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言文才是和只是(只是和但是用古文怎么说)

    1.只是和但是用古文怎么说

    古文同 ”但“。表示转折:只是,但是。

    如: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

    出自:魏晋曹丕的《与吴质书》。

    意思是:刘桢的文风洒脱奔放,只是(但是)还不够有力罢了。他的五言诗很完美,在同代人中最妙。

    扩展资料:

    【但】的其他用法:

    1、只要,―表示假设或条件。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自:唐代王昌龄的《出塞》

    意思: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2、表示范围,相当于“只”,“仅”。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出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木兰诗》。

    意思: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与吴质书

    文言文表示只是的词,文言文中表示仅仅的字,文言文恃才是什么意思

    2.文言是古代具有正宗地位的书面语言吗?

    文言是古代具有正宗地位的书面语言。

    "文言"一词,出自《易传》中的篇名,孔颖达解释:"文谓文饰,以乾坤德大,故特文饰以为文言。""文饰"即是有文采的意思。

    在先秦时期,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差别不是很大,主要的区别是书面语言比口头语言更为精练简洁,辞藻也更为优美和典雅,不仅表现力更为丰富,而且蕴涵着一种审美的因素。 后来,经秦汉及至唐宋,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越来越分化,并最终形成两套语言系统。

    一个人需要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才能够对文言运用自如,文言也成为人们身份和教养的标志,不会文言者被归为"引车卖浆者之流",而文言自身所具有的典丽精致、雅秀俊逸的特别美感,也的确是作为口头语言的白话所无法比拟的。 文言是中国古代官方文献和正统文学所使用的语言,源远流长,虽然在近代的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取代了文言的正统地位,但是文言也绝非自此被弃置不顾,一些重要的文史学术著作依然采用文言来写作,例如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钱锺书的《谈艺录》等。

    出于继承优秀而丰富的古代文化传统的需要,能够阅读文言依然是当代中国人应当具备的文化素质。白话文又称"语体文",是古代书面语言的一种,白话文之"白",是与文言文之"文"相对应而言的,意为不加修饰,是对日常口头语言的照直记录。

    当然,语言从口头到书面总是有所变化的,只是白话文与口头语言基本上是一致的,不会差异到可能发生理解困难的那种程度。 白话文并非是近代才出现的,而是自古有之,只是在古代,作为正宗书面语言的是文言文,白话文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历代的白话文基本是在通俗文学作品中使用,如汉魏乐府民歌、唐代变文、宋元话本、明清小说等。明清时期,虽然白话长篇小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这一历史阶段代表性的文学体裁,但是占据正统地位的仍然是以文言文创作的诗文,白话文真正占据主流地位,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

    才是,文言文

    3.只是什么文言文啊

    良从容步游下邳圯上① 良尝闲②从容步游下邳圯上③。

    有一老父衣褐④,至良所⑤,直⑥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⑦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父曰:“履我⑧!”良业⑨为取履,因长跪⑩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

    良殊(11)大惊,随目之(12),父去里所(13),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14),与我会此。”

    良因怪之(15),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16),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半往。

    有倾(17),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18),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19)也。 【字词注释】 ①选自《史记》。

    ②良:张良,以后成为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的主要谋臣。闲:空闲。

    ③下邳(pī):地名,在江苏省邳县南。圯(yí):桥。

    ④衣褐:穿着麻布短衣。衣:穿,作动词。

    ⑤所:处所,地方。⑥直:故意,特意。

    ⑦殴:打。⑧履我:把鞋给我穿上。

    履:作动词。⑨业:已经。

    ⑩长跪:挺着身子跪着。(11)殊:很。

    (12)目之:看着他。(13)里所:一里左右。

    所:相当于“许”。(14)平明:天刚亮。

    (15)怪之:认为这件事很奇怪。(16)期:约会。

    (17)有倾:不大一会儿。(18)一编书:一册书,一部书。

    (19)《太公兵法》:相传是姜太公所著的兵书。 【诗文翻译】 张良曾经有空闲,从容地在下邳桥上信步闲游。

    有一老人,穿着麻布短衣,走到张良跟前,故意把鞋掉到桥下,回头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拿鞋!”张良很惊讶,想打他,因为他老了,勉强忍着气到桥下捡来了鞋。老人说:“把鞋给我穿上!”张良(想)已经给他捡了鞋,就跪着给他穿上了,老人伸着脚承受,(而后)笑着离开了。

    张良很惊奇,目送老人走了一里左右,老人又回来了,说道:“小伙子值得教导。过五天,天刚亮的时候,和我在这儿相会。”

    张良因此觉得奇怪,跪着回答:“好。”五天后天刚亮,张良去到桥上,老人已经先到了,(老人)发火说:“同老年人约会,(却)晚来,为什么?”(说罢)就走,(嘱咐)说:“五天以后早早相会!”五天后鸡叫头遍,张良就去了,老人又先在(那儿)了,又发怒说:“又来晚了,为什么?”(说罢就)走了,(嘱咐)说:“过五天,再早点来。”

    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应当这样。”

    于是拿出一册书说:“读了这册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说完)就走了,没有说别的,没有再见面。天亮后,(张良)看那册书,原来是《太公兵法》。

    文言文才是和只是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