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里兼字的意思有哪些(文言文里兼字的意思有哪些)
1.文言文里兼字的意思有哪些
①同时占有几样东西或进行几件事情。《鱼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兼职;兼任。《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③兼并;合并。《过秦论》:“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④加倍的;双倍的。《汉书·韩信传》:“受辱于跨下,无兼人之勇,不足畏也。”
⑤两;二。《狱中杂记》:“一人倍之,伤肤,兼旬愈。”
⑥加上;加之。《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⑦并且;而且。《赤壁之战》:“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
2.文言文里兼字的意思有哪些
①<副>同时占有几样东西或进行几件事情。
《鱼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②<动>兼职;兼任。
《<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③<动>兼并;合并。
《过秦论》:“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④<形>加倍的;双倍的。
《汉书·韩信传》:“受辱于跨下,无兼人之勇,不足畏也。”⑤<数>两;二。
《狱中杂记》:“一人倍之,伤肤,兼旬愈。”⑥<动>加上;加之。
《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⑦<连>并且;而且。
《赤壁之战》:“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
3.“兼”在古文中有哪些意思
兼字的意思
〈动〉
1. (会意。小篆字形,从又(手),从秝( lì)。字形象一手持两棵庄稼。本义:一手执两禾。引申为同时进行几桩事情或占有几样东西)
2. 同时具有或涉及几种事务或若干方面 [hold two or more…concurrently]
兼,并也。——《说文》
兼执之,以进。——《仪礼·聘礼》。注:“犹两也。”
兼巾之。——《仪礼·士昏礼》。注:“六豆共巾也。”
兼诸弣。——《仪礼·乡射礼》。注:“并矢于弣。”
不可得兼。——《孟子·告子上》
丞相兼枢密使。——宋· 文天祥《后序》
兼百花之长。——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兼筑雕刻。——蔡元培《图画》
3. 又如:兼祧(一子兼作两房的后嗣。祧继承上代);兼资(与通;并有);兼署(官吏除本职外,又兼理其他职务);兼味(指两种以上的菜肴)
4. 合并,由部分合成整体 [merge;combine;amalgamate]
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贾谊《过秦论》
5. 并吞;兼并 [annex (territory) by force;swallow up]
其兼天下不难矣。——《韩非子·亡征》
孺子长矣,而相吾室,欲兼我也。——《左传·昭公八年》
6. 又如:兼列(犹兼并);兼畜(犹兼并,并吞);兼弱攻昧(吞并弱者攻打昏者)
7. 倍,加倍 [double]
王馈兼金一百。——《孟子》。注:“其价兼倍于常者。”
利不兼,赏不倍。——《马王堆汉墓帛书》
读书倍文,功力兼人。——唐· 韩愈《韩滂墓志铭》
兼旬愈。——清· 方苞《狱中杂记》
8. 又如:兼只(几只,数只);兼日(连日,不止一日);兼旬(二十天);兼通(通晓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问或技艺)
9. 重复;累积 [repeat;accumulate]
[家人]重金兼紫,相继为藩辅。——《后汉书·宦者吕强传》
10. 尽;竭尽 [exhaust]
圣人纵其欲、兼其情,而制焉者理矣。——《荀子》
夫日兼照天下,一物不能当也。人君兼照一国,一人不能壅也。——《韩非子》
11. 胜过;超越 [be superior to]。如:兼人(胜过别人。表示一个人能干两个人的事)
12. 同,连同 [be the same as;together with;along with]
寒暑不兼时而至。——《韩非子·显学》
〈形〉
1. 全部;整个 [whole]
兼天下之众,莫敢不为其所好,而辟其所恶。——《商君书》
2. 又如:兼裒(广为聚集)
1. 表示并列关系。和,与 [and]。如:兼罗(并列);兼言(合在一起说)
2. 表示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and;besides]。如:兼之;兼且(并且)
〈副〉
1. 表示另一方面,可译为“还”、“同时”、“再加上”之类 [still;yet;even more]
兼有步兵。——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2. 又
兼仗父兄之烈。
兼与药相粘。——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兼用刺激。——蔡元培《图画》
4.什么叫兼语(文言文中)
兼语式,其结构形式是“主语+谓语+兼语+谓语”。
古汉语中的兼语式结构,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使令类 使令兼语结构,在兼语前一般得有“使”、“令”之意的动词充当谓语,兼语后的谓语及其宾语,常表示主语对兼语的要求等。例如: 1. 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皇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国史官走上前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相会饮酒,秦王命令赵王弹瑟。 2.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
则在舟中矣。 (《肴之战》) 晋襄公派阳处父去追孟明等人,追到黄河边,孟明等人已登船离岸了。
使令式兼语也有不用使令性动词的。如: 3.权即遣肃行。
(《赤壁之战》) 孙权立即派遣鲁肃前去。 这种格式的兼语有时可省略。
例如: 4.计末定,求人可使( )报秦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 商议还没有决定下来,要找一个能够派遣(他)去答复秦国的人。
5.民悦之,使( )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五蠹》) 人民爱戴他,就推举(他)统治天下,称他为有巢氏。
二、命名类 这类兼语格式,前一动词一般是“谓”、“名”、“号”、“称”等,后一动词一般是“曰”、“为”等。 例如: 6.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 向宠将军,性格品德善良平正,熟悉精通军事,以前曾经试用过,先帝称赞他能干,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担任中部督。 7.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游褒禅山记》) 唐朝慧褒和尚最初在山麓建筑庐舍定居下来,而且死后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称呼它叫“褒禅山”。 “命名式”的句中兼语有时也可省略,如: 8.林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 )蟹壳青。
(《促织》) 村里有个好事的年轻人,驯养着一只蟋蟀,自己叫(它)为“蟹壳青”。 三、“以……为……”类 “以”属于动词,“以……为……”含有“致使”之意,与现代汉语的“拿 (用)……当作……”或“把……当作……”相当,这时,“以……为……”属于兼语式。
例如: 9.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 必须用长安君做人质,兵才派出来。
10.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备并力逆操;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 (《赤壁之战》) 于是(孙权)用周瑜、程普当正副统帅,率领军队同刘备联合起来迎击曹操,用鲁肃当参谋长,帮助谋划作战的方针策略。
这种格式的兼语结构,“兼语”有时可以省略,例如: 11.夫颛臾,昔者先王以( )为东蒙主。 (《论语•季氏》) 颛臾,从前周天子让(他)作主祭东蒙山神的人。
四、“拜……为……”类 文言中的“拜……为……”类兼语结构,前一动词一般是“拜”、“立”、“封”、“迁”、“留”等,后一动词一定是“为……”。例如: 12.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回到赵国后,赵王认为他是一个才能的大夫,出使诸侯国家能不被欺辱,便提升相如做上大夫。 13.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十天不回来,就请让我立太子为王,以便断绝秦国要挟的念头。 这种兼语结构,兼语有时省略,有时省略后一动词”为”.例如: 14.以相如功大,拜( )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 因为相如功劳大,拜(相如)为上卿。 15.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 )为太史令。
(《张衡传》) 安帝平素听说张衡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特地派公车征诏他,任命他做郎中,又升迁(他)做太史令。 五、“有”、“无”类 “有”、“无”类兼语结构,兼语前固定为动词“有”或“无“,兼语后为其它动词。
例如: 16.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愚公移山》)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刚七八岁,也蹦跳着前去帮助他们。
17.且籍与江东弟子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项羽本纪》) 我率领江东父老的子弟八千人渡江向西进军,现在竟没有一个人回来,即使江东父兄同情我做王,我有什么面目见他们呢? 六、“有……者”类 文言中有用“有……者”构成的兼语式,动词“有”的宾语又作后边成分的主语,这类兼语式中“有”字引进一个新提出的人或事物,“者”字通常用来表示提顿。例如: 17.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 有个姓蒋的,享有这种(捕蛇抵税)好处已三代了。 18.客有吹筒箫者,倚歌而和之。
(《前赤壁赋》) 有个吹筒箫的客人,倚歌声吹筒箫应和。 七、原因类 原因式的兼语结构,兼语前后没有固定的词语,但兼语后的谓语(动词或形容词)是兼语前谓语的原因或理由,此种情况不常见。
例如: 19.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南村的孩子们欺我年老无力,忍心当面抢劫象盗贼。
现代汉语根据谓语间表明作用的不同,兼语式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使令类 前一个谓语常常是含有“使令”意思的动词,后一个谓语表明前一个谓语的目的或结果。
前一个谓语常用“叫”、“让”、“请”、“使”、“。
5.文言中有哪些“兼词”?各解释为什么?
古代汉语中,有的字代表了两个词的结合.这种字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这样的字便成为兼词 常见的兼词有"诸","焉","叵","曷","盍","旃".这种字的读音有的是它代表的两个词的声音的拼合,如:"旃"是代词"之"和介词"焉"的合音,"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于"古音"wū")的合音,"叵"是否定副词"不"和动词"可"的合音.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兼词都是合音词.另外,需要特别指明的是,兼词并不是独立的一类词. 下面,把常用兼词的具体用法介绍一下. "诸"字用在句中是兼代词"之"和介词"于"两个词,而用在句尾时,则见代词"之"和语气词"乎"两个词.如:(1)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 (2)乃赏成,献诸抚军.(《促织》) (3)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庄暴见孟子》) 句(1)(2)的"诸"为"之于"的合词,而句(3)的"诸"为"之乎"的合词. "焉"作兼词一般都用在句尾,既可兼"于之"或"于是"又可兼"于彼".如:(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盍","曷"("曷"通"盍")两词都是兼疑问代词"何"和否定副词"不"两个词.如:(1)子曰:"盍各言尔志 "(《论语·公冶长》) (2)时日曷丧 予及汝偕之!(《尚书·汤誓》) "叵"否定副词"不"和能愿动词"可"两个词.如:(1)布目备曰:"大耳儿最叵信."(《后汉书·吕布传》) (2)居心叵测. "旃"这个兼词比较少用,兼代词"之"和语气词"焉"两个词.如:舍旃舍旃,苟亦无然.(《诗经·采苓》) 兼词“诸”、“焉”之比较 古代汉语中,兼词“诸”、“焉”出现的频率颇高,且为两类不同兼词的典型。
对之加以比较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兼词的一般特点,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一、“诸”是合音兼词;“焉”是非合音兼词。
“诸”不仅意思和作用是合二为一的,而且读音也是由两个字的声韵调拼合而成,类似反切注音,上字取声,下字取韵调。如: (1)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肴之战》) (2)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 (1)例中的“诸”字, 是“之于”的合音, 之(zhī)+于(yū)=诸(zhū)。──此处“于”依古音韵体系说,“于”属“鱼韵”,故其韵母为U;(2)例中的“诸”字,则是“之乎”的合音,之(zhī)+乎(hū)=诸(zhū)。
而“焉”在读音上不存在象“诸”那样的拼合关系。如: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 此例中“焉”字仅仅兼有“于之”两字的意思,读音上却不是“于之”的拼合,于(yū)+之(zhī)≠焉(yān)。 二、“诸”既可用在陈述句中,又可用在疑问句和感叹句末;而“焉”一般只用在陈述句末。
“诸”用在陈述句中,相当于“之于”。如: (4)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愚公移山》) “诸”用在疑问句末和用在感叹句末,都相当于“之乎”。如: (5)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 (6)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 “焉”作为兼词,既不用在陈述句中,亦不用在疑问句末,只使用在陈述句末。
如: (7)肉食者谋之,有何间焉。(《曹刿论战》) 三、“诸”、“焉”从词性上看,均为实词和虚词的结合,不过它们结合的形式相异,“诸”是实词在前,虚词在后,而“焉”正好与之相反,虚词在前,实词在后。
“诸”有两种结合形式,句中“之于”,即代词+介词;句末“之乎”,即代词+语气助词。如: (8)乃赏成,献诸抚军。
(《促织》) (9)汤诛桀,武王伐纣,有诸?(《左传》) (8)例“诸”是“之于”的结合,“之”称代“促织”;“于”引进介绍对象;(9)例“诸”是“之乎”的结合,“之”称代“汤诛桀”、“武王伐纣”这两件事,“乎”为语气助词。 “焉”用在句末,即介词+代词,介词仅是“于”字,代词有“之”、“是”、“彼”等等。
如 (10)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庖丁解牛》) (1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劝学》) (12)祁奚告老,晋侯问嗣焉。(《左传·襄公三年》) 四、“诸”用在及物动词后,或作宾语,或作宾语以及用“于”字引出动作等的补语;“焉”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和动宾词组后,仅做补语。
“诸”在疑问句末作及物动词的宾语。如: (13)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论语·子罕》) 上述(2)(5)(6)(9)四例皆同此例。
“诸”在陈述句中作及物动词的宾语以及用“于”引出动作等的补语。如: (14)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
(《肴之战》) 上述(1)(4)(8)三例亦同此例。 “焉”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和动宾词组的后面,充当处所、对象、范围和比较性的补语。
如: (1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焉”充当不及物动词“出”的补语,上述(7)(11)两例同此。
(16)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焉”充当形容词“大”的补语。
6.文言文中6个兼词的读音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刚帮你参考别人的理解:
古代汉语中,有的字代表了两个词的结合.这种字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这样的字便成为兼词 。
常见的兼词有"诸","焉","叵","曷","盍","旃".这种字的读音有的是它代表的两个词的声音的拼合,如:"旃"是代词"之"和介词"焉"的合音,"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于"古音"wū")的合音,"叵"是否定副词"不"和动词"可"的合音.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兼词都是合音词.另外,需要特别指明的是,兼词并不是独立的一类词.
下面,把常用兼词的具体用法介绍一下.
"诸"字用在句中是兼代词"之"和介词"于"两个词,而用在句尾时,则见代词"之"和语气词"乎"两个词.如:
(1)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
(2)乃赏成,献诸抚军.(《促织》)
(3)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庄暴见孟子》)
句(1)(2)的"诸"为"之于"的合词,而句(3)的"诸"为"之乎"的合词.
"焉"作兼词一般都用在句尾,既可兼"于之"或"于是"又可兼"于彼".如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盍","曷"("曷"通"盍")两词都是兼疑问代词"何"和否定副词"不"两个词.如:
(1)子曰:"盍各言尔志 "(《论语·公冶长》)
(2)时日曷丧 予及汝偕之!(《尚书·汤誓》)
"叵"否定副词"不"和能愿动词"可"两个词.如:
(1)布目备曰:"大耳儿最叵信."(《后汉书·吕布传》)
(2)居心叵测.
"旃"这个兼词比较少用,兼代词"之"和语气词"焉"两个词.如:舍旃舍旃,苟亦无然.(《诗经·采苓》)
7.文言文中的兼词
常见的兼词有“诸”“焉”“盍”“曷”“叵”“旃”。下面把常用兼词的具体用法介绍一下。
1.“诸”的位置不同,意思也有所不同。在句中时相当于“之于”(“之”是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她它”),在句末时相当于“之乎”(“乎”是疑问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
例:
①投诸勃海之尾、隐土之北。(《列子 •汤问》)
②乃赏成,献诸抚军。《促织》
③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
④子闻诸?(《左传 • 昭公八年》)(闻诸:闻之乎,听说过这件事吗?)
2.“焉”根据语气的不同,可理解为“于何”(在哪里)或“于此”(在这里,在那里)。
例:
①且焉置土石?(《列子• 汤问》)
②驰椒丘且焉止息。(《离骚》)(且焉止息:暂且在此停息)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
④青麻头伏焉。(《促织》)
3.“盍”相当于“何不”。
例:
①伍奢有二子,不杀者,为楚国患,盍以免其父召之?(《史记• 楚世家》)(免其父:免了他父亲的罪)
4.“曷”通“盍”。
例:
①中心好之,曷饮食之?(《诗经 •唐风 •有杖之杜》)(中心:心里)
②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之!(《尚书 •汤誓》)
5.“叵”是“不可”的合音。
例:
①吾门人多矣,尹子叵测也。(《新唐书 •尹惮传》
有成语“居心叵测”。
6.旃读“zhān\',这个兼词比较少用,是“之焉”的合音,“之”是代词,“焉”是语气词。
例:
①愿勉旃,毋多谈。(杨恽《报会宗书》)
②舍旃舍旃,苟亦无然。(《诗经 •采苓》)
兼词的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还有所体现,如下面这个句子:
他们表示要诉诸于法律,通过法律讨回公道。
我们如果知道“诸”是兼词,就很容易判断出这是赘余的问题,应去掉“于”。
8.古文中兼词是什么用法
兼词属于虚词。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七类。
什么是兼词?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杨伯峻先生。杨伯峻在《文言文法》说:“这类词的特点是,以一个字,却同时起两个不同的词性的作用。有些是合音词,有些却不是合音词;譬如常用的‘诸’字,有时是‘之于’两字的合音,‘之’是代词,‘于’是介词,那么,这一‘诸’字便同时既起代词的作用,又起介词的作用,‘一身而二任了’。因此,我管它叫兼词,因为它表面上只是一个字,却兼任两种词。”简单来说兼词就是指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不同的词类。
常见的兼词有“诸”“焉”“盍”“曷”“叵”“旃”。 古代汉语中,有的字代表了两个词的结合.这种字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这样的字便成为兼词 。常见的兼词有"诸","焉","叵","曷","盍","旃".这种字的读音有的是它代表的两个词的声音的拼合,如:"旃"是代词"之"和介词"焉"的合音,"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于"古音"wū")的合音,"叵"是否定副词"不"和动词"可"的合音.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兼词都是合音词.另外,需要特别指明的是,兼词并不是独立的一类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