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缪公求士文言文阅读(文言文(昔秦缪公兴师)
1.文言文(昔秦缪公兴师
以前秦缪公兴师以袭郑,蹇叔谏说:“不可。
臣听说,袭击一个国家的城池,适宜以车不过百里,人不过三十里的距离,都能以其旺盛的士气与强盛的战斗力到达,所以进攻能灭敌,撤退能迅速。今行数千里,又越过诸侯之地去袭击别国,臣不知其可行的道理。
君应重新谋划。”缪公不听。
蹇叔送别秦军,在门外哭着说:“这支队伍啊!我见其出发却见不到它回来了。”蹇叔的儿子叫申和视的,与队伍一起出发。
蹇叔对他的儿子说:“晋国如果阻击必在淆山一带。你死了,不在南方之岸,必在北方之岸,让我为你收尸方便些。”
缪公听说,派人责怪蹇叔说:“寡人兴师,不知会如何。今天你哭着送他们,是哭我的军队呀。”
蹇叔回答:“臣不敢哭军队。臣老了,有两个儿子,都随军同行。
等到回来时,不是他们死,就是臣死啊,所以才哭。” 秦军行进经过周王城,周大夫王孙满巡门而窥视他们,说:“哇噻!这支队伍必定有毛病。
若无毛病,我就不再言道了。秦不是别国,是周室所封国。
过天子之城,应该收藏铠甲兵器,左右军士皆下车,以此向天子致礼。如今却以将士相同的服饰四乘制,左面军士不凭轼致敬,而右面的下车又上车的有五百乘,兵力是够多了,然而缺少礼节,怎能没毛病?” 秦军经过周王城而向东进发。
郑国商人弦高、奚施正要向西方周王城去做买卖,途中遭遇秦军,说:呀!秦军可是从远处过来的。这必定是要袭击郑国。”
连忙让奚施先回去报告,而假传郑伯之命前来劳军,说:“寡君本来很久就听说大国将要到来。大国不至,寡君与士卒私下里为大国忧虑,整天没心思想别的事,惟恐秦军士卒疲惫与粮食匮乏。
这都多长时间了!派我以玉璧犒劳,以十二头牛为膳食。”秦三帅回答:“我国君没有适当的使节,便派他的三个臣子丙、术、视于东边巡视通晋的道路,走过了头,因此迷惑,陷入大国之地。”
不敢执意推辞,再拜叩首而接受了犒劳。三帅于是惊惧而谋划说:“我们行军数千里,几次越过诸侯之地以袭击人家,还没到达而人家已经预先知道了,这说明了他们的准备必定已经很充分了。”
于是撤回军队走了。 就在那个时候,晋文公刚去世,还未下葬。
先轸对襄公说:“秦师不可不拦击,臣请求去拦击他们。”襄公说:“先君去世,尸体在堂,见秦军之利而拦击他们,不是非为人子之道吗!”先轸说:“不来吊唁我们的丧事,不对我们的悲哀表示忧伤,是看我们君死孤弱啊。
在此情况下出击,可大为强盛。臣请求拦击他们。”
襄公不得已而准许。先轸阻秦军于淆山并攻击他们,大败秦军,擒获其三主帅而归。
缪公听说,身着素服到宗庙去,对民众说:“天不助秦国,使寡人不用蹇叔之谏,以至于有此祸患。” 这不是缪公愿意败于肴山,是他的智力预见不到。
智力达不到则不相信别人的话。不相信别人的话,军队去而不返的祸事也从此而生。
所以说智力达不到为害太大了。 参考资料:cache.tianya.cn/。
.shtml。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每小题2分,共4分)会韩人? 爱问
【答案】【小题1】B【小题2】D【小题3】此乃江南韩熙载耳/尚有当时所画/题志甚明/熙载谥文靖/江南人谓之韩文公/因此遂谬以为退之/退之肥而寡髯。
(3分)(多断一处扣1分,错两处扣1分)【小题4】(1)而现在陛下您抛弃了百姓来帮助敌国,排斥宾客而使他们为其他诸侯国建立功业。 (“却”和“业”各1分)(2)不理解文句,不能解决疑惑。
有的(知识)向老师学习,有的(知识)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翻译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的正确句式给1分,“或”给1分,“小和大”给1分,句子大意给1分。
)【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施:延续。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分析理解B。
【小题2】试题分析:A.前者为连词,译为“于是,就”;后者表转折的连词,译为“竟然,却”。 B.前者为介词,译为“凭借”;后者为介词,译为“按照”。
C.前者为结构助词“的”;后者为指示代词,译为“这”。D.两个均为代词,译为“他们的”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3】试题分析:此类断句题目在断句时一定要遵守一个原则,不能段破句子的意思。
所以,一定要在结合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以及这个句子的意思来思考断句,尤其是要抓住关键词(介词、语气助词、连词等等)。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世人画的韩愈,面部小而且有漂亮的胡子,戴着纱帽,其实这是江南的韩熙载。
还有当时的画可以作证,画上的题记说得很清楚。韩熙载的谥号是文靖,江南人称他为韩文公,因此大家就将他误以为是韩愈。
韩愈胖而且胡须很少。元丰年间,用韩愈附祭文宣王庙,郡县画的韩愈像,都是韩熙载。
后世不能再辨认,韩愈就成了韩熙载了【小题4】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3.文言文翻译 昔秦缪公
先前秦穆公出兵偷袭郑国,蹇叔劝谏说:“不行。
我听说,偷袭别国城邑,用战车不能超过一百里,用步兵不能超过三十里,都是凭借士气旺盛和力量强大,因此攻打敌人能消灭它,退却能够迅速撤离。现在行军几千里,还要穿过其他诸侯国去偷袭郑国,我认为这不行。
请您慎重考虑。”秦穆公不听蹇叔的意见。
蹇叔把军队送到城门外,哭着说:“军队啊,我看着你出征却看不到你回来啊。”蹇叔有两个儿子叫申和视,参加军队一起出征。
蹇叔对他的儿子说:“晋国如果阻击我们的军队一定在殽山。”秦穆公听说这件事,派人责备蹇叔说:“我出兵打仗,还不知结果怎样,现在你哭着给军队送行,这是给军队哭丧啊。”
蹇叔回答说:“我不敢给军队哭丧。我老了,有两个儿子,都跟军队一起出征,等队伍回来时,不是他们死了,就一定是我死了,因此才哭的。”
秦军经过周地向东进发。郑国商人弦高、奚施将要西行到周地做买卖,斗路上遇到秦军,弦高说:“哎呀!秦军是从很远的地方来的,这一定是去偷袭郑国。”
立刻让奚施回国报告,自己就假托郑伯的命令慰劳秦军,说:“我们国君本来听说贵国军队要来,已经好久了。贵军没有来到,我们国君和战士们私下替贵军担心,惟恐你们的士兵疲劳以及干粮缺乏。
派我用玉璧犒劳贵军,用十二头牛提供膳食。”秦军三个主将害怕了,商量说:“我军行军数千里,多次越过其他诸侯的国土去袭击郑国,没有到达而人家已经先知道了,他们的防备一定已经很充分了。”
(就)回师撤离。这时候,晋文公刚刚死去,还没有安葬。
先轸对晋襄公说:“秦军不可不攻打啊,我请求攻打它。”晋襄公答应了。
先轸在殽山截住秦军进行攻击,大败秦军,俘获秦国的三个主将回国。这不是秦穆公想要在殽山失败,而是智力达不到(蹇叔的水平)。
智力达不到就不相信。不信(蹇叔的)话,军队回不来(的结果)就是由这造成的,所以智力达不到所形成的害处很大呀。
(文本节选自《吕氏春秋》)。
4.高一语文读本第二册谏逐客书译文
《谏逐客书》
李斯【原文】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1)东得百里奚于宛,(2)迎赛叔于宋,(3)来丕豹、公孙支于晋。(4)此五子者,不产于秦,(5)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6)孝公用商鞅之法,(7)移风易俗,民以殷盛,(8)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9)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10)拔三川之地,(11)西并巴、蜀,(12)北收上郡,(13)南取汉中,(14)包九夷,(15)制鄢、郢,(16)东据成皋之险,(17)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18)昭王得范雎,(19)废穰侯,(20)逐华阳,(21)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22)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23)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注释】(1)“由余”,亦作“繇余”,戎王的臣子,是晋人的后裔,入秦后,受到秦缪公重用,帮助秦国攻灭西戎众多小国,称霸西戎。“戎”,古代中原人多称西方少数部族为戎。此指秦国西北部的西戎,活动范围约在今陕西西南、甘肃东部、宁夏南部一带。(2)“百里奚”,原为虞国大夫。晋灭虞被俘,后作为秦缪公夫人的陪嫁臣妾之一送往秦国。逃亡到宛,被楚人所执。秦缪公用五张黑公羊皮赎出,用力大夫,故称“五毅大夫”。是辅佐秦缪公称霸的重臣。“宛”,楚国邑名,在今河南安阳市。(3)“蹇叔”,百里奚的好友,经百里奚推荐,秦缪公把他从来国请来,委任为上大夫。“宋”,国名,或称“商”、“殷”,子姓,始封君为商纣王庶兄微子启,西周初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后将商旧都周围地区封给微子启,都于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南),约有今河南东南部及所邻山东、江苏、安徽接界之地。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大臣剔成肸(即司城子罕)逐杀宋桓侯,戴氏代宋。公元前二八六年被齐国所灭。(4)“来”,招徕。别本或作“求”。“丕豹”,晋国大夫丕郑之子,丕郑被晋惠公杀死后,丕豹投奔秦国,秦缪公任为大夫。“公孙支”,“支”或作“枝”,字子桑,秦人,曾游晋,后返秦任大夫。“晋”,国名,姬姓,始封君为周成王之弟叔虞,建都于唐(今陕西翼城县西),约有今山西西南部之地。春秋时,晋献公迁都于绛,亦称“翼”(今山西翼城县东南),陆续攻灭周围小国;晋文公成为继齐桓公之后的霸主;晋景公迁都新田(今山西侯马市西),亦称“新绛”,兼并赤狄,疆域扩展到今山西大部、河北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一角。春秋后期,公室衰微,六卿强大。战国初,被执政的韩、赵、魏三家所瓜分。公元前三六九年,最后一位国君晋桓公被废为庶人,国灭把绝。(5)“产”,生,出生。(6)“开国二十,遂霸西戎”,《秦本纪》云秦缪公”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这里的“二十”当是约数。(7)“孝公”,即秦孝公。“商鞅”,卫国公族,氏公孙,亦称公孙鞅,初为魏相公叔座家臣,公叔座死后入秦,受到秦孝公重用,任左庶长、大良造,因功封于商(今山西商县东南)十五邑,号称商君。于公元前三五六年和前三五○年两次实行变法,奠定秦国富强的基础。公元前三三八年,秦孝公去世,被车裂身死。详见本书《商君列传》。(8)“殷”,多,众多。“殷盛”,指百姓众多而且富裕。(9)“魏”,国名,始封君魏文侯,系晋国大夫毕万后裔,于公元前四○三年与韩景侯、赵烈侯联合瓜分晋国,被周威烈王封为诸侯,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魏文侯任用李悝改革内政,成为强国。梁惠王时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因亦称”梁”。后国势衰败,公元前二二五年被秦国所火。“获楚、魏之师”,指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公元前三四○年,商鞅设计诱杀魏军主将公子印,大败魏军。同年又与楚战,战况不详,据此,当也是秦军获胜。(10)“惠王”,即秦惠王,名驷,秦孝公之子,公元前三三七年至前三一一年在位。于公元前三二五年称王。详见本书《秦本纪》。“张仪”,魏人,秦惠王时数次任秦相,鼓吹“连横”,游说各国诸侯事奉秦国,辅佐秦惠文君称王,封武信君。秦武王即位,入魏为相。于公元前三一○年去世。详见本书《张仪列传》。(11)“三川之地”,指黄河、雒水、伊水三川之地,在今河南西北部黄河以南的洛水、伊水流域。韩宣王在此设三川郡。公元前三○八年秦武王派兵攻取三川大县宜阳(今河南宜阳县西)。公元前二四九年秦灭东周,取得韩三川全郡,重设三川郡。(12)“巴”,国名,周武王灭商后被封为子国,称巴子国,在今四川东部、湖北西部一带。战国中期建都于巴(今四川重庆节)。公元前三一六年秦惠王派张仪、司马错等领兵攻灭巴国,在其地设置巴郡。“蜀”,国名,周武王时曾参加灭商的盟会,有今四川中部偏西地区。战国中期建都于成都
5.谁有逐客令的原文啊
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於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东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来邳豹,公孙支於晋.此五子者,不产於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睢,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於秦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