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言文实词实录(初中语文140个常见文言实词用法示例)

    1.初中语文140个常见文言实词用法示例

    初中文言文实词用法2007年10月25日 星期四 19:141、人不知而不愠(怨恨)《论语十则》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疑惑)(同上)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导)(同上) 4、择其善者而从之(长处;优点)(同上) 5、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渐渐地)《扁鹊见蔡桓公》 6、醒侯故使人问之(特意)(同上) 7、使人索扁鹊(寻找)(同上) 8、桓侯遂死(于是就)(同上) 9、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胁迫,攻击)《狼》 10、顾野有麦场(回头看,看见)《同上》 11、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放松,这里指卸下)(同上) 12、蜀之鄙有二僧(边境)《为学》 13、吾欲之南海,何如(往,到)(同上) 14、富者曰:“子何持而往?”(凭借,依靠)(同上) 15、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得(还,尚且)(同上) 16、西蜀之去南海(距离)(同上) 17、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同上) 18、旦辞爷娘去(早晨)《木兰诗》 19、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只)(水流的声音)(同上) 20、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桃花源记》 21、阡陌交通(交错相通)(同上) 2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同上) 23、后遂无问津者(探访)(同上) 24、芳草鲜美(鲜嫩美丽)(同上) 25、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同上) 26、会宾客大宴(适逢)《口技》 27、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同上) 28、妇抚儿乳(喂奶)(同上) 29、一时齐发(同一时候)(同上) 30、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同上) 31、宾客意少舒(稍稍)(同上) 32、虽人有百手(即使)(同上) 33、方七百里(面积)(愚公移山) 34、年且九十(将近)(同上) 35、杂然相许(赞成)(同上) 36、寒暑易节(交换)(同上) 37、虽我之死(即使)(同上) 38、惧其不已也(停止)(同上) 39、斯是陋室(这)《短文两篇.陋室铭》 40、惟吾德馨(指品德高尚) 41、可爱者甚蕃(多)《短文篇.爱莲说》 42、亭亭净植(树立)(同上) 4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当)(同上) 4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跑)《短文两篇.三峡》 45、良多趣味(真、实在)(同上) 46、林寒涧肃(寂静)(同上) 47、遂至承天寺(于是)《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48、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明察秋毫:形容视力好。

    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闲 情记趣》 49、夏蚊成雷,私拟作群舞空(自己把它比作)(同上) 50、果如鹤唳去端,怡然称快(愉悦)(同上) 51、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祸害)(更加厉害)《周处》 52、而年已蹉跎(过时)(同上) 53、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体会书上的意旨)《五柳先生传》 54、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就)(同上) 55、环指萧然,不蔽风日(冷清的样子)(同上) 56、简箪飘屡空,晏如也(安然自若的样子)(同上) 57、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忧愁的样子)(心情急切的样子)(同上) 58、水尤清洌(清凉)《小潭石记》 59、怡然不动(愣往的样子)(同上) 60、叔尔远逝(忽然)(同上) 61、往来翕忽(轻快敏捷)(同上) 62、犬牙差互(互相交错)(同上) 63、悄怆幽遂(深)(同上) 64、不可久居(停留)(同上) 65、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当……时)《观潮》 66、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去、往)(同上) 67、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急隐忽现)(同上) 68、起于齐(出发,动身)《公输》 69、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坚持合宜的道德,情理)(明白事理) (同上) 70、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虽是这样)(同上) 71、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入侵)(同上) 72、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无不,都)《核舟记》 73、其两膝相比者(挨着)(同上) 74、神情与苏,黄不属(相类似)(同上) 75、细若蚊足,钩画了了(清清楚楚)(同上) 76、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道歉)《唐睢不辱使命》 77、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 (忙碌的样子)(有时)《短文两篇.山市》 78、又间令足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去,往)《陈涉世家》 79、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同上) 80、虽有千里之能(即使)《马说》 8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驱策,用马鞭子打)(依据,按照,顺着) (规律,此处指马的习性、特征) 82、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曾)《始得西山宴游记》 83、攒蹙累积(重叠)(同上) 84、游于是乎始(从此)(同上) 8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醉翁亭记》 86、云归而岩穴暝(昏暗)(同上) 87、至于负者歌于途(背着东西)(同上) 88、杂然而前陈者(摆列)(同上) 89、若脱笼之鹄(天鹅)《满井游记》 90、麦田浅 寸许(曾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同上) 91、委而去之(放弃)(离开)《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92、或民不民封疆之界(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同上) 93、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被起用)(被举用)(同上) 9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验)(了解)(同上) 9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于是。

    文言文实词推断教学实录,高中文言文实词,文言文实词120个

    2.文言文180个实词

    初中文言文一词多义——180个实词虚词详解

    (按音序排列)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2、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将要。(今当远离) 4、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6、抵挡。(“锐不可当”)

    19. 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道义。(伐无道,诛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 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1. 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22. 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2、敌人(盖以诱敌《狼》)

    23. 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慰问(人皆吊之)

    24. 度:1、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 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25. 端: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 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26. 恶:1、怎么(恶能无纪) 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27. 发: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 4、征发(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 ) 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7、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8. 凡:1、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 2、总共(凡三往)

    29. 方:1、见方(方七百里)2、长方形(方以长)3、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30. 分:fēn 1、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2、分配,分给。(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实词,文言文,实录

    3.文言实词50例,虚词10例

    1. 者 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附于短语之后,相当于"……的人" ②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附于短语之后,相当于"……的事物" ③ 二者不可得兼 用在数词之后,指代上文所说的几种人或几件事 ④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⑤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语气助词,表提顿 ⑥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用于名词之后,标明语音上的停顿,并引出下文,常表示判断 2. 以 ① 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凭借 ② 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 在 ③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因为 ④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并且 ⑤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和楚 用以 3. 焉 ① 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那里 ② 青麻头伏焉 兼词,"于彼",在那里 ③ 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助词,了 ④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怎么 ⑤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拟声词词尾,助词 a 案牍:官府的公文。

    出处:《陋室铭》 安能:怎能,哪能。 出处:《中国古代寓言四则》 b 辈:们 辩斗:争辩。

    出处:《两小儿辩日》 并:一起,同时 辨慧:能说会道且聪明伶俐 白丁:原指平民老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出处:《陋室铭》 鄙:边远的地方。

    出处:《为学》 钵:佛教徒盛饭的用具。 出处:《为学》 暴:突然,大 必:一定,必须,总是。

    出处:《中国古代寓言四则》 备:完备 处士: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 出处:《中国古代寓言四则》 廪食:官府给他的粮米,供奉。

    出处:《中国古代寓言四则》 廪食以数百人:那数百人的口粮来供养他。 出处:《中国古代寓言四则》 兵:武器。

    出处:《天时不如地利》 悖:荒谬。 出处:《吕氏春秋》两则 避席:离开座位。

    出处:《橘逾淮为枳》 病:辱。 出处:《橘逾淮为枳》 悲鸣引露:一边放声的叫着一边吸饮着露水。

    出处:《螳螂捕蝉》 c 辞:告别 沧沧:阴凉的意思。 出处:《两小儿辩日》 称:说 沧沧凉凉:清凉,略带寒意。

    出处:《两小儿辩日》 耻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 出处:《古诗四首》 沉鳞:潜游水中的鱼。

    出处:《答谢中书书》 操:携带。 出处:《中国古代寓言四则》 祠:供奉 赐:赏给,古代上给下、长辈给晚辈送东西叫赐。

    出处:《中国古代寓言四则》 赐其舍人卮酒:赏给来帮忙的门客一壶酒。 出处:《中国古代寓言四则》 尝:曾经。

    出处:《论语》八则 池:护城河。 出处:《天时不如地利》 d 夺:失去。

    出处:《熟读精思》 夺于公论: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 出处:《熟读精思》 旦日:第二天 遁:逃 的(di):确实 导:引路 绐(dai):欺骗 掉:摆动 石(dan):旧时重量单位 但:只是 大率:大致,一般情况下。

    出处:《熟读精思》 澹澹:水波摇动的样子。 出处:《古诗四首》 端居:平常居处,闲居。

    出处:《古诗四首》 岱宗:对泰山的尊称。 出处:《古诗四首》 椟:匣子。

    出处:《中国古代寓言四则》 度:量。 出处:《中国古代寓言四则》 凋:凋谢。

    出处:《论语》八则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出处:《天时不如地利》 得无:莫非。

    出处:《橘逾淮为枳》 e 额:匾额 饿:片刻 f 不:通“否”。 出处:《陈太丘与友期》 蕃:多。

    出处:《爱莲说》 纷错:纷繁错杂。 出处:《熟读精思》 负:背着 付:交给 夫如何:怎么样。

    出处:《古诗四首》 方好:正显得美。 出处:《古诗四首》 釜:锅 反:同“返”。

    出处:《中国古代寓言四则》 夫:发语词。 出处:《天时不如地利》 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

    出处:《天时不如地利》 方:正在,正要,正当,才 方来:将要来。 出处:《橘逾淮为枳》 反取病焉:反而自讨没趣了。

    出处:《橘逾淮为枳》 附:即“跗”,脚背。 出处:《螳螂捕蝉》 g 顾:回头看。

    出处:《陈太丘与友期》 顾:还,反而。 出处:《为学》 诟:骂 苟且:马虎 姑:姑且,暂且。

    出处:《熟读精思》 公:公正 柜:匣子。 出处:《中国古代寓言四则》。

    4.高考120个文言实词文言实词

    1-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6古之遗爱也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 。

    2-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 7衣食所安 8既来之,则安之 3-被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3将军身被坚执锐 4被发行吟泽畔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4-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3焉用亡邻以倍郑 4每逢佳节倍思亲 5-本 2盖亦反其本矣 3本在冀州之南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 6若止印三二本 7此之谓失其本心 8本未倒置 9抑本其成败之迹 6-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3鄙人不知忌讳。 4孔子鄙其小器 7-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4左右欲兵之 8-病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 9-察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3虽不能察 ,必以情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6人至察则无友 10朝 1朝服衣冠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4于是入朝见威王 5两朝开济老臣心 6期年不听朝 7坐南朝北 11-曾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4是高、曾时为一户 5曾益其所不能 12-乘 1乘犊车,从吏卒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3自京师乘风雪 4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5乘鄂渚而反顾兮 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 13-诚 1帝感其诚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 14-除 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15-辞 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3动以朝廷为辞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6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7大礼不辞小让 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16-从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5从此道至吾军 6弟走从军阿姨死 7其从如云 9?N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10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12可以便宜从事,何必禀我 1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17-殆 1知彼知已,百战不殆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4思而不学则殆 18-当 1木兰当户织 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3有大石当中流 4北邀当国者相见 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 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7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8犯法当死 9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10一夫当关,万人莫开 1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12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19-道 1怀其璧,从径道亡 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于是废先王之道 5伐无道,诛暴秦 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8道不同,不相为谋 9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 20-得 1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3未得与项羽相见 4吾得兄事之 6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7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10此言得之 21-度 1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4乃曰"吾忘持度" 5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6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 7一夜飞度镜湖月 10崔九堂前几度闻 11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12春风不度玉门关 22-非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2而墨子非之 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4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6觉今是而昨非 23-复 1昭王南征而不复 2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3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4山重水复疑无路 5王辞而不复 6有北面复匈奴之志。

    8复之以掌,虚若无物。 9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24-负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秦贪,负其强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5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 6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 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25-盖 1日初出大如车盖 3覆盖周密无际 4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 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8盖亦反其本矣 26-故 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3暮去朝来颜色故 5君安与项伯有故 6既克,公问其故 7故遣将守关者 8此物故非西产 9故臣复取璧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1病故,物故 27-固 1江山险固,沃野万里 2固请,召有司案图 3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7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 28-顾 1赢得仓皇北顾 2顾野有麦场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4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5大行不顾细谨 6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7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29-国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30-过 1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2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3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5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6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7今公子故过之 8一日,大母过余曰 31-何 1却看妻子愁何在 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3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4今。

    5.156个文言实词

    《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考试手册》中规定的150个文言实词

    比鄙兵病察 彻乘从当道 得定伐犯方 负赋更故顾 观归好号还

    会惠及极计 济加假间简 见竭尽进居 举具俱聚遽 决类临虑论

    漫灭明名命 谋难平戚启 强窃请穷求 取去全任入 善少舍涉生

    胜师施实食 使释恃属说 素汤痛亡为 务徙狭鲜向 效信行形兴

    修徐许寻业 遗贻夷异易 诣益阴引盈 余狱御缘远 云责章知止

    致质众专周 走足卒作坐 布衣 菲薄 间隔 交通 节目绝境

    其实 阡陌 亲戚 驱驰 问津 无论 牺牲 鸿儒 白丁

    6.初中文言实词归纳 188个

    把 ①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②把酒临风(a动词:端,持b动词:端起、端着) 白 ①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往来无白丁(a动词:使露出白色b形容词:白色c白丁:指没有学问的人) 悲 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②余悲之(a动词:悲伤b动词:同情) 备 ①众妙毕备 ②前人之述备矣③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a动词:具备b形容词:详尽、完备、周全c动词:准备d防备) 比 ①其两膝相比者 ②比肩继踵而在 ③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a动词:*,挨着b动词:比较,比起c动词:等到) 鄙 ①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②肉食者鄙③先帝不以臣卑鄙(a名词:边远地区b形容词:鄙陋、庸俗、浅陋c形容词:粗俗、知识浅陋) 毕 ①此印者才毕②众妙毕备③吾与汝毕力平险(a副词:全部、都b动词:完成、完) 兵 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②轻兵锐卒 ③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④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⑤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⑥田忌欲引兵之赵 ⑦世传其兵法(a名词:士兵b名词:兵器c名词:军队d名词:军事) 策 ①策之不以其道②执策而临之(a动词:驱使,鞭打b名词:马鞭) 病 ①病入膏肓②寡人反取病焉③未果,寻病终④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a动词:生病b名词:疾病c形容词:困苦不堪d名词:耻辱) 薄 ①薄如钱唇②薄暮冥冥(a动词:迫近b形容词:与“厚”相对) 称 ①先帝称之曰能②不以千里称也(a动词:著称b动词:称赞) 重 ①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②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a.音chóng,副词:重新、再次b音zhòng,形容词:重新,再次。

    严格地说不是一词多义。) 处 ①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②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a 辞 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②齐之习辞者也(a动词:告别、离开b言辞、交际场合应酬的言语) 赐 ①楚王赐晏子酒②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a动词:赏赐b动词:给予,上给下谓赐) 从 ①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②小惠未遍,民弗从也③可以一战。战者请从(a动词:听从b动词:跟随) 当 ①当世无双②当春乃发生③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④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⑤今臣使楚,不当此门入⑥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a介词:可译作“在”、“正当”、“到”等b介词:对着,面对c副词:一定,必定d动词:应当e音dàng,动词:两者相抵,对、当) 道 ①是非君子之道②傧者更道从大门入(a名词:作为、行为。

    B通“导”,引导) 得 ①卖炭得钱何所营?②卒得五千金③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④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⑤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⑥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a.动词:得到。b.动词:适合,中意。

    c.动词:能够) 点 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②沙场秋点兵(a.动词:征。b.检阅。)

    毒 ①若毒之乎②呼嘘毒疠③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a动词:怨恨。B名词:毒物,有毒的c名词:危害、毒害) 度 ①春风不度玉门关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③孙子度其行(a动词:度过、越过。

    B音dúo,动词:估计。) 法 ①世传其兵法 ②则以法刑断其两足(a名词:法律、制度、法令、刑法。

    b名词:谋略、策略) 方 ①方七百里,高万仞②今方来,吾欲辱之(a名词:方圆。b副词:正(好)、正要) 复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③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④更若役,复若赋(a副词:再、又。

    b恢复。) 赋 ①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②岁赋其二③更若役,复若赋④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a动词:抒发。

    B动词:征收、敛取。C名词:赋税。)

    负 ①至于负者歌于途②负其异与众也(a动词:背、以背载物b动词:依仗) 更 ①三更半夜 ②子能更鸣 ③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④更若役,复若赋 ⑤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a动词:改变,更换。b名词:夜里计时单位c副词:因gèng,更加) 顾 ①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 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a动词:回头看b动词:拜访,探望c副词:难道,反而) 故 ①鸠曰:“何故?” ②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③故直使楚矣 ④公问其故 ⑤故自号曰醉翁⑥故为之说⑥彼竭我盈,故克之⑦故逐之⑧西出阳关无故人⑨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a名词:缘故,原因b形容词:老、旧c连词:所以,因此) 观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③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④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⑤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⑥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a动词:看b名词:景观,景色c动词:考察) 归 ①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②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③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④微斯人,吾谁与归(a动词:回,返回b归依) 规 ①圆规 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a名词:原形b动词:计划) 国 ①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②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③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a名词:都城、京城b名词:诸侯国) 果 ①魏果去邯郸 ②未果,寻病终(a副词:果然、果真b动词:实现c名词:果实) 号 ①故自号曰醉翁 ②阴风怒号 ③齐号为怯(a动词:取别号b动词:呼啸c动词:称) 和 ①若到江南赶上春,千。

    7.高考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的用法及其意义

    /f?kz=81244699 你可以去这里看看,由于内容超过一万字,没法打上来……………… 虚词: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而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 ①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②朝而往,暮而归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⑹通“如”:好像,如同。

    例: 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

    例: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而已」罢了。例: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例: 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何 ⑴什么。例: ①子何而往?(何:凭什么。)

    ②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⑵怎么样。

    例: ①如太行、王屋何? ②其如土石何? ⑶哪里。例: 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

    ②却看妻子悉何在。 ③豫州今欲何至? ⑷多么。

    例: 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⑸为什么。

    例: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③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⑹怎么。例: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⑺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例: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⑻何:通“呵”,喝问。

    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何如」怎么样,怎样。例: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 ②今日之事何如? ③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何消」哪用得着。

    例: 这自然,何消吩附。 「何若」如何。

    怎样。例: 此为何若人。

    「何尝」并非。例: 你说的何尝不是。

    「何为」 ⑴什么是。例:何为“护官符”? ⑵怎么会?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 ⑶作什么。

    例:①客何为者?②敬杰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何意」 ⑴什么意思。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 ⑵岂料,哪里料到。

    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何由」 ⑴如何。例:长夜沾湿何由彻。

    ⑵什么原因。例:致之何由?由于疾病。

    ⑶从什么地方。例:何由知吾可也? 「何乃」怎么能。

    例: 何乃太区区! 「何得」怎么能。例: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何加」有什么益处。

    例: 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曾」有什么益处。例: 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 「何其」多么。

    例: 何其衰也! 乎 ⑴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 ①天下事有难易乎? ②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③若毒之乎? ④君将哀而生之乎? ⑤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⑵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 ①孰为汝多知乎!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③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⑶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例: ①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乎干城之具也。

    ②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③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④忽乎吾将行兮。 ⑷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

    例: ①日食饮得无衰乎?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⑸同“于”。例: ①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③以吾一日长乎尔。

    (尔:比。) 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对。)

    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⑦良剑期乎断,不期乎莫铘。(乎:引进动作的对象。)

    ⑹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例: ①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②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③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⑺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例: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②无以,则王乎? ⑻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例: 于是乎书 乃 ⑴于是,就。

    例: ①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②乃入见 ⑵才,这才。

    例: ①虽理想派之作,亦先有所本,乃增损而润色之。(乃:然后才。)

    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⑶却。

    例: ①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②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③今君乃亡赵走燕。

    ④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⑷是,就是,原来是。

    例: ①视之,乃庞德也。 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乃。

    8.梳理高中文言文实词虚词

    所谓常见的文言词语,就是在我们课文中常出现的文言词语,所谓“解释常见的文言词语”,主要是指实词。现在上海存在H、S、新教材三种版本,但不管哪种版本,传统经典的篇目总在必选之列,常见的文言实词就存在于传统经典的篇目中。所以我们同学一定要熟透课文,做到迁移,所谓高考试卷中的解释文言实词,无非是经典课文中的常见文言实词搬个家。据统计,常见的文言实词有以下120个: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次、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固、顾、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另外还有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也属于考察范围。文言虚词较之实词比较复杂,灵活多样,难以区分和把握。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8个,即:之、其、而、则、以、乃、于、者、因、也、乎、焉、与、何、为、若、且、所。

    文言文实词实录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