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言文常见固定结构整理(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有哪些)

    1.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有哪些

    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结构15例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

    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

    用来)、无以(没有。

    用来)、有所(有。

    ..的)、无所(没有。

    的)、比及(等到。

    的时候)、为。

    所。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

    何(把。

    怎么样)、得无。

    耶(大概。

    吧、恐怕。

    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

    之(怎么。

    这样啊)等。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

    乎(恐怕、只怕)、不亦。

    乎(不是。

    吗)、得无。

    乎(难道。

    吗)、孰与、孰若(跟。

    相。

    )何。

    为(为什么。

    呢) ☆常见的固定结构如下:无以、无从。

    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例如: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鸿门宴》有以。译为“有用来……的办法”。

    例如: 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书博鸡者事》有所。

    译为“有……的”(人、物、事) 故患有所不避也。《鱼我所欲也》无所。

    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几无所逃死。《后序》如何、若何、奈何。

    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例如: 取吾城,不予我璧,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为之奈何?《鸿门宴》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所以。

    译为“用来……的”,“……的原因”,“……的方法”。例如: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说》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师说》 吾知所以拒子矣。

    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

    例如: 何以伐为?《论语》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得无……乎,得无……耶,无乃……乎,译为“恐怕……吧”?例如: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孰与,与……孰。译为“跟……比较,哪一个……”例如: 吾孰与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 还有以下的虚词要掌握:不亦……乎? 相当于“不是……吗” 何……为???? 相当于“为什么要……呢?” 见……于???? 相当于被动句 以……为…… 相当于“把……(当作)……” 如……何???? 相当于“对……该怎么办” 唯……是???? “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 与其……宁……?? 相当于“与其……宁可……” 诚……则……,如果……那么(就)……。

    得以:能够。 俄而:不久,一会儿。

    而况:何况,况且。而已:罢了。

    否则:如果不……就……。 何乃:何况是,岂只是;为什么竟。

    何其: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 既而:随后,不久。

    既……且……:又……又……。 见……于……:被。

    可得:可以,可能。 可以:可以用来,足以用来;可以,能够。

    乃尔:居然如此,竟然如此,这样。 且夫:再说,而且。

    然而:这样却;但是;(既然)这样,那么。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是故:所以,因此。 是以:所以,因此,因而。

    庶几:或许,可能;差不多;但愿,希望。 虽然: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

    所谓:所说的,所认为。 所以:……的原因,之所以……,为什么……;用来……的方法,用来……的东西,是用来……的,用来……的地方,用来……的人(事),靠它来……的。

    往往:处处,到处;常常。 唯……是……:只。

    为……所……:被。 未尝:从来没有。

    谓……曰……:对……说,告诉……说;把……叫做……。 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

    无几何:没有多久,不久,一会儿。 无虑:大约,大致。

    毋宁,无宁:宁肯,宁愿;莫不是,不是。 无所:没有……什么人(或物),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地方……,没有什么办法,没有条件……。

    无以……为:用不着。 无以: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无法。

    无庸:不用,无须。 无由:不可能,无法,无从。

    相率:竟相,一起。 相与:互相,相互,彼此。

    ;同你;一起,共同;相处,相交。 向使:假如,如果。

    一何:多么;为什么……那么……。 一切:一律,一概;权宜,暂且。

    以故:所以。 以……故……:因为……所以……。

    以是:因此。 以……为……认为……是……,把……当作……;让……作……,任用……为……;用……做……,把……作(为)……。

    以为:认为他(它)是,认为;用它来。 以至于:一直到;结果。

    因而:据此而,借此而,因此而;因而。 有所:有……的人(或物),有什么……;有……的地方,有……的原因,有……的办法。

    有以:有条件,有办法,有机会,能够。 于是:这时候,在这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这个原因。

    之谓:叫做,就是,才算;这就叫做;就是,说的就是。 之于:对待,对……的态度(做法);同,对于;同……相比。

    至于:到了,一直到;竟至于,结果。 自非:如果不是,除非是。

    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 何所……?所……的是什么? 奈何……?……怎么办?…。

    文言文固定句式整理,文言文固定结构归纳,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

    2.文言文固定结构

    无乃……乎——恐怕。。。吧。

    孰与——与谁

    得无……乎(耶)——该不会。。。吧?

    无以——没有用来。

    无所——没有所(动词)的。。。(后跟动词,构成所字结构)

    何……为——为什么。。。呢?

    有所——有所(动词)的。。。(后跟动词,构成所字结构)

    然则——连词,用在句子开头,表示“既然这样,那么…”

    是以——所以;因此

    是故——因此;所以

    所以——所用;用来。。。的

    岂……欤——难道。。。吗?

    直……耳——只不过。。。罢了

    庸……乎——岂,怎么。。。呢

    =================

    个人理解

    文言文,固定,整理,常见

    3.文言文固定结构

    无乃……乎——恐怕。

    吧。孰与——与谁得无……乎(耶)——该不会。

    吧?无以——没有用来。

    无所——没有所(动词)的。

    (后跟动词,构成所字结构)何……为——为什么。

    呢?有所——有所(动词)的。

    (后跟动词,构成所字结构)然则——连词,用在句子开头,表示“既然这样,那么…”是以——所以;因此是故——因此;所以所以——所用;用来。

    的岂……欤——难道。

    吗?直……耳——只不过。

    罢了庸……乎——岂,怎么。

    呢=================个人理解。

    4.高中文言固定句式有哪些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第一部分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

    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 一、判断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

    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 例如: 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 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 例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

    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 1.用“……,……者也”表判断 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 2.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3.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4.用“……,……”表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译为: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

    例如: (一)“……为……所” 1.“……为……所”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2.“……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过秦论》) 3.“……为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二)“……见……于” 1.“……见……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2.“……见……”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 3.“……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三)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例如: 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为:大王您被蒙蔽,很严重啊。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赤壁之战》) 译为:荆州的百姓归附于曹操,是被兵势所逼迫。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坐谈,(邹忌)问之客曰……(《邹忌讽齐王纳谏》)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四、倒装句 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称之为倒装句。

    其倒装现象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一)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春秋》) (二)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

    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两种: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现象 否定句中,当谓语部分被否定副词修饰时,该谓语所带宾语一般会前置。

    例如: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这样的否定副词一般有:“不”、“未”“毋”、“无”、“莫”等。 再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苏轼《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现象 文言文疑问句中,当使用疑问代词做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例如: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意为“带了什么东西”。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

    5.古文的句式结构有哪些

    你好,”状元365答疑网“老师为你解答:文言文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几种类型。

    现作如下介绍: 一、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式。这种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2、“……者,……”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表示停顿,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姓曹。 《柳敬亭传》 3、“……,……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的“也”同样不译。 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4、“者”、“也”都不用,主谓直接连接。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须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 5、用动词“为”表判断。

    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 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如: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7、用“是”作动词,文言中也有,但起义较晚并且少见。 如:臣是凡人,偏在远郡。

    《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动词前面用“见”表示被动。 如: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列传》 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受……于”表被动 如:无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4、在动词前加介词“为”表被动。

    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者,何也? 《屈原列传》 5、用“为”引进主动者,位于前再加“所”,表被动。 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 这种句式自产生后,成了古汉语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但是,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

    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6、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 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意念上的被动)。 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屈原列传》 三、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 (一)省略主语 如:①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 (二)省略谓语 如:①军中无以为乐,请以舞剑(为乐)。

    《鸿门宴》 ②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三)省略宾语 如:①项伯乃也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鸿门宴》 ②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作,不敢与(之)较。 《聊斋志异》 (四)省略介词 如:①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尔。

    《赤壁之战》 ②试与它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其言。 《聊斋志异》 四、倒装句 (一)主谓倒装 古汉语里,谓语一般放在主语之后。

    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在主语之前。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二)宾语前置 1、动词宾语前置 ⑴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如: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 ②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涉江》 ⑵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如: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②沛公安在? 《鸿门宴》 ⑶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以加重语气。

    如: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 ③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

    《左传》 2、介词宾语前置 ⑴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如:①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⑵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 ⑶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前面。

    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鸿门宴》 (三)定语后置 如;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 《五人墓碑记》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荀子•劝学》 (四)介词结构。

    6.文言文的固定句式

    常见文言习惯说法(固定句式)的翻译与举例(不知道是不是你需要的答案) (一)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如……何 若……何 奈……何 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例如:①其如土石何? ②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 ③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在这种习惯说法中,如果插入“之”,就构成“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 例如: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 “何如”,相当于“怎样”“哪个”。

    “陛下以降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史记·张释之列传》) ——“陛下以降侯周勃是个怎样的人?”皇上说:“忠厚长者。”

    又如:因问明帝:“长安何如日远?”(《世说新语·夙愿》) ——因此问明帝:“长安与太阳哪个远?” “乎哉”,如侧重“乎”,则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如侧重“哉”,则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比如我这样的人,可以保护百姓吗? 董生勉乎哉!(韩愈《送董邵南序》) ——董生自勉啊! “何……为”,表疑问语气,译为“为什么……呢”。

    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史记·孙吴列传》) ——有人说:“你儿子,只是个小兵,但将军亲自为他吮吸疽脓,你为什么哭呢?” (二)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孰与…… ……何如…… ……孰若…… ……何若…… 这些习惯说法都是表示比较,用来表示人或事物互相比较的结果。都可译为“跟……比较,哪个更……”。

    例如: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②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 ③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④救赵孰与勿救? (三)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1、不亦……乎? 可译为“不是……吗?”或“难道不……吗?” 例如: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今吾之优越,犹人只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 2、何(以)……为?何……焉为? 可译为“要……干什么呢?”或“哪里用得着……呢?” 例如:①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3、何……之有 可译为:“有……呢?” 例如:①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 ②夫晋,何厌之有? 4、何有 可根据上下文译为“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舍不得”“有什么关系”。

    例如: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何有于我哉,意思是“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 5、“无乃……与”,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不是……吗”。 无乃尔是过与?(《论语》) ——难道不是该怪罪你吗? 6、“如之何”“奈何”,相当于“怎么”。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君子于役》) ——君子服役去了,教我怎么不想他?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 ——平民不怕死,怎么用死来威吓他们? 7、“得非……与”“岂非……与”,表反反问,相当于“难道不是……吗”? 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与?(柳宗元《封建论》) ——难道不是强盛的诸侯,好像尾巴太大不便随意支配似的过错吗? (四)表示感叹的习惯说法 1、何其…… 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 例如:①观庆父及叔牙、闵公之际,何其乱也? ②赐,汝来何其晚也? 2、何……之…… 可译为“怎么……这么……”或“怎么这么……”,也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

    例如:①足下不欲破袁氏也,何言之不实也? ②观大夫类有道术者,今何言之陋也? 3、“焉哉”,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吧”,“焉”不起作用。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氓》) ——过去了的事不去想,也就算了吧! (五)表示强调的习惯说法 1、唯(惟)……为…… 可译为“只”“只有”“惟独”。

    例如:①天生万物,唯人为贵。 ②唯谨慎为得久。

    2、唯(惟)……所…… 可译为“任凭……”“随便……”。 例如:①臣有三剑,唯王所用。

    ②太祖常赐良,唯其所择。 (六)表示假设的习惯说法 有……于此(斯) 翻译时只需在有关句子前加一“假设”“假如”之类的词语即可。

    例如: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 “若其”相当于“假如”。

    今者违命,胜不足多;若其不胜,为罪已甚。(《晋书·周浚传》) ——现在违背命令,打了胜仗也不算什么;假如没有胜利,罪过就太大了。

    (七)表示指代的习惯说法 1、有所 无所 何所(安所、奚所) 可译为“有什么(没有什么)所……的”“是什么”。 例如:①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②女亦无所思。 ③二者可容,何所不容? ④将军迎操,欲安所归? 2、有以 无以(有所以 无所以) 可译为“有什么(可以)用来……”“没有什么(可以)用来……”。

    例如:①项王未有以应。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3、无以……为 可译为“没有必要用(要)……”。 例如: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4、“之类”“之属”,相当于“这一类”。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

    7.谁能告诉我文言文的固定句式

    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和译法

    “不亦……乎”?表反问,可译为“不是……吗?”(其中“亦”只起加强语气作用,可不译);

    “无乃……乎?”表推测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恐怕……吗?”或者“莫非……吧?”;

    “得无……乎(耶)”表猜测、疑问语气,可译为“莫不是……吗?”“能不……吗?”或者“恐怕……吧?”;

    “如……何”、“若……何”、“奈……何”都表示疑问的格式,都可译为“把……怎么办?”、“拿……怎么样?”、“对……怎么样?”;

    “……孰与……”表示“与……相比,谁……”,常可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其……乎?”表猜测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大概……吧?”、“难道……吗?”;

    “何……为?”表询问或反问,可译为“为什么……呢?”或“有什么……呢?”;

    “有以……”、“无以……”,前者可译为“有什么可以拿(用)来……”,后者可译为“没什么可以拿(用)来……”;

    “有所……”、“无所……”,其中“所”是助词,“所……”是“有、无”的宾语,所以前者可译为“有……的”,后者可译为“没有……的”。

    文言固定结构常见的有表疑问的、表反问的、表测度的、表感汉的和表判断的等五种。

    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何、孰与。例如: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 之战》)

    ③与不 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孟子·梁惠王上》)

    ⑤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愚公移山》)

    ⑥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句中的“奈何”,意思是“怎么办”,②---④句中的“若何”、“如何”、“何如”意为“怎么样”,⑤句中的“如……何”可解作“把……怎么样”,⑥句中的“孰与”是“与……比较,哪一个……”的意思。一般地说,“奈何”、“奈……何”、“若……何”,可解作“怎么办”、“把……怎么样”、“拿……怎么办”、“怎么”,而“若何”、“如何”、“何如”一般解作“怎样”、“怎么样”、“怎么”等,要视具体语境而定。

    二.表反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何……之有、何以……为、何……为、不亦……乎。例如:

    ⑦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⑧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颜渊》)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⑩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何……之有”可译作“有什么……”,“何功之有”即“有什么用处”,是反问句。其用法特点是:何+名词+之+有。“何以……为”、“何……为”可译作“做什么”,其中“何”是疑问代词“什么”,“为”是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何以文为”译为“要华美做什么呢”,“何辞为”译为“要告辞做什么呢”。“不亦……乎”译作“不是……吗”。“不亦乐乎”译作“不是很快乐吗”。

    三.表测度的固定结构常 见的有:得无……乎(耶)、无乃……乎。例如:

    1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12.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13.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之战》)

    “得无……乎(耶)”、“无乃……乎”均可译为“恐怕……吧”,都表示推测、估计。“得无异乎”译为“恐怕不同吧”,“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译为“恐怕是教我捉虫的地方吧”,“无乃不可乎”译为“恐怕不可以吧”,只是例11、13的末句除了表测度外,还带有委婉否定的意味。

    四、表感叹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一何、何其、何如,均解释为“多么”。例如:

    14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15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16痛定思痛,痛何若哉!(《〈指南录〉后序》)

    五.表判断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是之谓、此之谓。例如:

    17是之谓政令行

    8.高中古文有哪些固定结构

    文言固定格式: 1、无以,无从。

    译为“没有用来。

    的办法” 2、有以。译为“有用来。

    的办法” 3、有所。

    译为“有。

    的” 4、无所。译为“没有。

    的” 5、如何、奈何、若何。

    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6、如。 。

    何。译为“对。

    怎么办” 7、奈。

    何。

    译为“把。

    怎么办” 8、是故,是以。译为“因此,所以” 9、所以。

    译为“用来。

    的”“。

    的原因”“。

    的方法” 10、不亦。

    乎。译为“不是。

    吗?” 11、何。

    焉为。

    译为“有什么。

    呢?” 12、何。

    为。译为“还要。

    干什么呢” 13、庸。

    乎。

    译为“难道。

    吗?” 14、其。

    乎。译为“难道。

    吗” 15、得无。

    乎,得无。

    耶。

    译为“恐怕。

    吧”“莫非。

    吧” 16、无乃。

    乎。译为“恐怕。

    吧” 17、。

    之谓也,其。

    之谓也,其。

    之谓乎。

    译为“说的就是。

    啊”“大概说的就是。

    啊” 18、孰与,与。

    孰。译为“跟。

    相比,哪一个。

    ” 19、孰若。

    译为“哪里比得上” 20、然则。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21、有。

    者。

    译为“有个。 。

    人”。

    9.文言文固定句式

    1.判断句: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

    可以分为两个系列:"……者,……也"系列和"乃、为"系列。 "……者,……也"系列:"……者,……也"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 百战百胜,非战之善者也。

    (……,……者也) 栗者,民之所种。(……者,……) 虢,虞之表也。

    (……,……也) 忠义者圣贤家法。(……者……) 刘备天下枭雄。

    (……) 文言判断句,又常用"乃"、"为"、"即"、"则"、"是"、"非"来表示,构成又一个系列。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翩翩两骑来是谁? 审谛之,顿非前物。 2.被动句:被动句可分为两大类: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而君幸于赵王。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没有词语标志,但从上下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孝景七年,栗太子废,窦婴力争不能得。

    3.宾语前置: 文言文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哀南夷之莫余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莫我知也乎? ⑵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微斯人,吾谁与归? ⑶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余马首是瞻。

    惟你是问。 ⑷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是以后世无传矣。

    若晋君朝以入,则婢女夕以死。 夜以继日 4.成分省略句。

    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又有所不同。这不同又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古汉语中省略的情况更多,二是现代汉语习惯上不能省的古汉语也可省。

    ⑴主语和谓语的省略。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承前省主语]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

    [省谓语、主语] ⑵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修饰语的省略] 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 ⑶宾语与兼语的省略。

    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如: (赵括)尝与其父言兵事,(赵)奢不能难(之),然不谓(之)善。

    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⑷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如: 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

    ⑸分句的省略。如: 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 5.几种习惯的固定句式 ⑴"如……何"、"奈……何"、"若……何"。

    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

    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连累了可怎么办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 ⑵"……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救赵孰与勿救?(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 岭南梅开早,何如北地春? 与"孰与"、"何如"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孰若"、"孰如"、"何若"等。

    ⑶"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⑷"何(奚、曷)以(用)……为""何以为""何……为"。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世方乱,安以富为? 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胜自磨剑,人问曰:"何以为?"(磨剑干什么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吾英王,奚跪为?(我是英王,为什么要给你下跪呢?) ⑸"何……之为"。

    这个格式的意思是"还算得上……"、"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还谈得上什么恩惠呢?) 国仇未报,何以家为? 何以名为?臣夫桑下之饿人也? ⑹"得无"、"无乃"。

    "得无"又写作"得毋"、"。

    文言文常见固定结构整理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