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为人恢奇出自那篇文言文(《南史.七十六隐逸下》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也)

    1.《南史.七十六隐逸下》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也

    山川之美①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②俱⑨备。晓雾将歇③,猿鸟乱鸣;夕日欲颓④,沉鳞竞跃⑤。

    实是欲界之仙都⑥。自康乐⑦以来,未复有能与⑧其奇者。

    课下注释: ①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粱文》卷四十六,中华书局1983年版。原文题为《答谢中书书》。

    本文为节选,题目为编者所加。谢中书,指谢征,作者的友人。

    中书,官职名。后一个“书”指书信,这段文字是原信的一部分。

    陶弘景(456~536),南朝齐梁时道思想家、医学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有《华阳套隐居集》。 ②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

    ③四时:四季。⑨俱:都 ④歇:消散。

    ⑤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⑥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⑦欲界之仙都:人间的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⑧康乐:指南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齐梁间文学家。

    ⑨与(yù):。山川之美 山川之美①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②俱⑨备。晓雾将歇③,猿鸟乱鸣;夕日欲颓④,沉鳞竞跃⑤。

    实是欲界之仙都⑥。自康乐⑦以来,未复有能与⑧其奇者。

    课下注释: ①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粱文》卷四十六,中华书局1983年版。原文题为《答谢中书书》。

    本文为节选,题目为编者所加。谢中书,指谢征,作者的友人。

    中书,官职名。后一个“书”指书信,这段文字是原信的一部分。

    陶弘景(456~536),南朝齐梁时道思想家、医学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有《华阳套隐居集》。 ②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

    ③四时:四季。⑨俱:都 ④歇:消散。

    ⑤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⑥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⑦欲界之仙都:人间的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⑧康乐:指南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齐梁间文学家。

    ⑨与(yù):参与。 译文: 1. 山川的秀美是古代文人雅士谈论的话题.高耸的山峰耸入云端,清澈的溪流可以看到底.两岸的石壁青,黄,黑,白,赤,五色交相辉映.青色的树林,翠绿的竹林,四季都有.早晨的雾气即将消散,远处传来的猿猴和鸟叫声此起彼伏;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这实在是人间仙境,自从谢灵运以来,还没有人能置身这奇妙的山水之中. 2.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

    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每当早晨,早晨的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3.山河的美丽,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论。高高山峰插入云霄,清澈水流看得见水底。

    (阳光下的)两岸岩石峭壁(上),各种颜色交错辉映。碧绿的森林青翠的竹林,(一年)四季都有。

    早晨大雾将要消散(时),猿猴和鸟雀混杂的鸣叫(响成一片)。傍晚的太阳将要落下(时),潜游水中的鱼竞相(在水面)跳跃。

    (这里)实在是人世间的仙境。自从谢灵运以来,不再有能够沉浸(在)这奇妙的(山水境界里)的人了。

    【打括号为文中未写到,但实翻译时应理解彻底的】 编辑本段文章总评: 文章开始,作者从人们对山水的态度观点入手:古往今来,没有人不赞美青山绿水的,特别是江南的山山水水,更是柔媚亮丽、清秀绝尘,是如此的典雅、飘逸。接着描写了山水、石壁、丛林、翠竹和早晨、黄昏的景象,融情于景,表达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

    最后,作者发出慨叹:从谢灵运后,又有谁能欣赏如此美景呢?望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名利,能全身心投入自然的人,还有多少呢?一片黯然之情,悄然流露。 整篇文章,六十八言,有山水竹林、晓雾夕阳、猿鸟锦鳞,有比喻、夸张、拟人,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说不完的无限情趣、道不完的生机盎然。

    这在魏晋六朝“诗尚玄理,文工骈体”的文风中,可谓一枝独秀。读来凡心皆无,身在物外,心清神明。

    编辑本段情感: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本身就构成优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以饱和着感情的语言激起读者的兴致,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意境。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相互作用,构成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

    全文只有68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水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

    2.翻译:弘为人谈笑多闻(文言文全文)

    汉书公孙弘传节选【原文】弘为人谈笑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

    养后母孝谨,后母卒,服丧三年。 为内史数年,迁御史大夫。

    时又东置苍海,北筑朔方之郡。弘数谏,以为罢弊中国以奉无用之地,愿罢之。

    于是上乃使朱买臣等难弘置朔方之便。发十策,弘不得一。

    弘乃谢曰:“山东鄙人,不知其便若是,愿罢西南夷、苍海,专奉朔方。”上乃许之。

    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上问弘,弘谢曰:“有之。

    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夫以三公为布被,诚饰诈欲以钓名。

    且臣闻管仲相齐,有三归,侈拟于君,桓公以霸,亦上僣于君。晏婴相景公,食不重肉,妾不衣丝,齐国亦治,亦下比于民。

    今臣弘位为御史大夫,为布被,自九卿以下至于小吏无差,诚如黯言。且无黯,陛下安闻此言?”上以为有让,愈益贤之。

    元朔中,代薛泽为丞相。先是,汉常以列侯为丞相,唯弘无爵,上于是下诏曰:“朕嘉先圣之道,开广门路,宣招四方之士,盖古者任贤而序位,量能以授官,劳大者厥禄厚,德盛者获爵尊,故武功以显重,而文德以行褒。

    其以高成之平津乡户六百五十封丞相弘为平津侯。”其后以为故事,至丞相封,自弘始也。

    时,上方兴功业,娄举贤良。弘自见为举首,起徒步,数年至宰相封侯,于是起客馆,开东阁以延贤人,与参谋议。

    弘身食一肉,脱粟饭,故人宾客仰衣食,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然其性意忌,外宽内深。

    诸常与弘有隙,无近远,虽阳与善,后竟报其过。杀主父偃,徙董仲舒胶西,皆弘力也。

    后淮南、衡山谋反,治党与方急,弘病甚,自以为无功而封侯,居宰相位,宜佐明主填抚国家,使人由臣子之道。今诸侯有畔逆之计,此大臣奉职不称也。

    恐病死无以塞责,乃上书曰:“臣闻天下通道五,所以行之者三。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之交,五者天下之通道也;仁、知、勇三者,所以行之也。

    故曰‘好问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此三者,知所以自治;知所以自治,然后知所以治人。’未有不能自治而能治人者也。

    陛下躬孝弟,监三王,建周道,兼文武,招徕四方之士,任贤序位,量能授官,将以厉百姓劝贤材也。今臣愚驽,无汗马之劳,陛下过意擢臣弘卒伍之中,封为列侯,致位三公。

    臣弘行能不足以称,加有负薪之疾,恐先狗马填沟壑,终无以报德塞责。愿归侯,乞骸骨,避贤者路。”

    上报曰:“古者赏有功,褒有德,守成上文,遭遇右武,未有易此者也。朕夙夜庶几,获承至尊,惧不能宁,惟所与共为治者,君宜知之。

    盖君子善善及后世,若兹行,常在朕躬。君不幸罹霜露之疾,何恙不已,乃上书归侯,乞骸骨,是章朕之不德也。

    今事少闲,君其存精神,止念虑,辅助医药以自恃。”因赐告牛、酒、杂帛。

    居数月,有瘳,视事。 凡为丞相御史六岁,年八十,终丞相位。

    其后李蔡、严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氂继踵为丞相。自蔡至庆,丞相府客馆丘虚而已,至贺、屈氂时坏以为马厩车库奴婢室矣。

    唯庆以惇谨,复终相位,其余尽伏诛云。 弘子度嗣侯,为山阳太守十余岁,诏征巨野令史成诣公车,度留不遣,坐论为城旦。

    元始中,修功臣后,下诏曰:“汉兴以来,股肱在位,身行俭约,轻财重义,未有若公孙弘者也。位在宰相封侯,而为布被脱粟之饭,奉禄以给故人宾客,无有所余,可谓减于制度,而率下笃俗者也,与内厚富而外为诡服以钓虚誉者殊科。

    夫表德章义,所以率世厉俗,圣王之也。其赐弘后子孙之次见为适者,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附录:《汉书卷》五十八《公孙弘传》原文: 公孙弘,菑川薛人也。少时为狱吏,有罪,免。

    家贫,牧豕海上。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

    武帝初即位,招贤良文学士,是时,弘年六十,以贤良征为博士。使匈奴,还报,不合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移病免归。

    元光五年,复征贤良文学,菑川国复推上弘。弘谢曰:“前已尝西,用不能罢,愿更选。”

    国人固推弘,弘至太常。上策诏诸儒: 制曰:盖闻上古至治,画衣冠,异章服,而民不犯;阴阳和,五谷登,六畜蕃,甘露降,风雨时,嘉禾兴,朱草生,山不童,泽不涸;麟凤在郊薮,龟龙游于沼,河洛出图书;父不丧子,兄不哭弟;北发渠搜,南抚交址,舟车所至,人迹所及,跂行喙息,咸得其宜。

    朕甚嘉之,今何道而臻乎此?子大夫修先圣之术,明君臣之义,讲论洽闻,有声乎当世,敢问子大夫:天人之道,何所本始?吉凶之效,安所期焉?禹、汤水旱,厥咎何由?仁、义、礼、知四者之宜,当安设施?属统垂业,物鬼变化,天命之符,废兴何如?天文、地理、人事之纪,子大夫习焉。其悉意正议,详具其对,著之于篇,朕将亲览焉,靡有所隐。

    弘对曰: 臣闻上古尧、舜之时,不贵爵常而民劝善,不重刑罚而民不犯,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末世贵爵厚赏而民不劝,深刑重罚而奸不止,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夫厚赏重刑未足以劝善而禁非,必信而已矣。

    是故因能任官,则分职治;去无用之言,则事情得;不作无用之器,即赋敛省;不夺民时,不妨民力,则百姓富;有德者进,无德者退,则朝廷尊;有功者上,无。

    文言文,出自,那篇,为人

    3.赵轨,河南洛阳人也

    “赵轨,河南洛阳人也。”

    这篇古文叫《赵轨传》出自:《隋书》,作者:唐代魏征。原文为:赵轨,河南洛阳人也。

    父肃,魏廷尉卿。轨少好学,有行检。

    周蔡王引为记室,以清苦闻。迁卫州治中。

    高祖受禅,转齐州别驾,有能名。其东邻有桑,葚落其家,轨遣人悉拾还其主,诫其诸子曰:“吾非以此求名,意者非机杼之物,不愿侵人。

    汝等宜以为诫。”在州四年,考绩连最。

    持节使者合阳公梁子恭状上,高祖嘉之,赐物三百段,米三百石,征轨入朝。父老相送者各挥涕曰:“别驾在官,水火不与百姓交,是以不敢以壶酒相送。

    公清若水,请酌一杯水奉饯。”轨受而饮之。

    既至京师,诏与奇章公牛弘撰定律令格式。时卫王爽为原州总管,上见爽年少,以轨所在有声,授原州总管司马。

    在道夜行,其左右马逸入田中,暴人禾。轨驻马待明,访禾主酬直而去。

    原州人吏闻之,莫不改操。后数年,迁硖州刺史,抚缉萌夷,甚有恩惠。

    寻转寿州总管长史。芍陂旧有五门堰,芜秽不修。

    轨于是劝课人吏,更开三十六门,灌田五千余顷,人赖其利。秩满归乡里,卒于家,时年六十二。

    子弘安、弘智,并知名。译文为:赵轨是河南洛阳人。

    他的父亲赵肃是东魏的廷尉卿。赵轨少年时好学,有操行。

    北周的蔡王引荐他做了记室,因守贫刻苦而知名。后升官为卫州治中。

    隋高祖接受禅让(做皇帝),赵轨转任齐州别驾,很有才能的名声。他的东边邻居有桑树,桑葚落到了他的家,赵轨派人把桑葚全都拾起来还给它的主人,他告诫他几个儿子说:“我不是用这种行为求得名声,想来大概是不是劳作得来的东西,不愿意侵占别人。

    你们应该把这话作为告诫。”他在齐州四年,考核政绩连续最佳。

    持节使者合阳公梁子恭的文状上奏朝廷,隋高祖很赞许赵轨,赐给他物品三百匹绸缎,三百石米,征召他入朝做官。乡亲父老送别他的人各自擦眼泪说:“别驾在官任,水和火的小事都不触犯百姓,因此不敢用一壶酒送别您。

    您清廉像水,我们斟上一杯水献上饯行。”赵轨接过来把水喝了。

    他到了京城之后,皇帝下令让他与奇章公牛弘撰写制定法律、命令、规则。当时卫王杨爽做原州总管,皇帝见杨爽年轻,因为赵轨做官的地方有名声,任命赵轨做原州总管司马。

    一次在路上夜行,赵轨身边人的马跑进了田地里,马踏坏了庄稼。赵轨停下马等待到天明,查找庄稼的主人偿付了钱才离开。

    原州百姓官吏听到这件事,没有谁不改变操行。几年后,赵轨升官为硖州刺史,他安抚聚合各族人民,对百姓很有恩惠。

    不久,他被任命为寿州总管长史。芍陂先前有五门围堰,荒废了也不修整。

    赵轨于是鼓励督促人们和官吏,又开了三十六门围堰,灌溉田地五千多顷,人们都依赖它们带来的好处。赵轨为官期满回到乡里,在家中去世,当时六十二岁。

    他的儿子赵弘安、赵弘智都很知名。扩展资料:赵轨的典故:1、有一年的秋天,赵轨的老朋友得知赵轨习惯深夜读书。

    届时,赵轨点燃沉香熏屋,帮助头脑清醒。于是,那位老朋友给赵轨送来1斤沉香。

    当时,赵轨讲了一则旧事,借题发挥,委婉地拒绝了这份珍贵礼物,“我家东邻桑树上的桑葚熟了,又大又红,落在我家院子里,满地都是。我赶紧叫家人把桑葚捡起来送还邻居。

    并借机教育儿子:我绝不是借此谋求虚名,只想这不属于自己的劳动果实,不应该要,你们一定要以此为戒。”他的老朋友听后,敬重赵轨这番谈论的旨意,便把沉香带回。

    2、赵轨不仅修身自洁,对部下的约束也严。那是赵轨调到外地之后,有一次夜间出行,部下的马匹误入农田踩坏庄稼。

    赵轨随即下令停止前进,原地待命。直到天亮找见农田主人,赔偿损失后才率部继续赶路。

    当地的官吏闻知此事非常感动,相约以赵轨为榜样养成良好操行。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轨。

    4.赵轨,河南洛阳人也

    “赵轨,河南洛阳人也。”这篇古文叫《赵轨传》

    出自:《隋书》,作者:唐代魏征。

    原文为:

    赵轨,河南洛阳人也。父肃,魏廷尉卿。轨少好学,有行检。周蔡王引为记室,以清苦闻。迁卫州治中。高祖受禅,转齐州别驾,有能名。其东邻有桑,葚落其家,轨遣人悉拾还其主,诫其诸子曰:“吾非以此求名,意者非机杼之物,不愿侵人。汝等宜以为诫。”在州四年,考绩连最。

    持节使者合阳公梁子恭状上,高祖嘉之,赐物三百段,米三百石,征轨入朝。父老相送者各挥涕曰:“别驾在官,水火不与百姓交,是以不敢以壶酒相送。公清若水,请酌一杯水奉饯。”轨受而饮之。既至京师,诏与奇章公牛弘撰定律令格式。

    时卫王爽为原州总管,上见爽年少,以轨所在有声,授原州总管司马。在道夜行,其左右马逸入田中,暴人禾。轨驻马待明,访禾主酬直而去。原州人吏闻之,莫不改操。后数年,迁硖州刺史,抚缉萌夷,甚有恩惠。寻转寿州总管长史。芍陂旧有五门堰,芜秽不修。

    轨于是劝课人吏,更开三十六门,灌田五千余顷,人赖其利。秩满归乡里,卒于家,时年六十二。子弘安、弘智,并知名。

    译文为:

    赵轨是河南洛阳人。他的父亲赵肃是东魏的廷尉卿。赵轨少年时好学,有操行。北周的蔡王引荐他做了记室,因守贫刻苦而知名。后升官为卫州治中。隋高祖接受禅让(做皇帝),赵轨转任齐州别驾,很有才能的名声。他的东边邻居有桑树,桑葚落到了他的家,赵轨派人把桑葚全都拾起来还给它的主人,

    他告诫他几个儿子说:“我不是用这种行为求得名声,想来大概是不是劳作得来的东西,不愿意侵占别人。你们应该把这话作为告诫。”他在齐州四年,考核政绩连续最佳。持节使者合阳公梁子恭的文状上奏朝廷,隋高祖很赞许赵轨,赐给他物品三百匹绸缎,三百石米,征召他入朝做官。

    乡亲父老送别他的人各自擦眼泪说:“别驾在官任,水和火的小事都不触犯百姓,因此不敢用一壶酒送别您。您清廉像水,我们斟上一杯水献上饯行。”赵轨接过来把水喝了。他到了京城之后,皇帝下令让他与奇章公牛弘撰写制定法律、命令、规则。

    当时卫王杨爽做原州总管,皇帝见杨爽年轻,因为赵轨做官的地方有名声,任命赵轨做原州总管司马。一次在路上夜行,赵轨身边人的马跑进了田地里,马踏坏了庄稼。赵轨停下马等待到天明,查找庄稼的主人偿付了钱才离开。原州百姓官吏听到这件事,没有谁不改变操行。

    几年后,赵轨升官为硖州刺史,他安抚聚合各族人民,对百姓很有恩惠。不久,他被任命为寿州总管长史。芍陂先前有五门围堰,荒废了也不修整。赵轨于是鼓励督促人们和官吏,又开了三十六门围堰,灌溉田地五千多顷,人们都依赖它们带来的好处。

    赵轨为官期满回到乡里,在家中去世,当时六十二岁。他的儿子赵弘安、赵弘智都很知名。

    扩展资料:

    赵轨的典故:

    1、有一年的秋天,赵轨的老朋友得知赵轨习惯深夜读书。届时,赵轨点燃沉香熏屋,帮助头脑清醒。于是,那位老朋友给赵轨送来1斤沉香。当时,赵轨讲了一则旧事,借题发挥,委婉地拒绝了这份珍贵礼物,

    “我家东邻桑树上的桑葚熟了,又大又红,落在我家院子里,满地都是。我赶紧叫家人把桑葚捡起来送还邻居。并借机教育儿子:我绝不是借此谋求虚名,只想这不属于自己的劳动果实,不应该要,你们一定要以此为戒。”他的老朋友听后,敬重赵轨这番谈论的旨意,便把沉香带回。

    2、赵轨不仅修身自洁,对部下的约束也严。那是赵轨调到外地之后,有一次夜间出行,部下的马匹误入农田踩坏庄稼。赵轨随即下令停止前进,原地待命。直到天亮找见农田主人,赔偿损失后才率部继续赶路。当地的官吏闻知此事非常感动,相约以赵轨为榜样养成良好操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轨

    弘为人恢奇出自那篇文言文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