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书列传第十六文言文翻译(晋书》列传第十六刘颂翻译)

    1.晋书》列传第十六 刘颂 翻译

    刘颂字子雅,广陵人,刘家世代为名门望族。

    刘颂年少时就能明辨事理,被当时的人称颂。推举他为孝廉、秀才,他都不去任职。

    魏文帝任命他为相府属官,奉命出使蜀地。当时蜀地刚刚平定,百姓饥饿,土地荒芜,刘颂上表请求救济,不等朝廷答复就实行赈灾措施,因此被除去官职。

    晋武帝即位,任命刘颂为尚书三公郎,(让他)主持法律法令,申昭冤案。刘颂逐渐升任中书侍郎。

    咸宁年间,皇帝下诏令让刘颂与散骑郎白褒巡视荆、扬地区,因为奉行使命合乎圣意,刘颂转任黄门郎。当时尚书令史扈寅无罪入狱,皇帝下诏让刘颂核查,刘颂据理争论说扈寅无罪。

    扈寅于是得以免罪,当时的人把刘颂与张释之并论。刘颂在职六年,号称公平。

    恰逢晋灭了吴国将领们竞相争功,朝廷派遣刘颂核查此事。皇帝认为刘颂执法不公,将其降为京兆太守,刘颂还没上任,又转任河内。

    刘颂临出发前,上奏利国的事情,多被采纳。各郡界内多由公家设置水碓堵塞水流,反而成为灾害,刘颂上表请求拆毁这些水碓,百姓因此获得了便利。

    不久刘颂因为母亲去世而离职。丧期满后,刘颂任淮南相。

    在任期间为人严肃,很有政绩。过去修筑芍陂,一年动用数万人。

    豪强乘机侵吞兼并土地,孤弱贫困的人失去了田地,刘颂让老幼一齐努力,按照功劳分地,百姓都歌颂他平正仁惠。 元康初年,刘颂跟随淮南王司马允到朝廷。

    正遇上诛杀杨骏,刘颂驻兵守卫宫殿。当天夜里,皇帝下诏任命刘颂为三公尚书。

    刘颂又上书议论律令方面的事情,受到当时舆论的称赞。不久以后,刘颂转任吏部尚书,他设立考核官员的九班制度,想使百官任职很少改任,以便考查他们是否有能力,明确对他们的赏罚。

    当时贾、郭两家把持朝政,做官的想迅速得到升迁,这一制度最终没有施行。 等到赵王司马伦杀害了张华,刘颂哭得很悲痛。

    他听说张华的儿子逃脱了,高兴地说:“茂先,你还有后啊!”司马伦的党羽张林听说了此事,大怒,但惧怕刘颂会主持正义因而不能暗害张华的儿子。孙秀等人推崇司马伦的功绩,奏请给他加九锡,百官不敢提出异议。

    唯有刘颂说:“过去汉帝给魏武帝(曹操)加九锡,魏帝给晋太祖(司马昭)加九锡,都是当时的特殊运用,不能当通例推行。给赵王加九锡的建议,请不要施行。”

    于是任命刘颂为光禄大夫,让别人从他门前过都必须下马。不久刘颂病逝,皇帝派人去吊唁祭祀,赐给他二十万钱、一套朝服,赠谥号为贞。

    当初,刘颂把女儿嫁给临淮人陈矫。陈矫本是刘家的后代,与刘颂是近亲,由他姑姑家收养,改姓陈。

    保守正直的本家友人规劝刘颂,刘颂说:“舜以后姚、虞、陈、田等姓本是同宗ؤ而世世通婚,礼法与刑律都不禁止。现在我家这件事也是一样的道理,通婚是可以的。”

    史臣说,子雅年轻时就在朝做官,竭尽忠诚努力为国。到元康年间,乱臣贼子把持朝政,朝廷上下震惊恐惧。

    刘颂在这时,仍忠直不屈,痛哭张公之无罪,拒绝给赵王加九锡,即使古代的耿直名臣,谁又能做到如此?。

    2.晋书.列传十六 翻译

    曹摅(shū)字颜远,是谯国谯人。

    祖父名肇,(曾做)魏国的卫将军。曹摅年轻时有孝道,好学并且很会写文章,太尉王衍见到他就(很)器重他,调(他)填补了临淄县令这个缺。

    这个县里有一个寡妇,赡养婆婆非常用心。婆婆认为她还年轻,就劝她,让她改嫁,(可是)这个女人坚守节操不易其志。

    婆婆为了儿媳用心赡养她不肯改嫁这事深深地忧虑,(最后)背着儿媳自杀了。(于是)这家的亲属就告这个寡妇杀了婆婆,官府为(此)拷打审问,寡妇不能经受这般苦楚,就屈招自己有罪。

    案子将要判决,恰好遇上曹摅到了。曹摅了解这个女人有冤情后,再加以仔细分辨研究,将所有情况审查得清楚明白。

    当时人们都赞扬他英明。 监狱里有判死刑的囚犯,岁末除夕,曹摅视察监狱,(看到这些犯人)很同情他们,说道:“你们不幸落到这样一个地方,怎么样?新的一年就要到了,人情最看重的(就是这个时候),难道不想暂且回家看看吗?”众囚徒都痛哭着说道:“如果能暂且回家(看看),(便)死而无怨了。”

    曹摅将监狱所有的门打开让犯人出来,限定日期让(他们)回来。曹摅的属下坚决反对,都说不行。

    曹摅说:“这些人虽然是小人,但讲义气,不会违背我跟他们的约定,我自会替各位承担这个责任的。”(后来这些死囚)到约定的时日,一个接一个地回来了,并没有违约的人,一县的人都叹服,称曹摅为圣君。

    以后曹摅入朝做了尚书郎,又转任洛阳县令,(因为他)仁爱宽厚明断是非,(所以)百姓都爱戴他。(有一次)当时天下大雪,宫门夜晚丢失了阻道的木行马,官员们四处查看,不知道行马到什么地方去了。

    曹摅派人将那些看门的士卒拘押起来,很多官员都说不应该这样。曹摅说:“宫廷警卫森严,不是外人敢偷盗的地方,一定是看门的士卒,因为天寒烤火去了才丢了行马(或:一定是看门的士卒用行马烧火御寒了。)

    ”追问看门的士卒,(他们)果然服罪。 到齐王冏辅政的时候,曹摅与左思一起做记室督。

    冏曾经神色自若地问曹摅道:“天子被贼所逼,没有人能奋起救主的。是我率领天下的义兵兴复王室,今天进京辅佐朝廷,救助、振兴危难的时局,有人劝我回到齐地去,在你意下如何?”曹摅道:“扫平国贼,挽救复兴国统,从古到今作为人臣的功劳没有比大王更盛大的了。

    然而天下大道没有兴隆就没有衰退,世间万物没有强盛也就没有衰败,这不仅仅指人事,也是天理。(您)私下里先向我发问,我哪里敢不说心里话。

    希望大王处在高位时想着不安,在自满时想着谦虚,在百官中精挑细选,秉持公心摒弃私欲,推举贤才更进献善才,务必为朝廷找到能担负大业的栋梁之材,然后(您还是)用油脂涂好车轴用草料喂好马,向皇上深深地作个揖,(赶快)回到自己的齐国去吧,那样就会让朝廷与百姓同喜同庆,曹摅等也会感到很幸运。”齐王冏未能接受(曹摅的意见),最终没有回去。

    晋书,文言文,列传,翻译

    3.晋书列传十六 翻译 求解

    曹摅(shū)字颜远,是谯国谯人。祖父名肇,(曾做)魏国的卫将军。曹摅年轻时有孝道,好学并且很会写文章,太尉王衍见到他就(很)器重他,调(他)填补了临淄县令这个缺。这个县里有一个寡妇,赡养婆婆非常用心。婆婆认为她还年轻,就劝她,让她改嫁,(可是)这个女人坚守节操不易其志。婆婆为了儿媳用心赡养她不肯改嫁这事深深地忧虑,(最后)背着儿媳自杀了。(于是)这家的亲属就告这个寡妇杀了婆婆,官府为(此)拷打审问,寡妇不能经受这般苦楚,就屈招自己有罪。案子将要判决,恰好遇上曹摅到了。曹摅了解这个女人有冤情后,再加以仔细分辨研究,将所有情况审查得清楚明白。当时人们都赞扬他英明。

    监狱里有判死刑的囚犯,岁末除夕,曹摅视察监狱,(看到这些犯人)很同情他们,说道:“你们不幸落到这样一个地方,怎么样?新的一年就要到了,人情最看重的(就是这个时候),难道不想暂且回家看看吗?”众囚徒都痛哭着说道:“如果能暂且回家(看看),(便)死而无怨了。”曹摅将监狱所有的门打开让犯人出来,限定日期让(他们)回来。曹摅的属下坚决反对,都说不行。曹摅说:“这些人虽然是小人,但讲义气,不会违背我跟他们的约定,我自会替各位承担这个责任的。”(后来这些死囚)到约定的时日,一个接一个地回来了,并没有违约的人,一县的人都叹服,称曹摅为圣君。以后曹摅入朝做了尚书郎,又转任洛阳县令,(因为他)仁爱宽厚明断是非,(所以)百姓都爱戴他。(有一次)当时天下大雪,宫门夜晚丢失了阻道的木行马,官员们四处查看,不知道行马到什么地方去了。曹摅派人将那些看门的士卒拘押起来,很多官员都说不应该这样。曹摅说:“宫廷警卫森严,不是外人敢偷盗的地方,一定是看门的士卒,因为天寒烤火去了才丢了行马(或:一定是看门的士卒用行马烧火御寒了。)”追问看门的士卒,(他们)果然服罪。

    到齐王冏辅政的时候,曹摅与左思一起做记室督。冏曾经神色自若地问曹摅道:“天子被贼所逼,没有人能奋起救主的。是我率领天下的义兵兴复王室,今天进京辅佐朝廷,救助、振兴危难的时局,有人劝我回到齐地去,在你意下如何?”曹摅道:“扫平国贼,挽救复兴国统,从古到今作为人臣的功劳没有比大王更盛大的了。然而天下大道没有兴隆就没有衰退,世间万物没有强盛也就没有衰败,这不仅仅指人事,也是天理。(您)私下里先向我发问,我哪里敢不说心里话。希望大王处在高位时想着不安,在自满时想着谦虚,在百官中精挑细选,秉持公心摒弃私欲,推举贤才更进献善才,务必为朝廷找到能担负大业的栋梁之材,然后(您还是)用油脂涂好车轴用草料喂好马,向皇上深深地作个揖,(赶快)回到自己的齐国去吧,那样就会让朝廷与百姓同喜同庆,曹摅等也会感到很幸运。”齐王冏未能接受(曹摅的意见),最终没有回去。

    4.曹摅 翻译

    一、译文曹摅字颜远,谯国谯县人。

    祖父曹肇,曹魏时为掌管宫门警卫将军。曹摅年少时孝顺父母,爱学习善作文,太尉王衍见面后很器重他,调补为临淄县令。

    县境有一寡妇,奉养婆母很恭敬。婆母因她年轻,劝促她改嫁,媳妇守节毫不动心。

    婆母怜悯她,悄悄自杀了。亲戚乡党控告她谋害婆母,司法官用严刑拷问,寡妇忍受不了苦楚,便自行捏造供词认罪。

    按罪行临处决时,适逢曹摅接任到职。曹摅知道此案有冤情,重行辨析查究,完全得知了案情的真象,当时的人称颂他的英明。

    狱中有判死罪的囚犯,年终,曹摅查狱,怜悯他们,问道:“你等不幸到这非人住所,感受怎样?新年向来为人情所重视,难道不想在此时会见家人吗?”众囚犯齐哭诉:“如果能暂得归家,死无遗恨。”曹摅通知开狱放归,明令限时返狱。

    下属官吏各持己见,都说不可放归。曹摅说:“他等虽是小人,却不会背义,我替大家负担责任。”

    限期到了,都遵守时间回狱了,并没有违令的人,全县感叹佩服,传称“圣君”,后人称此事为“曹摅约囚”。 进入朝廷任尚书郎,转任洛阳县令,广施仁爱明断讼事,百姓都怀念他。

    时遇天降大雨雪,宫门口在夜间失去了栏架,经众官检察,都未查出它的下落。曹摅令收监门卫,众官都说不妥。

    曹摅说:“宫门近旁禁令森严,决不会有外人敢作盗,必是宫门卫士把它烧掉驱寒罢了。”经责问卫士,果然服罪。

    因病辞去官职。后又重任洛阳县令。

    当齐王司马冏辅佐朝政时,曹摅和左思同为记室督。司马冏曾经从容问曹摅说:“天子被叛臣威逼,没有人能挺身拯救。

    我率领四方义兵起来恢复王朝,如今入朝辅佐朝廷,挽救时局艰难,有人劝告我还归封地,而你的意见是怎样的呢?”曹摅说:“扫平祸国叛贼,辅助恢复帝位,自古迄今人臣所建的功都不及大王盛大。但道没有兴隆后而不泯灭的,物没有茂盛后而不衰落的,这不仅是人事规律,而且也是天之常理。

    我个人接受您的询问,岂敢不尽献真情。希望大王身居高位考虑到危乱,在充裕时逆料到空虚,精心选拔百官,心存公道排除私欲,举荐贤能进献善人,致力求得良才,然后整顿车马,拱手告别返归封地,便可上下同庆,曹摅等亦当极为庆幸。”

    司马冏没有采纳。不久转任中书侍郎,长沙王司马乂任他为骠骑司马。

    司马乂战败,免去了官职。继之而来的是母亲去世服丧。

    公元306年(永兴三年),朝廷起用曹摅为襄城太守。当时襄城多次经历匪患,曹摅进行安抚整顿治理,一个月便得到恢复。

    公元308年(永嘉二年),征南大将军、高密王司马略(字元简)坐镇襄阳,任用曹摅为征南司马。当年被流放的王逌等聚众屯驻冠军,攻入城镇掠夺。

    司马略派参军崔旷讨伐,命令曹摅为崔旷的都护。崔旷是个狡诈残暴之人,欺哄曹摅为前锋作战,自己约期作后援,曹摅接战后崔旷未能如期到达,曹摅孤军与王逌战于郦县,军队战败遇难。

    旧吏属及百姓同往奔丧会合送葬,一路号啕,像奔父母之丧一样。二、原文曹摅字颜远,少有孝行,好学善属文,太尉王远见而器之,调补临淄令。

    县有寡妇,养姑甚谨。始以其年少,劝令改适,妇守节不移。

    姑悯之,间自杀。亲党告妇杀姑,官为考鞫,寡妇不胜苦楚,乃自诬。

    狱当决,适值摅到。摅知其有冤,更加辩究,具得情实,时称其明。

    狱有死囚,岁夕,摅行狱,悯之,曰:“卿等不幸致此非所,如何?新岁人情所重,岂不欲暂见家邪?”众囚皆涕泣曰:“若得暂归,死无恨也。”摅悉开狱出之,克日令还。

    掾吏固争,咸谓不可。摅曰:“此虽小人,义不见负,自为诸君任之。”

    至日,相率而还,并无违者,一县叹服,号为圣君。入为尚书郎。

    仁惠明断,百姓怀之。时天大雨雪,宫门夜失行马(宫前用以阻止人马通行的木栅),群官检察,莫知所在。

    摅使收门士,众官感喟不然。摅曰:“宫掖禁严,非外人所敢盗,必是门士以燎寒耳。”

    诘之,果服。及齐王辅政,尝从容问摅曰:“天子为贼臣所逼,莫有能奋。

    吾率四海义兵兴复王室,令人辅朝廷,匡振时艰,或有劝吾还国。于卿意如何?”摅曰:“荡平国贼,匡复帝祚,古今人臣之功未有如大王之盛也。

    然道罔隆而不杀,物无盛而不衰,非唯人事,抑亦天理。愿大王居高虑危,在盈思冲,精选百官,存公屏欲,举贤进善,务得其才,然后诣车秣马,高揖归藩,则上下同庆,摅等幸甚。”

    后战死,故吏及百姓并奔丧会葬,号哭即路,如赴父母焉。三、出处《晋书·列传第六十·良吏》四、作者简介《晋书》作者共二十一人。

    监修三人: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天文、律历、五行等三志的作者:李淳风拟订修史体例:敬播(注:没有流传下来。)其他十六人:令狐德棻、来济、陆元仕、刘子翼、卢承基、李义府、薛元超、上官仪、崔行功、辛丘驭、刘胤之、杨仁卿、李延寿、张文恭、李安期和李怀俨。

    另外唐太宗李世民也在宣帝(司马懿)、武帝(司马炎)二纪及陆机、王羲之两传写了四篇史论,所以有题“御撰”。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晋书》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

    该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原。

    5.翻译晋书列传十六刘颂这篇

    曹摅(shū)字颜远,是谯国谯人。

    祖父名肇,(曾做)魏国的卫将军。曹摅年轻时有孝道,好学并且很会写文章,太尉王衍见到他就(很)器重他,调(他)填补了临淄县令这个缺。

    这个县里有一个寡妇,赡养婆婆非常用心。婆婆认为她还年轻,就劝她,让她改嫁,(可是)这个女人坚守节操不易其志。

    婆婆为了儿媳用心赡养她不肯改嫁这事深深地忧虑,(最后)背着儿媳自杀了。(于是)这家的亲属就告这个寡妇杀了婆婆,官府为(此)拷打审问,寡妇不能经受这般苦楚,就屈招自己有罪。

    案子将要判决,恰好遇上曹摅到了。曹摅了解这个女人有冤情后,再加以仔细分辨研究,将所有情况审查得清楚明白。

    当时人们都赞扬他英明。 监狱里有判死刑的囚犯,岁末除夕,曹摅视察监狱,(看到这些犯人)很同情他们,说道:“你们不幸落到这样一个地方,怎么样?新的一年就要到了,人情最看重的(就是这个时候),难道不想暂且回家看看吗?”众囚徒都痛哭着说道:“如果能暂且回家(看看),(便)死而无怨了。”

    曹摅将监狱所有的门打开让犯人出来,限定日期让(他们)回来。曹摅的属下坚决反对,都说不行。

    曹摅说:“这些人虽然是小人,但讲义气,不会违背我跟他们的约定,我自会替各位承担这个责任的。”(后来这些死囚)到约定的时日,一个接一个地回来了,并没有违约的人,一县的人都叹服,称曹摅为圣君。

    以后曹摅入朝做了尚书郎,又转任洛阳县令,(因为他)仁爱宽厚明断是非,(所以)百姓都爱戴他。(有一次)当时天下大雪,宫门夜晚丢失了阻道的木行马,官员们四处查看,不知道行马到什么地方去了。

    曹摅派人将那些看门的士卒拘押起来,很多官员都说不应该这样。曹摅说:“宫廷警卫森严,不是外人敢偷盗的地方,一定是看门的士卒,因为天寒烤火去了才丢了行马(或:一定是看门的士卒用行马烧火御寒了。)

    ”追问看门的士卒,(他们)果然服罪。 到齐王冏辅政的时候,曹摅与左思一起做记室督。

    冏曾经神色自若地问曹摅道:“天子被贼所逼,没有人能奋起救主的。是我率领天下的义兵兴复王室,今天进京辅佐朝廷,救助、振兴危难的时局,有人劝我回到齐地去,在你意下如何?”曹摅道:“扫平国贼,挽救复兴国统,从古到今作为人臣的功劳没有比大王更盛大的了。

    然而天下大道没有兴隆就没有衰退,世间万物没有强盛也就没有衰败,这不仅仅指人事,也是天理。(您)私下里先向我发问,我哪里敢不说心里话。

    希望大王处在高位时想着不安,在自满时想着谦虚,在百官中精挑细选,秉持公心摒弃私欲,推举贤才更进献善才,务必为朝廷找到能担负大业的栋梁之材,然后(您还是)用油脂涂好车轴用草料喂好马,向皇上深深地作个揖,(赶快)回到自己的齐国去吧,那样就会让朝廷与百姓同喜同庆,曹摅等也会感到很幸运。”齐王冏未能接受(曹摅的意见),最终没有回去。

    6.子路见孔子子曰如何好乐文言文翻译

    子路见孔子【原文】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

    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益哉也?”孔子曰:“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

    御狂马者不释棰策也,操弓不反于檠,然后可持也。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哉。

    谤毁仁者憎怒士人,必主于刑也,君子不可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

    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栝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受教。”(魏王肃注《孔子家语•子路初见》)【译文】子路去拜见孔子,孔子(对子路)说:“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

    孔子说:“我问的不是这方面。我只是想说凭借你的天赋,如果再加上学习和多问,那么谁能赶得上(你)呢?”子路说:“学习和多问难道能够对我们有好处(即增长我们的能力)吗?”孔子说:“君王如果没有敢直言进谏的大臣,就会失其正道(即政事就会有错失),有才能的士人如果没有能够给予自己教导的朋友就会因听闻有误而听不到正确的意见和建议(从而铸成大错)。

    想要驾驭狂放凶猛的马的人不能放下鞭子,操弓射箭的人不能丢掉矫正弓弩的檠。木材经过墨线测量取直之后就会变直,人能接受善言规劝就能变得通达明智,拜师接受教导又重视多问,怎么能不顺利学成呢。

    毁谤有仁德的人、使士人憎恨、生气的人,一定会受到刑法的制裁,(所以)君子不能不学习啊。”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需要火烤加工就自然伸直,砍了来削尖后作成箭射出去,就能穿透犀牛的厚皮。

    由此看来,(人生)有什么东西需要学习呢?”孔子说:“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把箭头磨得更锋利,(那么)箭不也能射得更深(更远)吗?”子路(听后向孔子)拜了两次说:“真是受益良多啊!”【注释】1、见:动词,拜见。2、好乐:动词作名词,喜好;嗜好。

    好,读若“皓”,形容词作动词,喜欢;喜好。这里又活用为名词,喜欢的东西。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喜欢。这里又活用为名词,喜欢的东西。

    《礼记•大学》:“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汉书•匡衡传》:“圣德纯茂,专精《诗》《书》,好乐无厌。”

    唐韩愈《答柳柳州食虾蟆》:“常惧染蛮夷,失平生好乐。”3、对:动词,回答。

    4、好:读若“皓”,形容词作动词,喜欢;喜好。5、长剑:锋刃较长的剑。

    《楚辞•九歌•东皇太一》:“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后汉书•宦者传序》:“高冠长剑,纡朱怀金者,布满宫闱。”

    元虞集《苏武慢•和冯尊师》词:“老矣浮丘,赋诗明月,千仞碧天长剑。”(附注:后世因用冯谖弹铗故事比喻怀才不遇。

    唐高适《自蓟北归》:“谁怜不得意,长剑独归来。”唐李白《闻丹丘子于城北营石门幽居》:“长剑复归来,相逢洛阳陌。”

    参见“弹铗”。)6、非此之问:宾语前置句,即问非此,所问非此。

    意思是“(我)所问的不是这个”。之,结构助词,用于谓语动词与前置的宾语之间,辅助表示宾语前置,无实义,不译。

    7、徒谓:只是说。这里可以理解为“我只是想说”“我想说的只是”“只是我想告诉你的是”。

    徒,连词,表示轻微转折,只;只是;不过;只不过。谓,动词,说。

    8、以:介词,表示凭借,凭;凭借。9、子:对男子的敬称,你;您。

    10、所能:所擅长的;所胜任的。这里指的是人的禀赋、天赋。

    11、而:连词,表示假设,如果;假如;假使。12、加之以学问:介词短语(结构)作状语后置句,即“以学问加之”。

    把“学问”加到你的“所能”上,意思是,再加上你的天赋。以,介词,表对象,把;拿。

    学问,即“学和问”,学习和询问(知识、技能等)。语出《易经•乾》:“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

    《孟子•滕文公上》:“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汉贾山《至言》:“学问至于刍荛者,求善无餍也。”

    唐韩愈《答杨子书》:“学问有暇,幸时见临。”清顾炎武《日知录•求其放心》:“夫仁与礼未有不学问而能明者也。”

    清刘开《问说》:“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加,动词,施加;加上。

    之,人称代词,它,这里指代上文中的“所能”,即指子路的天赋。13、岂……乎:反问(反诘)句式。

    岂,语气副词,用于句首,常与句末的语气词“乎”“与(欤)”或“哉”等配合使用,表示反问(反诘)语气,一般可译为“难道”“哪里”“怎么”等。14、可:能愿动词,能;能够;可以。

    15、及:动词,赶上。引申指赶得上;比得上。

    16、岂……哉也:反问(反诘)句式。哉也,句末语气词连用,有加强语气、强调的作用。

    参见前注13。17、益:益处;好处。

    这里活用为动词,有益处;有好处。18、夫:读若“服”,句首发语词,表示下文要发议论、做判断、下结论等,无实义,不译。

    19、人君:君主;帝王。《左传•文公十六年》:“且既为人君,而又为人臣,不如死。”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晋书列传第十六文言文翻译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