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播诗之殊遇文言文(王播诗之殊遇,文言文)
1.王播诗之殊遇,文言文
原文: 王播少孤贫,尝客扬州惠昭寺木兰院,随僧斋餐。
诸僧厌怠,播至,已饭矣。后二纪,播自重位出镇是邦,因访旧游,向之题已皆碧纱幕其上。
播继以二绝句曰:“二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而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
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
译文及相关资料可供参考:王播小的时候因为父母双亡而特别贫穷,曾经去扬州的惠昭寺中的木兰院,跟着僧人们混口斋饭吃。僧人们都厌恶而怠慢他,常常王播去吃饭的时候饭已经吃完了。
后来,王播从重要的位置下来,从京城出来镇守这个地方,因为游览以前到过的地方,发现人们因敬慕他以前题的字而用薄纱把那些字给罩上了。解词: 1.孤贫:因为父母双亡而贫穷。
2.厌怠:厌恶而怠慢。 3.重位:重要的地位。
4.邦:城市。 5.皆:都。
6.慕其:敬慕它(而用纱把它罩住)。参考资料:王播(759年~830年),字明扬,他祖辈是山西太原人,后来全家搬迁到了江苏扬州定居。
他出生于肃宗乾元年间(758年~760年),只是父母亲不久就先后去世了;加以他家条件实在很不好,所以爱好读书的王播便只得到当地一个名叫惠昭寺木兰院的僧寮里借读。方丈和一些僧众开始还以礼相待,以为对方是个读书人,说不准哪天他发迹了,这对寺院也将会有好处。
于是在寺院领导层经过内部“研究研究”之后,遂让王播吃住了下来。该寺院就餐有一个规定,那就是一天三餐的吃饭时间都固定在寺僧敲钟之后。
由于人多,这种做法不但无可厚非,而且倒也显出该寺院管理方面的一些独到经验。而王播自然便随着那开饭的钟声,迅速放下手中的书本来“随喜”吃饭了。
但时隔不久,事情却变得离奇起来。一天中午,正沉浸在读书乐趣中的王播,腹中响声不断。
他知道自己早已饥肠辘辘,因为那天早晨由于身体不爽,吃得并不多,所以当时太阳都已有些偏西,他这饥饿感也就可以想见了。但只是令人奇怪的,寺院里此时居然还没有敲响开饭的钟声!有什么办法呢?自己作为一个寄寓在人家屋檐下而且是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在看人脸色方面还有一丝主动权外,他实在想不出也不好意思去主动问问今天到底怎么啦。
于是王播就又沉浸到了书中去。他自然知道,只有把自己沉浸到书中以便学到更多的知识,这才是最好的办法,也最能得到个中的乐趣。
而将来在考场上大显身手了,才最终使他脱离目前这尴尬的处境。等到王播又把书卷温习了一轮后,饿过了头的王播这时候才听到有钟声在敲响。
王播兴奋极了!这不就是打开自己当下正要解决难题的钥匙了吗?他比往常更为激动地一个箭步冲向了食堂。然而,食堂的情景却使他如同在寒天里被人从头到脚猛泼了一桶冷水,因为午饭早就吃过了!他惊疑而羞涩地往那些食堂师傅身上看了过去,心想,也许从他们身上会找到何以出现这种变化的蛛丝马迹吧。
然而,他们那副幸灾乐祸的神态却分明在告诉王播:还想吃饭哪?你这小子,就等着吧!刹那间,王播便全然明白了。他知道寺院已经厌倦他在这里吃闲饭了。
他的眼睛里满是屈辱的泪水,但他还是强忍着不让它流出来。他狠狠地瞪了偌大的食堂一眼,当即返回住处收拾他那简单的行李,并在寺院墙壁上愤然题写了一首诗,然后就头也不回地大踏步走了。
20多年过后,也就是在文宗大和年间(827年~835年),①在官场上颇为春风得意的王播恰好被派往江苏任军政长官。一天,他忽然想到当年借住过的寺院看看,那儿到底发展成什么样儿了。
早已闻知王大人要来“视察工作”的惠昭寺木兰院寺僧们,便手忙脚乱起来,把王播当年居住过的地方修葺一新不算,寺院领导还叫人迅速把他当年愤然写下诗作的墙壁,轻轻地用拂尘掸去浮尘,然后用上好的碧纱把它覆盖起来,免得它再次受到灰尘的侵蚀。王播威严十足地来到这座曾使他奋发蹈厉的寺院时,真是百感交集。
猛一抬头,他却发现自己那讽刺诗都受到这等碧纱笼罩的优待,而自己当年却吃不上一顿顺心饭,这不由得更使他感慨万千!思潮翻滚的王播命人拿来笔墨,当即连衣袖也都不卷地在原来诗作的后头续写起来,以便记录下他这先后不同遭遇的感慨。其诗云:二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
而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写完此诗,觉得意犹未尽,王播便又题写了下面这首令他更为惆怅的著名诗作: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
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② 然后,他便长叹一声, 怅然离去。而后人拿它来作为素材入文学作品的便极其多了。
苏轼《石塔寺》就说:斋厨养若人,无益只贻患。乃知饭后钟,阇黎盖具眼。
在同题诗里,苏大诗人还一再感叹:饥眼眩东西,诗肠忘早晏。虽知灯是火,不悟钟非饭。
不用说,以上这些都是在用王播这旧事。至于孙觌就径直以王播其人其事入诗道:悬知不是唐王播,惭愧高僧护碧纱。
可见,王播这经历引起后人多少悠远而深沉的感慨!诚然,另外与此相关的说法仍颇多,但它们无疑都是令人感叹的。③而王播这事在真切地折射出世态人情的同时,对于自身要求有所作为的人士来说,它也未始就不能让人自我砥砺呢。
因为要自我奋起以谋求改变恶劣。
2.王播 字明敭 文言文翻译
王播传
王播字明易攵。曾祖王..,嘉州司马。祖父王升,咸阳令。父王恕,扬府参军。王播进士及第,登贤良方正制科,授集贤校理,升监察御史,转殿中省任职,又做过侍御史。贞元末,宠臣李实为京兆尹,仗恃恩宠颇为强横,曾遇王播于途,竟不回避。旧例,府尹回避台官。王播向各署发送公文谴责他,李实大怒,后来启奏将王播贬为三原令,企图挫伤王播的锐气。王播受命,赴府衙谒见拜谢,严守府县上下级之礼仪。及至赴辖县上任,政事办理得妥善明白,那些倚仗权势的豪门贵族,犯法亦不能宽免。年终考核,为京畿各县之最优。李实因王播治政有方,对他甚为敬重,频频向皇上推荐。德宗认为他才能出众,打算破格擢用,可王播恰值母丧。
顺宗即位,授王播驾部郎中,改任长安令。这一年中,调任工部郎中,知台府杂务,他敢于调查举报上司,受到人们的称赞。调任考功郎中,出任虢州刺史。李巽代理盐铁使,奏请王播为盐铁副使、兵部郎中。
元和五年(810),替代李夷简为御史中丞。他努力振兴朝纲,使各项政务得以施行。十月,替代许孟容为京兆尹。此时禁军诸镇遍布京畿地区,军人出入,皆携弓佩剑,往往生发盗案,难以擒捉奸人。因而王播奏请京畿内军镇将卒,出入不得携带武器,诸王、驸马及权豪之家,不得在京畿内验试鹰犬及狩猎器械。诏命允从,从此奸盗止息。元和六年(811)三月,调任刑部侍郎,充当诸道盐铁转运使。
王播长于属吏事务,即使案牍烦杂难阅,亦能剖析如流。黠吏妄图诋毁欺瞒,无不被他揭穿而败露。当时天下多事,大理寺议罪,条目繁杂。王播将前后格条全部集中,置于座右备查,凡详审裁决,疾速如神。当时一班属吏幕僚,无不叹服至极。
元和十年(815)四月,改任礼部尚书,代理使务如前。这之先,李巽让程异做江淮院官,程异又通晓钱财货币之事,及至王播代理使务,奏请程异为副使。当王师讨伐吴元济时,令程异乘驿车往江淮,征集了大批军用物资,为平定叛乱出了大力。及至皇甫钅甫寸执政,惟恐王播被重用,于是奏请命程异代理使务,王播只担任本官便可。元和十三年(818),检校户部尚书、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
穆宗即位,皇甫钅甫寸被贬斥,王播屡次上表请求调回京师。长庆元年(821)七月,召还,拜刑部尚书,再度兼任盐铁转运使等职。十月,兼中书侍郎、平章事,代理使务如故。长庆年间,内外权臣大都彼此借助。王播因主管铜盐之事擢居宰辅之位,专侍奉承迎合,而对国家安危大计,不出一言。此时河北又叛乱,朝廷用兵讨伐。恰好裴度自太原入朝晋见,朝野上下一片议论,说裴度不宜身居朝外。次年(822)三月,诏令裴度留朝重掌政事,命王播替代裴度为淮南节度使、检校右仆射,代理使务如故。王播便奏请携盐铁使印赴镇,并奏请另赐上都院印,诏命允从。王播到了淮南,碰上天旱歉收,人相啖食,根本无力缴纳赋税。官府设法征收,百姓户户嗟怨。
敬宗即位,便加授王播为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司空,免去盐铁转运使职务。当时护军中尉王守澄当权,王播权力旁落,于是广求珍异之物,命属吏中心腹秘密结交王守澄,以图他的帮助。王守澄伺机启奏,说王播有才,皇上在延英殿将这话对群臣说了。谏议大夫独孤朗、张仲方,起居郎孔敏行、柳公权、宋申锡,补阙韦仁实、刘敦儒,拾遗李景让、薛廷老等,请皇上开延英殿以便面奏王播为人奸邪,交结宠贵,企图重新受重用。天子年幼,未能采纳他们的意见。从此,舆论纷然不息。次年正月,王播重任盐铁转运使。他既得旧职,便在铜盐税收之内,巧设名目敛取,借故按月进奉,名为羡余钱,实际是正式税额,一心指望奖赏擢升,不顾人们议论。
当时扬州城内官河水浅,遇旱则漕运之船滞阻难行,王播便奏请自城南阊门西边七里港开河向东,弯曲取道禅智寺桥通向旧官河,开凿稍深,航路易于畅通,所开河道长一十九里,其工役用料开支,不破费朝廷省署之钱,当由各地自筹,这样漕运便不再滞阻。后任官员亦仰赖王播此举之利。
文宗即位,加授检校司徒。大和元年(827)五月,王播自淮南入朝晋见,进奉大小银碗三千四百枚、绫绢二十万匹。六月,拜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代理使务如故。二年(828),进封太原公、太清宫使。四年(830)正月,患喉肿暴病身亡,时年七十二,停朝三日,追赠太尉。
王播出身寒门,以文辞入仕,荣登华贵之位,颇富才名。但随势沉浮,不保持士人节操,依靠奸邪手段获取进升,君子以为羞耻。然而王播天生勤于属吏职事,遇使务堆积,胥吏满庭等候裁决,簿书堆满案几,别的人简直束手无策,而王播处理起来得心应手。
王播之子王式,弟王炎、王起。王炎,贞元十五年(799)登进士第,屡次升官至太常博士,早逝。其子铎、镣。
3.盖追先帝之殊遇,预报之于陛下也
《前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i)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xiè)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 )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 )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 )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原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yòu )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rǎng)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 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不是预报的预报,是欲望的欲。
4.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这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在您的身上进行报答。
出自三国诸葛亮 《出师表》,原文选段: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译文:
然而侍卫臣僚在内勤劳不懈,忠心的将士在外舍身忘死,这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在您的身上进行报答。您应该广泛听取臣下的意见,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的美德。激发志士的勇气,不应当妄自菲薄。援引不恰当的譬喻,以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蜀汉建兴元年(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建兴五年(227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即这篇《出师表》。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前出师表》,是中国三国时代蜀汉丞相诸葛亮写给后主的一篇表。表文表达了作者审慎勤恳、以伐魏兴汉为己任的忠贞之志和诲诫后主不忘先帝遗愿的孜孜之意,情感真挚,文笔酣畅,是古代散文中的杰出作品。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出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