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祜字庆甫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翻译)

    1.文言文翻译

    1、芝生治所,众以治行之致,元凤曰:“五谷熟则民蒙惠,此不足异也。”

    翻译:杂草在官府生出,大家认为应该做到管理和行为一致清净,元凤说:“谷物成熟百姓就得到好处了,这些小问题有什么大惊小怪呢?”

    2、辍土木无益之役,以济暴露之民;移缁流泛滥之恩,以给颠沛之众。

    翻译:停止土木建设的无益处劳役,让无居所百姓得到接济;把泛滥的布施恩德停止,让流散的百姓得到供给。

    3、转运使阿贯意,劾其格德政,倡异论,侵辱使者。

    翻译:官员转运使阿贯意这个人,弹劾他荒废德政,提倡异样怪论,侵犯侮辱使者。

    4、前尹王革惨而怯,盗无轻重悉抵死,小有警,辄闭城你以兵自卫。

    翻译:以前的尹王名为革,残忍而胆小,盗贼不管大小罪行都处死,稍微有警报,马上封闭城池用兵马自我保护。

    拓展资料: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

    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经过历代文人修饰越显浮华,唐代起文学大家韩愈等发起“古文运动”,主张回归通俗古文。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特点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分类

    1、实词

    如果掌握了文言文的常用实词,就可以算是基本上读懂了文言文。在文言文中,文言实词是主要的语言材料,也是我们阅读时遇到的较大障碍,而学习实词的难度比起学习虚词来又小得多。所以,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地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对学习文言文时很有帮助的。

    2、虚词

    所谓虚词,就是指那些不能够单独成句,词汇意义又比较抽象,但能通过它把实词组织在一起,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频率很高,用法灵活,因此要想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要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3、动词

    这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动词经常作谓语,其中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不及物动词不可以带宾语。

    主语、宾语一般是由名词或代词来充当的,在文言文中,动词如果处在了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又有“其”字或“之”字,这样的动词常常活用为名词。

    不及物动词如果带了宾语,则要活用为使动用法。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中,不及物动词“活”就要译为“使……活”;《小石潭记》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中的“凄”就是“使。。。凄凉”。

    4、形容词

    这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颜色等的词,形容词都能作定语,大多能作谓语。

    形容词是不能带宾语的,文言文中,形容词的后面如果出现了宾语,这个形容词必然要活用,具体来说有三种情况。

    1、活用为一般动词。例如:“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中,形容词“短”的后面由于出现了宾语“屈原”,就活用为一般动词,译为“诋毁、说坏话”。

    2、活用为使动词。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中,形容词的后面由于出现了宾语“江南岸”,活用为使动词,译为“使……绿”。

    3、活用为意动用法。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孟子·尽心上》)中,形容词“小”的后面有宾语“鲁”,这里活用为意动词,译为“认为……小”。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 爱

    【答案】【小题1】A【小题2】C【小题3】C【小题4】D【小题5】(1)①将军统管万里疆域,怎么可以轻易出去呢?我如果今天死了,这营门才会开!(“安”“脱”各1分,句意1分)②羊祜率军走到吴国境内,割田里的谷子作军粮,每次都计算所侵占谷物的数量,然后送去丝绢作赔偿。

    (“行”“刈”“侵”各1分,句意1分)(2)谦虚内敛;光明磊落;钟情山水,陶冶性情。【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委:托付。

    解释实词应放回原文中,联系前后文,依据语境解释。例如:“曷不委心任去留”中“委”的意思是“随从、顺从”。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2】试题分析:均为代词,……的人;A介词,因为/介词,用;B动词,成为/介词,表被动,被;D连词,表假设,如果/动词,像。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3】试题分析: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

    如百岁后有知,魂魄犹应登此也。断句技巧:1。

    读全文:拿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通读,弄清文段大意,知道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表达了什么内容,力求对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根据内容将能断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地方,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2。

    寻找比较明显的文言标志断:⑴句首的语气词 :“其、盖、凡、窃、诸、敬、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2) 句末语气词:“也、矣、欤、哉、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3)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 3。

    注意文言特点,固定句式和和修辞:比如古文中固定格式,对比、对偶、排比、顶针、反复等。可以给学生一些固定格式如:者。

    也,以。

    为。

    ,因。

    故,无乃。

    乎,得无。

    乎,为。

    所。

    ,见。

    于。

    等等。考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小题4】试题分析:文中第三段都是讲吴人称羊祜“羊公”的原因,D选项举措只是原因之一。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5】(1)试题分析:翻译句子以直译为主,要逐字翻译,把单音节字变成双音节词,然后组合,语句要通顺;注意特殊的句式。①“都督”“安”“脱”“乃”②“行”“刈”“侵”。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2)试题分析:“祜曰:‘此非始虑所及。

    ’其先识不伐如此。”“祜改容谢之,此后稀出矣”写羊祜“谦虚内敛”;文中第三段写羊祜“光明磊落”;文中第四段写羊祜“钟情山水,陶冶性情”。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附【参考译文】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

    等到长大,博学能写文章,身高七尺三寸,须眉漂亮,善于谈论。与王沈一起被曹爽征召。

    王沈劝羊祜应征,羊祜说:“把自己交付给别人为别人做事,谈何容易。”等到曹爽失败,王沈因为是旧吏幸免,于是对羊祜说:“我常常记得你以前说的话。

    ”羊祜说:“这不是开始时考虑到的。”他就是这样有先见之明又不自我夸耀。

    晋武帝有灭吴的打算,羊祜带领军队镇守南方,开办学校,安抚教化远近的百姓,深得江汉百姓之心。他向吴国人表明自己的诚意,凡投降的人要想离去,悉听尊便。

    吴国石城守军离襄阳七百多里,常在边关骚扰,羊祜很担忧这件事,最终用巧妙的计策让吴国撤去了石城守军。 于是晋国防守边关的士兵减了一半,羊祜分出减下来的一半人去垦荒,垦田八百余顷,收成非常可观。

    羊祜初到荆州时,军队没有百日之粮,到他镇守荆州的后期,军中已有可用十年的粮食储备。有一次他想夜里走出军营,军司徐胤执戟挡住营门说:“将军统管万里疆域,怎么可以轻易出去呢?我如果今天死了,这营门才会开!”羊祜改变神色向他道歉,这以后就很少出军营了。

    羊祜率军占据险要地势,新筑五座城池,收取了大片肥沃的土地,从吴人手里获取大量物资,石城以西的地方,全都被晋国所占有。在这前后,吴人前来投降的络绎不绝。

    羊祜于是加大修明德行和信用的力度,用怀柔策略来安抚刚刚归降的吴人。意气昂扬,有吞并东吴的大志。

    每当和吴军交战,约定好日期后才出兵,不采用偷袭的办法。将帅中如有想献狡诈计谋的人,羊祜就拿醇酒让他们喝,使他们醉而不能言计。

    有人俘虏了吴国的两个小儿,羊祜就遣送他们回家。羊祜率军走到吴国境内,割田里的谷子作军粮,每次都计算所侵占谷物的数量,然后送去丝绢作赔偿。

    每次会集众人在长江沔水一带打猎,都不越过边界。如果猎物先被吴人射中却被晋兵获得,都原封不动交还吴国人。

    于是吴国人心悦诚服,称羊祜为羊公,而不称他的名字。羊祜喜爱山水,每逢好时光,必定去岘山,设酒赋诗,从早到晚不知疲倦。

    曾经感慨叹息,对从事中郎邹湛等人说:“自古以来贤人名士,登此山远望,如同你我这样的人多了。 他们都被埋没无人知道了,让人悲伤。

    如果死后有知,。

    文言文,阅读,陈祜字庆甫

    3.求元史中关于陈祐的翻译

    陈佑,一名天佑,字庆甫,赵州宁晋人,其家世代以农为业。

    祖父陈忠,精通经史,乡里皆尊他为师,死后,其学生谥曰“茂行先生”。佑自幼好学,家贫,母亲张氏曾剪发卖钱,为他买书。

    长大博通经史。当时诸王可自任官属,宪宗三年(1253),穆王府任佑为该府尚书,赐其父母银十铤、锦衣一套。

    穆王的封藩地在陕、洛,任佑为河南总管。他去上任那天,首先去拜访金末名士李国维、杨杲、李微、薛玄,向他们求教治世之道。

    他又奏请免征西军数百家的各种赋税,提出二十余件有利于 人民的事,请朝廷施行。这些都得到朝廷的采纳。

    世祖即位,将陕、洛地区划为河南西路。中统元年(1260),任命佑为河南西路总管。

    当时州县官吏因为未给俸禄,多贪婪暴虐,而唯有佑以清廉著称,在此为官八年,始终如一。至元二年(1265),调任南京治中。

    河南东部发生蝗灾,以徐州、邳州尤为严重,官府令百姓捕捉。佑到灾区视察后提出:“捕蝗恐伤庄稼,如今蝗虫虽多,但谷已熟,不如早开镰收割,可省捕蝗的劳。”

    有人说请示上级,不可擅自做主。佑说:“为救民而获罪,我也甘心。”

    即令捕蝗的人回去收割。至元三年,朝廷赐佑虎符,授嘉议大夫、卫辉路总管。

    卫辉是四方交通必经之地,一向难以统制。佑到任后,申明法令,建立孔子庙,修比干墓,进行祭祀。

    他离任后,这里的百姓为他立碑颂德。他曾上书世祖,提出创立太平盛世的“三本”:一为太子是国本,应早立太子;二为中书省是行政之本,应责成中书省专心于政务;三曰人材是治国之本,应慎重地选拔人材。

    这些意见虽未完全被采纳,但受到当时人的称赞。 至元六年,设置提刑按察司,首先任命佑为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使。

    这时,中书、尚书两省并立,世祖打算把二者合而为一,召集大臣共同讨论。佑刚回朝,就特命他参议其事。

    阿合马为尚书省平章政事,欲奏请升中书右丞相安童为太师,实际上是要夺中书省的权力,却又怕佑反对,因而企图以进佑为尚书省参知政事的官职来拉拢他。在讨论中,佑极力主张中书省为行政之本,是祖宗所创立的,不可废止;三公本为古代官制,今徒有虚位,不必设。

    废中书省的事就此结束。阿合马恼怒佑违反了他的意图,把他调出京外任佥中兴路行尚书省事。

    西凉隶属于永昌王府,该地达鲁花赤及总管为人诬陷,王欲逮捕法办,佑竭力为他们申辩。王虽大怒,而佑的辩护更强,王终于醒悟。

    二人皆免罪,认为佑是他们“再生父母”。 朝廷大举伐宋,派佑征调军队,山东百姓多逃避,闻佑来,都出来应征。

    十三年,授佑为南京总管兼开封府尹,官吏多惊慌失措。佑对他们说:“何必如此惊慌!你们以前为盗跖,而今为颜渊,我就把你们当好人对待;若前为颜渊,而今为盗跖,我就会把你们当盗贼对待。”

    于是这些官吏安分守己,不敢违法。许、蔡之间有大盗,聚众抢劫,佑追捕则逃入宋朝境内。

    宋亡后,这些人随制置夏贵路过汴梁时,佑发现了他们,将他们当众杖杀。十四年,调浙东道宣慰使。

    江南刚刚平定,元军俘虏温州、台州百姓男女数千口为奴,佑强行释放归家。不久,行省征收百姓和商人的酒税,佑提出:“战争之后,对于遭受兵刀之苦的百姓,应宽大怜恤。”

    但这意见未转达于朝廷。朝廷派他去查核庆元、台州的民田。

    回来行至新昌,遇到玉山乡盗贼,他猝不及防,被杀害,享年五十六岁。诏赠推忠秉义全节功臣、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左丞,追封河南郡公,谥忠定。

    江浙父老要求葬他于会稽,未获批准,便立祠纪念。佑能诗能文,著有《节斋集》。

    4.《陈际泰传》文言文翻译

    《陈际泰传》原文:

    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时取旁舍儿书,屏人窃诵。从外兄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十岁,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

    父见之,怒,督往田,则携至田所,踞高阜而哦,遂毕身不忘。久之,返临川,与南英辈以时文名天下。其为文,敏甚,一日可二三十首,先后所作至万首。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

    《陈际泰传》翻译:

    陈季泰,临川人文学大师。家境贫寒,不能由老师学习,没有书,有时带着孩子在附近看书,偷看。我从表兄弟那里得到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四个角变得模糊了,没有可供阅读的分句。我根据文学意义来判断区别(应该有停顿的地方),所以我熟悉这本书。十岁的时候,我在我叔叔的药箱里看到了那本歌,很快就跑了。

    我父亲看到了,非常生气。他催促他去田里。陈继泰把《诗经》带到田里,蹲在高高的土山上唱《诗经》。所以他一辈子都没有忘记。很长一段时间后,他回到了临川,与艾南英等八部诗作齐名。陈吉泰的诗歌和作曲写得很好。勤奋,一天能写二三十首诗,写过一万首诗。这次考试的诗歌和散文的数量与陈季泰不匹配。

    扩展资料:

    《陈际泰传》创作背景:

    陈际泰才思敏捷,写作速度极快,有时一天能写二三十篇,一生之中作文多达万篇。史书称他“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在八股文方面造诣较高。他将经史古籍融会贯通,自辟门径,借题发挥,驰聘才思,抒发己见,被人称为八股文大家。

    崇祯三年(1630),陈际泰才得中举人;崇祯七年中进士,时年68岁。十年,被授行人(掌册封、传旨的官),赴贵州监考。十三年,奉旨护送已故相国蔡国用灵柩回乡,次年于济宁途中染病去世,年七十五岁。

    其著述多阐发经籍,有《易经说意》(又名《读易正义》)7卷、《周易翼简捷解》16卷、《群经辅易说》1卷、《五经读》5卷、《四书读》10卷,均存目于《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文集有《太乙山房集》15卷、《已吾集》14卷。清人辑《临川文选》、《临川文献》和《江西五家稿》分别选人一卷。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陈际泰 (明朝学者)

    百度百科—明史 (二十四史之一)

    5.请翻译下面两段文言文 尽快 追加悬赏50

    姚夔,字大章,桐庐人。

    是孝子姚伯华的孙子。正统七年中进士,乡试、会试都是第一名。

    第二年,授予吏科给事中,陈述关于时政的八件事。又说:“预备仓本来是赈济贫民的,而里甲担心贫民不能偿还,就隐藏不报。

    致使借贷给富有人家,加倍偿还。收获刚刚结束,马上就困乏断粮。

    这样贫民遇上凶年闹饥荒,丰年也闸饥荒。请求诏令天下的有司,每年两次开仓发粮,一定亲自勘察,先给那些最贫困的人。”

    皇帝立即命令执行。 景帝监理国事,众大臣商议劝他即位,没有决定。

    以此询问众言官,姚夔说:“朝廷任命大臣,正是为社稷考虑,为什么要议论纷纷?”众议于是平息。也先逼近京城,请求急速征召宣府、辽东的军队入京保卫。

    景泰元年姚夔被越级提升为南京刑部右侍郎。四年,改到礼部任职,奉命考察云南的官吏。

    返回朝廷,留任礼部。 景帝身体不适,尚书胡濙在休假,姚夔强行将他起用,偕同群臣上疏请求恢复太子。

    未得许可。第二天,姚夔想率领百官在宫前跪伏请求,而石亨等人已尊奉太上皇恢复皇位,将 姚夔调出到南京礼部。

    英宗素来了解姚夔,到听说恢复储君的议论时,用驿马将他召回,进升为左侍郎。天顺二年,改到吏部任职。

    某知府因贪污而败落,贿赂石亨请求复职,姚夔执意不许,才罢休。七年,代替石瑁担任礼部尚书。

    成化二年,皇帝听从尚书李宾的建议,下令南畿及浙江、江西、福建的诸生,交纳粮食救济灾荒可以入国子监。姚夔上奏废止了这种做法。

    四年,因灾害怪异多次出现,上疏请求 “平均亲爱六宫后妃,以扩大继承的子嗣。请求取消西山新建塔院,斥责远离阿叱哩之类的人。

    经常出席御前讲经,裁决各种政务.亲近君子,远离小人,节约费用,爱惜名贵器物,衣食言行,全遵循祖宗已成的法规,以回报天意。”并说:“今日能遵守成化初年的政策就足够了。”

    皇帝用褒美的圣旨回答他。他请求的十件事,都立即答复许叫.。

    慈懿太后驾崩,宫中传旨商议不与先帝合葬,内阁大臣坚持不可以,下发朝廷商议。姚夔说:“太后与先帝相伴二十多年,合葬拊祭礼仪都在那儿。

    一有不慎,违背先帝的心愿,损坏母后的美德。今后有根据礼仪提出改动的,对陛下的孝德将如何评说。”

    奏疏三次上呈,又率领群臣伏在文华门哭谏。皇帝为此坚持请求周太后,最终得以按礼仪行事。

    后来孝宗见到姚夔及彭时的奏疏,对刘健说:“先朝大臣就是如此忠厚为国。” 彗星出现,言官接连弹劾姚夔,姚夔请求离开,皇帝不允许。

    皇帝相信番僧,有封为法王、佛子的,服饰用具僭越等级,没有限制。奸人羡慕他们,竞相成为他们的门徒。

    姚夔尽力进谏,势头才稍微减退。 五年,代替崔恭任吏部尚书。

    雨雪失常,陈述时弊二十什事。七年,加封太子少保。

    彗星出现,又偕同群臣陈述二十八件事,主要是以杜绝求请,禁止采办,体恤士兵和工匠,减少劳役,安抚流民,节省多余费用为紧急事务。皇帝大多采纳。

    第二年九月,南畿、浙江发大水。姚夔请求命令朝廷大臣共同谋求安抚人民消除祸患的办法。

    每次遇到灾害怪异,就请求皇帝救济抚恤。表现出忧虑的神情。

    第二年去世,赠予少保,谧号文敏。 你夔才能远大,表里都开阔磊落。

    朝廷商议没确定的事,姚夔一句话立即决定。他在吏部,留意人才,不避亲戚故旧。

    当初,王翱主持吏部,专门压制南方人,北方人很喜欢他。到姚夔时,多帮助南方人,评定推荐的人都能称职。

    儿子姚璧,由进士升官至兵部郎中。项忠弹劾汪直,姚璧参预他的谋划。

    汪直诬谄项忠,牵连姚璧被投入监狱,贬为广西思明同知,因生病辞职而返乡。 姚夔的堂弟姚龙,与姚夔同时考取进士,授任刑部主事,升官至福建左布政使。

    和他同年考中进士的右布政使刘让与他不和睦。刘让粗暴,姚龙也缺乏高尚的节操。

    成化初入朝觐见时,王翱将他们两人罢免。

    6.帮忙翻译下 以下2篇古文 谢拉

    我十多岁时,就很能写时文了,比如明代隆庆、万历年间的短篇,一天我能写四五篇。

    我的父亲赵容公观看了文意,说以后不用担心不学写文章,而你经书还没有读完,于是不让我再写时文了,专心读经书。十四岁才开始写文章,每次写都能有所发挥。

    十五岁时,我父亲去世了。我年幼无知,专门舞文弄笔学作诗、古文、词、赋、四六之类的,还沾沾自喜很得意,于是学业就荒废了。

    杭应龙先生,和我父亲的交情最好,可怜我是孤儿,说如果不写好时文,怎么能脱贫,于是请我到他家的私塾,叫他的小孩读书。并让他的长子杭杏川、次子杭白峰和我一同教课,这两人都因为善于些时文而出名。

    我当时十八岁,依然讨厌时文不肯去学习。到了冬天,有个叫庄位乾的贡生也被杭先生雇佣,做杭先生侄子杭廷宣的老师,他的书房与和我在一个大堂,每天怂恿我,我才勉强开始学习时文。

    但是沉迷于诗、古文好几年了,一旦被八股文所束缚,反而不如十四五岁时写的一针见血了。第二年通过了考试成了秀才,于是不得不致力于写时文了。

    后来凭借科举考中并当了官,都是杭应龙先生的功劳。等到我作为中书舍人回乡后,而杭先生已经去世了。

    我有首诗哀悼他:“我归但有徐君墓,公在曾怜赵氏孤。”我至今还感到悲伤。

    年轻人读书还不渊博的时候,对别人的文章千万不能小看。比如欧阳修写给王安石(谥号荆国公)的诗说:“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王安石回诗说:“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安敢望韩公。”欧阳修笑着说:“你(王安石字介甫)误会我的意思了,我用的典故是:谢眺担任吏部尚书,沈约给他写信,说二百年来没有这么好的作品,如果说是韩愈(谥号文公)迄今何止二百年呢!”此后传颂两人这段诗话,至今渊博的读书人都认为欧阳修的话是对的,而王安石的诗句有不当之处。

    却不知道王安石所引用的典故,出自孙樵的《上韩退之吏部书》“二百年来无此文也”。欧阳公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所以王安石曾说:“欧阳先生读书还不太多啊。”

    就算如此,王安石也有狡辩的地方。他曾有诗句说:“黄昏风雨满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

    欧阳修见了给他开玩笑,说:“秋英不比春花落,传语诗人仔细吟。”王安石听了,说:“你(欧阳修字永叔)难道没见过《楚词》里有‘夕餐秋菊之落英’吗?”王安石却不知道《楚词》里虽有“落英”这个词,只是特意用来形容“朝夕”二字的,说朝夕包含阴阳的精蕊,总是用“秋英”的香净来润泽自己。

    所谓“落荚”,并不是飘零满地的意思。百花都凋落,只有菊花在枝头上枯萎,就算小孩也知道。

    王安石作事,动不动就引用经典作为证据,所以他推行的新法,也是根据《周官》书,大概都是这样的吧。

    陈祜字庆甫文言文阅读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