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字德源文言文答案(文言文翻译蒋乂)

    1.文言文翻译蒋乂

    蒋乂,字德源,是常州义兴人,移居河南。

    蒋父天性敏锐,七岁时,见到 庾信的《哀江南赋》,读过两遍就能背诵。外祖吴兢任史官,蒋火年幼时在外祖父家习,得到他的书,博览强记。

    成年以后,融会贯通群书,有修史的才能,司徒杨绾特别器重他。蒋将明在集贤院任士,正值战乱兴起,文史图籍错乱,蒋将明禀告宰相请求引荐蒋乂进入集贤院,协助整理排列。

    宰相张镒也很欣赏蒋乂,委任他在集贤院担任低等的官职。蒋又整理编排图书一年多,分部别类,得到完善的图书两万卷。

    二次升迁为王屋县尉,担任太常礼院修撰。贞元九年,升任右拾遗、史馆修撰。

    德宗重视这一职务,先在延英殿召见他,随后就任命了他。 (德宗贞元)十八年,调任起居舍人,转任司勋员外,都兼任史官的职务。

    皇帝曾登上凌烟阁,看见左面墙壁毁坏剥落,题写的文字模糊残缺,每行仅剩下几个字,叫人抄录下来去问宰相,宰相中无人知道。皇帝立即派人召来蒋乂,蒋乂回答说:“这是圣历年间的《侍臣图赞》。”

    接着在皇帝面前背诵补充,不漏一字。皇帝感叹说:“即便是虞世南默写《列女传》,记诵的功夫也超不过蒋乂。”

    适逢有诏令询问神策军建置始末,中书省查考没有结果,当时集贤院士很多,没有能回答出来的。于是前去询问蒋乂,蒋乂逐条陈述十分详细。

    宰相高郢、郑珣瑜感叹地说:“集贤院有人才啊!”第二天,皇上下诏让蒋乂兼管集贤院事务。父子先后担任士,儒者认为是很荣耀的事。

    不久,改任秘书少监,再次兼任史馆修撰,与独孤郁、韦处厚撰修《德宗实录》。因为有功劳升任右谏议大夫。

    裴垍被罢去宰相,而李吉甫厌恶裴垍,因裴垍曾任史馆监修,因此授任蒋乂太常少卿。过了很久,调任秘书监,多次受封为义兴县公。

    去世,终年七十五岁,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懿。蒋乂长期在朝廷任职,任史官达二十年。

    每当朝廷上议论重大政事,宰相不能裁决时,总要向他咨询,蒋乂依据经义或旧典来参议时事,他的应对得当确切详实。当初因这样做而受到礼遇,但最终也因此而触犯了权贵近臣,仕途阻塞不能升任显要的官职。

    然而生性纯朴正直,遇到权臣执政,常常多年不得升迁。曾上疏指责裴延龄的罪恶并抗拒 王叔文,受到当时人的推崇。

    蒋乂刚成年时就立志习,到老不厌倦,即使是严寒酷暑,书卷也不离开面前,因此能通晓百家问,特别详知前代沿革。家中藏书达一万五千卷。

    蒋乂原名武,宪宗时因进见皇帝,请求说:“陛下今天息武治文,群臣应当顺承皇上旨意,请皇上允许我改名叫乂。”皇上很高兴。

    当时朝廷讨伐王承宗战事刚刚结束,蒋乂 担心天子锐意用武,也借此来委婉劝谏。

    2.《贞观政要•论俭约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贞观政要•论俭约》阅读答案及翻译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

    昔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人力极广,而无怨讟(dú)者,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

    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

    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自王公已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

    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贞观二年,公卿奏曰:“依《礼》,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

    太宗曰:“朕有气疾,岂宜下湿?若遂来请,糜费良多。昔汉文帝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

    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固请至于再三,竟不许。 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

    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孔子云:‘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

    ”魏征曰:“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臣闻‘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

    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

    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

    ”太宗曰:“公所奏对甚善!非公,朕安得闻此言?”(选自吴兢《贞观政要•论俭约》,略有删节)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须贵顺物情 物:人 B.宫中卑湿 卑:低下C.陛下本怜百姓 怜:同情 D.隋炀帝志在无厌 厌:满足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唐太宗崇尚俭约的一组是 ①朕有气疾,岂宜下湿? ②固请至于再三,竟不许。 ③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

    ④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 ⑤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

    ⑥公所奏对甚善!A.②④⑥ B.②⑤⑥ C.①③④ D.①③⑤1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所论俭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勤俭节约,而是针对王公贵族挥霍无度“则危亡之期可立待”展开讨论的,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性。 B.贞观以来“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是王室和大臣们认真贯彻唐太宗俭约治国主张的必然结果。

    C.唐太宗不仅以古为鉴,对俭约治国有清醒的认识,而且身体力行,宁愿忍受疾病困扰也决不造屋避湿,体现了一代明君的高尚风范。 D.魏征认为,隋炀帝亡国固然与喜欢奢侈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滥施刑罚,从另一方面对唐太宗提出劝谏,得到了唐太宗的赞许。

    12.阅读下面画线文字,在需要停顿的六处用“/”线画出。(3分)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l)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4分) 译文: (2)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 (3分) 译文: (3)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

    (3分)。

    文言文,答案,蒋字德源

    3.《蒋母授书》文言文翻译

    原文

    铨四龄,母日授四子书①数句;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②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既识,即拆去。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

    白话文:

    蒋士铨四岁的时候,母亲每天教他《四书》几句。苦于蒋士铨太小,不会拿笔,她就削竹枝成为细丝把它折断,弯成一撇一捺一点一画,拼成一个字,把蒋士铨抱上膝盖教他认字。一个字认识了,就把它拆掉。每天教蒋士铨十个字,第二天,叫蒋士铨拿了竹丝拼成前一天认识的字,直到没有错误才停止。到蒋士铨六岁时,母亲才叫蒋士铨拿笔学写字。

    注释

    四子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 波磔(zhé):字的笔画。波,撇;磔,捺。 毕:都,全部。 陈:摆放。 左右:两边。 任:任凭。 夏楚:古代学校体罚用具。夏(jiá),通“木贾”,即木贾木。楚,荆条。

    4.以计佐其帅,全并州

    (安禄山造反)用计策辅佐他的将帅,保全了并、潞等州。两京陷落后,他被捉住,于是假装癫狂得以幸免。

    以下是全文翻译:

    蒋乂,字德源,是常州义兴人,家族迁移到河南。祖父蒋环,开元年间任弘文馆学士。父亲将明,天宝末年征辟为河中使府。安禄山造反,用计策辅佐他的将帅,保全了并、潞等州。两京陷落后,他被捉住,于是假装癫狂得以幸免。虢王李巨招致他来做幕府,担任过侍御史,提拔为左司郎中、国子司业、集贤殿学士。蒋乂天性锐敏,七岁时,见到庾信的《哀江南赋》,读了两遍就能背诵。外祖吴兢担任史官,蒋乂小时在外祖家学习,得到祖父的书,博览强记。等到成年,稽考各种书籍,有担当史官的才能,司徒杨绾特别称赞他。父亲将明在集贤殿,正当战事兴起,各种书籍散乱错杂,请求宰相请延引蒋乂入院,帮助他整理编次。宰相张镒也认为他很奇特,让他担任集贤殿的小官。蒋乂整理编次一年多,把书籍按照部类分好,得到善书二万卷。后又担任王屋尉,充当太常礼院修撰。贞元九年,提拔为右拾遗、史馆修撰。德宗重其职,先召见延英,乃命之。

    5.文言文翻译蒋乂

    蒋乂,字德源,是常州义兴人,移居河南。蒋父天性敏锐,七岁时,见到 庾信的《哀江南赋》,读过两遍就能背诵。外祖吴兢任史官,蒋火年幼时在外祖父家习,得到他的书,博览强记。成年以后,融会贯通群书,有修史的才能,司徒杨绾特别器重他。蒋将明在集贤院任士,正值战乱兴起,文史图籍错乱,蒋将明禀告宰相请求引荐蒋乂进入集贤院,协助整理排列。宰相张镒也很欣赏蒋乂,委任他在集贤院担任低等的官职。蒋又整理编排图书一年多,分部别类,得到完善的图书两万卷。二次升迁为王屋县尉,担任太常礼院修撰。贞元九年,升任右拾遗、史馆修撰。德宗重视这一职务,先在延英殿召见他,随后就任命了他。 (德宗贞元)十八年,调任起居舍人,转任司勋员外,都兼任史官的职务。

    皇帝曾登上凌烟阁,看见左面墙壁毁坏剥落,题写的文字模糊残缺,每行仅剩下几个字,叫人抄录下来去问宰相,宰相中无人知道。皇帝立即派人召来蒋乂,蒋乂回答说:“这是圣历年间的《侍臣图赞》。”接着在皇帝面前背诵补充,不漏一字。皇帝感叹说:“即便是虞世南默写《列女传》,记诵的功夫也超不过蒋乂。”适逢有诏令询问神策军建置始末,中书省查考没有结果,当时集贤院士很多,没有能回答出来的。于是前去询问蒋乂,蒋乂逐条陈述十分详细。宰相高郢、郑珣瑜感叹地说:“集贤院有人才啊!”第二天,皇上下诏让蒋乂兼管集贤院事务。父子先后担任士,儒者认为是很荣耀的事。

    不久,改任秘书少监,再次兼任史馆修撰,与独孤郁、韦处厚撰修《德宗实录》。因为有功劳升任右谏议大夫。裴垍被罢去宰相,而李吉甫厌恶裴垍,因裴垍曾任史馆监修,因此授任蒋乂太常少卿。过了很久,调任秘书监,多次受封为义兴县公。去世,终年七十五岁,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懿。

    蒋乂长期在朝廷任职,任史官达二十年。每当朝廷上议论重大政事,宰相不能裁决时,总要向他咨询,蒋乂依据经义或旧典来参议时事,他的应对得当确切详实。当初因这样做而受到礼遇,但最终也因此而触犯了权贵近臣,仕途阻塞不能升任显要的官职。然而生性纯朴正直,遇到权臣执政,常常多年不得升迁。曾上疏指责裴延龄的罪恶并抗拒 王叔文,受到当时人的推崇。蒋乂刚成年时就立志习,到老不厌倦,即使是严寒酷暑,书卷也不离开面前,因此能通晓百家问,特别详知前代沿革。家中藏书达一万五千卷。蒋乂原名武,宪宗时

    因进见皇帝,请求说:“陛下今天息武治文,群臣应当顺承皇上旨意,请皇上允许我改名叫乂。”皇上很高兴。当时朝廷讨伐王承宗战事刚刚结束,蒋乂 担心天子锐意用武,也借此来委婉劝谏。

    6.翻译文言文,现代汉语

    个人翻译,仅供参考:

    蒋乂,字德源,是常州义兴人,家族迁移到河南。祖父蒋环,开元年间任弘文馆学士。父亲将明,天宝末年征辟为河中使府。安禄山造反,用计策辅佐他的将帅,保全了并、潞等州。两京陷落后,他被捉住,于是假装癫狂得以幸免。虢王李巨招致他来做幕府,担任过侍御史,提拔为左司郎中、国子司业、集贤殿学士。蒋乂天性锐敏,七岁时,见到庾信的《哀江南赋》,读了两遍就能背诵。外祖吴兢担任史官,蒋乂小时在外祖家学习,得到祖父的书,博览强记。等到成年,稽考各种书籍,有担当史官的才能,司徒杨绾特别称赞他。父亲将明在集贤殿,正当战事兴起,各种书籍散乱错杂,请求宰相请延引蒋乂入院,帮助他整理编次。宰相张镒也认为他很奇特,让他担任集贤殿的小官。蒋乂整理编次一年多,把书籍按照部类分好,得到善书二万卷。后又担任王屋尉,充当太常礼院修撰。贞元九年,提拔为右拾遗、史馆修撰。德宗重其职,先召见延英,乃命之。

    蒋字德源文言文答案

    * ......

热门推荐