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抱文言文答案(邂逅在唐朝阅读答案)
1.邂逅在唐朝阅读答案
2.唐诗都爱读,但作者的感受很独特,读了本文,你认为作者为什么对唐朝情有独钟?
3.文中用了一连串的“最”, 品析从第2自然段开始的那些“最”字在文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阅读全文,尤其是最后一段,你觉得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原文:有一种古典,最诗意,最中国,在缤纷的文化长廊中,最夺人眼目。它的名字叫唐朝。唐朝是一条繁华雍容的街道,是一条芳香四溢的花径,是一道狭长未知的水路,是一个荒凉无人的渡口,充满了各种人生际遇。会有一些邂逅的雨丝,飘落在泛黄的书页间。
最深情畅快的当属李白与汪伦的邂逅。天宝十四载,李白从秋浦前往泾县游桃花潭,遇到当地人汪伦,从此交游甚欢,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感动不已,遂留下千古名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汪伦怎会料到,他一介农民,竟因诗仙一诗而扬名千古呢?
最禅意深远的邂逅是李白与蜀僧的相遇。“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峨眉山下,抱着绿绮的僧人,挥手之间,琴韵悠悠,与松涛相和,与钟声相闻,荡涤胸怀,俗念顿消,使人回味无穷。这行云流水般的诗句,含蕴深远,“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那几分禅机全在这碧山秋云之中了。
最令人感伤的邂逅,是杜甫与李龟年的江南重逢。被蘅塘士人评为“少陵七绝,此为压卷”的四句诗,人们早已耳熟能详:“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比李白小11岁,未能像李白那样走运,完全生活在大唐鼎盛时期,而是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昔日繁华时,一个是书生意气的当朝才子,一个是“特承顾遇”的宫廷乐师,而今潦倒中,只是两个苍颜相顾的糟老头子,面对落花,感慨时局,沧桑之感溢于言表。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这四句若作为安史之乱的回忆录,当为题卷之作。
最百感交集的邂逅是刘禹锡与白居易的扬州初逢。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诗相赠,大意是为刘鸣不平,表达劝慰之意,刘禹锡当场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刘禹锡胸襟开阔,虽有抑郁不平之心,最终却化为乐观开朗之态。一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已成千古名言,不知激励多少后来人。问题补充: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是唐朝最同病相怜的邂逅。诗人白居易落魄之际,巧遇一琵琶女,那“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娇羞,那“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乐声,那“弦弦掩抑声声思”的愁情,怎不让江州司马泪湿青衫?一曲天涯遇知音,优雅伤怀唱到今。
如今高科技时代,火车飞机相见易,更有网络手机和视频,见面尽在须臾间。多了份快捷,却少了些回味。也许只有在诗页间,走进那苍凉的历史时空,才能觅得一份旷古幽思,感受一番诗意浪漫吧。
2.《照玄上人诗集序阅读答案及译文》古诗原文及翻译
照玄上人诗集序 (明)刘基 予初来杭时,求士于郑希道先生,先生为余言照玄上人之为诗,雄俊峭拔,近世之以能诗名者,莫之先也。
余素知郑君善鉴而言不过,心常怀之。及访于杭人,无能言上人之能诗者,心窃怪之。
及余徙居白塔之下,而上人乃住持万松岭之寿宁寺,于是始得遍观其所为诗 。 盖浩如奔涛,森如武库,峭如苍松之栖县崖,凛乎其不可攀也,而忧世感时之情,则每见于言外。
呜呼。是宜不以诗闻于杭之人矣。
夫诗何为而作哉。情发于中而形于言。
《国风》、二《雅》列于《六经》,美刺风戒,莫不有裨于世教。是故先王以之验风俗、察治忽,以达穷而在下者之情,词章云乎哉。
后世太师①职废,于是夸毗戚施②之徒,悉以诗将其谀,故溢美多而风刺少。流而至于宋,于是诋毁之狱兴焉,然后风雅之道扫地而无遗矣。
今天下不闻有禁言之律,而目见耳闻之习未变,故为诗者,莫不以哦风月、弄花鸟为能事,取则于达官贵人,而不师古;定轻重于众 人,而不辨其为玉为石。 惽惽怓怓③,此倡彼和更相朋附转相诋訾而诗之道无有能知者矣。
然则上人之不以诗称于今之人,不亦宜哉。 呜呼。
有伯乐而后识马,有匠石而后识梧槚③。自古以及于今,伯乐几人?匠石几人耶?抱奇材而不遇以泯死者不少矣。
予既重上人之诗,而又悲夫人之不知郑先生之为伯乐、匠石也,故为序其端焉。 【参考译文】 我刚刚来杭州的时候,向杭州的郑希道先生寻求杭州(真正)的读书人,郑先生对我说起照玄上人写诗,诗风雄俊峭拔。
近代以擅长写诗而出名的人,没有人超越他。我一向知道郑先生善于鉴赏人物并且说话不过头,(于是)我心中常想到照玄上人。
等我向杭州人访求照玄上人的事迹,却没有说照玄上人擅长写诗的人,我私下里想到这件事情很奇怪。等我迁居到白下岭的时候,而照玄上人就在万松岭担任寿宁寺住持,从此我开始全面观览他写的诗,他的诗作气势浩瀚,犹如奔涛,结构森严,宛如武库,风格峭拔,如同苍松栖居悬崖,凛然不可攀爬一般,而忧世感时的感情却常常于言辞之外显现。
哎呀!这就是照玄上人不能凭诗作闻名于杭州的人的原因啊。 诗歌是为什么而作呢?感情从内心涌动,就要流露在言语中,《国风》和二《雅》列于“六经”之中,赞美讽刺劝谏,没有不对世风教化偶裨益的。
因此以前的君王用它来考察风俗的变化,体察治理的得失,来了解不得志而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人的情感。 (从诗歌的社会功能看)他们难道只称为“辞章”吗?后世太师这一官职废止,于是那些谄谀献媚之人,全都用诗来助长阿谀逢迎的风气,所以溢美的诗作多了,而讽刺的诗作少了。
这种风气流传到了宋朝,于是诋毁的案件开始出现,自那以后,诗歌创作的风雅美刺传统就一扫而光,毫无遗留了。 如今天下没有听说有禁止言论的律令,可是人们目见耳闻的陋习并未改变,所以写诗者没有不把写哦咏风月、把弄花鸟的诗当作写诗的正道,他们效仿达官贵人却不向古人学习,以众人的标准来判定诗作的好坏而不去辨别他们到底是玉还是石,糊里糊涂,吵吵闹闹,此唱彼和,互相依附,相与结党,转而又互相诋毁攻讦,可是诗的美刺讽谏传统却没有人能够知道了。
既然这样,照玄上人不以诗被当今之人称道不也是很应该的吗? 唉!有伯乐然后才能识别千里马,有匠石然后才能识别梧桐树和蝽树这样的好木材,可是从古到今匠石又能有几个呢?那些怀抱奇特本领而不被重用的人物,已经消失不少了。我既推崇照玄上人的诗作,而又悲叹人们不知道郑先生就是当今的伯乐、匠石,所以写了这篇序放在诗集的开头。
3.轻轻地抱住母亲 阅读答案
《轻轻地抱住母亲》
母亲已经70多岁了。70多岁的母亲在胆囊切除手术中受尽了磨难,本已衰老的母亲更加虚弱了。母亲在病床上躺着,想动一下都非常困难。那天晚上,母亲下床小解后怎么也上不了床,当时,我就那么轻轻地一抱,就把母亲抱到了床上。也就是这轻轻的一抱,竟使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动。
上了床,母亲不愿躺下,就那么实实在在地靠在我的怀里。那时我感到了我胸脯的宽厚,也感到了母亲的瘦小。我搂着母亲,并且轻轻地晃着,母亲那一头苍白的头发,散乱在我的眼前。我低头给母亲梳理头发时,母亲的双眼闭着,眼角却溢出了几滴泪水。我给母亲擦泪时母亲说:“你小时候,我就是这样抱着你,你不老实,老是乱蹦乱跳。”我说:“妈,你想我抱着吗?”母亲说:“想,抱着我,我心里就踏实。”我的眼睛湿润了……母亲说着就紧紧地握住了我的手。于是,我就那么一边轻轻地抱着母亲,一边微微地晃着。我感到有一股爱的暖流在冲撞着我的心扉,我感到我强壮的身子就是母亲的靠山,就是母亲的胆量,就是母亲的渴望……我的泪,竟忍不住掉到了母亲的脖子上。
把一个人抱在怀里是因为心中有爱,那是一种深沉的爱,一种无法描述的爱,一种比任何语言的表述都要博大凝重的爱。小时候母亲经常抱我,抱着我下地,抱着我拾柴……我要是乖巧,母亲还会亲我的脸蛋儿,我这时就会搂住母亲的脖子,那是一种渴望,一种依赖,一种让我终身难忘的幸福。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就不愿再让母亲抱了,最多会让母亲扳着脸看看我胖了还是瘦了。当我长到渴望和异性亲热的时候,我会与女友激情拥抱,甚至热烈地亲吻,却不再愿接受母亲的双臂和胸怀了。这时的母亲,就只能用慈祥的目光,或是我喜欢的食物来表达她深深的母爱了,而我也再没有搂住母亲脖子的渴望了。但就在那个晚上,我抱着母亲时忽然感到,我就像重新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里一样,那么甜蜜,那么幸福。
又一个晚上,母亲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到夜里10点钟时,母亲说:“我想睡了。”我说:“妈,我把你抱到床上吧。”母亲说:“中。”于是,母亲就搂住了我的脖子。母亲比过去明显胖了。我抱着渐渐康复的母亲向床边走去的时候,母亲满脸的笑容。我知道母亲在我的轻轻一抱中感到了甜蜜和满足。我感到我幼小时的形象和母亲叠在了一起,那是人生漫长的旅程,也是母子亲情的融合,更是母子之爱的结晶和升华。我把母亲放在床上时,母亲竟然出乎我预料地说了一句:“好幸福啊。”继而就是响亮的笑声了。
我在这笑声里充满惭愧。我们会激情满怀地抱住亲爱的妻子去倾吐炽热的情恋,我们会喜不自禁地抱着儿女去倾吐脉脉的爱意。可是,我们是否想过去抱一抱年迈的母亲,去倾诉那份人间的挚爱和亲情呢?……
1.从全文看,题目“轻轻地抱住母亲”中的“轻轻”一词用得很形象,请分析“轻轻”一词的含义。
答:“轻轻”写出了儿子抱着母亲时动作的轻柔以及那种生怕有所闪失的心理,表现出对母亲的敬重、体贴。
2.第一段中“也就是这轻轻的一抱,竟使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动”,使“我”的心灵受到强烈震动的原因是什么?
答:①没有想到母亲是这样的瘦小、虚弱;②成人后的“我”从来没有这样亲近过母亲,这一抱,“我”重新感受到了一种幸福,一种甜蜜。
3.请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将病中母亲的肖像描绘出来。
解析:抓住“衰老”“虚弱”“瘦小”“散乱苍白的头发”等来描写。有“衰老”,“瘦小”“头发苍白”即得满分。
4.下列对本文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本文以“轻轻的抱住母亲”为线索,着重描述了“我”抱住病中母亲与抱住渐渐康复后的母亲的动人情景。
b.文章最后一段直抒胸臆,抒发了对母亲的愧疚之情,感情真挚动人。
c.为了引人入胜,本文运用了倒叙和插叙的叙事方法。
d.本文描写细腻,语言朴实自然,字里行间渗透着深深的母子之情。
5.你喜欢文中的“我”吗?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解析:从“我”对母亲的孝顾、对母亲的真挚情感等方面来组织文字,言之成理即可。
4.过宝应湖阅读答案
《过宝应湖》阅读答案
李东阳①
地圻②山平野, 烟深水抱城。
湖天四面阔, 风舸③一时轻。
鹳鹤飞扬意, 鱼龙出没情。
相看总相得, 吾亦爱归程。
【注】①李东阳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1566年)进士,在辞官归田路中,经过宝应湖所作。②圻:qí同“垠”。③ 舸:船。
(1)赏析“风舸一时轻”中“轻”的妙处。(2分)
(2)本诗写出了宝应湖怎样的特点?透露了诗人怎样的心情?(4分)
答案:
(1)“轻”字既写出了船的行驶的速度之快,又表现了诗人欢快的心情。(每点1分)
(2)苍茫壮阔、美丽富饶的水乡特征;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隐隐透露出诗人辞官归田的心愿。(每点2分)
5.春之怀古 阅读答案
1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 在那纤柔的文字里,春一开始就像一个温柔含羞的女子,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一本正经地扳着一张“冷面孔”,让人看不清琵琶背后遮住的是怎样沉鱼落雁的姿色容颜。然而,春毕竟是多情的。直到“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从绿意内敛的山头”、“噗嗤的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敛藏了一冬的笑靥,此时全部都在春阳里暖暖地绽放。“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雪融时潺潺的水流声在凡尘俗世之人的耳朵里听来再简单不过,然而飘入诗人耳朵,则变成一首美妙动听的歌,一曲生命的赞歌。
2引起人们重视环境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
3我不知道
4描写春雨的方式不同:本文笔法生动、明朗、简洁。《春》从静景写到动景,从物写到人,由近到远。
楼主可怜我下吧 打的字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