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字子均文言文翻译(【题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1.【题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第一题选D 指在这里应该是通“旨”的,指的是文章的大意、要旨。
第二题断句的这句话:遵履法度,言不戏谑,从朝至夕,端坐彻日,婳无武将之体,然性狭侵疑,为人自轻,以此为损焉。
文言句子的断句主要是在明白大意地基础上1、找到其中的动词,动词判断句子停顿的重要标志。从动词和后面的名词是不是构成动宾结构,动词前面有没有修饰性的词或词组就可以划分出停顿,比如第一个停顿,尊履法度。尊履就是遵守,这是个动词,遵守什么?后面肯定是有宾语的,那就是法度,所以这里肯定是联系紧密不可分割的。后面紧跟言不戏谑,言就是指说的话,这里说的是另外一个事物,不再是遵守的宾语所包含的内容了,所以应该分开。那么,说话怎么样呢?戏谑指的是开玩笑,也就是说,这个人说话是很严肃的,不开玩笑。“不戏谑”是“言”的补语,“言”怎么样啊?言不戏谑。所以这四字不可分割。这就是第二点,分析词和词组的结构,看其是否构成一个句子。后面的:从朝至夕端坐彻日怀无武将之体然性狭侵疑为人自轻以此为损焉。里面有几个重要的停顿标志:有动词,做;有表示转折的关联词,然;有表示原因的关联词,以此。这几个词的周围必定有停顿。首先是坐,我们看看动词坐前面有没有修饰性的词语。坐的前面是个端字,端是端正的意思,那么端正是不是形容坐的呢?很明显是的,指的是他坐得很直,既然它修饰这个动词,那么肯定是不能分割的。再看前面,从。。至。。。是表示时间的,意思是从早到晚,这是个相对完整的短语结构,做状语,所以可以与后面的端坐分开。端坐后面是彻日,彻日是整天的意思,这是坐的一个宾语,坐了整天,不可分割。后面句子的意思是:安静而无武将的风度,然而他性情狭隘多疑,常自己轻看自己,并由此而受损害。明白了意思,停顿就非常好理解了,表转折的连词前肯定是要停顿的。
2.请高手将古文翻译成英文 友者,所以相有也
上下文系: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道不同.何以相有也.
The word friend indicates sharing of interests (此处双关,一者有共同利益、二者有共同兴趣;所谓“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译者注), background, objectives to achieve and, most importantly, doctrine (hence Tao, the way of pursuing one's goals).
Quoted from Records of Believes entitled Great Strategies (或音译,Dalve) by Tzu (或:Xunzi、Xun Kuang,荀况)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in ancient China
3.《周亚军夫细柳》的解释,译文
一、译文
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匈奴侵扰。
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驱驰而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月,戒备森严。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
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将要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
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便跪拜,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
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
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感叹地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先前的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至于周亚夫,岂是能够侵犯他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
二、原文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三、出处
《史记》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司马迁在元封三年(前108年)接替其父担任太史令,从太初元年(前104年)开始创作《太史公书》(后来称为《史记》)。
后因向汉武帝为李陵战败投降匈奴之事辩护而被捕入狱并处以腐刑,在形体和精神上遭受巨大的创伤。出狱后任中书令,忍辱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大约在征和二年(前91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二、作品赏析
史记独特的叙事艺术,非常注重对事件因果关系的更深层次的探究,综合前代的各种史书,成一家之言,纵向以十二本纪和十表为代表,叙写了西汉中期以前的各个历史时代,横向以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为代表,统摄各个阶层、各个民族、各个领域和行业,形成纵横交错的舒适结构。
另外,《史记》的章法、句式、用词都有很多独到之处,别出心裁,不循常规,以其新异和多变而产生独特的效果。
三、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细柳营
4.急
王平,字子均,巴西宕渠(故城在今四川省渠县东北)人。本来寄养在外婆家,姓何,后来恢复本姓王。曾随同杜濩、朴胡到洛阳,做校尉的官,跟从曹操征汉中,因而投降先主,任职牙门将、裨将军。(后主)建兴六年(公元228年),隶属参军马谡为先锋。马谡舍弃临河驻扎的军事常规而领队上山,举动措施烦扰不堪,王平接二连三规谏他,马谡却不听,结果在街亭打了个大败仗。马谡的部队全数零落解散了,只有王平率领的一千人,擂响战鼓稳住阵势,魏将张合怀疑他设有伏兵,不敢进逼。于是王平慢慢收编各营残余的散兵,率领将士安全退回。丞相诸葛亮诛杀了马谡和将军张休、李盛,免了将军黄袭的兵权之后,王平特别受到推崇和重用,加官为参军,统领五部兵,又兼当营屯的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为亭侯。(建兴)九年,诸葛亮围祁山,王平单独负责南面的包围网。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懿)攻诸葛亮,张合攻王平,王平坚守不动,张合怎样也攻不下。十二年,诸葛亮在武功死了,大军退回,魏延乘机作乱,和政府军才一接战就溃败灭亡,这都是王平的功劳。他升任后典军、安汉将军。副车骑将军吴壹驻守汉中,王平又兼领汉中太守。十五年,进封安汉侯,代替吴壹督领汉中。(后主)延熙元年(公元238年),大将军蒋琬驻守沔阳,王平改任前护军,署理蒋琬大将军府中事务。六年,蒋琬回师在涪驻防,任命王平为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统理汉中。
七年春,魏大将军曹爽率领步兵骑兵共十余万向汉川进发,先头部队已经到了骆谷。当时汉中守兵才不到三万人,敌众我寡,所有将领都大惊失色。有人提议:“现在我们的兵力不足够抵挡敌人,只好顺其自然,我们只须固守汉、乐两城保全实力,贼人来了就让他深入,以空间换取时间,这么来回一拖拉,涪地的援军就有足够的时间赶来救关城了。”王平说:“这话不对,汉中和涪距离几乎一千里,怎会那么快赶得来。贼兵假如得到了关城,那就后患无穷了。为今之计应该先派刘护军(敏),杜参军(祺)占住兴势,我跟在后面支援;如果贼人分兵向黄金谷进攻,我就率领一千人居高临下打他,这么来回一拖拉,涪地的援军就快到了,只有这样才是上策。”在许多将领之中,只有护军刘敏的想法和王平相同,于是马上付诸实行。从涪来的各路援军,和大将军费祎从成都来的援军相继到了。魏军看情形不对就退了回去,刚好应验了王平原先的策略。在那段日子里,邓芝在东,马忠在南,王平在国境北面,都同样出名,同样有建树。
王平自小从军,在军队里长大,不懂得写字,他认得的字不超过十个,但他靠口述请人代写的信,都很有意思条理。他叫人读《史记》、《汉书》的本纪、列传,听着这些,就完全能够懂得里面的重要意义,评论分析的时候也往往不会和原来的主旨冲突。他又遵行法度,说话不随便开玩笑,从早到晚,正正经经的坐着到太阳下山,丝毫没有军人乖戾的作风。可是他个性褊狭,好侵陵人而又多疑,被人看不起,这些是他的缺陷。他在(后主)延熙十一年(公元248年)去世,儿子王训承继他的爵位。
起初,与王平同郡的汉昌人句扶,忠勇宽厚,屡次建立战功,功名爵位亚于王平,官做到左将军,封宕渠侯。
5.《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翻译
译文:
二十一日,宗元告白:承蒙您屈辱地来信想拜我为师,我的道德修养不够深厚,学业也非常浅近,检点其中,没有值得别人师法的地方。虽然常常好发表一些言论,写一些文章,但很不敢自信。想不到您从京师来到这蛮夷之地,我有幸被您认为可以取法。我自己估量自己,实在并无可取之处,也不敢当别人的老师,当一般人众的老师我尚且不敢,何况是当您的老师呢?
孟子曾经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不去拜老师。当今之世,便不曾听说有谁要作别人的老师,有这种想法,人们便总是七嘴八舌地嘲笑他,认为他是个狂人。只有韩愈不顾流俗,顶着世俗的嘲笑和侮辱,收召后辈学生,还写了《师说》 这篇文章,并态度端正地做别人的老师。世俗之人果然群聚而以为怪事,纷纷咒骂,添油加醋地污蔑诽谤。韩愈因此而得到了“狂”的名声,居住在长安城中,连饭都来不及做熟,便急切地避开别人的诽谤而东去任洛阳令了,象这样的情形,已经发生不止一次了。
屈原曾经作赋说:“邑犬之群吠兮,吠所怪也。”我过去听说庸和蜀地以南的地区,经常下雨,很少见到太阳,太阳一出来,狗便狂叫不止,我当时认为这样说有点过份了。六七年前,我被贬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有幸赶上大雪越过五岭,覆盖了南越中的好几个州。这几个州中的狗,都仓皇地狂叫着乱咬乱跑,好几天都是这样,一直到雪消完后才不叫,这样我才知道以前听说的蜀犬吠日的事是真的。现在韩愈既然把自己当成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这样想难道不是令人难堪吗?不仅我会感到难堪,您也会受到连累。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什幺过错吗?狂咬乱叫的只是那些狗罢了。您揣度一下今天天下的人能不象蜀地的狗那样乱咬乱叫的能有几个人?而谁又敢于在众人面前显露自己,而招惹来喧闹,叫人怒怪呢?
我自从因罪被贬以来,更加少用心思,在南方住了九年,多了脚气病,逐渐不喜欢吵闹,怎可让那些唠叨不休的人,不分早晚常在我耳边讲些我不喜欢听的话,来干扰我平静的心呢?(此段有少)
又听说古时候重视加冠礼,用来要求成人之道,这是圣人所特别注重的礼节。数百年来,世人不再举行。近来有孙昌胤这个人,独自下定决心,振奋精神,举行此礼。行过礼后,隔天上朝,到了外庭,把芴板插入绅带,向众官员们说:「我的儿子行完冠礼了。」听到的人都非常诧异的样子。京兆尹郑叔则生气的放下笏板,退后站住说:「这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廷上的人都大笑。天下的人不去指责郑叔则行为的不是,而称赞孙昌胤作为的得当,为什么?因为他做了别人不愿做的事。现在自命为师的人,大都和这情形相同。
你德性孰厚,文辞精深,所写的文章,都气势广大,有古人风貌,就算我敢当你的老师,又能增长你什么呢?假如是因为我的年纪比你大,闻道着书的时候不比你晚,真的想和我交换心情,那我当然愿意把所知道的都告诉你,你姑且自己选择,认为可取的就采取,认为不可取的就弃去,这样就可以了!假如要立下是非来教你,我的才学不够,又害怕前面所说的,那我是一定不敢的了。
你先前所想见我的文章,已经全部奉上了,并不是用来向你炫耀的,姑且只是想看看你的反应(态度),真正的好恶如何?现在来信,说得都太过夸赞我了。你当然不是喜欢随便阿谀别人的人,只是太爱护我才如此罢了。
从前我年轻时,写文章,力求文章精妙。长大后,才知道文章是用来阐明圣道的,因此不是随便以写的华丽鲜艳,讲究辞藻,和声律的夸饰就认为是最会写文章的。以上我所叙述的,都自认为接近圣道,却不知果真离道近还是远呢?你喜好圣道,而肯定我的文章,或许我的文章离道不远了。
所以我每次写文章,从不敢以轻乎随便的态度写作文章,害怕文章轻率而没有思路,害怕文章松散而不谨严,从不敢在思路不清的时候写早,害怕文章不明断而又杂乱,从不敢以骄矜之心写作文章,害怕显现高傲骄狂的意味。
收敛文辞是要文章含蓄,发挥文理是要文章明晰,疏通文章是要文章畅达,剪裁全文篇章是要文章简洁;激扬是要文章轻清,凝聚是要文章稳重,这是我用来辅佐护卫圣道的方法。根源尚书,以求质朴;根源诗经,以求恒久;根源礼书,以求合宜,根源春秋,以求明断,根源易经,以求变化,这是我寻求圣道的根本。参酌谷梁传,以磨砺文气,参酌孟子、荀子,以畅达条理;参酌庄子、老子,以活泼思路;参酌史记,以显精炼,这是我多方推求,融会贯通后,用来写文章的方法。
这些意见,到底是对呢?还是不对呢?有可取之处呢?还是没有可取之处?你姑且看看做一番选择,闲暇时告诉我。假如急着想要推广圣道,你没有收获,我却有所得,又何必称我老师呢?取其实际,不要虚名,免得招惹越蜀的群狗惊怪乱叫,而被外廷的官员讥笑,这样就最好了。宗元再向你说明。
参考资料:百度知道
6.《说苑
1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呼?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2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我已七十岁,还想读书,恐怕已经太迟了。”
师旷答道:“为什么不点蜡烛?”
平公说:“哪里有做人臣的开人主的玩笑?”
师旷说:“我这个愚昧的臣子怎敢开主上的玩笑呢?我听说,少年好学,好像早晨的朝阳;壮年好学,如日中天;老年的时候爱好学习,就像点燃蜡烛的光亮,在烛光下行走与在黑暗中行走相比,哪个更好?“
平公说:“说的好呀!”
3解释
(1)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2)欲:想要。(3)暮:晚。(4)何:为什么。秉烛:点燃蜡烛照明。秉,光明,显明。乎:呢。(5)安有:哪有。为人臣:做臣子的。戏:戏弄。(6)盲臣:师旷是盲人,故自称是“盲臣”。安敢:怎敢。(7)好;喜欢,喜好。(8)阳:阳光。(9)壮:壮年,古人三十岁以上为壮年。(10)秉烛之明:点燃蜡烛照明。(11)孰与昧行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12)善哉:好啊。 本文中指晋平公支持师旷说的话。
4启发
好学,总不嫌晚。如今,世界发展很快,变化很大,过去学会学精的东西,今天并不一定适用、贴合;今天出现的新事物,还需要继续学习、理解。社会在不断进步,竞争尤其剧烈,要迎头赶上,与时俱进,除了学习,增添新知识,增进新技能,没有别的再佳的选择。少年如此,壮年如此,老年也不能例外。古人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