甫下车文言文(文言文翻译)
1.文言文翻译
【注释】 ①选自《论语·先进》,题目是编者所加的。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小孔子9岁。曾皙:姓曾,名点,字子皙。
曾参的父亲,约小孔子20多岁。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小孔子29岁。
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小孔子42岁。以上四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侍坐:卑者在尊者身旁陪伴叫“侍”。单用“侍”是陪伴者站着。
用“侍坐”指双方都坐着;陪侍长者闲坐 ②率尔:轻率地、毫不思索地样子。 ③千乘(shèng)之国: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
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能出车千乘的国家,在当时是一个中等国家。
④摄:迫近。进而作“夹”讲。
⑤师旅:古时军队的编制。五百人为一“旅”,五旅为一“师”。
后因以“师旅”为军队的通称。 ⑥饥馑:谷的不熟为“饥”,果蔬不熟为“馑”。
⑦比(bì)及:等到。 ⑧方:正道。
这里指辨别是非的道理。 ⑨哂(shěn):笑。
这里略含讥讽的意思。 ⑩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
方,见方,方圆。计量面积或体积的一种单位。
面积一方即一丈见方。方六七十,即国土边长为六七十里。
如:或者,连词,表示选择关系。 ⑾宗庙之事:指诸侯的祭祀活动。
其中以祭祀祖宗为代表。祭祖必在宗庙(祖庙),故以“宗庙之事”泛指。
⑿如会同:或者在诸侯的盟会典礼中。如:或者,连词,表示选择关系。
会同:诸侯会盟。 ⒀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端,礼服。章甫:礼帽。
在这里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⒁希:通“稀”。
指弹瑟的速度放慢,节奏逐渐稀疏。 ⒂铿(kēng)尔:铿的一声,琴瑟声止住了。
铿:象声词。指弹瑟完毕时最后一声高音。
尔:“铿”的词尾。 ⒃撰:述。
⒄莫(mù)春:指夏历三月,天气已转暖的时节。莫:通假“暮”。
⒅冠者: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要举行冠礼,束发、加帽,表示成人。“冠者”指成年人。
⒆童子:未加冠以前的少年。 ⒇浴乎沂(yí):到沂河里去洗洗澡。
乎:介词,用法同“于”状语后置,乎沂是状语。沂,水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南。
此水因有温泉流入,故暮春时即可人浴。 (21)风乎舞雩(yú):到舞雩台上吹吹风。
风:吹风,乘凉。名词活用作动词。
舞雩。鲁国祭天求雨的地方,设有坛,在今山东曲阜县南。
“雩”是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古人行雩时要伴以音乐和舞蹈,故称“舞雩”。
(22)与:赞许,同意。 (23)春服既成: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
春服,指夹衣或单衫。成,定。
(24)喟(kuì)然:长叹的样子。喟,叹息声。
【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侍老师闲坐。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
(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 子路轻率而急忙地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中等)国家,夹在(几个)大国之间,有(别国)军队来侵略他,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他们的礼乐教化,(我)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只好等待修养更高的人来推行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不敢说我能胜任,但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事务中,或者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的司仪。”
“曾点,你怎么样?” (这时曾点)弹琴的声音(逐渐)稀疏了,铿的一声,放下琴起身,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所说的不一样。” 孔子说:“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点)说:“暮春时节,穿上已经做好的春服,(我和)五六(虚数,泛指几个)位成年人,六七个(虚数,泛指几个)青少年,到沂水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点啊!”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走在后面。曾皙问:“(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就是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问:“您为什么笑子路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难道冉求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就不是国家了呢?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 一 《侍坐》一开始,孔子就开门见山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说:“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这就明确地提出这次谈话的中心,也是文章的中心是论志。
论志,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谈理想。《论语》的大部分篇幅固然是用来谈仁、义,谈礼、智、信的,但也有不少篇幅是谈人生,谈理想,谈学习的。
本篇就是孔子启发弟子们谈自己的理想,并对弟子们所谈理想的内容和态度,表示不同的看法和评价。 子路是个急性人,孔子话音刚落,他就抢先发言。
“率尔”两字,很准确地表现出子路直率而又粗疏鲁莽的。
2.《书鲁亮侪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书鲁亮侪〔清〕袁枚鲁之裕字亮侪,奇男子也。
田文镜督河南严,提、镇、司、道以下,受署惟谨。鲁效力麾下。
一日,命摘中牟李令印,即摄中牟。鲁为微行,大布之衣,草冠,骑驴入境。
父老数百扶而道苦之,再拜问讯,曰:“闻有鲁公来替吾令,客在开封知否?”鲁谩曰:“若问云何?”曰:“吾令贤,不忍其去故也。”又数里,见儒衣冠者簇簇然谋曰:“好官去可惜,伺鲁公来,盍诉之?”或摇手曰:“鲁方取其官而代之,宁肯舍己从人耶?”鲁心敬之而无言。
至县,见李貌温温奇雅。揖鲁入,曰:“印待公久矣!”鲁拱手曰:“观公状貌、被服,非豪纵者,且贤称噪于士民,甫下车而库亏何耶?”李曰:“某,滇南万里外人也。
别母,游京师十年,得中牟,借俸迎母。母至,被劾,命也!”言未毕,泣。
鲁曰:“吾暍①甚,具汤浴我!”径诣别室,且浴且思,意不能无动。 良久,击盆水誓曰:“依凡而行者,非丈夫也!”具衣冠辞李,李大惊曰:“公何之?”曰:“之省。”
与之印,不受;强之曰:“毋累公!”鲁掷印铿然,厉声曰:“君非知鲁亮侪者!”竟怒马驰去。至省,田公南向坐,面铁色,盛气迎之,睨鲁曰:“汝不理县事而来,何也?”曰:“有所启。
”曰:“印何在?”曰:“在中牟。”田公干笑,左右顾曰:“天下摘印者宁有是耶?”皆曰:“无之。”
两司起立谢曰:“请公并劾鲁!”鲁免冠前叩首,大言曰:“固也。待裕言之:裕一寒士,以求官故,得官中牟,喜甚,恨不连夜排衙视事。
不意入境时,李令之民心如是,士心如是,见其人,知亏帑故又如是。 若明公已知其然而令裕往,裕沽名誉,空手归,裕之罪也。
若明公未知其然而令裕往,裕归陈明,公若以为无可哀怜,则裕再往取印未迟。裕何人,敢逆公意耶?”田公默然。
叹曰:“奇男子!微汝,吾几误劾贤员。但疏去矣,奈何!”鲁曰:“几日?”曰:“五日,快马不能追也。
”鲁曰:公有恩裕能追之裕少时能日行三百里公果欲追疏请赐契箭一枝以为信公许之遂行五日而疏还中牟令竟无恙。(选自《四部备要》本《小仓山房文集》) 【注】①暍(yē),受暑热。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命摘中牟李令印,即摄中牟 代理 B. 甫下车而库亏何耶 刚刚C. 盛气迎之,睨鲁曰 盯着看 D. 不意入境时 料想5.下列选项中能体现鲁亮侪是“奇男子”的一组是( )(3分)①鲁为微行,大布之衣,草冠,骑驴入境 ②鲁方取其官而代之,宁肯舍己从人耶?③吾暍甚,具汤浴我! ④击盆水誓曰:“依凡而行者,非丈夫也!”⑤鲁掷印铿然;厉声曰:“君非知鲁亮侪者!” ⑥公若以为无可哀怜,则裕再往取印未迟。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②④⑤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鲁亮侪微服前往中牟,途中听到父老赞李令,于是决定不就职。
B.田公为政严厉,麾下接受命令都小心谨慎,唯有鲁亮侪丝毫没有敬畏之感。C.李公给鲁公官印,鲁不接受,想冒险替李公求情,李公大惊问为什么。
D.在摘印事件中详写了私行察访、与李令见面、说服田文镜三个片断,凸显了人物形象。 7. 请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公 有 恩 裕 能 追 之 裕 少 时 能 日 行 三 百 里 公 果 欲 追 疏 请 赐 契 箭 一 枝 以 为 信 公 许 之 遂 行 五 日 而 疏 还 中 牟 令 竟 无 恙 。 (4分)(2)好官去可惜,伺鲁公来,盍诉之?(3分)(3)径诣别室,且浴且思,意不能无动。
(3分)参考答案:4.C(斜视,表示藐视。 ) 5.C6.D(A。
见了李公,听过解释之后才决定不就职的。B。
“唯有鲁亮侪丝毫没有敬畏之感”错。C。
先惊问,后给官印。)7.(1)公有恩/裕能追之/裕少时能日行三百里/公果欲追疏/请赐契箭一枝以为信/公许之/遂行/五日而疏还/中牟令竟无恙(4分,对两处1分,错断或多断,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2)好官走了可惜,等鲁公来,何不去向他申诉?(“去”、“盍”各1分,大意1分)(3)径直到别的房间里去,一边沐浴一边思考,内心不能不感动。(“诣”、“动”各1分,大意1分)文言文参考译文:鲁之裕,字亮侪,是一位奇男子。
当时田文镜任河南总督,为政严厉苛刻,提、镇、司、道及其下属,奉命守职,极其谨慎。鲁公就在田文镜部下工作。
有一天,田文镜命令鲁公去摘取中牟县李县令的官印,并就此代理县令。鲁公采取改装前去的办法,穿着粗布衣服,戴草帽,骑着驴子进入中牟县境。
只见数百位老年人互相搀扶着在大路上叹苦发愁,鲁公走上去一再行礼讯问原因,回答说:“听说有位鲁公要来接替我们的县令,客人您在开封知道这事吗?”鲁公故意问:“你们问这个做什么?”回答:“因为我们县令贤明,不忍心让他离去之故。”又走了几里路,看见许多读书人聚集在一起商议:“好官走了可惜,等鲁公来,何不去向他申诉?”有人就摇手说:“鲁公正是取代李县令职位而来的,怎么肯自己不做官而让给别人呢?”鲁公听了,心里非常尊敬李县令,但没有做声。
到了县衙,见李县令的相貌温良奇雅,他向鲁公作揖,请鲁公进去,说:“官印已经等公很久了。
3.文言文中的“甫”字作何解
〈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田中有菜苗之形。金文字形,变为从田父声的形声字。本义:苗)
2. 中国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多用于表字之后 》
3. 又如:台甫(敬辞,旧时用于问人的表字)
4. 通“父”( fù)。对男性长辈的通称,犹父老
5. 又如:众甫(各位父老)
6. 通“圃”( pǔ)。种植果木瓜菜的园地
〈副〉
1. 方才,刚刚
如:年甫二十;甫愈(刚痊愈);甫至(刚到);甫能(刚刚能)
2. 开始,起初 如:甫当(始终);甫尔(初始)
〈形〉
1. 大的 如:甫田(大田);甫甫(大而众多的)
4.张九龄上所拔,颇以后进少之
《太平广记》卷第二百四十《谄佞》《太平广记》里标明出自《谭宾录》,书已亡佚。
原文:李林甫居相位一十九年,诛锄海内人望。自储君以下,无不累息。
初开元后,姚宋等一二老臣,多献可替否,以争天下大体。天下既理,上心亦泰。
张九龄上所拔,颇以后进少之。九龄尤謇谔,数犯上,上怒而逐之。
上雄才豁达,任人不疑。晚得林甫,养成君欲,未尝有逆耳之言,上爱之。
遂深居高枕,以富贵自乐。大臣以下,罕得对见,事无大小,责成林甫。
林甫虽不文,而明练吏事,慎守纲纪,衣冠非常调,无进用之门。而阴贼忍杀,未尝以爱憎见于容色。
上左右者虽饔人厮养,无不略之,故动静辄知。李适之初入相,疏而不密,林甫卖之。
乃曰:“华山之下有金矿焉,采之可以富国。上未知之耳。”
适之善其言,他日,从容以奏,上悦。顾问林甫,林甫曰:“臣知之久矣。
华山陛下本命也,王气所在,不可发之。故臣不敢言。”
上遂薄适之。因曰:“自今奏事,先与林甫议之,无轻脱。”
自是适之束手矣。非其所引进,皆以罪诛。
威震海内,谏官但持禄养资,无敢论事。独补缺杜中犹再上疏。
翌日,被黜为下?令。林甫召诸谏官谓曰:“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何用多言。
君不见立仗马乎?终日无声,而食三品料;及其一鸣,即黜去。虽欲再鸣,其可得乎。”
由是谏诤之路绝失。晚年多冤仇,惧其报复。
出广车仆,金吾静街,前驱百步之外。居则以砖垒屋,以板?墙。
家人警卫,如御大敌。其自防也如此。
故事,宰臣骑从,三五人而已。士庶不避于路。
至是骑从百余人,为左右翼,公卿以下趋避,自林甫始也。译文:李林甫居相位十九年。
在这十九年中,凡是才干、名望、功业高于他的人,以及皇上看重的人,他都百般设计除掉。因此,自皇太子以下,没有不感到恐惧的,连大气都不敢出。
玄宗皇帝刚刚即位时的开元初年,所用的姚崇、宗瓃等一些老臣,多数人都向皇上推荐日后能替代自己为相的人。用以谋得国家太平,百姓康乐。
他们知道,国家治理好了,皇上的心也就安了。宰相张九龄是玄宗皇帝亲自选拔重用的人。
在历任宰相中,张九龄是资历较浅、也较年轻的一位。但是他为人正直,多次直言冲撞玄宗皇帝。
玄宗一怒之下,罢免了他的宰相,贬降为荆州长史。玄宗皇帝雄才大略,为人豁达,用人不疑。
在晚年得到李林甫这样的一位谄媚的宰相,从来不说玄宗皇帝不爱听的话,这才养成了皇上听不得逆耳忠言的习惯。玄宗皇帝宠爱倚重李林甫。
自从李林甫为宰相后,玄宗皇帝就深居在宫帷中,贪恋声色,恣意享乐。大臣以下的人,很少有机会见到玄宗皇帝,更谈不上跟皇上讲对国家大事了。
不论大事、小事,都一律责成宰相李林甫去办理。李林甫虽然不通晓词赋文章,然而对官场上的事情却精明干练,恪守原有的纲常法纪,就是你再有奇才异学的官员士人,也没有破格提拔任用的门路,一切都按常轨办事。
李林甫为人阴毒残忍,随意迫害人。从未有表露过喜爱谁与憎恨谁。
玄宗皇帝左右的人,就连为皇上掌管烹饪的小吏,和做粗活的仆役,他没有不笼络收买的。因此,皇上的一举一动,他马上都知晓。
李适之刚任宰相时,行事疏乎而不慎密,被李森甫设下圈套出卖了。一次,李森甫对李适之说:“华山下面有金矿,开采了可以给国家增加财富。
但是皇上并不知道啊。”李适之相信了他的话,日后,将此事上奏玄宗皇帝。
玄宗皇帝非常高兴,征询李林甫。李林甫说:“我很久以前就知道华山底下有金矿。
但是华山是皇上的本命啊。王气所在,不可以开采金矿。
因此,我不敢向皇上提起这件事情。”玄宗皇帝从此特别轻视李适之,对他说:“从今以后,凡是向我奏请的事,事先跟林甫商议一下,不要太轻佻随便了。”
从此,李适之的手脚被束缚住了,再也不能单独向玄宗皇帝奏事。李林甫在任宰相期间,凡是不是经他引荐的人,都想方设法查找你的错处,将你排挤出去,或者罗织罪名将你杀掉。
由此,他的声威震动海内。所有的谏官都老老实实地拿着俸禄维持生计,谁也不敢纳谏议论朝政。
补缺杜中犹不信邪,再次上疏玄宗皇上。第二天,就被贬黜为下邽令。
李林甫召集诸位谏官说:“现今,上有圣明的皇帝,我们当臣子的,按照皇上的正确旨意办事还来不及呢,何用你们多嘴多舌。你们没有看到御苑内那些供仪仗使役的马吗?整天老老实实没有一点响动的,可以吃到三品的草料,只要哪匹马稍一鸣叫、不听使役,立即赶出去。
从今后,你们谁再随意向皇上奏疏,他的下场就象那匹鸣叫不听使役的马一样。”从此,向玄宗皇上纳谏提意见的道路则被堵死了。
李林甫到了晚年时,结下了许多的冤仇。他非常惧怕有仇人报复。
因此,每次出行都广置车舆仆夫,派许多宫中卫士将前边百步之内的人群驱散,在两旁警卫。他居住的府第都用砖砌屋,用木板做围墙,派出许多家将仆夫日夜警卫,如临大敌。
他就这样的设防保护自己。从前。
历任宰相出行过街,不过有三五个侍从随行而已。士人百姓也无需在道两旁躲避。
而设置骑从上百人在左右护卫,让公卿以下的人都得躲藏退避,是从李林甫开始的啊。
5.文言文在线翻译
1、急不相弃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很为难。
王朗却说:“幸好船还宽敞,有什么可为难的?”眼看后面的贼寇要追上来了,王朗想丢下刚才搭船的人。华歆说:“ 刚才我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
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安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 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2、负荆请罪 战国时候,有七个大国,它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这七国当中,又数秦国最强大。
秦国常常欺侮赵国。有一次,赵王派一个大臣的手下人蔺相如到秦国去交涉。
蔺相如见了秦王,凭着机智和勇敢,给赵国争得了不少面子。秦王见赵国有这样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赵国了。
赵王看蔺相如这么能干。就封他为“上卿”(相当于后来的宰相)。
赵王这么看重蔺相如,可气坏了赵国的大将军廉颇。他想:我为赵国拼命打仗,功劳难道不如蔺相如吗?蔺相如光凭一张嘴,有什么了不起的本领,地位倒比我还高!他越想越不服气,怒气冲冲地说:“我要是碰着蔺相如,要当面给他点儿难堪,看他能把我怎么样!” 廉颇的这些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
蔺相如立刻吩咐他手下的人,叫他们以后碰着廉颇手下的人,千万要让着点儿,不要和他们争吵。他自己坐车出门,只要听说廉颇打前面来了,就叫马车夫把车子赶到小巷子里,等廉颇过去了再走。
廉颇手下的人,看见上卿这么让着自己的主人,更加得意忘形了,见了蔺相如手下的人,就嘲笑他们。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这个气,就跟蔺相如说:“您的地位比廉将军高,他骂您,您反而躲着他,让着他,他越发不把您放在眼里啦!这么下去,我们可受不了。”
蔺相如心平气和地问他们:“廉将军跟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呢?”大伙儿说:“那当然是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对呀!我见了秦王都不怕,难道还怕廉将军吗?要知道,秦国现在不敢来打赵国,就是因为国内文官武将一条心。
我们两人好比是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要是打起架来,不免有一只要受伤,甚至死掉,这就给秦国造成了进攻赵国的好机会。你们想想,国家的事儿要紧,还是私人的面子要紧?” 蔺相如手下的人听了这一番话,非常感动,以后看见廉颇手下的人,都小心谨慎,总是让着他们。
蔺相如的这番话,后来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惭愧极了。
他脱掉一只袖子,露着肩膀,背了一根荆条,直奔蔺相如家。蔺相如连忙出来迎接廉颇。
廉颇对着蔺相如跪了下来,双手捧着荆条,请蔺相如鞭打自己。蔺相如把荆条扔在地上,急忙用双手扶起廉颇,给他穿好衣服,拉着他的手请他坐下。
蔺相如和廉颇从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这两个人一文一武,同心协力为国家办事,秦国因此更不敢欺侮赵国了。
“负荆请罪”也就成了一句成语,表示向别人道歉、承认错误的意思。 3、患难见知交 赵洞门出任御史大夫时,门前车马来往不绝,来拜访他的人几乎在路上排起队来。
等到他被免职,出城门(离开京城),来送的只有三五个人。不久,他被朝廷召回起用,以前离开的那批人又像当初那样来拜访了。
当时独有吴菌次落落不凡,不因富贵失势改变对赵洞门的态度。赵洞门常常目送他出门,回头跟儿子友沂说:“将来我去世后,最终要依赖这个人来办事。”
没多久,友沂过早去世,赵洞门也因悲痛失去儿子,死于外地客寓。他的两个孙子无依无靠,吴菌次一边哀悼,帮助办理后事;一边扶助他们,把小的那个当儿子看待,又把自己的爱女嫁给他。
这一时间,人们都感叹赵洞门善于识别他人。 4、周郑交质 郑武公、郑庄公是周平王的卿士(官名)。
(周平王)分权给虢公,郑庄公怨恨周平王。周平王说:“没有的事(偏心于虢公)。”
于是周王、郑国交换人质(证明互信):(周平王)的儿子狐在郑国做人质,郑庄公的儿子忽在周王室做人质。周平王死(后),周王室准备让虢公掌政。
四月,郑国的祭足帅军队收割了温邑的麦子。秋季,又收割了成周的稻谷。
周和郑互相仇恨。君子说:“信用不发自心中,盟约抵押也没用。
开诚布公互相谅解地行事,用礼教约束,虽然没有抵押,谁能离间他们呢?假如有真诚的信用,山涧溪流中的草,蕨类水草这样的菜,竹筐铁锅这样的器物,低洼处沟渠中的水,都可以供奉鬼神,献给王公为食,何况君子缔结两国的盟约,按礼去做,又哪里用得着人质啊?《国风》中有《采蘩》、《采苹》,《大雅》中有《行苇》、《泂酌》诗,都是昭示忠信的。” 5、三人成虎 庞葱要陪太子到赵国去做人质,庞葱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是两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那我就要疑惑了。”庞葱又说:“如果三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相信了。”
庞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赵国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议论我的人超过了三个。
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
于是庞葱告辞而去,魏王当时说自己会辨别是非,但后来果然相信了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