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老师去世(古文死了吗)
1.古文死了吗
到现在,我们老中青三代,几乎不能读中国书,中国人不能读中国自己祖先的书,这在全世界的民族是一种很奇怪的现象。
我们说中国人不能读中国书,不是说我们不能读小说,不能读报纸,不是。是我们中国人不能读代表中国文化的这些经史子集。
为什么不能读经史子集呢?除了这些经史子集我们认为它很高深之外,还有另外一点,这一点困难让我们垂头丧气,什么困难呢?我们不能读文言文,就不能读经史子集。现在的中国人,已经不能读文言文了。
那么你说文言文很难读啊,我不能读文言文,情有可原啊。现在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请问文言文难读吗?我们有文言文难读的印象,也是民国初年五四时代那些知识分子告诉我们的。
五四时代这些知识分子是非常奇怪的:首先,他们把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对立起来,然后,他们再把现代跟传统对立起来,他们又说,我们现代化必须放弃传统。我们就感觉很奇怪:为什么曰本没有放弃传统也能现代化?单单只有中国人一定要放弃传统才能现代化?你放弃传统了,你的现代化又在哪里?所以这是一个对立的思想。
然后这个对立的思想,用在语言的教育上,他又告诉我们:你要学白话文,白话文是很重要的。白话文重要,白话文有意义,这我们承认。
但是,他说:要学白话文,一定要把古文打倒!胡适之就曾经做了一篇小小的文章,来教我们这个道理,这篇文章我会背的,他的文章题目叫做《古文死了》,他说:“古文死了!古文死了!死了两千多年了!他的那些孝子贤孙不敢替他发丧,就不敢替他报告死的消息,现在我胡适之出来宣布:古文死了!古文死了!你们要庆祝就去庆祝吧!你们要痛哭就去痛哭吧!”我们要学白话文要放弃古文吗?还有一点,古文难学吗?我们先要把这个问题解决。今天我们才能够要教儿童读古文,甚至教儿童读经典的这种教育。
首先,我们先来分析,什么叫做古文?什么叫做白话?古人在讲话,也是在讲白话,所以我们在看戏的时候,他们有唱歌的时候,唱歌的时候是在念诗,那个歌词都是古文,但是他们也有口白,什么叫口白?就是他们普通的讲话,他们普通的讲话就是白话,所以古人也跟我们一样讲白话。但是,我们一个人在讲话的时候,我们从头脑的思考到我们讲话,只有三寸的距离,我们想到什么就讲什么,因此我们讲话是比较没有那么严格的,没有那么标准的。
因此,你要把你的一辈子的学习的心得,你要传播下去,你必须把你的思想整理一下,让它非常精确;而且不要那么啰嗦,象我现在演讲很啰嗦,你整理成文章是不能看的,所以要把我们的思想简洁化;第三点,你既然要别人看,而且要流传久远,你必须要把它优美化。所以,我们平常的思想,不是直接讲出来,乃是经过整理,经过提炼浓缩,再把它记载下来,这就变成书面的语言,叫做文言文。
你如果只有记载你的口白,我手写我口,叫做白话文。所以古人当他要很认真地写文章的时候,他就写文言文,他在游戏之作,他就写白话文。
比如,他要写信给家里的人,他就写白话;还有呢,他写小说也写白话。什么叫做小说?就是小小之说啦,小小的说啦,不入流的作品啊,叫做小说。
先秦诸子百家有所谓的九流十家,为什么九流,为什么十家呢?本来九流就九家,但是十家里面有一家叫做小说家,小说家因为不能入流,所以十家实际上剩下九流,可见小说是不入流的。这些文人在写小说,是他的游戏之作,游戏之作就用白话。
那你认为用白话不是很好吗?用白话广泛地传播不是很好吗?现在有这样子想法的人,我们应该加上一点历史的知识,你就不会这样想了。什么意思?如果用白话记载我们的思想,等到三百年、五百年,我们的语言产生变化,于是我们的文字,你就读不通了,所以白话文不能流传久远,不能流传久,也不能流传远。
我们举一个例子,有一个人读《离骚》,《离骚》是屈原的作品,他越读越困难,《离骚》很难读的,这个人越读越困难,他就非常生气,把书摔在地上,骂一句:“写这么难的书,让我读不懂,活该你去跳河!”其实,我们误解了屈原,屈原也饱读群书,当他用文言文来写文章的时候,我们读起来都还很顺;当他用楚地的白话,屈原要把文章写得很活泼、很浪漫,加上一点他的白话,他用白话写作流传几百年、一两千年之后,我们就不了解他在说什么了;流传到几千里地之外,我们就不了解他在说什么了;不止是你我不了解,连注解家都注不出来,所以有些语言已经成千古之谜。为什么?白话!现在《四书五经》比《离骚》还要古老,我们都还读得懂,只要你会通文言文,你就可以上下三千年。
因为三千年来的文章,统统用同一套文言文来写,有了文言文之后,它可以使中国的语言维持稳定,不至于太大的变化,它还可以使我们的白话更加的优雅,更加富有内容。比如说,我们随便讲一句:“今天我到新加坡来演讲,大家反应很好,我讲得不亦乐乎。”
“不亦乐乎”这四个字就是文言文,所以文言跟白话,本来并没有差别多少,是现在我们中国人的头脑被五四时代所洗脑了。我们现在认为:文言跟白话是差别很大的;还有,我们认为:白话是比较好学的,文言是比较难学的。
2.文言文老师
学好文言文 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文言字、词、句式等方面的知识,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才可能顺利地阅读文言文。
1.重视预习,学会自学 课前一定要借助注释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译,不要坐等老师来讲解。预习时注意找出疑难字句提交课堂讨论,向老师、同学请教。
对重点字词要进行归类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相当多的文言实词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我们要善于记忆、比较、归纳、整理,把“字词”学“活”。
可以自己制作一个“常用文言词简表”,列出“词、词类、意义、例句”几个栏目,使知识系统化,提高学习效率。 2.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
但是只把串讲一概当成解释字义的根据,这种本末倒置的方法也是十分有害的。例如“至于劝善规过足矣”一句,课文下面注解为“能够做到规劝行好事,不行坏事就不坏了”。
这仅是串大意,但学生常据此对号入座地去释义,误以为“至于=能够做到”,“足=不坏”,这就脱离了字词的既定意义,造成错误概念。其实“至于”和“足”不解释也行。
而若认为“劝=规劝”,就又脱离了具体语境,因为“规劝”与行善搭配不起来。这个“劝”就是“劝勉”的意思,与“劝学”的“劝”同义。
对翻译和字义的准确解释不加区分,很容易违背理解字义词义的基本原则。 3.牢牢记住主要文言句式 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又有几种不同形式,记住形式,便于识记和理解。
例如,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1)、“。
者,。
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2)、“。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3)、“。
者,。
”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齐策》)(5)、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很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4.提倡诵读 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通过多读多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可培养语言感悟能力。文言文和现代文在语言形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文言文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言,和后来历代作家仿古语言而写成的作品,属古汉语体系,这类文章跟现代文的主要区别在于语言上的差异。
因此文言文学习的难点和重点,也在语言上。文言文中的之乎者也,诘屈聱牙;词的通假、活用、古今异义,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特殊句式,跟现代汉语习惯更有所不同。
所以只有多诵读,才能培养古汉语语感,只有多诵读,才能了解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才能领悟文言文的至善至美。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更是一个“泱泱文章大国”,文言文中有许多为政、为人、为学的好文章,好观点。
还有大量的有生命力的词语和句子,至今仍在延用。只有通过读,尤其是诵读,才能体味其特有的品味和意蕴。
诵读可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借助注释,粗读课文。预习时完成粗读任务。
粗读的首要任务是疏通文字,然后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课文结构。结合注释,根据上下文读两三遍,对课文内容应该能了解六七成了。
粗读中要画出疑难词句,以备在课堂上提交讨论。 第二步,质疑、解难、细读课文。
通过课内细读,要能准确地正音、正形、断句,要解决粗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要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三步,深入领会,精读课文。
精读时要力求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通过精读,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
第四步,鉴赏评价,熟读课文。这一步主要靠同学们在课后主动进行。
要熟读成诵,要强化文言字词的学习效果,深化对课文内容。
3.有没有关于老师的古文
一、《师说》【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人们)爱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
(但是)对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文字,(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大道理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不学),我未能看出那种人(是)明白(事理)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这一类(人),(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 等等,就许多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说:“那个(人)同那个(人)(指老师和学生)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认为(是)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君子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
因此,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贤能,(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听到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他)不受(当时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
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这篇)《师说》送给他。 二、《吕氏春秋·劝学》【原文】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
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
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
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
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
不疾学而能为魁土名人者,未之尝有也。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