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障碍(我的文言文不好,谁能告诉我怎么样才能学好文言文?)
1.我的文言文不好,谁能告诉我怎么样才能学好文言文?
众所周知,阅读水平的提高并非靠一日之功,文言文阅读也不例外。
最有效的办法只有两条:一条是积累,一条是转化。 先说积累。
不少人学习文言文只满足于扫清文字障碍,认为老师已讲清楚,我也明白,这就够了。老师一篇一篇地讲,学生一篇一篇地学。
到了高三下学期总复习的时候,你问他还记得几篇的时候,他就会茫然地摇摇头说,一篇也不记得了。这种学习方法是极不可取的。
因此学习文言文的第一就是要积累。而积累的最好办法就是背诵,把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篇章熟记在心,文言的实词的意义、虚词的运用、各种句式的变化等也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
更重要的是,通过背诵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إ 那么,需要背诵多少篇章呢?新修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己有明确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这“一定数量”,在大纲中规定为《蜀道难》、《声声慢》、《长亭送别》等诗词曲50首,《劝学》、《兰亭集序》、《赤壁赋》等古文20篇(段)。这些是对每一位高中生的最起码的要求。
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你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 这就好比盖房子先要打好地基,地基越坚固,房子也就可以盖得越高。
背诵就是学习文言文的地基,这是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根本途径,除此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在这方面不肯花时间,到了考试时再问怎么办,就好像揪着自己的头发要离开地球一样,那真是毫无办法了。
再说转化。这里说的转化是指迁移能力,即在阅读背诵的基础上,能够阅读其他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就是要掌握一些文言的学习规律和方法,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إ 掌握实词的意义。
虽然《大纲》中只规定需要掌握150个文言实词,但实词掌握得越多,阅读水平就越高,这是不争的事实。 掌握文言实词主要有4个方面: 1.词的古今异义。
着重掌握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还有的词义转移了。如1999年高考第11题D项“人灾,绝食者千余家”句中,“绝食”作“断绝粮食”讲,与今天的“绝食”意义完全不同。
这是词义演变。 2.一词多义。
文言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在学习时要随时总结,不断深化。如“发”字,在“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中作“发射”,在“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荆轲刺秦王》)中作“出发”;在“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赤壁之战》)中作“点燃”;在“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中作“打开”;在“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中作“发动”;在“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中作“抒发”;在“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君后援”(《赤壁之战》)中作“派遣”;在“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中作“征发,征调”;在“即道意中事,无毫发爽”(《促织》)中作“极短的长度单位,十毫为一发”;在“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中作“开放”等。
这些都是课内所见的,平时不断积累实词在语境中的意义,掌握得越来越多,就会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阅读能力自然会不断提高。 3.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 如“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中,“要”是通假字,而其本字是“邀”。
另有一些古今字,在课本中也列入通假字的范围,这是由于在古代有的字义项较多,后来就在原字的基础上另造了一个新字,以分担它的一个意义,原来的字叫古字,后起的字叫今字。如“莫”和“暮”:“莫”是古字,“暮”是今字。
从意义上看,通假字与本字是无关的,而古字与今字则是有关的。高中课本中涉及到的通假字和古今字大约不超过100个,识记起来并不困难。
4.词类的活用。古汉语有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
这是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理解词类活用对掌握实词是大有好处的,但不必死记硬背。
在平时学习、诵读过程中,即可把握这种语言现象,关键要用心去理解。 掌握虚词的用法。
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较少,但使用的频率高,用法灵活,语法功能突出,因此也是学习难点之一。由于虚词常常分属于几类词性,故学习时首先要注意分清其词性,然后弄清其意义和语法作用。
《大纲》规定要掌握18个虚词,2000年《考试说明》规定要掌握30个虚词。 我们可以把这些虚词分为若干类来把握:以代词为主的有“之、其”等,以副词为主的有“既、但”等,以介词为主的有“以、于”等,以连词为主的有“而、则”等,以。
2.我已经学了很长时间文言文了,但是却不能识别文章中的各种文言现象
???℅贼霸?荩耗愫谩D阄剩涸跹侗鹞难晕奈恼轮械母髦治难韵窒蟆? 解决这个问题,你必须学好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现象)。
阅读文言文首先遇到的障碍是词,包括实词和虚词。第二个障碍是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词 实词 一、古今异义 1、基本词:这类词古今词义没有什么变化,容易理解。 如人、马、日、月、山、水等。
2、一般词(这是记忆的重点) (1)变词。这类词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思相同。
如:古文叫“冠”,现在叫“帽子”;古时叫“牖”,现在叫“窗”。 (2)半变词。
这类词字形相同,字音相同,词义不同或古今词义有细微差别。 另一种情况是单音词变成了双音词。
①古今词义不同的。如“走”“劝”等。
②古今词义有细微差别的。如“购”“沐”“ 浴”等。
③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的。如“克——克服”“固——坚固”“衣——衣服”等。
二、一词多义:一个词有本意、引申义、比喻义这就造成了一词多义现象。 如“兵”的本意是“兵器”,引申为“士兵”,再引申为“军队”,又引申为“兵权”,进一步引申为“战争”,还引申为“战略战术”。
有时一个词的几个意思并存于一篇文章中,给我们阅读造成了困难。 三、假借义(通假字)。
1、音同形似。如“直→值”“禽→擒”等。
2、音不同,但有相同的声母或韵母。如“内→纳”“见→现”等。
3、音同形不同。如“要→邀”“裁→才”“有→又”等。
注意:通假字是单向通,不是双向通。如“要通邀,邀不通要”。
四、词类活用。 1、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如“先轸朝”中的“朝”,“师劳力竭”的“竭”等。 2、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如“以闲敝邑”的“闲”等。 3、意动用法。
如“秦不哀吾丧”的“哀”等。 4、名词作状语。
如“且使遽告于郑”的“遽”等。 5、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
如“是说也,人常疑之”的“说”等。 6、其它。
“用心一也”的“一”用作形容词“专一”,“以乘为先”的“乘”用作数词“四”,“驽马十驾”的“驾”用作量词等。 虚词 一、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除了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还包括代词。某个词既可以是虚词,又可以是实词。
如“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顾”是动词“探望”的意思,是实词;“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的“顾”是“难道”的意思,是虚词中的副词。 二、辨明词义。
虚词很多是多义的,要看它在句子里的作用确定它的词义。如“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
第一个“之”是助词“的”,第二个“之”是代词“他”,代苏迈。“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第一个“为”是介词“给”“替”的意思,第二个“为”是动词“出”“作”的意思。
三、通晓古今词义变化。 1、有些文言词语已经完全消失。
如“夫” 盖”等。 2、有的意义和用法发成了变化。
如“所以”,在文言里表示原因,现在表示结果了。 3、有些改用了别的词。
如“于”在文言里能起多种介绍作用,现在分别用“在”“向”“到”“对”“从”“同”“给”“比”“被”等介词代替了;结构助词“之”,改用“的”等。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文言文主谓语之间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是”。
1、……者,……也。如“亚父者,范增也。”
2、……,……也。如“我,子瑜友也。”
3、……者,……。如“博鸡者,袁人。”
4、……,……者也。 如“牡丹,花之高贵者也。”
5、主语,谓语。如“刘备天下枭雄。”
6、用“乃”“即”“为”“皆”“则”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我为赵将。” “环村居民皆猎户。”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7、用“是”表示判断(文言文中很少用)。
如“斯是陋室。” 二、省略句。
文言文有些句子往往省略某些成分。 1、省略主语。
“(武陵人)便舍船,从口入。” 2、省略宾语。
“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 3、省略谓语。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4、省略介词。 “亮躬耕(于)陇亩。”
三、倒装句。 1、宾语前置。
(1)疑问代词作宾语时要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如“大王来何操”的“何”。
(2)在否定句中,带有否定词“不”“未”“莫”时作宾语的代词要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的“余”。
“臣未之闻也”的“之”。 2、定语后置。
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人马烧死者甚众。”
四、被动句。 1、形式上有表被动的标志(介词“于”,动词前用“受”“见”“被”“为”“为……所”)。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受制于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等。
2、形式上没有被动的标志,只能从意念上去理解。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可以被镂刻空。)“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兵受挫,地被削。) 这就是你所说的“文言现象”,这些知识是要记忆、积累的。
每学一篇文言文,就把这篇文章的上述“文言现象”整理出来,进行记忆,一篇文章一篇文章的积累,你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会很快提高的。 祝你成功。
3.学习文言文的难点是什么
学习文言文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等各方面都会遇到困 难,其中主要困难是词汇以及记录词汇的文字。
语音本来是语言三种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中变化最快的 因素,古今之间、地域之间都有很大分歧。但文言文是一种书面 语言,方块汉字又是不表音的(可以各按自己的方音读),所以语 音不成为主要学习障碍。
除非碰上押韵、平仄、通假等问题,才 必须运用古音知识。在幵始接触文言文时,古音的研究就不是当 务之急了。
语法是语言中最稳固的因素,古今差别较小而相同处较多。 比如:主语在谓语之前,修饰语在中心语之前等最基本的语序, 从甲骨文到白话文,都是一致的。
即使有些差别,只要概括出几 条规律,再学习一些常用文言虚词,也就差不多了。所以,语法 学习固然重要,但不成为阅读文言文的主要障碍。
词汇则情况不同。一是数量庞大,又只能逐个记住形、音、义,不能像语法一样类推;二是变化很快,不断更新,古今之 间,千差万别,还要加上书写上的通假字、古今字、繁简字等拦 路虎。
所以词汇及记录它的文字成了阅读文言文的主要障碍。 但是,我们有信心,有办法克服这道难关。
一是常用字词到底有 限。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只收了一千零八十七个。
掌握常 用字词就可以基本上解决阅读古书时在词汇方面遇到的困难。对 于只在个别作品与篇章中出现的偏僻字词,则可通过翻检工具书 解决。
二是常用词的意义有很多是古今相通的,也不必完全靠死 记。如:“言”字在文言文中有两种常用意义,一是作“说” 讲,“广故数言欲亡(吴广故意地屡次说要逃走)”(《陈涉起 义》),一是作“话”或“言论”讲,“具以沛公言报项王(把沛 公的话全部报告给项王)”(《鸿门宴》)。
这两种常用意义,都 可以在现代汉语中找到,前者如“胡言乱语”,后者如“你一 言,我一语”,后者还作为一种词素,存在于“言论”“言行” “言语”等复合词中。 语法规律可以举一反三,词汇又是学习难点,所以本书把重 点放在语法与词汇方面。
但要指出,词汇主要靠阅读作品时逐步 积累,不是介绍一些常识就可以解决的。
4.文言文中的障是什么意思
“障”在古文中是多义词,有很多义项: 基本字义: 1. 阻隔,遮挡:~蔽。
~翳。~碍。
故~。~眼法。
一叶~目,不见泰山。 2. 中国秦、汉两代边塞上作防御用的城堡:“出五原塞数百里,远者千里,筑城~列亭,至庐朐”。
3. 用作遮蔽、防卫的东西:屏~。 4. 古同“幛”,画轴。
详细字义 〈动词〉 1. (形声。从阜,章声。
阜,土山。从阜,与高下、险阻有关。
本义:阻塞,阻隔) 2. 同本义。障,隔也。
——《说文》 蕃隔曰障。——《通俗文》 陂障九泽。
——《国语·周语》 障大泽。——《左传·昭公元年》。
服注:“陂障其水也。” 欲闻枉而恶直言,是障其源而欲其水也。
——《吕氏春秋》 3. 又如:障翼(遮挡掩护);障距(阻隔,壅蔽);障塞(阻塞不通);障隔(阻隔) 4. 阻挡;拒绝。令而不行,谓之障。
——《管子》 5. 又如:障海(阻挡水流入海);障壅(阻挡);障遏(阻挡,阻止);障害(阻碍,妨碍);障故(障碍变故) 6. 遮挡;遮蔽。而障之以手。
——《淮南子·精神》。注:“蔽也。”
司徒褚渊入朝,以腰扇障日, 祥从侧过,曰:“作如此举止,羞面见人,扇障何益?”——《南齐书·刘祥传》 障隙处。——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7. 又如:障日(遮蔽太阳);障覆(遮蔽覆盖);障蔽(遮蔽;遮盖);障袂(扬袖遮日);障庇(遮蔽庇护);障袖(以袖遮面) 8. 佛教用语。
烦恼。能碍圣道,说以为障。
——《大乘义章》 9. 又如:障恼(烦恼);障难(烦恼苦难);障盖(烦恼) 〈名词〉 1. 古时边塞上险要处用以防捍寇盗而另筑的小城。 障,小城也。
——《苍颉篇》 为置吏筑障。——《汉书·朝鲜王满传》 居一障间。
——《史记·酷吏传》。正义:“谓塞上要险之处。”
逾岷越障。—— 祢衡《鹦鹉赋》 登障隧而遥望兮,聊须臾以婆娑。
——班彪《北征赋》 2. 又如:障隧(边塞上的烽火台);障堡(边塞险要处的城堡) 3. 遮蔽物。如:路障;障泥(马鞯。
因垫在马鞍下,垂于马背两旁以挡泥土,故称);声障;风障;屏障;热障;障壁(屏障;墙壁);障扇(长柄扇);障面(折扇的别称) 4. 步障,布帷或屏风。梨花园中册作妃,金鸡障下养为儿。
——唐· 白居易《胡旋女》 5. 又如:障幕(帷幕) 6. 幛子。上面题有文字或画有图画的整幅绸布 出地标图,临流写障。
——唐· 李庾《东都赋》 手提新画青松障。——杜甫《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
5.如何帮助学生扫清文言文阅读障碍
真正能够解决文言阅读的障碍的办法只有一条,就是多读。
读得多,积累就深厚,文言阅读的语言障碍才能从根本上被消除。我个人的经验是,只要认真读完《史记》和《聊斋志异》,文言阅读的基本问题就全部解决了。
为什么我这样说呢? 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学影响之大,之深,之远,超过了你们的想象。由于其影响巨大,后人写历史,写文章,常常有意无意地去模仿《史记》,这个模仿当然也包括语言的形式。
所以读《史记》很重要。读《史记》,你们可以只读其中的本纪、世家和列传,至于书、表,就算了。
读好了《史记》,再去读一般文言文尤其是史传文,基本上都不在话下了。此外顺便说,读好了《史记》,你会变得更加聪明,更加了解人性。
你会懂得,成功的人物之所以成功,倒霉的人物之所以失败,都不是偶然的,都是有它的道理的。 为什么要读《聊斋志异》呢?这是因为《聊斋志异》的作者的学历较低。
学历低的人写的东西,应该看不起才对,那我怎么还叫大家去读?《论语》中说,虽小道亦有可观焉。我们现在说的是读懂文言文,解决语言障碍,而语言层面只是小道,《聊斋志异》在 这一点上满足了我们本来不高的要求。
大家都知道它的作者蒲松龄,是一个考场上长期失意的人。这就是说,他参加了许多次考试,但他很背时,总是考不上。
然而参加考试的次数一多,就特别熟悉普通的表达程式。蒲松龄不是一位高级知识分子,他是个小知识分子。
苏东坡文章很自在,是因为他是个大知识分子。苏轼才高,当时文名也高,所以胆子大,于是写文章就非常自在,想怎样写就敢怎样写。
小知识分子,心理常常是自卑的,尤其是写文章的时候,他不敢放胆去写,容易循规蹈矩遵守表达规范,因此《聊斋志异》的语言,是比较规范的文言文。而小知识分子,沉沦社会底层,他内心又常常渴慕高雅,仰慕风雅,于是喜欢卖弄,所以你在《聊斋志异》中,常常能观察到许多通假现象词类活用现象等诸多文言文语言现象。
通假现象容易带来文字古雅的错觉,在某些层面不高的知识分子心目中是很高雅的手段。比如“悦”字,这个字清代早就有了,但蒲松龄们写文章的时候,偏偏要把“悦”写成“说”。
他们是这样想的:《论语》上不是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吗,我把“悦”写作“说”,那不是直追古人、隐然与圣贤相 似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