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怎样判断是否读重音(古文朗读停顿划分是怎么判断的?秘诀?)
1.古文朗读停顿划分是怎么判断的?秘诀?
先练习加标点,再体会根据内容、语气停顿。
先说断句。韩愈说过,“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古代的文章都没有标点符号,完全靠读者去断句。断句没有任何秘诀,完全靠自己反复阅读、逐渐理解。
读懂以后,自然就会断句了。例如,第一次读到真正的古版文言文:“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是很难懂的。
反复读懂后,就会给它加上标点符号:“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再说停顿。有了会断句的基础,再根据句子中每个词的分量,就会明白哪些字词需要拖长或带过,哪里需要稍作停顿。
在应该稍作停顿的地方停顿。下面,以《学奕》为例,用“|”提示一下可停顿处:“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2.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划分方法
原发布者:李鹏亚
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划分方法
【篇一: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划分方法】
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三、方法指导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
(1)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 “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
例如至若春和景明若夫淫雨霏霏然则北通巫峡诚宜开张圣廷
(2)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例如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
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
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49(2c7若句首出现过渡性的词语。如3.谓语与补语间要停顿。如:予将告2
3.怎么判断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
重读闭音节是指:这个动词是重读音节,同时单词的最后也是以辅音字母结尾的闭音节。
①单音节词几乎都按重读音节对待。
②双音节名词60%以上是第一个音节重读;双音节动词有90%以上是第二个音节重读;
③三个或三个以上音节的单词中有比较大的一部分是倒数第三个音节重读;
④能辨清词头、词干和词尾的,一般都是词干重读;
⑤含有—tion—sion,—ssion等字母组合的,肯定是该字母组合前紧挨着那个的音节重读。
语的单词至少包含一个音节。
音节一般以元音为主进行划分,每个音节一般由一个元音字母或一个元音字母组合加上一个或几个辅音构成。如:dog[dg],head[hed]等,这些单词只有一个音节,叫做单音节词。
含有两个音节的词叫做双音节词,student['stju:d[nt]。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音节叫做多音节词,如:medical['medik。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重读音节
4.请问如何能快速有效的辨别一些文言文或古诗词的多音字
多音字可按词性来区分读音:
长字作动词时为涨,作形容词时为常.
比如有很多名词在作动词时就为去声.如衣,王,食等字.
古人平仄是按古音调来定的.古音调为平、上、去、入四声,平声对应是普通话的一二声,上声对应是三声,去声对应的四声,而入声在普通话中消失了(只在方言中有留存如乐山话、广东话等),古入声字演化过程中其读音一部分归入了一二三四声(如,一、七、八、不、六……都是古入声字,你看看他们现在属什么声调),所以你按1.2声是平声,3.4声是仄声这种作法去找,大至准,不准的多半是古入声字。
5.怎样判别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
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夫”、“若夫”、“盖”、“故”、“惟”等,诵读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接。
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如:
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②可/以一战。
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②永之人/争/奔走焉。
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应为“其一/犬坐/于前”。)
五、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分原貌。如:
①望晚/日照/城郭(句中“望晚”是“向晚”意,即接近黄昏之时,原句是主谓结构,如读成“望/晚日/照城郭”,就读出了另一种理解。)
②瞻余马首/可也。
六、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七、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
①虞山/王毅叔远甫/刻。(“虞山”是山名,“王毅叔远”,姓王名毅字叔远,“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八、“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
①余闻之也/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