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初中文言文(怎样教初中学生学好文言文)
1.怎样教初中学生学好文言文
第一,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常言说,文史不分家.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疏远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罗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投江而死.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备相关的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如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学生全部掌握,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在文言文学习和考试中随时调用.
第三,学会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我们生活在当今社会,面对灾难,会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面对丑恶,会抨击、鞭挞;我们会同心抵御外辱.其实这种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面对外辱,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对百姓的困苦,杜甫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以我们在学习古文时,应善于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对比联想,从而揣摩古人的思想,准确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实质.
第四,把握课本,扎实文言文基础.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本中所出现的知识点: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异读字.②词义,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复句.
第五,在学习一篇文言文中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在整体把握课文上落实对段的理解;再次,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词句;最后,在前三个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总之,平时的学习能做到以上几点就会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习古文,一定要学好古文中的动词和通假字.课文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料.把其中的注释一个一个标志出来,每天都看,就象背单词一样.再放到课文中去理解.最多二个月就能大幅提高古文水平.
文言文其实初中还不算难.基本上老师讲的你掌握了就差不多.而且考试之前老师还会划范围,所以考试的话,复习到位的话基本没有问题.
记住重点字词然后再连词成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注意一下语言的表达就可以了.这样翻译文言文的话比较快,而且也比较方便,不需要你可以去背下来.这种方法在被课文的时候优势更会体现出来,可以结合翻译背课文.
理解性内容基本上就是课文里面的名句、中心句.老师应该都会讲到,而且练习里面也很常见,所以如果这部分薄弱的话,考试之前可以翻看笔记,相关部分的练习,中心内容(意思之类)没有问题了,注意一下表达就可以了.
每学一篇文言文都要进行归纳,将一些同义词啊 ,一词多义啊,特殊读音啊,进行列举归纳.经常看看.还有就是可以读读《世说新语》之类的书,不是很难的,多读读,就会有语感的.
如果希望深刻理解的话,可以查找一些资料,比如作者,写作背景、缘由之类的资料.不需要刻意记,大概的了解之后再去看文章,也许又会有不一样的体会.
如果觉得不够保险的话,可以买练习册写写看,自己测试测试.推荐那种有答案的,最好有一定讲解,那样帮助应该会更大.
2.论如何提高初中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1.增强教师的文学素养和教学职业素质
教师的职业素质是影响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文学素养会直接影响文言文的教学效果。因此,要提高初中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和职业素质。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文言文鉴赏能力,丰富自身的知识,能够潜心研读文言文,并领会其精髓;并且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和课堂组织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丰富内心,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学会宽容,提升自身的魅力。教师要学会分配时间,补充大量文言文知识,而且要关注现当代诗词,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2.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提高初中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是继承祖国优秀文化的需要,是提高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的需要;而兴趣就是提高初中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原动力。木村久曾说过“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因此,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才能使初中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对文言文学习饱满的学习情绪,主动、积极地置身于文言文的学习中,才能提高阅读能力。加上文言文自身具备言文分离、历久不变、行文简练、古奥难懂、文句变形且语义跳跃等特征,对学生来说难懂、枯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要激发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的兴趣,首先要设置精彩的课堂导入,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导入可以采用故事式,也可以采用悬念式,还可以是背景式、诗歌式等。课堂导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气氛和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在课堂中教师要学会利用各种手段,创设引人入胜的意境,创设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产生参与探究的动机。
3.加强方法指导,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独立性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指导,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独立性。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克服畏难情绪。其次,教师必须高度重视文言文的朗读、背诵教学,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阅读文言文,增强语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对常用文言实词和文学常识、文化传统等在内的必要知识的积累和梳理工作,奠定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再者,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训练学生语感。对课文反复朗读,才能对课文的美产生审美体验,才能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才能使学生体会课文内容、感情、特色等。最后,教会学生背诵文言文的方法。第一,学生要认真研究背诵对象,找出其内在联系以及能引起记忆的重点词语。以重点词语为“支点”,张开联想的“网络”,记起全部内容,从而加快背诵速度,提高背诵能力。第二,背诵课文时可以分散背诵:可以把背诵材料分成句、分成段来背诵、逐句、逐段背诵。第四,文言文需要反复背诵,每次反复要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4.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的两大主体,其之间的关系是整个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初中生文言文阅读能力不可或缺的途径,所以教师必须积极构建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真诚地尊重、热爱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让学生感受到平等和谐。主动地了解学生,高度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情况,要多鼓励少批评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加强平时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多参加学生的活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3.怎样帮助初中学生学好古文
谈中学生如何学好文言文 胡波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古文的篇目已占课文总数的1/3,且文章思想性、艺术性都很强,堪称典范之作。
因此,学好古文对学生而言极其重要。 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好古文,提高对古文的鉴赏能力,从中获益呢?这一直是一个困扰中学生学好文言文的问题,在此我浅谈一下我这几年在从事语文教学过程中所获得的一点体会。
首先,对文言文的知识结构和学习重点应该有初步的把握。 第一,从字的层面上看,应该做到读得准、写得出,即能准确把握字音和字形,特别要注意对通假字的学习。
比如在《陈涉世家》里面的“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被”字与今天的“披”相同。《隆重对》里面的“孤不度的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中的“信”与今天的“伸”相同。
第二,从词的层面上看,应该从常用实词、常用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或古今同义)等几个方面进行学习。具体点讲,就是从常用实词的一词多义,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词类活用中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以及名词、动词、形容词之间的转化活用现象,古今相同字形的词语在意义上的差别等几个方面进行学习。
比如在词类活用中《狼三则》里面有一个词类活用“其一犬坐于前”“犬”字本来是名词狗的意思在这句话里却是名词用作状语理解为“像狗一样”。还有《桃花源记》里面的“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在古文中的意思是“妻子和子女的意思”在今天的意思却缩小为“成年男性的配偶”。
第三,从句子的层面上看,应该把握几种特殊的文言句式,包括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和判断句等。具体点讲,就是把握省略句中的主语、谓语、宾语以及介词的省略,倒装句中的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在《岳阳楼记》里面有一句“吾谁与归?”)、定语和状语的后置,被动句中的“于”字表被动、“见”字表被动、“为”字(或为…所…结构)表被动、“被”字表被动以及没有被动标志的被动现象,判断句的几种常见格式(如…者,…也。
又如用“为、乃、即”等表示的判断句)。 第四,从文学文化常识层面上看,应留心作家、作品和作者所处时代等文学常识,注意积累古代科举、历法、计时、节日、姓氏称谓和官职升迁等方面的文化常识。
以上知识结构中,第二和第三点是学习的重点内容,第一点和第四点是稍微次要的内容。其次,学习古文时学生还要注意几种学习方法。
①预习。课前,学生可独立阅读课文内容,根据课本提供的内容查阅相关资料,扫除生字生词,解决自己在翻译、理解课文中碰到的问题,增强听课效果,提高自学能力,以便在课堂上与教师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②自译自查。在通读课文时,学生要注意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对照课文注释,挑出通假字记录在本子上。
遇到注释未涉及而自己不理解的词句,可动手查一查相关的工具书或参考资料等,并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在课本上。这样有利于学生提高运用工具书的能力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主动质疑。学生要注意自己在翻译课文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并通过师生对话,互教互学。
楼层: 1 [思路分析]关于如何翻译,请看下面的说明。古文要学好,多记忆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是很关键的。
[解题过程]文言文翻译如何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哪些地方该直译,哪些地方该意译,学会应用“留、补、换、删、调、贯”六字诀,便可以解决。“留”字诀。
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如国号,帝号、年号、官名、人名、地名、职称、器名、物名等,翻译时一般都可以保留。如: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
(《祭妹文》)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荆轲刺秦王》) 以上两例加黑中的词均可保留不译。
“补”字诀。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以足文意。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齐宣王)曰:“不若与人。”
(《孟子》二章) 撤屏视之,一(个)人、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口技》) 以上例句中的内容,都是在译文中应该补充出的。 “换”字诀。
古代单音词今已双音化或古代意思今已换了说法,则应改为现代用语。 燕(子)(麻)雀(哪里)安知(道)(大雁)鸿(天鹅)鹄(的)之志(向)哉(啊)?(《史记·陈涉世家》) 括号中为补出和调换的内容。
燕子是在原来的单音词前(或后)增加辅助成分组成双音词;麻雀、知道、志向是以单音词做词素复合成双音词;哪里、大雁、天鹅、的、啊是换成不同的语言形式。 昨夜入城(市)(做买卖)市,归来泪满巾。
(唐·张俞《蚕妇》) 诗中城换为城市,市换为做买卖。 “删”字诀。
文言文中有些没有什么意义的虚词(或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起语助、连接等作用),翻译时应予删除。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
(《鸿门宴》) “夫”为发语词,没有意义,应不译。 愚者见四方之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
(《教战守策》) “之”与“而”只起语助和连接作用,无意义,应不译。 “调”字诀。
在译文中,对古今差别较大的语法现象,。
4.如何提高初中生背诵文言文的能力
文言文教学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较大的比例,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一英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老师在教学中对这方面要有足够的认识,而在初中文言文中不少是要求背诵的。这些课文都出自名人之手,有很强的代表性,把它们熟练地背诵下来,对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写作能力,培养语感是大有裨益的。在背诵课文时,不少同学只是反复地机械地从头到尾多次朗读,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背下来,待到要回忆其中某一句时,往往又要从头开始;或暂背下来,时间一长,又全部忘记了,也就谈不上运用了。 怎样才能既背得快,又记得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呢?背诵之前,要朗诵课文,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语调合理;要粗通文意,对全文的结构、思路和关键性语句也有个大概的理解。在低声快读,读得很熟,在开始背。一段一段的背,一段之中,一层一层的背,一层之中,一句一句的背。连词成句,连句成层,连层成段,连段成篇。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背诵不是死记硬背。背诵的方法有很多,如: 一、每课听读法
上每节课时灵活安排学生轮流上台朗读课文,一方面巩固背诵成果,一方面还可锻炼学生的胆量和上台说话的能力,一举三得。 二、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首先通过老师把整篇文章的意思弄明白,知道文章所写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比如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这首词分为上片和下片,上片写景,先总写北国的雪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接着来“望”字总领的内容,是实写,最后展开想像,想到天晴后的美好景色。这样理解后上片就能很快背出来了。下片同样如此,是来论史。先用一个过渡句过渡,再来评论五位帝王的共同的不足,最后揭示词的主旨,赞颂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者。如果这样理解了,这一首词要背出来是很容易的。 三、课堂表演,激趣记诵
有些古诗文故事性比较强,我们可采用师生(生生)问答的形式先了解主要的故事情节,然后把情节连缀起来进行表演,最终完成背诵任务。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内容可分为“讽”和“纳谏” 两大部分,其中齐王纳谏后的内容可分以下几个时段进行问答记忆。 四、化整为零,各个击破
把一篇文言文当作一个整体去笼统地读,这便像“囫囵吞枣”,应把这个整体分析成若干意义段落进行分段熟读才好。各个击破,即要把篇幅长的文章或段落分成几个短小的部分来背。背出一部分再背下一部分。这样,每次背的内容少了,速度加快了,就有“成就感”了,这比一次背诵全文、全段要容易的多。当然,最后一定要把几个部分连起来背熟。比如背诵《桃花源记》,可以先背第一段“发现桃花源”;之后再背第二、三段,进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所历;最后背后面,离开桃花源。 五、参照课文译文背诵 课文中,有些句子或段落绕口难读,更难记,如《愚公移山》一文第三段中的几个句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背诵时,错读、漏读、颠倒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时,可以采取参照译文的方法来加强记忆,即可避免错漏颠倒等现象。 六、进入课文角色背诵 背诵《核舟记》中描述船头三人动作神态的文字,可以让三位同学分别扮演东坡、鲁直、佛印,通过表演"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竖其左膝"这些惟妙惟肖的动作,然后进行记忆,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背诵《曹刿论战》一文,可由三们同学分别模仿同乡人、曹刿和庄公的语气进行对话训练,然后再背诵,效果将会更好。 需要注意的是,现在特别强调培养能力,体现在背诵上就是既要能记忆又要能理解,在记忆的同时求得理解,要想写出诗文中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或表达了某种思想感情的句子,或主旨句、名言警句等就必须在记忆的基础上正确地理解内容,按要求截取有关片断或句子。如果仅能机械记诵而不能透彻理解,就会答非所问。因此说,记忆只是手段。总之,学习方法不尽相同,在此只是就文言文的背诵技巧谈些方法。关键在于学生要用心去学会发现,总结出适合于自己的一套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初中文言文怎么才能学得好啊
初中文言文如何学习?1、重视预习,学会自学 课前一定要借助注释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译,不要坐等老师来讲解。
预习时注意找出疑难字句提交课堂讨论,向老师、同学请教。对重点字词要进行归类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有相当多的文言实词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所以卓越教育建议同学们呢要善于记忆、比较、归纳、整理,把“字词”学“活”。可以自己制作一个“常用文言词简表”,列出“词、词类、意义、例句”几个栏目,使知识系统化,提高学习效率。
2、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但是只把串讲一概当成解释字义的根据,这种本末倒置的方法也是十分有害的。
例如“至于劝善规过足矣”一句,课文下面注解为“能够做到规劝行好事,不行坏事就不坏了”。这仅是串大意,但学生常据此对号入座地去释义,误以为“至于=能够做到”,“足=不坏”,这就脱离了字词的既定意义,造成错误概念。
其实“至于”和“足”不解释也行。而若认为“劝=规劝”,就又脱离了具体语境,因为“规劝”与行善搭配不起来。
这个“劝”就是“劝勉”的意思,与“劝学”的“劝”同义。对翻译和字义的准确解释不加区分,很容易违背理解字义词义的基本原则。
3、牢牢记住主要文言句式 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又有几种不同形式,记住形式,便于识记和理解。例如,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1)、“……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2)、“……,……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3)、“……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齐策》)(5)、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卓越教育提醒同学们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很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4、提倡诵读 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通过多读多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可培养语言感悟能力。文言文和现代文在语言形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文言文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言,和后来历代作家仿古语言而写成的作品,属古汉语体系,这类文章跟现代文的主要区别在于语言上的差异。
因此文言文学习的难点和重点,也在语言上。文言文中的之乎者也,诘屈聱牙;词的通假、活用、古今异义,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特殊句式,跟现代汉语习惯更有所不同。
所以只有多诵读,才能培养古汉语语感,只有多诵读,才能了解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才能领悟文言文的至善至美。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更是一个“泱泱文章大国”,文言文中有许多为政、为人、为学的好文章,好观点。
还有大量的有生命力的词语和句子,至今仍在延用。只有通过读,尤其是诵读,才能体味其特有的品味和意蕴。
卓越教育建议同学们诵读可分四步进行:第一步,借助注释,粗读课文。预习时完成粗读任务。
粗读的首要任务是疏通文字,然后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课文结构。结合注释,根据上下文读两三遍,对课文内容应该能了解六七成了。
粗读中要画出疑难词句,以备在课堂上提交讨论。第二步,质疑、解难、细读课文。
通过课内细读,要能准确地正音、正形、断句,要解决粗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要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第三步,深入领会,精读课文。
精读时要力求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通过精读,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
第四步,鉴赏评价,熟读课文。这一步主要靠同学们在课后主动进行。
要熟读成诵,要强化文言字词的学习效果,深化对课文内容、结构的理解。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文。
6.怎样学习初中古文
一是文言文阅读的要求和方法,二是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掌握。
首先,文言文阅读的要求和方法,概括地说,就是诵读、理解、背诵。诵读、理解、背诵,诵读是核心、是关键、是文言文学习的立足点。
所谓诵读,朱自清先生曾说:“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目的在培养学生的了解和写作能力,教学的时候先由老师范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练着读,有时还得背诵,除背诵以外都可以看着书。”由此可以看出,在诵读教学中,除掉老师的范读外,学生所要作的就是“跟着读”、“练着读”、“背诵”和“看着书(读)”,换句话说,诵读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探究的学习过程。
这当中,读是关键。读,首先要听老师范读。
从老师的范读中应该领悟些什么,请看梁实秋先生回忆他的老师徐锦澄先生讲课: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这一遍朗诵可很有意思。……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
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于夸张,但必须可以琅琅上口,那却是真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文章的腔调、板眼、感情、气势、抑扬顿挫以及所蕴藏着的意义,都要通过朗诵表达出来。而学生在听老师的范读中,也正要获得对文章的这方面的最初的也是最直观的印象和认识,从而激发起自己诵读的-,以达到进一步“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的目的。
腔调、板眼、感情、气势、抑扬顿挫以及文字所蕴藏着的意义等等,不是一下子就读得出来的,它是学生在不断地听范读、跟着读、练着读的诵读过程中逐步体会、领悟、感知得来的。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读音正确。
这是由于文言文中多生僻字,又间有通假字、多音字和破读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课文注释中对这一些都注明了读音,要依据注音,认真读准。
这里要着重提一提“破读”的问题。所谓“破读”,就是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的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
如“衣”用作名词时读yī,用作动词(穿衣)时读yì;“食”在表示吃时读shí,在表示给人吃时读sì。不过现在有的破读音已经进入现代汉语中,一般字典也已有注明,如美好的“好”(形容词)读hǎo,爱好的“好”(动词)读hào,难易的“难”(形容词)读nán,灾难的“难”读nàn等等。
而有些破读现在已不加特别区分,如叶公好龙的“叶”,旧读shè,现在可以读为yè了。掌握破读,对辨析词性词义,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是很有必要的。
第二要注意停顿。包括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
能正确划分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表明了对语句层次和大意的正确理解,这要在对词句含义理解的训练中,通过诵读来实现。此外,还要注意读出语气、读出语势,等等。
实际上,诵读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至可以背诵的学习过程。我们不赞成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搞繁琐的语法分析,机械的诵记名词术语,也不主张呆板的所谓字字落实、句句落实。
我们主张学习文言文,要在诵读中感知,在诵读中领悟,在诵读中积累语言的素材,最后达到将文言变成自己语言习惯的一个部分。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诵读、识记、理解是同步进行的。
我们所说的对文言文的理解,主要是指对文章内容上的整体的领会、把握。这种领会和把握应当:①着眼于全篇的内容;②着眼于文意的沟通;③着眼于文章的篇章。
至于背诵,这也是由于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字词的识记,词句含义的理解,作品思想内容的把握,都要靠熟读成诵才能做到。
而且,语言文字的学习,概念和规则并不是最重要的,不是记住了规则就能说话、写作、阅读;语言学习是先实践、运用,然后理解。因而语文学习需要背诵,而文言文的学习则更强调背诵了。
能够“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主要靠背诵量的不断积累。因此,新修订的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学大纲,都对背诵作了量的规定。
其中,小学背诵古诗词80首,初中背诵文言文20篇、古诗词50首,高中背诵古文20篇、诗词曲50首。这样一些篇目全部诵读至背诵,烂熟于心,达到上述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不会有困难的。
我们提倡阅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要能基本上做到当堂背诵。背诵当然还要讲究方法。
我过去曾总结过的组块性记忆法就是其中的一种。如,意义组块:按文章意义分段组块记忆的方式;纲要组块:应用层次内容提纲组块记忆的方式;关键词句组块:通过关键词句组块来掌握文章大意、纲要,又反过来根据它们去掌握词句的识记方式;节缩句式组块:将句子节缩为短语组成组块识记单位的方式;此外,还有句群中心句组块,关联词语组块等等。
限于篇幅,不展开论述。背诵还要靠不断刺激、强化。
丰子恺先生告诫子女读书,讲究一个“读”法。读字的繁体笔画是22画,因此,他要求每篇诗文都须读22遍。
这样就能口熟心熟,历久不忘。过去私塾读书讲究“复背”,就是每熟读一文后,都要再把前面所学。
7.初中文言文怎么学好啊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试题是高考的重头戏,有的同学经常会问,平时如何学好文言文才不至于在高考中失分呢?我认为能注意以下几点,学好文言文、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没什么问题了。
第一,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常言说,文史不分家。
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
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疏远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罗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投江而死。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备相关的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
如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学生全部掌握,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在文言文学习和考试中随时调用。
第三,学会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我们生活在当今社会,面对灾难,会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面对丑恶,会抨击、鞭挞;我们会同心抵御外辱。
其实这种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面对外辱,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对百姓的困苦,杜甫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以我们在学习古文时,应善于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对比联想,从而揣摩古人的思想,准确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实质。
第四,把握课本,扎实文言文基础。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本中所出现的知识点: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异读字。
②词义,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复句。
第五,在学习一篇文言文中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在整体把握课文上落实对段的理解;再次,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词句;最后,在前三个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总之,平时的学习能做到以上几点就会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习古文,一定要学好古文中的动词和通假字。
课文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料。把其中的注释一个一个标志出来,每天都看,就象背单词一样。
再放到课文中去理解。最多二个月就能大幅提高古文水平。
文言文其实初中还不算难。基本上老师讲的你掌握了就差不多。
而且考试之前老师还会划范围,所以考试的话,复习到位的话基本没有问题。 记住重点字词然后再连词成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
注意一下语言的表达就可以了。这样翻译文言文的话比较快,而且也比较方便,不需要你可以去背下来。
这种方法在被课文的时候优势更会体现出来,可以结合翻译背课文。 理解性内容基本上就是课文里面的名句、中心句。
老师应该都会讲到,而且练习里面也很常见,所以如果这部分薄弱的话,考试之前可以翻看笔记,相关部分的练习,中心内容(意思之类)没有问题了,注意一下表达就可以了。 每学一篇文言文都要进行归纳,将一些同义词啊 ,一词多义啊,特殊读音啊,进行列举归纳。
经常看看。还有就是可以读读《世说新语》之类的书,不是很难的,多读读,就会有语感的。
如果希望深刻理解的话,可以查找一些资料,比如作者,写作背景、缘由之类的资料。不需要刻意记,大概的了解之后再去看文章,也许又会有不一样的体会。
如果觉得不够保险的话,可以买练习册写写看,自己测试测试。推荐那种有答案的,最好有一定讲解,那样帮助应该会更大。
下面是翻译规律 翻译规律 文言文的翻译规律中学生翻译古文,主要有两个要求:正确、通顺(即:信、达、雅)。正确是指内容而言,要如实表达本意,不曲解、不缺漏、不滥增;通顺,是指表达而言,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具体翻译古文时,我们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掌握六种操作方法。 原则之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文章的词、句都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的。翻译古词、句,必须了解它们所处的语言环境,然后才能正确翻译。
如“其一犬坐于前”,(《狼》),光看这一句,似乎可译成“其中的一条狗坐在前面”,但联系上文“途中两狼”,“少时,一狼径去……”可知“坐于前”者不是“狗”而应是另一条“狼”。“犬”即“像狗似的”,用来修饰“坐”的姿式的。
这个例子说明,译古文先应通全文,了解大意,然后紧扣“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要求作详译。 原则之二: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是依据原文的词语、句子,逐一翻译,还要求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语气等。如“其真不知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前句中的“其”,应译为“难道”,表反问语气,后句中的“其”要译为“恐怕”,表推测语气。 在翻译时,某些词句直译以后语意仍不明朗,甚至十分拗口,那就要用意译来辅助。
如“居庙堂之高……”(《岳阳楼记》),直译为“处在宗庙、殿堂的高处”,含义仍嫌不明确,可采用“在朝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