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必修二文言文特殊句式(急求语文高一必修二的文言句式归纳)

    1.急求语文高一必修二的文言句式归纳

    知道一些,没下面的这么完整,贴一个给你,看看行不?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 (一)、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 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诗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总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

    是。

    ”的格式。

    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

    (《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倒装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二)、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

    (《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涉江》) 。

    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特殊句式,高中必修二文言文特殊句式,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特殊句式

    2.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 一、必修二 文言文"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秦伯说 (同“悦”) 4.失其所与,不知 (同“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三、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既东封郑(封,使…成为疆界;东,在东边) 3.且贰于楚也 4.越国以鄙远(鄙,意动,把…当作边邑;远,远地,形作名) 5.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撤兵) 6.共其乏困(乏用—缺少的东西) 7.与郑人盟(盟—订(建)立同盟) 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四、一词多义 封 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 肆其西封(疆界,名词) 若: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 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 以为莫己若者(及、比得上) 说: 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文体的一种)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 辞: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推辞) 停数日,辞去告辞,(辞别) 鄙: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远的地方( “以……为鄙”)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我皆有礼,夫犹鄙我(看不起,轻视) 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的)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 人微言轻(地位地下,卑贱) 敝: 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衰败)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疲惫) 许: 公曰:“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答应,听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表处所) 杂然相许(赞同) 潭中鱼可百许头(约数) 五、文言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兼词,于何) ⑤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4.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夫晋,何厌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敝之(助词,的) 因人之力而敝之(指代秦君)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这件事) 将焉取之(代土地) 5.其 以其无利于晋(指代郑文公) 君知其难也(这) 又欲肆其西封(指代晋国) 失其所与(指代自己) 吾其还也语气词,(表商量语气,相当于“还是”) 6.且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连词,表并列,又)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连词,递进,况且) 六、特殊句式 1.(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 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B.(晋惠公)许君焦、瑕 C.敢以(之)烦执事 D.夜缒(烛之武)而出 E.(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3.夫晋,何厌之有 (“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 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 古义:礼物 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 古义:跑 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侍卫 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

    今义:表方向或大约。三、词类活用现象: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四、文言句式: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省略句 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2.欲与 ( 之 ) 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 2.给贡职如郡县 3.燕王拜送于庭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

    句式,文言文,必修,人教

    3.高一语文必修二离骚的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1、名词的活用鸷鸟之不群兮 (群,名词作动词,合群) 謇朝谇而夕替 (朝夕,名作状,在早晨,在晚间) 2、动词的活用步余马于兰皋兮 (步,使动用法,使……漫步)回朕车以复路兮 ( 使动用法,使……回转)伏清白以死直兮 (死,为动用法,为……而死) 3、形容词的活用故前圣之所厚 (厚,形容词作动词,推崇) 高余冠之岌岌兮(高,使动,使……加高)长余佩之陆离 (长,使动,使……加长) 倒装句1、恐年岁之不吾与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主,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2、肇锡余以嘉名 介词结构后置3、不吾知其亦已矣, 宾语前置句。“不吾知”即“不知吾”。

    4.高中文言文五十个特殊句式

    A1.安…乎(哉、也…)?怎么…呢?例: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哪能让玉一般清白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渔父》)\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本是盖世的英雄,如今在哪里呢?】(《赤壁赋》)2.诚…则…如果…那么(就)…例: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如果真的能做到见了合乎(自己)欲念的东西,就想到要知足以警戒自己。】(《谏》)3.得以能够。

    例: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而这五个人也能够(修建大)坟墓(被重新安葬),在大堤之上(立碑)列出他们的姓名。】

    (《五》)4.独…邪(欤、与、耶、哉、乎…)?表疑问,常表反问。难道…吗?例: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况且公子纵然轻视我赵胜,抛弃我让我投降秦国,难道就不可怜公子的姐姐吗?】(《信》)\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现在(您的)恩德足够惠及鸟兽,而功德却偏偏不能施及百姓,(这)又是为什么呢?】(《齐桓晋文之事》)5.得无…乎(耶、也……)?表推测,恐怕(大概)…吧?该不是…吧?例: 日食饮得无衰乎?【每天的饮食大概不会减少吧?】(《触龙说赵太后》)\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成名反复思考,这恐怕是教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促》)E6.俄而不久,一会儿。

    例: 俄而梦醒烛灭,人静更阑。【不一会从睡梦中醒来,吹灭蜡烛,夜深人静。】

    (《山庄玩月记》)\俄而近窗来窥,目光睒闪。【不一会靠近窗户来偷看,目光明亮闪烁。】

    (《聂小倩》)7.而况何况,况且。例: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臣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谏》)8.而已罢了。

    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业务各有钻研与擅长,不过如此罢了。】

    (《劝》)9.不(否)…则…如果不…就…例:不效则治臣之罪。【如果不成功就对下臣论罪惩治。】

    (《出师表》)F10.非…而何?不是…又是什么呢?“非诸侯而何?”:例: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宗庙祭祀、诸侯会盟朝见天子,不是诸侯大事又是什么呢?】(《子路……侍坐》)H11.何乃为什么竟。例: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

    【(你)怎么竟如此见识短浅!这女子不讲礼节。】(《孔雀》)12.何其为什么这么;多么。

    例: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到了对天发誓,剪下头发,眼泪沾湿了衣襟(的局面),多么的衰败啊!!】(《伶》)13.何所…?相当于“所……为何?”“所”与其后动词构成名词性所字短语,“何前置”。例:吾不知子之牧羊,何所用哉?(所用为何)【我不知道您牧羊,用处是什么呢?】(《柳》)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所似为何)(《旅夜书怀》)14.何以…?相当于“以何……?”根据什么…?凭什么…?例:王问:“何以知之?”【赵王问:“(你)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呢?”】(《廉》)15.何为…?相当于“为何……?”为什么…?例: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孟东野的来信、耿兰的丧报,为什么在我的身边呢?】(《谏》)16.何…为(焉、也……)?…干什么呢?为什么…呢?例: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这(是)国家的臣属啊,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季氏将伐颛臾》)\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现在人家正像刀和砧板,我们就象鱼和肉,为什么要告辞呢?】(《鸿》)\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般的节操,而使自己被流放呢?】(《屈》)17.何…哉(焉)?怎么…呢?什么…呢?为什么…呢?例:王笑曰:“是诚何心哉!”【王笑道:“这真是什么心理呢!”】(《齐》)\不然者,我何辞焉!【不是这样的话,我怎么能推卸(责任)呢!】(《柳》)18.何…之有?倒装结构,有什么…呢?例: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这就像把肥肉扔给饿虎,有什么作用呢?】(《信》)J19.几何?多长时间?多少个…?例:太后曰:“敬诺。

    年几何矣?”【太后说:“我一定会办的。(他)年纪多大了?”】(《触》)\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短歌行》)\敝败至此,不知杀人几何许!【破烂到这个地步了,不知道杀了多少人了!】(《聂小倩》)20.既而随后,接着,不久。

    例: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随后在井里找到了儿子的尸体,于是变怒为悲,呼天抢地,悲痛欲绝。】

    (《促》)\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不久就以苏州百姓暴乱之名向朝廷请示,查究处死了五个人。】

    (《五人墓碑记》)21.既…则…在…后,就…;既然…那么…例: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在出洞以后,就有人责怪那提议出来的人。】

    (《游》)\既许而问,则洞庭之与京邑,不足为异也。【(现在您)既然答应了并且问起来,那么,洞庭湖和京城,并没有不同。】

    (《柳》)22.见…于…被。例: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我实在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廉》)K23.可以可以用来,足以用来;可以,能够。

    例: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人教必修二文言文特殊句式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