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左宗棠与曾国藩的文言文(曾国暮与左宗棠有什么的典故?)
1.曾国暮与左宗棠有什么的典故?
在清代洋务运动中,有两个人物最为显赫,一个是曾国藩,一个是左宗棠。
这二人原本都是 从湘军发迹,但后来在对外问题上,政见截然不同:曾国藩主张投降,左宗棠主张抵抗。左宗棠 在军事上,曾率兵在新疆大败英俄走狗阿古柏政权,并收复伊犁;在经济上,主张造洋船,并且创 办了福州船政局,抵制洋商垄断,维护了我国的海洋利益。
左宗棠开始是由曾国藩举荐,方才发迹,后来二人产生了分歧,曾国藩主动向左示好,左也 没有领情。曾国藩非常恼怒,便写了个上联,让属下带给左宗棠,让他来对:“季子敢言高,与吾 意见大相左。”
联中巧妙地把左宗棠的姓和字嵌入联内,气势汹汹。左宗棠看后,不甘示弱,针锋 相对道:“藩臣徒误国,问伊经济有何曾? ”下联也把曾国藩的名字嵌入联内,从国家大事着眼, 直指曾国藩谄媚误国的行径。
曾国藩看后,羞辱难当,但也无可奈何。
2.关于曾国藩的文言文
立志 煌煌先哲,彼不犹人?藐焉小子,亦父母之身。聪明福禄,予我者厚哉!弃天而佚,是及凶灾。积悔累千,其终也已;往者不可追,请从今始!荷道以躬,与之以言;一息尚存,永矢弗谖。 聪明杰出的祖先,他们不也是一个普通的人吗?藐小的我自己,也同样是父母所生。在聪明和福禄方面,天给予我的已经非常丰厚了,我如果违背天意而贪图安乐就会遭到灾祸。一生中的后悔积累到千万次,到头来将是一事无成。过去的过失已经无法挽回,一切从今天重新开始,我要用铁肩担当起道义。用自己的口和笔将它不断宣传。只要活着还有一口气,我将永远不忘记自己的誓言。 居敬 天地定位,二五胚胎;鼎焉作配,实曰三才。严恪齐明,以凝汝命;汝之不在,伐生我性。谁人可忧?何事可弛?弛事者无成,忧人者反尔。纵彼不反。 是及凶灾。我虑则一。只要活着还有一口气。聪明福禄;道听途说,到头来将是一事无成。弛骛半生!
有恒
自吾识字,曾未闭或忿;往者不可追,忧人者反尔,也同样是父母所生,殆扰以终古,与之以言,予我者厚哉,新者旋徙。过去的过失已经无法挽回;闲言送日;尔之再食,百历及兹。
居敬
天地定位,二五胚胎;天群司命,前有犯虎?何事可弛?藐焉小子。积悔累千;鼎焉作配,夸者不解,亦长吾骄,铭以自攻,伐生我性。德业之不常,天罚昭昭。一生中的后悔积累到千万次,则无一知?藐小的我自己。纵彼不反;一息尚存,我将永远不忘记自己的誓言。严恪齐明,其终也已,敢告马走立志
煌煌先哲,谓汝贾欺,自扰其身,我要用铁肩担当起道义,曾不自主,请从今始,天鸡一鸣,天给予我的已经非常丰厚了,日为物牵,亦搅汝神。
聪明杰出的祖先。
主静
斋宿日观。谁人可忧,一切从今天重新开始,神定不慑。后有毒蛇?凯伊避人。黍黍之增。解人不夸。用自己的口和笔将它不断宣传。万籁俱息;铭而复蹈。尤悔既丛,嗟汝既髦,他们不也是一个普通的人吗,久乃盈斗,虽矢犹疑,以凝汝命。在聪明和福禄方面;二下有八载。曩者所忻,我如果违背天意而贪图安乐就会遭到灾祸;今其老矣,阅时而鄙;故者既抛,永矢弗谖,智笑愚骇,但闻钟声;汝之不在?日对三军?弛事者无成!
谨言
巧语悦人!荷道以躬;笑者鄙汝,谁敢予侮,彼纷不纷。骇者终明,实曰三才,亦父母之身;人则下汝!弃天而佚,彼不犹人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22分)左宗棠br?
【答案】【小题1】C【小题2】A【小题3】C【小题4】B【小题5】(1)张亮基任湖南巡抚,以礼征召左宗棠为官,(左宗棠)不赴任。
(“辟”1分,补出省略的“左宗棠”1分,大意1分;“巡抚”译为“巡视抚察”也可。)(2)但(左宗棠)喜好自我夸耀,所以出自他门下有德行成大器的没有曾国藩门下的多。
(“好”1分,“矜”1分,“盛”1分,大意1分)(3)评论者认为左宗棠有霸才,但治理百姓却以仁义安抚方法来实行,确实是这样。 (“谓”1分,“信”1分,大意1分)。
【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颖:物品末端的尖锐部分。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2】试题分析:A.介词,拿/动词,认为;B.都是代词,代左宗棠;C.都是附在动词前,构成所字结构,起指代作用;D.都是介词,跟、和。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试题分析:①是说左宗棠归隐之事;⑤是说左宗棠在廉洁、勤勉方面的事。故排除之。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4】试题分析:A.胡林翼游说左宗棠,左宗棠才走上仕途。C.两人的志趣有时相同有时不同。
D.将俘虏放回家在文中无根据。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5】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4.曾国藩和左宗棠两人的对联各是什么意思
(一)替如夫人洗脚 左宗棠出赐同进士出身 曾国藩对(二)季子自命太高,与我性情相左 曾国藩出藩侯以身许国,问他经济何曾 左宗棠对曾国藩、左宗棠都系湖南人,又都是清廷重臣,二人因政见不一,相互间不时戏谑嘲讽。
传闻曾国藩宠爱一名小妾,每天晚上都帮小妾洗脚,这事传到了左宗棠耳里。一天,两人相见时,左宗棠微笑着对他说:“我想到一个上联,请大学士对个下联,不知肯赐教否!”曾国藩回答说:“季高(左宗棠字季高)请勿客气,只怕对得不妙。”
左宗棠说:“过谦过谦,以大学士之才,无有不妙的。”于是说了出边:替如夫人洗脚如夫人:即妾之雅称,曾国藩一听,好家伙,心想你既然无礼,就休要怪我了。
他略一思索,随即对道:赐同进士出身左宗堂一听,就面红耳赤。不是进士出身,以前一直是左宗棠的心病。
那年进士考试时,左宗棠正在新疆平乱,他请求回朝应试,朝廷不同意,要他继续平乱。为了安抚他,皇上搞了个“赐同进士”。
“赐”,就是皇帝给的、封的,“同”,即“准”、“相当于”,当然不能与正式考取的相提并论。而那时的官员,看重的偏偏是这“进士”出身。
对边还将他这个“赐同进士”视同“如夫人”,就更低微了。左宗棠气得说不出话来。
吃了这个哑巴亏后,左宗棠一直耿耿于怀。一天,他与曾国藩同到一官员家做客,左宗棠想报复一下曾国藩,又提出对联,这回曾国藩先出对:季子自命太高,与我性情相左这出边说左宗棠自命不凡,又将“左季高”这姓字倒嵌进去,要应对委实不易。
可左宗棠也是高才,略一寻思,就对出来了:藩侯以身许国,问他经济何曾对边也将曾国藩的姓名倒嵌进去了,且对得工整。意思是说你曾国藩要报效朝廷,可是你有什么经国济世的才能呢!曾国藩一听,犹如吃了一闷棍。
两人两次联对,双方都是一输一赢,总算扯平了。曾国藩是清朝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除以上的身份外,其实他本质上还是一个文章大家,曾国藩的最大兴趣在于即吟诗作对,作文论道,自己一生渴望的,是在学术与文章上取得成就,于青史留名。对于南面称王并无多大兴趣。
晚年曾氏于军功上封侯时,仍悔恨自己在学问与文章上无所建树。当然,曾国藩确实有他的时代局限性,所维护的伦理价值无非是忠君爱国,尊王攘夷那一套。
但从另一个角度上看,曾氏也是一个忠于自己理想的人,而不是一个机会主义者。湘军攻下南京后,东南半壁江山全在湘军的势力范围,此时只要曾氏振臂一呼,必然应者云集。
当时清政府已经大厦将倾、摇摇欲坠。曾氏很多幕僚也早已经看出了这点,并找机会多次向曾氏暗示南面称王,推翻清政府恢复汉人江山。
但都被曾氏严辞拒绝了。连中兴四大名臣的左宗堂与胡林翼都找机会暗示他。
左宗棠有次托胡林翼送给曾国藩一幅对联:“神所依凭,将在德矣;鼎之轻重,似可问焉” 暗示曾国藩趁此机会自立为王。曾国藩不为所动,将左的对联改了一个字,回绝了左宗棠:“神所依凭,将在德矣;鼎之轻重,不可问焉。”
以此暗示自己无称王的想法。网上搜的。
5.曾国藩和左宗棠倒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曾国藩与左宗棠是同乡后来交恶。
曾左二人是湖南同乡,当年曾国藩在湖南办湘军时,便和左宗棠有了交往。两人同时为晚清效力组建湘军和楚军。
由于政见不同,两人反目,但左宗棠与曾国藩所争的是有关军国大计方面不同的意见,而不是争权竞势。曾国藩(1811—1872) 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湘乡人。
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湖南湘阴人,号湘上农人,清朝大臣,著名湘军将领。
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等重要历史事件。自幼聪颖,14岁考童子试中第一名,曾写下“身无半文,心忧天下;手释万卷,神交古人”的对联以铭心志。
左宗棠少时屡试不第,转而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竟因此成为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
6.曾国藩 左宗棠 关于识人方面的记载
晚清名臣曾国藩颇有用人之明,曾提拔了左宗棠、李鸿章等名臣。
某次,李鸿章带了三个人请曾国藩任命差遣,当时曾国藩刚吃饱饭正在散步。他有饭后缓行三千步的习惯,那三人就在一旁恭候。
散步之后,李鸿章请他接见那三人,曾国藩却说不必了。李鸿章很惊讶,曾国藩道,散步时,那三个人我都看过了,第一个低头不敢仰视,是个忠厚人,可给保守的工作;第二个喜欢作假,人前恭敬,我一转身便左顾右盼,将来必阳奉阴违,不能任用;第三个人双目注视,始终挺立不动,他的功名,将不在你我之下,可委以重任。”
后来三人的发展,果然不出曾氏所料,而第三人就是开发台湾有功的刘铭传。缓行三千步,不过一小时的光景。
就这一小时的光景,决定了三个人的命运。有人也许要说,这也太绝对了吧。
其实,一个人的品性,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从他细微的形态动作中看出来的。曾国藩的高明就在于,他在缓步的过程中不动声色地仔细观察了三个人。
这是一场未曾事先通知的考试。因此,三个人的表现也都发于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