亮为军师将军。刘备称帝以后,(又)任命诸葛亮做丞相,总管尚书事务。
9.《诸葛亮集之诸葛亮论赏罚》翻译
诸葛亮论赏罚 《诸葛亮集》 原文:赏罚之政,谓赏善罚恶也。
赏以兴功,罚以禁奸,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赏赐知其所施,则勇士知其所死;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
故赏不可虚施,罚不可妄加,赏虚施则劳臣怨,罚妄加则直士恨。 注释:政,政策。
谓,说的是 。以,用来。
兴功,鼓励立功。禁奸,杜绝奸邪的行为。
平,公平。均,同等。
赏赐知其所施,通过赏赐使他们知道所以要给予好处的原因。邪恶,做坏事的人。
妄加,胡乱地加在人的身上。劳臣,有功劳的人。
直士,正直的人。 译文:奖赏和惩罚的政策,说的是奖励善的惩罚恶的。
奖励用来鼓励立功,惩罚用来杜绝奸邪的行为。奖励不能不公平,惩罚也不能不同等。
通过赏赐使他们知道所以要给予好处的原因,那么勇士就会为了正义奋不顾身;通过惩罚使他们知道所要被惩罚的原因,那么做坏事的人就知道有所畏惧了。所以奖励不能无根据地实施,惩罚不能随便地乱用,如果没有根据的奖励,有功劳的人就有怨言,随便地惩罚,那么正直的人就会忌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