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文言文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蜀道难》选段,按要求答题)
1.阅读下面的《蜀道难》选段,按要求答题
(1)作用是:统摄全诗,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击主旨,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2分)
(2)答案示例一:“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极写山势高危,蜀道难行,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黄鹤也不能飞度,猿猱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
答案示例二:“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2分)(举一个例子并分析即可)
(1)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抒发出他对蜀道高峻艰险所感到的惊愕、感慨;统摄全诗。
(2)夸张:为了强调秦蜀交通阻隔时间之久远,他说是“四万八千岁”,为了突出青泥岭山路之盘曲,他说是“百步九折”;而为了显示蜀道之高耸,他甚至夸张说连为太阳驾车的六龙至此也要掉头东返……这些极度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物实际,但却有力地突出了蜀道之艰险雄奇,突出了它不可攀越的凛然气势。(举一个例子并分析即可)
2.高一语文必修3蜀道难课后习题答案
关于练习 一 朗读并背诵这首诗,说说全诗为什么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对诗意的转折和抒情的变化有什么作用? 设题意图:让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另外,让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掌握这首诗篇章结构、内容转换和韵律变化的一些规律。 参考答案: 这是一首乐府诗,虽然没有了乐律可依,但却自成一格,具有歌行体的特点,即音韵流畅激扬,节奏回环往复,情感逐次升华。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既是作者咏叹的主题,也是诗意转折和抒情变化的标志。它在第一段出现,像晴天霹雳震撼人心,开启出一篇“奇之又奇”的文字;在第二段出现,承前启后:承接前面的“畏途巉岩不可攀”,引发后面的“其险也如此”;在第三段出现,曲终奏雅,再三致意,其殷切关心之意,溢于言表。
从形式上看,每次呼出这句话,都完成了一种韵律的转换,即抒情、议论和描写之间的交替。 二 与李白同时代的诗评家殷璠称本诗“奇之又奇”,试以第一段为例,说说诗人展开了哪些艺术想象,奇在何处。
设题意图:通过对本诗第一段的赏析,让学生体会这首诗想象丰富奇特的特点。 参考答案: 在第一段中,诗人展开的艺术想象有对蜀王开国的遥想,有对“五丁开山”的叙述,有对蜀道山高水急的描绘。
诗人善于借助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展开想象,给“蜀道难”的命题增添了神秘色彩;还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夸大险情,令人触目惊心;此外,还用飞鸟猿猱来做陪衬,写它们的无计可施,来反衬人行的艰难。 由于想象丰富和写法独特,就创造出了一个“奇之又奇”的艺术世界。
三 这是一首乐府古诗,句式以七言为主,杂以其他长短句,参差错落,如行云流水,一气贯注。试给下列诗句划分节奏,并体会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
设题意图:让学生给不同的诗句划分节奏,体会这首诗的音律美,同时考察背诵语气的准确性及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参考答案: 1.噫吁嚱,危乎/高哉! 2.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4.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5.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6.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四 唐代孟棨《本事诗》载:“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
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回,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
试发挥联想和想象,改写成一则小故事。 设题意图:阅读这则小故事,了解一下李白的逸事,增强读诗的兴趣。
通过这样的改写练习,提高学生文言与白话的语言转换能力。 参考答案:略。
3.阅读《蜀道难》,完成文后各题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
【小题1】分三层:第一层叙述蜀地亘古闭塞的状况。
第二层描述秦蜀间崇山峻岭的地貌,是闭塞的原因。第三层叙述蜀道由来,以神话表现劳动人民开凿蜀道时的悲壮惨烈、可歌可泣。
【小题2】“上有”“下有”等四句是从“面”上即整体上写蜀道之难;“青泥”等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 诗人着重描写青泥岭曲折盘桓、随山萦回的险道和峻危的山势,尤其是人们手扪星辰、紧张屏息、抚胸长叹的惊惧惶悚,表现了蜀道之难。
【小题3】不重复。虽然都写了山川的险峻,但前者是静态描写,而后者是动态描写,且配合着万壑雷鸣般的轰响,形成排山倒海的震撼心魄的气势;前者点面结合,后者全面概括;前者写人的感受,以表现山峰特别是青泥山的高峻,后者写山川奇险,是为了渲染惊心动魄的气氛及给旅人造成的心理震撼,为“嗟尔远道之人”张本,为第三段写社会环境险恶铺垫过渡。
【小题4】“但见”“又闻”句渲染了凄清恐怖、幽静孤寂的气氛,“连峰”四句渲染了令人心胆俱裂的惊险气氛。【小题5】不矛盾。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是模拟蜀人口气,以诫友人慎入蜀,意味尤为深长。【小题1】试题分析:蚕丛及鱼凫。
等原句可概括出层次大意。考点: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点评:本题可根据文章语句大意分出层次,概括意思。【小题2】试题分析:青泥不是写的具体的青泥,而是写的青泥岭的情况。
目的是突出蜀道之难。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点评:本题要根据题目及文章的写作意图来分析。【小题3】试题分析:二者都写了山川的险峻,但一个是动,一个是静。
通过文字可以看出。考点: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点评:本题要理解该部分意思,然后从艺术手法方面考虑。【小题4】试题分析:文中用了但见、又闻这些词语,目的是渲染惊险的气氛。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分析能力。点评:本题要找准句子中营造气氛的关键词语,从中分析营造了怎样的氛围即可。
【小题5】试题分析: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意思是:你这个远方而来的客人,为了什么而来到这险要的地方?是劝友人不要入蜀,因此不矛盾。考点: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能力。
点评:本题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分辨。 前后两句的意思实质是一样的。
4.蜀道难 练习解答
1.诗中"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是为了表现什么?
表达了蜀于外界隔绝的时间久
2."蜀道"出现后,作者为什么写"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揉欲度愁攀缘"?
照应一句话"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越蜀道的困难
3.(1).第一段中正面描写"蜀道难"的语句是_--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清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写出了蜀道怎样的特点?
崎岖道路难走
4.(1)."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请展开想象,描绘这几句展现的场景.
蜀道里面人烟少
(2)."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虺,砰崖转石万壑雷。 "请展开想象,描绘出这几句诗展现的画面.
山的陡峭和瀑布的声音之大 壮观
(3).上面两组诗句分别表现了蜀道怎样的特点?
道路难走崎岖,人烟少,山峰陡峭,
5. 请结合全诗,说说李白的浪漫诗风是怎样表现的.
就拿上面的句子来说,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事物
5.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三蜀道难课后习题四答案
唉呀呀,多么危险多么高峻伟岸!蜀道难行赛过攀上遥遥青天!蚕丛、鱼凫这两位古蜀国的帝王,他们建国的年代已多么邈远茫然。自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长安西面太白山阻挡,峰峦起伏只剩一条飞鸟的路线蜿蜒曲折,一直爬上巍峨的峨嵋山巅。山崩地裂,埋葬了五位英雄壮士,这样以后高险的山路和栈道才相互勾连。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冲向天空纡回曲折的大川。善于高飞的黄鹄尚且无法飞过,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青泥岭多么曲折绕着山峦盘旋,百步之内萦绕岩峦转九个弯弯。可以摸到参、井星叫人仰首屏息,用手抚胸不已徒来长叹。
西行的游子啊,请问你何时回还?险山恶水,可怕的蜀道实在难以登攀!只看到古树丛中传出鸟儿阵阵悲号,雄雌相随飞翔在荒凉的山林之间。月夜听到的是杜鹃悲惨的啼声,令人愁思绵绵呵这荒荡的空山!蜀道艰难啊,难于攀上遥遥青天,听后也会使人生愁,吓得脸色突变。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着;水石相击转动像万壑鸣雷一般。蜀道哇,竟是如此的艰难;唉呀呀你这个远方而来的客人,为了什么要来到这个地方?
剑阁那地方崇峻巍峨高入云端,只要一人把守,千军万马也难攻占。驻守的官员若不是自己的亲信,就会变成叛乱者。早晚既要提心吊胆地躲避老虎,又要警觉防范长蛇的灾难。豺狼虎豹磨牙吮血真叫人不安;毒蛇猛兽杀人如麻即令你胆寒。锦官城虽然说是快乐的所在;如此险恶还不如早早地把家还。蜀道太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令人不免感慨与长叹!
把自己想成李白!!!!!!!!!!
6.关于高一语文必修三第四课《蜀道难》的一题
1.这首乐府诗以七言为主,却有不少杂言句,试举例划分节奏,说说它们对本诗的风格起什么作用?透析:本诗中有许多散文化的诗句,它们的节奏变化多端,例如:①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②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③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④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它们是诗人在描写奇险无比的蜀山蜀水蜀道时,感情的熔岩奔涌而出,不能自已,冲口而出的诗句。
这样的散文诗句夹杂其间,显得辞气起伏,荡气回肠,表现了诗人炽热奔放的感情,形成了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反复出现了三次有什么作用?透析:这一句是全诗的主旨句,它极度夸张地概括了蜀道之难:蜀道险峻难行,环境恐怖险恶,社会危机潜伏。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自《诗经》以来古代民歌中常用的反复这一形式,让这一句随感情的起伏和自然景物的变化凡三见。第一次在诗篇的开头破空而来,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壮的基调,并从内容上统摄全篇。
中间则出现在描写蜀道险峻难行和旅途恐怖凄清的感受之后,是此时诗人魄动心悸、不能自已的感情的体现。最后出现在诗尾,是对蜀中山川险恶和社会阽危的深沉浩叹。
总之,主旨句每次都出现于它不得不出现之处,贯串始终,推动内容层层深入,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畅快淋漓之感。3.本诗热烈奔放的情感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体现在哪些方面?透析:第一,表现在夸张手法的运用上。
诗人以“四万八千岁”夸张叙述蜀国亘古闭塞的状况;以黄鹤飞不过,猱猿愁攀援夸张描写蜀道难行;以百步九折夸张山路的曲折盘桓;以“六龙回日”“去天不盈尺”“扪参历井”夸张山峰的高峻。第二,表现在民间传说和神话的运用上。
诗人以羲和驾六龙载太阳神的神话传说表现蜀道之上壁立千仞的险峻,以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蜀道开凿过程中人和自然的斗争,表现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开天辟地的伟大力量。第三,表现在作者丰富的想象上。
作者借助神奇的想象:想象六龙回日,想象扪参历井,想象畏途上的凄清感受,使全诗罩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第四,表现在本诗以散文化句式入诗而形成的不同凡响的节奏和旋律上。
4.写剑阁的一段包含哪些内容?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透析:这一段写了剑阁易守难攻、为蜀中门户的形势:对守蜀者成为割据势力的担忧;对蜀中惨烈战祸的揣想;对赴蜀居蜀者的告诫。
当时许多节度使盘踞要地,圣眷最浓的安禄山更是手握重兵。作者写剑阁之险,蜀中战祸之烈,意在申诫、讽喻统治者注意太平景象下潜伏的危机。
后来的“安史之乱”和唐后期的“藩镇割据”,充分说明诗人的忧虑是多么深远。5.本诗的结构和思路是怎样的?透析:开篇:主旨句一现思路:秦→蜀。
古→今。客观→主观。
自然→社会。写险→申诫解题指导一 这是一首乐府诗,以七言为主,却有不少杂言句,节奏多变化,与散文句法相似。
试给下面的诗句划分节奏,朗读几遍,说说它们对本诗的风格起什么作用。1.噫吁 ,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3.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4.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鉴于这首诗较长,且内容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之始不宜要求学生背诵,所以先设计此题,而将背诵练习置于最后,体例与本单元其余诸课异。
目的是使学生初步适应这首诗节奏的变化,读出一点韵味来,不要把某些句子读成散文,这对领会诗人炽烈奔放的感情和飘逸的风格极为必要。这是一首杂言体诗,但跟其他诗人的这类体裁作品和李白的另一些这类体裁作品(如《将进酒》《梁甫吟》《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等)相比,都有显著的不同。
这不同就在于:其中的某些句子(如练习中所列举的)如果孤立地看,确属散文句。但我们不这样称它们,因为它们毕竟是诗的整体中的一部分,只能说它们是散文化的诗句,或句法与散文近似。
这当然不能随意而为,没有李白那样的气概,那样的英才,是驾驭不了的。参考答案:1.噫吁 ,/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噫吁 ”是复合叹词,须一气读出,中间不得停顿。
“危乎高哉”亦当一气读,“乎”有延长音。“之”“于”皆当轻读。)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表示极短停顿。
“有”有余音。“之”轻读。)
3.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后声断气不断。“//”表较长停顿。)
4.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轻读。)
这些诗句都仿佛是诗人在炽烈感情的驱动下,不能自己,脱口而出,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奔放豪迈的风格。二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这道题是为鉴赏诗的内容设计的。
重点是前一问,后一问是对前一问的补充,意思是可以从形式入手,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当先问后一问,然后分析“蜀道之难”一句的含义。此题有一定的难度,不宜过早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