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前文言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

    【答案】【小题1】B【小题1】D【小题1】C【小题1】B 【答案解析】【小题1】合:交战,交锋【小题1】以,均为介词,用【小题1】③说其傲慢,⑤说其残忍。

    【小题1】汉王辞让再三,实在推辞不了,才说:“既然诸位认为这样合适,那我就为了国家的便利吧。 ”意思是说,那我就委屈一下,以国家利益为重,当个皇帝吧。

    并不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而不当皇帝。言文参考译文汉五年(前202),高祖和诸侯军共同进攻楚军,与项羽在垓下决战。

    淮阴侯韩信率领三十万大军与楚军正面对阵,他的部将孔将军在左边,费将军在右边,汉王领兵随后,绛侯周勃、柴将军跟在汉王的后面,项羽的军队大约有十万。 淮阴侯首先跟楚军交锋,不利,向后退却。

    孔将军、费将军从左右两边纵兵攻上去,楚军不利,淮阴侯乘势再次攻上去,大败楚军于垓下。项羽的士兵听到汉军唱起了楚地的歌,以为汉军已经完全占领了楚地,项羽于是战败逃走,楚军因此全部崩溃。

    汉王派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一直追到东城,杀了八万楚兵,终于攻占平定了楚地。 只有鲁县人还为项羽坚守,不肯降服,(因为怀王当初封项羽为鲁公。)

    汉王就率领诸侯军北上,把项羽的头给鲁县的父老们看,鲁人这才投降。于是,汉王按照鲁公这一封号的礼仪,把项羽葬在谷城。

    回师定陶,驱马驰入齐王韩信的军营,夺了他的兵权。正月,诸侯及将相们共同尊请汉王为皇帝。

    汉王说:“我听说皇帝的尊号,贤能的人才能据有,徒有空名,不是我所要的,我可承担不了皇帝的尊号。”大臣们都说:“大王从平民起事,诛伐暴逆,平定四海,有功的分赏土地封为王侯,如果大王不称皇帝尊号,人们对大王的封赏就都不会相信。

    我们这班人愿意以死相请求。 ”汉王辞让再三,实在推辞不过了,才说:“既然诸位认为这样合适,那我就为了国家的便利吧。”

    甲午日,汉王在汜水北面登临皇帝之位。天下平定之后,高祖定都洛阳,诸侯都归顺了。

    从前的临江王驩替项羽对抗刘邦,高祖命令卢绾、刘贾围攻他,没有攻下,几个月以后,王驩投降了,高祖在洛阳将他杀死。 五月,将士兵都遣散回家了。

    高祖在洛阳南宫摆设酒宴。高祖说:“列侯和各位将领,你们不能瞒我,都要说真心话。

    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什么呢?项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又是因为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傲慢而且好侮辱别人;项羽仁厚而且爱护别人。 可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跟天下人同享利益。

    项羽却妒贤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高祖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如果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则必胜,攻则必取,我比不上韩信。 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却能够使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

    项羽虽然有一位范增却不能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

    2.请问有没有五年级文言文的练习?五六句话即可谢谢!

    (五)醉人击虎(14分)世言虎不食醉人,必坐守之以俟其醒;非俟其醒,俟其惧也。

    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杖击之即逸去之山下月明处则虎也是人非能胜虎而气以盖之矣1。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是( )项:(3分)A。

    必坐守之以俟其醒 B。 杖击之C。

    之山下月明处 D。 而气以盖之矣2。

    “杖击之”中“杖”应解释为用杖,下列句子中哪一项也有这种用法的词( )。(3分)A。

    尉果笞广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C。

    弦而鼓之 D。斗折蛇行,明灭可见3。

    给文中框出的语段注上标点。(4分)有 人 夜 自 外 归 见 有 物 蹲 其 门 以 为 猪 狗 类 也 杖 击 之 即 逸 去 之 山 下 月 明 处 则 虎 也 是 人 非 能 胜 虎 而 气 以 盖 之 矣4。

    (4分)如果将老虎看作邪恶势力的化身,以你对本文的理解,有什么启示: (六)戎夷解衣(9分)戎夷违齐如鲁①,天大寒而后门②。与弟子一人宿于郭外,寒愈甚,谓其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我国士③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子与我子之衣”弟子曰:“夫不肖④人也,又恶能与国士之衣哉?” 戎夷叹息曰:“嗟呼!道其不济夫⑤!”解衣与弟子,夜半而死。

    弟子遂活。①违齐如鲁:离开齐国到鲁国。

    ②后门:城门已经关闭。 ③ 国士:国家杰出的人才。

    ④不肖:不贤。 恶 :相当于“何”。

    ⑤道其不济夫:道义大概是行不通了。1。

    (3分)给文中加框的文字加上标点。 子 与 我 衣 我 活 也 我 与 子 衣 子 活 也 我 国 士 也 为 天 下 惜 死 子 不 肖 人 也 不 足 爱 也 子 与 我 子 之 衣2。

    (2分)翻译划波浪线的句子。夫不肖人也,又恶能与国士之衣哉? 3。

    (4分)试针对文中某一个人言行、观点发表看法(50字): (七)目不见睫(13分)楚庄王欲伐越,杜子①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患之(人)智②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足乔③为盗④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

    ①杜子:楚臣姓杜者,一本作庄子。 ②智:见识。

    ③庄足乔:战国时楚国农民起义领袖。④ 盗:古时对农民起义的蔑称,可译成“造反”。

    1。 (5分)给文中加框的文字加上标点。

    臣 患 之 (人) 智 如 目 也 能 见 百 步 之 外 而 不 能 自 见 其 睫 王 之 兵 自 败于 秦 晋 丧 地 数 百 里 此 兵 之 弱 也 庄 足 乔 为 盗 于 境 内 而 吏 不 能 禁 此 政 之 乱 也 王 之 弱 乱 非 越 之 下 也 而 欲 伐 越 此 智 之 如 目 也2。 本文段虽短,但不失为楚庄王、杜子两人之间的一场辩论会。

    辩论的话题是 ;(2分)楚庄王支撑自己观点的依据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杜子进谏时用了什么方法让楚庄王改变了主意:(2分)3。 在你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类似于文中楚庄王“目不见睫”一样的毛病,请举例说明:(4分)(八)鹦鹉灭火(13分)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重。

    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后数月,山中大火。

    鹦鹉遥见,便入水沾羽,飞而洒之。 天神曰:“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知不能救,然尝侨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

    天神嘉感,即为灭火。1。

    (6分)解释加点字词:集 辄 去 遥 足 云 2。(3分)翻译划线句:虽知不能救,然尝侨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

    3。(2分) 鹦鹉具有怎样的精神: (2分)文中鹦鹉的哪些举动体现了这种精神: (十一)许金不酬济阴之贾人①,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②之上号焉。

    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上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③陆,则予十金。

    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④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⑤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 人曰:“盍救诸③?”渔者曰:“是许金而不酬者也!”立而观之,遂没。

    ①贾人:商人。 ②苴:枯草。

    ③诸:相当于“之于”或“之乎”。 ④无乃不可乎:恐怕不行吧。

    ⑤薄:撞。1。

    第一句中的“济”是指山东省的济水,那么“济阴”这个地方当在济水的 面。 1。

    解释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亡 号 尔 则 向 没3。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两组是:( )( )A。

    渡河而亡其舟 B。 渔者载而升诸陆C。

    而今予十金 C。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D。

    匣而埋诸土 E。 立而观之2。

    给文中加框的句子须加标点处用/表示: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3。 翻译划波浪线的句子:是许金而不酬者也! 5。

    文中刻画的主人公是 ,他是个 的人。 (十二)醉猩著屐猩猩在山谷,行常数百为群。

    里人以酒并糟①设于路侧。 又爱著屐②。

    里人织草为屐,更相连结。猩猩见酒及屐,知里人设张③,则知张者祖先姓字,及呼名骂云:“奴④欲张我,舍尔而去。”

    复自再三,相谓曰:“试共尝酒。”及饮其味,逮⑤乎醉,因取屐而著之,乃为人之所擒,兼获,辄无遗者⑥。

    ①糟:酒糟。 ②屐:木底有齿的鞋子。

    ③设张:设置诱捕的机关。 ④奴:奴仆,混蛋,骂人语。

    ⑤逮:直到。 ⑥遗者:漏网逃脱者。

    1。 解释加点字词:①里人以酒并糟设。

    文言文

    3.河南中考文言文阅读

    04河南中考语文 五.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17——21题。

    (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7——20题。(8分) 三峡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4每至晴处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7.下面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或王命急宣 A. B、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哀转久绝 C. D、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2分)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第○3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静景,也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2分) 20.从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4分)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第一、二句中的“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形成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命运的急剧变化。 其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六句“雪拥蓝关马不前”借景抒情,并做到了眼前景与心中情的完美统一。

    请你对此加以分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5年河南省中考语文试题(课改) 读下文,完成20—23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解衣欲睡 解: ⑵相与步于中庭 步: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的词。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2.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能体现友情的句子: 理由: 23.画线的句子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

    《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读下面的诗,完成24—25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4.“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河南省2003年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20一23题。 (8分)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

    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2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21.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作者写所见山之“高”、水之“大且深”的目的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位是宋朝人,除“三苏”——苏洵、________、苏辙外,还有________(该空写出一人即可)等。

    (2分) 24.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清晨入古。

    五前文言文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